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万和城 app:民族精神民族魂 - 文学频道 - 红袖添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39:54

民族精神民族魂文 / 墨海顽石

发布于:2011-5-26 0:07:00 ┊ 字数6991 ┊ 阅读65 ┊ 分享到    品读鲁迅先生作品笔记……
  现代中国自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之后,进入了一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承前启后、开天辟地并且伟人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不仅冲破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文学思想的枷锁、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与科学文化的启蒙运动,而且攀登上了一座前所未有的文化与思想的伟大高峰,在民族文化史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生命的活力,坚定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的奋斗脊梁,重塑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而矢志不渝的民族魂。在伟大的先驱者的行列里,在文学界与思想界,有一位大师,不仅在文学领域树立了里程碑式的文学标志,而且在思想界也刮起了狂飙式的时代飓风,不仅在当时振聋发聩,而且在历经几代之后甚至在今后也将激励斗志,影响深远,永远震颤着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使我们在在迷茫困惑之时,自觉、自省,在艰难困苦之中自立、自强,在面对强敌之时,不屈服,不堕落,坚韧奋斗,始终保持发展创造,保持坚强的精神和坚硬的骨头,他就是我们永远怀念永远尊敬的鲁迅先生。
  一、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鲁迅的少年时代,由于祖父在京城做官,家道富裕,无论是在城里或者乡下,都受人尊重。后来祖父因故罢官人狱,父亲又长期有病后死亡,家道中落,他便被人歧视、冷落。青年时期的鲁迅先在南京某制造学校求学,后辗转去了日本学医。由于当时中国国穷民弱,在日本求学的鲁迅感到非常孤独苦闷,特别是在学校放映日本影片砍杀中国人时,许多中国人麻木、冷漠的看客态度,极大地刺激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他认为,救国不是先救人的身体,而是首先应当救人的精神。无论身体多么强壮,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只能充当被砍杀的对象或者看客。于是鲁迅毅然放弃继续钻研医学的机会,回国从事教育工作。一九一八年他用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用无限的神情和警世的声音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读透了只是两个字:吃人!并用满怀激情和希望的心声发出震撼心灵的呐喊:救救孩子!
  自从《狂人日记》发表之后,鲁迅进入了一个小说创作的繁荣期,这期间他创作了《故乡》、《孔已己》、《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大量不朽名篇,先后结集出版成为两部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和《彷徨》。他塑造的具有精神胜利法的阿Q,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被欺侮、被凌辱而又麻木不仁、自我安慰,自私而又冷漠的生动形象,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而且直接敲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脆弱的神经和心灵,当你细细品读阿Q时,先是觉得可笑而又可悲,接着你会发现他就在我们身边,再接着你就会觉得阿Q逐渐深入我们的内心深处,就是你、或者我、或者他。另外,像《祝福》里的祥林嫂、《故乡》里的闰土、《药》里的华老栓、《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动人魂魄,感人至深。他们不仅是当时中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且透视出当时人民内心世界的渴望与痛苦、冷漠与自私、追求与希望。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具有普遍意义。表面上看,鲁迅先生是冷眼看世界,目光非常尖锐,笔力非常冷峻,思想非常深刻、批判非常彻底,揭露毫不留情,事实上,鲁迅先生是用解剖别人也解剖自己的方式,奉献着自己最炽热的爱心、最深沉的感情。
  晚年的鲁迅还利用神话、传说、故事创作了八篇小说,收入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他还打算写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可惜未能如愿。
  鲁迅先生的小说,是利用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刻画,警醒在痛苦深渊里挣扎或者在封闭的黑屋子里沉睡的国民,使他们奋发奋斗,推翻吃人的盛宴,砸碎套在生活中或精神上的枷锁,打烂或烧毁束缚或囚禁中国人民的牢狱或囚笼。他的小说不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而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艺术表现方式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读他的小说,读出的不仅是苦闷或深沉,更多的是读出的是激情或奋进;读出的不仅是外在人物形象,更多的是读着我们自己的精神和灵魂。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时刻剖析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他用自己的鲜血,为后人洒下了一条通向未来希望的路。
