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信用证贴现流程:湖北省 - 简称“鄂” 中国中部偏南 长江中游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和中心 全国交通航运枢纽 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5:37
 

       湖    北

 

   湖北省地图
 .speak{background:url(/static/lemma/view/img/speak.gif) no-repeat -29px 5px}.speaking{background:url(/static/lemma/view/img/speak.gif) no-repeat 0 5px}.pinyin{line-height:13px}h1.title{overflow:visible} .inline-mod-box{border:1px solid #f1f1f1;padding:1px;font-family:arial;margin-bottom:20px;color:#444;position:relative;zoom:1;background-color:#fff;line-height:0}.inline-mod-box a{text-decoration:none}.inline-mod-box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inline-mod-box .inner{background-color:#f9f9f9;padding:5px;_padding-bottom:5px}.inline-mod-box .right-area{overflow:hidden}.inline-mod-box .main-content{font-size:12px;line-height:18px}.inline-mod-box .refer{font-size:12px;line-height:18px;color:#666;padding:7px 0 0 0}.inline-mod-box strong{font-weight:normal}.logo-area{float:left;margin:0 8px 0 0}div.logo-area div{width:32px;height:17px;background-color:#b6bbc1;border:1px solid #aab1b9;border-radius:3px;color:#fff;font-size:12px;line-height:17px;text-align:center}          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是武汉市。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1061公里,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润泽楚天,水网纵横,湖泊密布,因此又称“千湖之省”[1] 。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湖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东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接河南。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2]        湖北建省始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因位于洞庭湖之北,设置湖北省。湖北省当时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3] 经过历代调整,截至2013年,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一个副省级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湖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和中心,也是全国交通航运枢纽,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4] .baseInfoWrap{display:inline-block;width:790px;font-size:12px;position:relative;z-index:10;background:url(/static/lemma/view/img/baseInfoBarBg.png);margin:0 0 -6px 0}.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float:left;_width:395px}.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Open,.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Close,.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Open,.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Close{position:absolute;color:#999;line-height:12px;*line-height:14px;width:36px;text-align:right;cursor:pointer}.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zoom:1;line-height:26px;position:relative}.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zoom:1;position:relative;overflow:hidden}.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 .biTitle,.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 .biTitle{display:block;float:left;color:#999;width:78px;padding:0 5px 0 12px;font-weight:bold}.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zoom:1;color:#333;width:300px;float:left;position:relative}.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 .biOpen,.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 .biOpen{bottom:6px;right:14px}.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display:none;position:absolute;left:0;top:-4px;border:1px solid #d4d4d4;padding:3px 11px;background:#fbfbfb;overflow:hidden;box-shadow:0 1px 5px #ddd;z-index:56}.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background:url(/static/lemma/view/img/baseInfoBarOpenBg.png);overflow:hidden}.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Title,.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Title{display:block;width:78px;float:left;color:#999;font-weight:bold;padding-right:5px}.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Content,.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Content{width:288px;float:left}.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Close,.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Close{right:13px;bottom:10px}.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CoverUp,.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CoverUp{position:absolute;bottom:0;left:0;width:424px;height:4px;z-index:1;background:#fbfbfb;overflow:hidden}.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HightHierarchy,.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HightHierarchy{z-index:58}.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Hidden,.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Hidden{display:none}.baseInfoWrap .biBorderBottom{position:absolute;left:0;bottom:0;width:790px;height:1px;background:#eee}.baseInfoWrap a{text-decoration:none}.baseInfoWra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arrow-up,.arrow-up-in,.arrow-down,.arrow-down-in{border-width:0 4px 4px;border-style:dashed dashed solid;border-top-color:transparent;border-left-color:transparent;border-right-color:transparent;border-color:transparent transparent #b4b4b4;z-index:1;position:absolute;left:0;top:4px;*top:-10px;_top:-10px}.arrow-up-in{border-bottom-color:#fff;top:5px;*top:-9px;_top:-9px}.arrow-down,.arrow-down-in{border-width:4px 4px 0;border-style:solid dashed dashed;border-top-color:#b4b4b4;border-bottom-color:transparent;*top:4px;_top:4px}.arrow-down-in{border-top-color:#fff;top:3px}.small-screen .baseInfoWrap{width:690px}.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_width:345px}.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width:250px}.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Content,.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Content{width:238px} 中文名称湖北省外文名称Hubei province别 名鄂,楚,荆楚行政区类别省级行政区所属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南地区,华中地区下辖地区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政府驻地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路3号电话区号027、0710至0728邮政区码430000至443000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面 积18.59万平方公里人 口5779万人(2012年)方 言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客家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著名景点黄鹤楼、武汉东湖、神农溪、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等机 场武汉天河机场、襄阳机场,三峡机场,神农架机场等火车站武汉站、襄阳站、宜昌站等车牌代码鄂A至鄂S主要城市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州等地区生产总值24668.49亿元(2013年)人均生产总值42660.18元(2013年)著名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大,中南财大等最大平原江汉平原最大的山地齐岳山省委书记李鸿忠省 长王国生

目录

1建制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
  气候

4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5人文环境

  人口民族
  宗教分布
  旅游景点
  知名菜系
  交通状况

6经济

  总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社会事业

  文化
  卫生
  教育
  科技
  体育

8政治概况

  常委系统
  政府系统

9著名人物

10特产

1建制沿革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其中湖北境内长江流域中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江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5]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 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薪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 ,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薪、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薪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薪、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摩州。靖康之乱后的南迁,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6]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薪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摩州属四川行省。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8年(洪武元年)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连年战祸,使长沙许多地方渺无人烟。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6]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 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6]

