连云港刘祥光赌博:2011高考作文需要关注的最新素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7:08
2011高考作文需要关注的最新素材2011-05-26

材料一:胡锦涛关于个性的讲话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给清华大学同学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引起热烈反响。尤其是总书记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给全国青年学子以极大的鼓舞。

总书记的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出个性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总书记提出的“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明确表达了对青年人保持个性的由衷肯定。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体千差万别,人的个性发展就是使个人所具有的天赋得到充分地发挥。个性发展得好不一定带来创新,但没有个性发展则肯定不会有创新。因此,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造就社会文明的五彩缤纷,即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青年学子成长提供了价值准绳,也为高校教书育人提供了工作方法。百年清华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造就了许许多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只要高等教育始终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并保持个性,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更是对整个教育领域提出的新要求。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使当代青年的文化需求更具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就应将教育选择的“遥控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找到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所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共产党宣言》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尊重个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今天的中国,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

 

材料二:温家宝谈食品安全与“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温家宝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同时,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从而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温家宝在座谈中再次引用了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格言。他要求参事、馆员从事调查研究,要有不畏艰辛、不怕牺牲、求实崇真的精神。温家宝说,深入实际而不浮躁,独立思考而不跟风,敢说真话而不人云亦云,这是参事、馆员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提高咨询国是水平的关键。

 

材料三:汶川地震三周年:各地对口援建创新“中国式重建” 

汶川灾区三年重建成就斐然,“中国式”对口援建备受外界关注。据官方最新统计,目前,全国19个对口支援省市全力以赴投入灾后恢复重建,共实施对口支援项目4121个,安排对口支援资金843.8亿元。

横向比较各地对口援建,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对口援建让悠闲的四川人感受了一番“广东速度”。广东援建汶川最大的单体项目是汶川一中,专家计算的工期是500天,而广东人从掘土到全封顶所用的时间是73天。当地人为此惊叹“魔鬼速度”。

上海人把质量奉为“圭臬”,在都江堰上海市对口援建项目的工地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质量”。“若干年后,他们一定记得援建项目建得有多好。”一位上海援建者说。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援建负责人李国忠对媒体说:“我们是采用比上海世博会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工程质量。”他说,“墙不平整,马上推倒重建……”

山东人的对北川的援建选择“去山东化”,“一律不留山东痕迹”。该省援建的乡镇、新县城项目建成后都不以体现山东元素的字眼命名。北川新县城主干道最初的名为“山东大道”,后经历“齐鲁大道”、“齐川大道”、“齐心大道”,最终定名为“永昌大道”。当地民众对山东的低调做法颇为感慨。此外,湖南讲“思路”、河北重“规划”、河南则体现“奉献”……各地都通过不同的援建理念改写着震区的风貌。

纵观各地对口援建,普遍采取先“安居”,后“乐业”的模式,把“民生优先”作为首选,将初期援建重资注入住房,医院、学校等惠及民生的工程建设。而后,再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造血”功能,确保援建队伍“撤出”后,灾区依然能持续快速发展。

四川大学陈昌文教授说,“对口支援”是中国执政模型的创新,拉近了中国东、西部间的距离。它所形成的平行化支援甚至比纵向的、自上而下的支援来得更为有效。

 

材料五:故宫“失守、失语、失明”

一是失守,且是失守于一个很不“专业”的小贼。这确实让全国人民都不放心了。那是故宫博物院啊,拥有百万余件文物、50余万册典籍,安放着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深厚的家底呢!凡我国人,闲来若想到有故宫、长城稳如泰山地搁在京城,就算没去过,心里也有种心魂相守般的踏实。而那里一旦失守,由不得国人不心慌。当然,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世界上很多名满天下的博物馆,都有过狼狈的失窃纪录,有从事研究艺术品犯罪的专家甚至认为,盗窃艺术品的更多的是笨蛋,而非职业高手。在防不胜防之时,亡羊补牢,永远不嫌晚。怕就怕,失守的不仅是若干套安保防线,还有发自内心的对守护国家级博物院那种如履薄冰的敬畏感。十来年前,一位文化耆宿在有人建议他去故宫担纲时,摆手不迭,称故宫国之重器,不敢有米芥之疏,望八高龄难担大任。那种对国宝深深的敬畏之情与责任意识,令人动容,也令人怀想。

二是失“语”。文化重地故宫刚发生了低级安保失误,接着又出现了不该发生的笔误。故宫赠给北京公安局的锦旗写着,“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文字虽不雅训,意思也算不错,惜乎将“捍”错成了“撼”,望之瞠目。不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惜,故宫相关人士此后的辩称让人惋叹,说是为了显得“厚重”才选用了“撼”字,与“撼山易,撼解放军难”的“撼”同义……怎么,难道这个字可以通假到“捍山易,捍解放军难”么?选用此字,究竟是“厚重”还是“轻薄”?一个字的错用,姑且置之一笑,然而,故宫守护人的责任意识,是“厚重”还是“轻薄”就是兹事体大了。“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昼,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懒惰、自满与自弃,君子不为,故宫独不惕然而惧乎?