  二、血沃中华肥劲草
  鲁迅先生在写作小说的同时,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我们曾经在中学课本里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这些作品里,鲁迅先生给我们勾画了田园诗一般的乡下农村,天真而有趣的童年往事,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真实可爱的下层百姓,以及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过他真诚关心的藤野先生和一生落魄却又孤傲不羁的范爱农等等一系列人和物、情和景,不仅充满了温馨的甜蜜,淡淡的哀愁,而且浸透出无限的诗情画意和蓬勃向上的生机。这些散文,有的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的像奔突汹涌的熔岩,有的似蜿蜒曲折的小溪,有的犹如漫天洒下的鲜花,有的像暗夜闪光的明珠,有的似久旱滋润的雨露,不仅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且短小精悍,精彩纷呈,读来扣人心弦,津津有味,读后流连忘返,回味无穷。鲁迅先生用他那怀着童心的激情,饱蘸热血的文笔,对一朵花、一棵树、一座坟、一片草或者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情都充满真情、充满爱心。他自己虽然生活在苦闷或困顿之中,却对往事充满了甜蜜的回忆,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厚望。品读他的散文,里面充满了鲜花的芬芳,野草的青葱、青春的激情和生命的动力。它们既是散文,也是诗歌,既有感人肺腑的风采,也有婉转悠扬的旋律。它们的艺术境界之美,永远散发着永久而永恒的魅力。有人说鲁迅先生永远是横眉冷对,事实上你如果认真阅读他的作品,你就会发现真实的鲁迅其实是不仅有着博大宽宏的胸怀,而且有着纤纤的柔情和眷眷的爱心。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成果最辉煌,最具有创作热情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是他的杂文。在他的笔下,杂文已经不是文人学士的闲花野草、春花秋月,而是无产阶级战士的匕首和投枪,因为他自己的家庭也曾经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因此作为无产阶级左翼作家联盟的文化斗士,反过来对封建的反动的统治阶级的内部本质认识最深刻,批判也最中要害,揭露也最彻底。他的杂文,文笔辛辣,锋芒尖锐,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我们比较熟悉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心了吗?》、《灯下漫笔》等只是鲁迅先生杂文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从“五四"时期开始,鲁迅先生创作的杂文浩如烟海,其中结集出版的有十五部,它们分别是:《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续集》、《且介亭杂文续集末编》《而已集》、《集外集》,另外还有许多作品有的已经被收入《鲁迅全集》,有的散落于轶稿杂书之中。这些杂文,是鲁迅先生呕心沥血为了推进和发展新文化、新思想,与不同阶层、不同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所做的各种各样的斗争的智慧和结晶。这里有无情的揭露、愤怒的控诉、尖锐的批判、辛辣的讽刺、热情的讴歌、热烈的赞扬、深沉的怀念、痛苦的呐喊、真诚的鼓励、果敢的拼杀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渴望和热烈追求。它们神采飞扬,文风犀利,形式多样,而且变化多端。鲁迅先生把杂文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地使杂文走进人民大众之中,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壮丽的奇葩,被后世学者称为杂文中的“史诗”。
  由于误解或者某些误导,许多人总以为鲁迅的作品沉闷晦涩,鲁迅给人的印象也是横眉冷对一切,实际上鲁迅先生不仅对家庭有着无限的深情,对祖国有着挚爱的赤心,对爱人有着可歌可泣的恋情,对晚辈有着质朴的舔犊之情,即使是对周围没有接触过的人,也有着极为高尚的友谊和真诚的博爱之情。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先生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人民自发地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面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恭恭敬敬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
  我们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必须用自己火热的深情读出我们国民的弱点和痛处,找出我们需要疗治的病痛或创伤,用精神和文化的良药医治我们的病体,抵御侵袭我们的各种病毒,用正视血淋淋的现实态度,在困境中坚强不屈,在逆境中开拓进取,挺直我们的民族脊梁,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