民国 鄂军都督府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3]

2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1990年,湖北省管辖6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截至2013年,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其中1个副省级城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2] 湖北省行政区划一览表市级区划区县级区划武汉市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新洲区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大冶市、阳新县十堰市茅箭区、张湾区、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荆州沙市区、荆州区、公安县、监利县、江陵县、石首市、洪湖市宜昌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鄂州市梁子湖区、华容区、鄂城区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黄冈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武穴市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云梦县、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咸宁市咸安区、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赤壁市仙桃市辖3个街道、15个镇潜江市辖7个办事处、10个镇、6个管理区(农场)、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神农架林区辖6镇2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宣恩县、来凤县、鹤峰县天门市3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随县

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全省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2]

地形

湖北省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湖北省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全省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岭、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丘陵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其中: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大部分地面海拔为20-100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7]

气候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鄂西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摄氏度之间。湖北省年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易发生洪涝灾害。[8]

4自然资源

水资源

截至2009年,全省拥有水资源总量为825.28亿立方米。其中人均水资源1347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总量1347立方米。全省总供水量为281.4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71.52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8.8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281.4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49.44亿立方米,占53.1%,工业用水100.82亿立方米,占35.8%,生活用水31.15亿立方米,占11.1%。[9]

土地资源

2012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858.89万公顷,其中:耕地389.99万公顷、园地59.87万公顷、林地586.04 万公顷、牧草地7.58万公顷。[10]

生物资源

截至2012年,湖北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 种。全省不仅树种 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其中:拥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拥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拥有种类多、分布广、价值高的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括娄等10多种藤本植物。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湖北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 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11]

矿产资源

截至2007年,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36种,矿产地270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有90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1363处,查明大中型矿床359个。按人均占有量计算,全省有29种矿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探明的矿产储量潜在价值达14697亿元,列全国第14位。其中磷矿、岩盐、石膏、石灰石、白云岩、膨润土、大理岩、花岗岩、重晶石、累托石粘土等是湖北省优势矿产。全省共有矿山企业4900个,年产各类矿石总量3亿吨以上。[12-13]

5人文环境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全省常住人口5779.00 万人。其中:男性为2963.86万人,占总人口的51.29%;女性为2815.14万人,占总人口的48.71%。全省常住人口中,0一14 岁的人口为82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4.28%;15一64岁的人口为4386.87万人,占总人口的75.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6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81%。[14]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246.8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1%。全省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210万人、苗族17.7万人、回族6.7万人、侗族5.2万人、满族1.3万人,壮族1.2万人、蒙古族1万人。[15] 全省常住人口分布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地 区人口数(人)武汉市9785392襄阳市5500307十堰市3340843孝感市5284542荆州市5691707黄石市2429318宜昌市4059686鄂州市1048672荆门市2873687黄冈市6162072咸宁市2462583随州市2162222恩施州3290294仙桃市1175085潜江市946277天门市1418913神农架林区76140

宗教分布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均有分布。全省省级爱国宗教组织(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7处,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旅游景点

  • 自然景观
武汉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简称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1张)
  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是国家5A级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神农溪:神农溪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是巴东县境内巫峡北岸的一条常流性溪流,全长60千米,,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神农架:神农架风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清江画廊:清江画廊风景区位于宜昌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AAAAA级景区。也

木兰天池(3张) 是国家地质公园。[16] 麻城龟峰山:龟峰山花海是大别山旅游景观,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罗田天堂寨风景区:位于湖北省罗田县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北,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为一体,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29.13米,为大别山主峰之一,号称中原第一峰。
  • 人文景观
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武昌长江南岸蛇山峰岭之上。黄鹤楼始建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

道佛圣地-木兰山(2张) (公元223年),国家5A级景点,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三峡大坝: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为国家AAAAA级景区。[17]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矿山为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属国家4A级景区,拥有“亚洲第一天坑”。黄陂区的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武汉黄陂区木兰乡。咸丰的唐崖土司城(唐崖恩施土司城遗址),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赤壁羊楼洞,位于赤壁西南26公里处,为明清之际赤壁6大古镇之一。[18]

知名菜系

楚菜(又称鄂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楚菜以烹制淡水鱼鲜技艺见长,以“味”为本,讲求鲜、嫩、柔、滑、爽,自成体系,被列为全国十大菜系之一。

楚菜

武汉菜是鄂菜的典型代表,它以汉阳、仙桃、武昌、黄陂、孝感等地风味为基础,吸收了省内外各种风味流派之所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武汉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见长,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特点。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鱼、沔阳三蒸、天门九蒸、仙桃蒸三元、黄陂三鲜,黄陂糖蒸肉,豆丝茄汁桂鱼、毛嘴卤鸡等。荆宜菜包括荆州、江汉、宜昌等地区的风味佳肴。它是鄂菜的本源,以烹调淡水鱼鲜技艺见长。诸如蟠龙菜、荆沙鱼糕、二回头,鸡茸笔架鱼肚、八宝海参、散烩八宝等独具特色。 襄郧菜是湖北菜系的北味菜,它以襄阳和郧阳(今十堰)地区的风味为基础,吸收鄂豫陕渝四省的风味。特点是以猪、牛、羊肉为主要原料,加以特产山珍和野味,制作方法以红扒、热烧、生炸、回锅、凉拌居多。代表菜有:岘山槎头鳊鱼、汉江鲌鱼类菜肴、武当猴头、太和鸡、郧阳三合汤、蜜枣羊肉等。鄂东南菜特点是用油宽,火劲足,擅长大烧、油焖、干灸,口味偏重,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菜有:黄州东坡肉、瓦罐鸡汤、梅花牛掌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有百花莼菜、薇菜烩肉丝、小米年肉等特产名菜。[19]