三是失“明”。关于建福宫是否成了国际富豪的顶级会所,论辩双方尚争得不可开交。其实,会所的建与不建并不重要,甚至症结也不在于此举是不是对文物的保护性利用。更重要的是,此事究竟该由谁来决策?决策过程有没有必要公开透明?作为国宝级文保单位,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故宫者,非故宫工作人员所有,本属于国民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然而,从当初星巴克入驻故宫,到如今的疑似富豪会所,此类决策过程一直失“明”,远离公众监督的视线,着实让国人不踏实、不放心。

 

材料六:关于如何对待五道杠天才少年

近日,一名13岁的“五道杠”“天才”少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一百多篇文章,现任中国少先队武汉市“五道杠”副总队长。对此,网上掀起讨论热潮,推崇、惊叹者有之,怀疑、讥讽者不少,其中不乏过多的想象和过激的语言。笔者认为,无论是赞还是弹,都应言之有度,如若偏离讨论本身应有的理性分析和包容态度,就是一种误读。

  特别是反对者,对少年的“另类”化言行举止不应刻意嘲讽,更不可无端诋毁。对一个13岁的少年,就其所作所为的解读应多点包容和关爱,少点看客心理和挖苦心态。其实,“天才”少年事件为我们理性对待荣誉、反思培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有意义的探讨和有深度的解读既不能盲目地戴高帽,又要学会宽容和尊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当事人在讨论中健康成长,让中国教育在对话中更为多样和科学。

 

材料七:关于“微时代”的社会浮躁

 从微博客、微小说再到微电影,“微”字大行其道,在带来更多表达的同时,也映照着我们的浮躁。我们迎接“微时代”的到来,也应反思“微”的极限。

“微时代”来临

微博、微小说、微新闻、微电影……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微”不了。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手机看微博,上班坐地铁、等公交、挤电梯,只要一有空就要上微博,看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张先生坦陈,“我觉得自己应该就是所谓的‘微博控’。”

近两年,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不仅改变着大众的消费体验,也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这源于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于是,有了140字的博客,有了140字的小说,140字的新闻,再从单纯文字到多媒体,有了上文提到的微电影:尽管只有90秒,但这并不妨碍它讲述一个情节紧凑、画面制作精良的故事,以至于该片的网络点击量已经过亿。

“微”版图的不断扩张,让我们不妨想象,“微”的未来有多远?“从某种程度说,任何以数字化表达的内容都能‘微’。”胡泳表示。

“微时代”:渠道变革引发的表达革命

在“微时代”,表达因传播门槛的降低而越发便利,“关注”与“被关注”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

在媒体工作的吴先生经常使用微博,他认为,微博更加便捷,可以发照片、微博让朋友知道自己的新鲜事,很容易满足人们“被关注”的需要。

胡泳认为,过去普通民众很少能随意在公共媒介获得发言的机会,而微时代,庞大的用户和与关注需求的结合,衍生出表达与倾听门槛的双重降低。“以微博为例,任何人都有传播的渠道,而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也保证了信息能为更多人收到。”

这个通道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原本在时空上和自己没有交集的人和事现在却被“微工具”和网络“拉近”“压扁”,从而走到一起。从“微博直播强拆”到蒙牛“诽谤门”等,“微时代”的“微工具”越来越多“直播”中国大地发生的一切,普通网民也在用“关注”影响着事件的发展。

“所谓的‘微博问政’虽然尚未真正实现,但作为拓宽网络监督范围的尝试,无疑是必要和值得赞扬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胡泳认为。

“微时代”的“双刃剑”:便利与浮躁

然而,“微时代”也同样成为一把“双刃剑”: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如此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变得日益浮躁。

“微时代”,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让注意力经济放大到史无前例的地步。在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优酷网总编辑朱向阳说:“优酷的微电影全部是基于实践的摸索,当我们发现人们没有时间看40分钟或者更长的视频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为什么不让它短一点?”

等车、坐地铁、走路,人们所有的闲暇时间都被“微文化”挤占,这也让“微文化”成为精明商家拓展地盘的“处女地”。

“微时代”的体验式消费带给大众的是便捷、趣味,而更多的“微文化”产生,也意味着更多的广告植入、话题制造,以及企业营销和公关渠道。

对于普通人,在享受着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在唾手可得的便利中日益懒惰。广州市民付先生说,每天沉迷于各种短小的新闻和微博留言,虽然“知情欲”得到很大的满足,但他猛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去认真读一本书,或者认真思考些严肃、复杂的问题了。

 

材料八:社会力量有序“自组织”

顺应社会自我发育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永远是最可相信的坚定力量

2010年11月21日,上海的余姚路、胶州路成了一片白色花海。这一天,是上海“11·15”特大火灾遇难者的“头七”之日。清晨起,10万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火灾现场,举行公祭。交响乐团举行义演、街边的美发店也传出悲悯的“大悲咒”。上海的党政领导也到场致哀。全上海甚至全国民众对于火灾遇难者的哀悼借此得以宣泄。一场规模如此巨大的公祭,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普通民众自发组织的力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已经从过去与传统政治体制高度一体逐渐走向独立。分析近年来的各类产生正、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本刊记者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即基层群众通过社会“自组织”的方式来表达诉求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党的群众工作必须正视这一发展动向并主动作出调整,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加大政府哺育力度,支持社会自我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