交通状况

  • 公路
湖北省建成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006公里,初步形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四纵”分别是:京港澳高速湖北段(京珠高速)、大广高速湖北省北段、菏泽至广州高速湖北省中段(随岳高速)、二广高速湖北省(樊魏、襄荆、荆东高速)。“三横”分别是:福银高速湖北段(汉十、

湖北交通图

十漫高速)、沪渝高速仙桃至宜昌段(汉宜高速)、沪渝高速湖北段(黄黄、武黄、汉宜高速),“一环”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2013年1至6月,全省高速公路投资170.58亿元,占年度计划42.64%。2013年将建成8条高速公路,共计328公里。截至“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500公里。2012年,全省完成公路客运量118369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804.07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97136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565.45亿吨公里。[20]
  • 铁路
湖北境内的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武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宜万线,高铁有京广高铁、汉宜高铁等。2012年底,全省铁路总营运里程达到3463.33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9765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663.60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9177.4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194.1亿吨公里。[21]
  • 水运
湖北有着“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独厚的优势,长江干流横贯全省1061公里,汉江,清江等重要河流流经省境:通航河流229条,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国第6位。“十二五”以来,在建93个港航项目,投资达252亿元,武汉阳逻港、宜昌云池,荆州盐卡、黄石棋盘州四大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451万吨,武汉新港成为长江中游首个亿吨大港。截至2012年,全省完成水路客运量443.5万人,增长27.6%;旅客周转量2.94亿人公里,增长18.2%;完成水路货运量19872.6万吨,增长14.5%;货运周转量达到1933.05亿吨公里,增长25.6%。[22]
  • 航空
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武汉天河国

武汉天河机场

际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空中航线共200余条。省内有航线通往省内及省外和国际航线共20余条。湖北省拥有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神农架机场等民用机场及在建的十堰(武当山机场)以及规划的武汉第二机场和鄂东机场等。截至2012年,国航、东航、南航三大公司湖北分公司共完成客运量933.5万人,旅客周转量106.36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8.57万吨,货运周转量1.01亿吨公里。[23]

6经济

总况

2012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225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2年湖北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与上划中央四税之和)完成3115.63亿元,增长18.0%。其中,湖北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3.05 亿元,增长19.4%。湖北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324.43亿元,增长24.1%;非税收入完成498.62亿元,增长8.4%。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801.79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教育支出725.39亿元,同比增长48.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4.59元,同比增长14.5%。2012年,全省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190.45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210.94 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3.1:50.1:36.8调整为12.8:50.3:36.9。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8.7%、7.2%、26.1%、5.0%、14.3%和7.7%。[24] 截至2013年,湖北省有12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荆州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一产业

到21世纪初,湖北省农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区域结构,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其中,国标优质稻基地130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5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46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20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200万亩,优质三元猪基地1500万头,名特优水产基地400万亩,国家级无公害示范基地200万亩。二是产品结构,创建了一批农产品品牌。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标优质稻米评审工作,分别推出了18个和34个品牌;先后创建了沙洋“三月花”、荆州“天发天润”、鄂州“嘉禾”等有市场竞争力的油脂品牌;连续几年坚持开展“十大名果、十大名茶”的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果茶品牌。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湖北有86个产品获全国名牌产品称号,位居全国第5位。

湖北农业科学院(4张) 三是产业结构,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全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300家,其中天颐、银欣、多福等7家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8家。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到1.66万个。[25] 全省全年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以上。粮食总产463.2亿斤, 比上年增产1.34亿斤,实现连续七年增产。棉花总产47.2万吨,因受暴雨灾害较重,减产1.8%。油菜籽总产232.6万吨,减产1.7%。生猪出栏增长6.6%,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6%、9.7%、6 %。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水果、茶叶、蔬菜产量分别增长9.4%、1 1%、4 %。林业全年植树造林任务超额完成,林业产值同比增长20%。农垦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增长14.6%,利税增长36%。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200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食品工业成为位居全省第二的支柱产业; 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发建设面积达1.3万公顷, 入园企业达3773个,就业达20多万人, 销售收入增长53%,税收增长68.9%,出口增长45.6%;农产品加工业获中国名牌21个,中国驰名商标24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8: 1提高到今年的1.25: 1。[26] 2011年, 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69.30亿元,比上年增长4.4%。粮食种植面积412.2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37万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48.87万公顷,增加0.86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2.44万公顷,

湖北农业科学院

减少2.44万公顷。全省粮食总产量2388.53万吨,比上年增产 72.73万吨,增长3.1%;棉花总产量52.58万吨,增产5.40万吨,增长11. 5%;油料产量303.12万吨,减产8.68万吨,下降 2.8。[27] 2012年,全省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全省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全省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26] [28-29]

第二产业

湖北省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电力、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是工业产值的主体。其中,产值最大的汽车行业,是湖北省的主导产业。其次是钢铁行业和石化行业,食品行业和纺织业这两大轻工业的增长势头猛烈。[30] 到2010年,全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0万亿元,利润、税金均超千亿元,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 增速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136.5亿元,比上年增加1394.3亿元,为“十五”末的3.05 倍,增速达到23.6%,高出全国7.9个百 分点,略低于天津、广西、重庆23.7%的增速,与安徽并列全国第四位。工业对 省国民经济增长 贡献率57.5%,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8.8%,较“十五” 末提高了8.3个百分点。全省39大类行业中,38个实现增长,32个增长20% 以上,17个增速超过30%。 食品、纺织等消费品行业延续几年来高速增长势头,汽车、机械等装备制造 行业在高位上加速增长,钢铁、石化等原材料行业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31]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9918家,比上年净增1349家,增长15.7%。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856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119.10亿元,增长9.0%;国有企业增加值1187.99亿元,增长 8.4%;集体企业增加值75.24亿元,增长17.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37.61亿元,增长24.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095.04亿元,增 长24.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644.72亿元,增长14.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524.96亿元,增长33.7%。轻工业增加值 2722.03亿元,增长25.5%;重工业增加值5843.53亿元,增长18.3%。[27]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全省完成工业增加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省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全省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31]

第三产业

2010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94.44亿元,比2009年增长10.1%, 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7.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1%,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8.2%;全省高新产业共完成增加值1702.4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 303.72亿元,同比增长24.2%。[32]

7社会事业

文化

  • 文化遗产
湖北省文化遗产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武昌起义军政府盘龙城遗址盘龙城遗址八七会议会址湖泗瓷窑址群明楚王墓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大智门火车站江汉关大楼武汉大学詹天佑故居汉口近代建筑群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王城城址龙港革命旧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兵暴红三军团革命旧址武当山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鹿门寺襄阳王府绿影壁水镜庄九连墩古墓群邓国故址张自忠墓纪南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八岭山古墓群鸡公山遗址荆州城墙阴湘城遗址荆州三观万寿宝塔关陵磨盘山遗址凤凰山古建筑群杨守敬故居中原军区旧址明显陵新四军第五师旧址李时珍墓李时珍墓五祖寺东坡赤壁李先念故居董必武故居李自成墓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鱼木龙湾遗址鄂州观音阁南岩宫玉虚宫遗址
  
  • 艺术
湖北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发源地。艺术表演场馆有琴台大剧院、湖北剧院、武汉剧院、洪山礼堂等。1992年建成的武汉杂技厅,是中国第一座可供进行国际杂技、马戏表演的观演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杂技厅,在此举办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全球三大国际杂技节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七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湖北玩灯独具特色,其中以僵狮子最为有名。汉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它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天门糖塑兴于明代,起源于唐代,有1400年的历史。天门糖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在全国独具风格、自成一体。楚剧是湖北省代表性剧种,具有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等特色。汉剧旧名:楚调、汉调,约有300多年历史,有“京剧之母”的美誉。湖北戏剧还有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武汉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京剧谭门谭鑫培”的故乡。
  • 文物古胜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全省文物点有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全省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的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湖北省蕲春县是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故里、武当山的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的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全省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根基厚实。[33]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十堰武当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时进行规模建筑。明成祖朱棣将武当山道场辟为皇室家庙,永乐历时12年,建成8宫、2观、3

明显陵

6个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年间又大规模维修和扩建。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 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8] 明显陵,明代皇陵,位于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皇城村松林山。陵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佑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黄瓦朱墙,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4730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8]

卫生

截至2013年底,全省卫生机构总数10305个(不含村卫生室) ,其中医院603个,疗养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9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61个) ,卫生院1196 个,门诊部20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499个,急救中心(站) 7个,采供血机构25个,妇幼保健机构10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站、所) 8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防疫站) 115个,卫生监督机构98个,医学科研机构1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23个,健康教育站1个,其他卫生机构55个。全省医院中,有综合医院395 个,中医医院8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2 个,民族医院2个,专科医院107个。全省卫生人员总数30.39万人(不含乡村医生) ,其中执业医师8.18万人,执业助理医师1.42万人,注册护士9.33万人。医院开放床位20.07万张。[34] 湖北省三甲医院一览表(截至2013年)
  武汉协和医院 [35] 武汉市中心医院 湖北省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中山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市儿童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武钢总医院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武汉新世纪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口腔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西医院结合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市传染病医院武汉老年病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中山分院湖北省新华医院民航分院武汉老年病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中山分院湖北省新华医院民航分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武汉空军457医院武汉16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7医院梨园医院武汉医疗救治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黄石市中心医院黄石市中医院襄樊市中医院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襄樊市中心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十堰市中医院东风公司总医院东风总医院十堰太和医院十堰人民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慈济分院荆州市中医院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宜昌市中心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宜昌市中医院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葛洲坝中心医院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鄂州市中心医院鄂州市中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黄冈市中医院咸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随州市中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恩施州中心医院(西医部)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

教育

截至2013年,湖北全省共有两所985工程大学,七所211工程院校。军警院校共9所;部委直属重点大学8所;高等本科院校共计32所,其中属于小211工程(6所)和2011计划;独立院校30所;高职高专51所。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大学生人数达130万,占常住人口2.25%。其中武汉大学生人数超过118.33万,占常住人口11.69%,居全国第一。[36] 军警院校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海军工程大学(2110工程)武汉市解放大道717号空军预警学院武汉市汉口赵家条69号军事经济学院武汉市罗家墩122号国防信息学院武汉解放公园路45号湖北警官学院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86号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武警武汉指挥学院武汉市洪山区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武汉汉口二七路157号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武汉市古田三路4号
  
  部委直属重点大学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武汉大学(985;211;;珠峰计划)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华中科技大学(985;211)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11;小985)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武汉理工大学(211)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华中师范大学(211)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11)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华中农业大学(211)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中南民族大学武汉洪山区民院路708号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湖北大学 (小211)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武汉科技大学 (小211)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新校区黄家湖)湖北工业大学 (小211)武汉市武昌区南湖李家墩一村1号长江大学 (小211)荆州市南环路1号武汉工程大学 (小211)武汉洪山区雄楚大街693号三峡大学宜昌市大学路8号江汉大学(省市共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府路8号武汉纺织大学 (小211)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市武昌区珞瑜路461号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杨桥湖大道8号湖北师范学院黄石市磁湖路82号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市学院路39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湖北医药学院十堰市人民南路25号湖北科技学院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市隆中路296号湖北理工学院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北路湖北工程学院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荆楚理工学院荆门市白龙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市东湖高新流芳街南环路特1号湖北美术学院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74号武汉音乐学院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694号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开发区新港二路146号武汉商学院武汉市东风大道816号民办普通本科院校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汉施路1号武汉东湖学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纸坊街文华路1号汉口学院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大道299号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8号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市武昌江夏大道18号武昌工学院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张家湾19号独立院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南李路22号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武汉市光谷创业街文华路一号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武汉东湖风景区黄家大湾特1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市雄楚大街636号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武汉东湖高新区关山大道589号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武汉市东湖高新纸坊熊廷弼街特8号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武汉市洪山区新路村1号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634号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黄石市团城山开发区桂林南路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宜昌市大学路18号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市江岸区兴谌大道特1号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市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武汉市江夏区凤凰大道特1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荆州市郢都路18号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武汉市江夏区环岛路1号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开发区学府路8号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武汉市江夏区杨桥湖大道8号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武汉市江夏区杨桥湖大道1号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孝感市文化路278号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荆州市南环路199号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武汉市武昌南湖李家墩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恩施市学院路39号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十堰市人民南路30号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襄阳市中原路48号高职高专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洪山区关山大道463号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汉阳月湖街知音大道仙桃职业学院仙桃市纺织大道8号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455 号鄂东职业技术学院黄冈市高新区新港二路43号荆州理工职业学院荆州市工农路22号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市学院路122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市襄城区隆中路18号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孝感市玉泉路17号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堰市北京中路38号长江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雄楚大街918号武汉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鲁磨路568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黄冈市桃园街109号鄂州职业大学鄂州市凤凰路78号湖北生物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珞狮路374号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江夏区纸坊大街110号武汉外语外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东湖风景区黄家大湾特1号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武汉市虎泉街257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友谊大道321号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洪山区新村路1号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随州市迎宾大道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宜昌市西陵二路93号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武汉市白沙洲大道519号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软件园路2号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武汉市雄楚大道415号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藏龙大道28号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武汉市五里界中洲大道特1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藏龙大道特1号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武昌区珞狮路306号武汉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流芳街南环路88号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宜昌市体育场路31号武汉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珞瑜东路高坡店特1号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255号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6号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武汉市汉南区育才路1号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江夏区文化路9号湖北开放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民族大道15号天门职业学院天门市师范路16号黄石职业技术学院黄石市团城山开发区广州路9号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89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光谷大道117号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石牌岭东二路5号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市学苑路21号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和平大道1085号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襄阳市襄城区尹集镇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市咸宁大道118号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马湖村甲1号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宜昌市汉宜大道205号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市师范路26号
  
  省重点高中校名校名校名校名校名校名校名校名校名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襄阳五中武汉外校黄石二中沙市中学仙桃一中孝感高中鄂南高中襄阳四中大冶一中阳新一中武钢三中荆州中学十堰东风高中仙桃中学三峡高中红安一中郧阳中学武汉六中水果湖高中武汉一中武汉三中襄州一中阳新高中钟祥一中潜江中学龙泉中学随州一中天门中学孝感一中武汉中学夷陵中学江夏一中宜都一中应城一中麻城一中武昌实验中学襄阳一中汉川一中武汉二中宜昌一中江陵中学北门中学黄陂一中武汉十四中洪湖一中恩施高中葛洲坝高中当阳一中沔州中学赤壁一中公安一中随州二中沙洋中学利川市一中团风中学新洲一中巴东一中来凤一中鄂州高中武大附中蔡甸一中[37]

科技

截至2009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约20万人,居全国前5位。其中,两院院士有54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00多家。其中,代表原始创新实力的国家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江苏、上海,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野外试验台站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36]

体育

全省全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口已达40.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六个百分点,国民体质达标率为90.3%。全省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增加,省本级用于场地建设经费达3000余万元,援建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000多个、全民健身路径5700多条、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0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42个,新增体育设施面积18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设施1.4平方米。全省9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立了文体站或体育站,社会体育指导员由1.2万人增加到2.5万人。全省形成了龙舟拉力赛、横渡长江、登山、漂流等全国有影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品牌和特色项目。全省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6.20亿元,居全国第10位。[38]
  • 承办赛事
湖北省先后承办国际、国内赛事500余次。湖北省先后承办了2007年女足世界杯、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08之星”国际足球对抗赛以及相关竞技项目锦标赛、冠军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赛事。2007年,湖北省以武汉市为主承办了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39]
  • 获得奖项
湖北省的竞技体育实力较强,体操、跳水、羽毛球、皮划艇等优势项目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涌现出了李小双、伏明霞、杨威、程菲、廖辉、高崚等一批世界冠军。特别是在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残奥会上湖北省健儿共夺得23枚奖牌,其中金牌12枚。[40] 截至2009年,湖北先后18次荣获“国家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湖北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省,有38个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体育先进县、17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6个全国“武术之乡”、3个全国“田径之乡”和1个全国“体操之乡”。先后有近百人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39]

8政治概况

常委系统

湖北省省委名单(2014) 职务姓名省委书记李鸿忠副书记王国生、张昌尔省委常委王晓东、尹汉宁、阮成发、黄楚平、楼阳生、王君正、张岱梨、陈大民秘书长傅德辉(表格资料来源于[41]

政府系统

截至2009年,湖北省省政府共有工作部门42个,其中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4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机构17个。此外,设置了部门管理机构6个。全省42个工作部门中,有33个与国务院对口;6个部门管理机构中,有2个与国务院对口。[42] 湖北省省政府名单(2014)职务姓名省长王国生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副省长郭生练、张通、梁惠玲、许克振、梁惠玲、甘荣坤省政府资政段轮一省长助理曾欣秘书长王祥喜(表格资料来源于[43]

9著名人物

(不完全统计,主要为古近代)姓名生卒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楚国诗人、政治家李时珍1518年—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毕升?-1051北宋著名发明家张居正1525—1582嘉靖进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王昭君约在公元前54年~公元前52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庞统179年—214年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陆羽733-804年茶圣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朝著名诗人米芾公元1051—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晚唐文学家、散文家马谡190年-228年蜀国丞相参军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明代后期“公安派”领袖、著名的文学家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李先念1909.6.23-1992.6.21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华清1916~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徐海东1900一1970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项英1898—1941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恽代英1895~1931中国共产党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黎元洪1864—1928民国总统施洋1889~1923早期革命家许世友1905-1985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聂凤智1914~1992军事家、上将。陈锡联1915-1999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李汉俊1890—192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李书城1882—1965同盟会元老、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吴仪1938.11-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谢富治1909-1972开国上将陈潭秋1986-1943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忠发1880—1931早期革命家家韩先楚1913-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王建安1907-1980)军事家、上将。秦基伟1914.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上将聂海胜1964.9-中国特级航天员、少将

10特产

湖北省著名特产(地理标志产品)(不完全统计)
  名称原产地名称原产地襄阳大头菜襄阳市房县黑木耳十堰市房县罗田板栗黄冈市罗田县荆州鱼糕荆州市宜昌蜜桔宜昌市利川山药利川市潜江龙虾潜江市云梦鱼面云梦县精武鸭脖武汉市金柯辣椒黄石市武昌鱼武汉市孝感米酒孝感市秭归桃叶橙秭归县英山云雾茶英山县景阳鸡景阳县恩施黑猪肉恩施恩施黄牛肉恩施市鹤峰葛仙米鹤峰野板栗神农架林区大布红安县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1张)

木兰天池(3张)

道佛圣地-木兰山(2张)

湖北农业科学院(4张)

湖北(2张)

湖北展园景点图片(1张)

湖北 荆州(3张)

文章配图相册(10张)

爱旅行,爱冲印...(7张)

湖北景点图片(13张)

精彩图册(13张)

湖北旅游风景相册(17张)

词条图片(10张)

1/5

湖北省行政区划

副省级市武汉市地级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神农架林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划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上海市省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参考资料
  • 1. 河流与湖泊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2. 地理位置与面积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3. 历史沿革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4. 湖北省简介 .秦楚网.2013-07-24[引用日期2014-02-27].

  • 5.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几次南迁移民及其影响 .中国民族报社[引用日期2014-02-28].

  • 6.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几次高潮  .中国民族报社[引用日期2014-02-28].

  • 7. 地貌 .湖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23].

  • 8. 气候 .湖北省人民政府.2012-03-28[引用日期2014-02-23].

  • 9. 水资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2-25].

  • 10. 土地 .湖北省人民政府.2012-03-28[引用日期2014-02-23].

#open-tag{padding-top:8px;padding-bottom:8px;line-height:30px;border-top:2px solid #ccc;border-bottom:0 solid #e6e6e6;overflow:hidden;position:relative;margin-bottom:35px}#open-tag dd{width:755px;*width:680px}.open-tag{background-color:#f5f5f5;border:1px solid #e6e6e6;margin-right:5px;padding:1px 4px;color:#666;white-space:nowrap;text-decoration:none;display:inline-block;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6px;vertical-align:middle}.open-tag: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36c}.open-tag-title{font-weight:bold;float:left;padding-right:15px;height:20px;line-height:25px}.open-tag-collapse{background:url(/static/lemma/view/img/z-ref-toggle.png) 1px 8px no-repeat;position:absolute;right:0;top:0;width:10px;height:20px;margin:10px;cursor:pointer}.collapse .open-tag-collapse{background:url(/static/lemma/view/img/z-ref-toggle.png) -9px 8px no-repeat} 词条标签:
地理区域省份行政区划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划湖北省行政区划武汉 , 湖北 , 长江 , 中南地区
  湖 北 地 名 由 来

 

湖北省(Hubei Sheng)

简称鄂。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

 

 

1武汉市(Wuuhan Shi)

位于东经114.3°,北纬30.5°,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

 

黄陂县(Huangpi Xian)

位于东经114.3°,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北周置黄陂县。

 

新洲县(Xinzhou Xian)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8°,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据《乾隆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

 

 

2黄石市(Huangshi Shi)

位于东经115.0°,北纬30.1°,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一说因黄石山得名。

 

大冶市(Daye Shi)

位于东经114.9°,北纬30.0°,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1994年设市。

 

阳新县(Yangxin Xian)

位于东经115.2°,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

 

 

3襄樊市(Xiangfan Shi)

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老河口市(Laohekou Shi)

位于东经111.6°,北纬32.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清康熙年间称新镇,因地当汉江故道之口,也称老河口镇。1951年以老河口镇设市。

 

枣阳市(Zaoyang Shi)

位于东经112.7°,北纬32.1°,在湖北省北部,滚河上游。与河南省相邻。据《元和郡县志》:“后周改襄乡县曰广昌县。隋初郡废,寻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县,因枣阳村以为名也。”1988年设市。

 

襄阳县(Xiangyang Xian)

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与河南省为邻。据《今县释名》:“应劭曰,在襄水之阳,襄水今名疏水,为汉水之流。”

 

南漳县(Nanzhang Xian) 

位于东经111.8°,北纬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县。据乾隆《襄阳府志》:“漳水,县南一百里,源出荆山。县之立名以此。”又据《明史》:“南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于沮水。”

 

谷城县(Gucheng Xian)

位于东经111.6°,北纬32.2°,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据《水经注》:“谷城县因古谷国而得名,……春秋谷伯绥之邑也。”

 

宜城市(Yicheng Shi)

位于东经112.2°,北纬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愠父名彝,改曰蛮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设市。

保康县(Baokang Xian)

们于东经111.2°,北纬31.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侧。北周置永清县。据《保康县志新纂》:“赵宋太祖时置保康军,邑名始此。”明因以置保康县。保康,永保安康之意。

 

 

4十堰市(Shiyan Shi)

位于东经110.7°,北纬32.6°,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头山,为百二河发源地,北流入江汉。居民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有头、二、三、四、五、六个堰,另外还有四堰。在头堰符近设了一个管理水利的机构,驻地名为十堰,意在标示管理范围。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设十堰市,1973年改为省辖市。

 

丹江口市(Danjiangkou Shi)

位于东经111.5°,北纬32. 5°,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库南岸。1983年设丹江口市,均县撤销并入。因临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名。

 

郧县(Yun Xian)

位于东经110.8°,北纬32.8°,在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河南省相邻。古郧子国地,汉为郧关,属长利县,蜀先主封申躭为郧乡侯即此,晋因置郧乡县,因郧乡得名。元改郧县。

 

竹山县(Zhushan Xian)

位于东经110.2°,北纬32.2°,在湖北省西北部,邻接陕西省。据《今县释名》:“西魏置,有黄竹山,在县东百里,一名黄山岭,山上竹色皆黄,县以此名。”

 

房县(Fang Xian)

位于东经110.7°,北纬32.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古房国地。隋置房州,据《元和郡县志》:“县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县。

 

郧西县(Yunxi Xian)

位于东经110.4°,北纬32.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郧西县志):明成化十二年,设郧西县.郧西因在郧县之西而得名.

 

竹溪县(Zhuxi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32.r,在湖北省西北部,与四川(今重庆,天津四注)、陕西省为邻。明置竹溪县。据《竹溪县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5荆州市(Jingzhou Shi)

位于东经112.2°.北纬30.3°,在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唐代始称沙头、沙头市,简称沙市。其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1949年设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荆沙市改名为荆州市,取古荆州为名。

 

石首市(Shishou Shi)

位于东经112.4°,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与湖南省为邻。晋置石首山。据《今县释名》:“石首山在县东,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洪湖市(Honghu Shi)

位于东经113.4°,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县,以境内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县改市。

 

 

6宜昌市(Yichang Shi)

位于东经111.2°,北纬30.6°,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意。

 

枝城市(Zhicheng Shi)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汉置夷道县。南朝陈置宜都县。隋改宜昌县。唐复置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因枝城镇得名。枝城,原为枝江县城,名枝江镇。长江流至百里洲,河分两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

 

当阳市(Dangyang Shi)

位于东经111. 7°,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汉置当阳县,“谓天子南而治天下也”。当阳,地处京都长安以南,又在荆山之南,故名。1988年设市。

 

宜昌县(Yichang Xian)

位于东经111. 3°,北纬30.7°,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

 

秭归县(Zigui Xian)

位于东经110.7°,北纬31.0°,在湖北省西部,汉置秭归县。素有“屈原故里”之称。据《水经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

 

远安县(Yuan'an Xian)

位于东经111.6°,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县为远安县。据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以其近猺而远”之意;即此地邻近少数民族,又距京城较远,但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

 

兴山县(Xi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0.7°,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香溪上游。三国吴置兴山县。据《兴山县治》:“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郡山之中,故名兴山。”

 

枝江市(Zhijiang Shi)

位于东经111.7°,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长江之畔。据《枝江县志》:“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设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Wufeng Tujiazu Zizhxian)

位于东经110.6°,北纬30.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清置长乐县,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1914年改为五峰县,因县城西南二公里处的五峰山得名。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Changyang Tujia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1.1°,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隋置长杨县。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长杨为长阳。

 

监利县(Jianli Xian)

位于东经112.8°,北纬29.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监利县。据《湖广总志》:“地富鱼稻”,于是东吴便“邻官监办”,以图鱼、稻之“利”。

 

公安县(Gong'an Xian)

位于东经112.2°,北纬30.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将军刘备号称“左公”,立营油河口,领荆州牧,“邑赖以安”,置公安县,晋改江安县,南北朝复置。

 

松滋市(Songzi Shi)

位于东经111.7°,北纬30.1°,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南岸。据《今县释名》:“汉置松兹县,在庐江郡,此县地为汉南郡之高成县,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兹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此,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按古鸠兹邑,在今芜湖县。”1995年设市。

 

 

7荆门市(Jingmen Shi)

位于东经112.1°,北纬31.0°,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唐置荆门县,以境内荆门山得名。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恭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1979年设市。

 

钟祥市(Zhongxiang Shi)

位于东经112.5°,北纬31.1°,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钟祥县。钟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发迹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赐名钟祥。1992年设市。

 

京山县(Ji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3.1°,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县。京山县城东7.5公里处有京山,又称京源山。

 

 

8. 鄂州市(Ezhou Shi)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3°,在湖北省武汉市东。秦置鄂县,以古邑和古国为县名。三国为武昌县。1913年改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设市,1983年改为鄂州市。

 

 

9. 孝感市(Xiaogan Shi)

位于东经113.9°,北纬30.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汉孝子董永故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为避皇祖国昌名讳改孝昌为孝感,意为董永“孝感动天”。

 

应城市(YingchengShi)

位于东经113.5°,北纬30.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朝宋置应城县。据《今县释名》:“县近应山,故名。”据《水经注》:似因古殷时应国而得名。

 

安陆市(Anlu Shi)

位于东经113.7°,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汉置,县西有大安山,县在大安之陆,以与“江夏”相对取名。1987年改市。

 

广水市(Guangshui Shi)

位于东经113.8°,北纬31.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梁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戌,置应州,并置永阳县,隋改应山。”又据《水经注》:“鲁阳县有应山。应城,……此之名应,或殷时应国所在欤。”1988年改广水市,以广水河命名。

 

汉川县(Hanchuan Xian)

位于东经113.8°,北纬30.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唐分汉阳地置氵义川县,因汉水为名。宋初改为义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赵光义讳,改为汉川县,因汉水流经县境,故名。

 

云梦县(Yunmeng Xian)

位于东经113.7°,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云梦一名似以古云梦泽省“泽”字而得名。《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梦辞》、《国策》等称“云梦”。一说梦人曰“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称“云”或“梦”。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置云梦县。

 

大悟县(Dawu Xian)

位于东经114.1°,北纬31.5°,在湖北省武汉市北。1933年置礼山县,1952年改为大悟县,因有大悟山得名。

 

 

10. 黄冈市(Huanggang Shi)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在黄冈地区所辖范围内改黄州市为黄冈市,沿用地区名为市名。

 

麻城市(Macheng Shi)

位于东经115.0°,北纬31.1°,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

 

武穴市(Wuxue Shi)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邻接江西省。唐置广济县。1987年改为武穴市,因武穴镇得名。据《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据何绍基《长江图说》:“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为武家穴,后演变为“武穴”。

 

红安县(Hong'an Xian)

位于东经114.6°,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北,大别山南侧。明置黄安县。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战役”奇取县城后,12月改黄安为红安县,以庆祝红四方面军的胜利。

 

罗田县(Luotian Xian)

位于东经115.3°,北纬30.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大别山南麓。据《今县释名》:“梁置、县西北有同罗关,《舆地纪胜》,崄石河在浠水县东北,罗石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一说罗田系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助其灭叛将有功,设县时盖取二人名姓称罗田。

 

浠水县(Xishui Xian)

位于东经115.2°,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长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县,唐改为蕲水县。1933年改为烯水县。县治南有浠水,故名。

 

蕲春县(Qichun Xian)

位于东经115.4°,北纬30.2°,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汉置蕲春县。据《太平寰宇记》:蕲春县以水隈多蕲菜而得名。蕲菜即楚菜,俗称水芹菜。春,取生机勃勃之意。

 

黄梅县(Huangmei Xian)

位于东经115.9°,北纬30.0°,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临长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据《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

 

英山县(Yi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5.6°,北纬30.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大别山南侧。宋置英山县。据《英山县志》:“九江王英国公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因山为名。

 

 

11.咸宁市(Xianning Shi)

位于东经114.2°,北纬29.8°,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唐置永安镇,南唐为永安县,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宁县,其意近。1983年设市。

 

蒲圻市(Puqi Shi)

位于东经113.8°,北纬29.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三国黄武二年(283年)置蒲圻县。据《元和郡县志》:“蒲圻湖在县东北,湖多蒲草,吴帝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1986年设市。

 

嘉鱼县(Jiayu Xian)

位于东经113.9°,北纬29.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鱼置鲇渎镇,南店升为县,取南有嘉鱼之意。

 

通山县(To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4.5°,北纬29.5°,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县,取通羊、青山二镇各一字,置县。

 

崇阳县(Chongyang Xian)

位于东经114.0°,北纬29.5°,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流域。据《今县释名》:“五代杨氏置,县北有大集山,自龙窖山发脉,历方山龙头岩而东,至此崇山崇聚,县在其阳,故名。”

 

通城县(Tongcheng Xian)

位于东经113.8°,北纬29.2°,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年)升镇为县。据传“通城”,意为四通八达之城。

 

 

13. 恩施市(Enshi Shi)

位于东经109.4°,北纬30.2°,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

 

利川市(Lichuan Shi)

位于东经108.9°,北纬30.3°,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县,固革井溪为名。1986年设市。

 

建始县(Jianshi 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30.5°,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晋泰始元年(265年)设建始县。据《今县释名》,因建始溪得名。

 

来凤县(Laifeng Xian)

位于东经109.3°,北纬29.4°,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来凤县。据《来凤县志》:“翔凤山地,土司时,传说有凤集于此,邑因之得名。”

 

巴东县(Badong Xian)

位于东经110.3°,北纬31.0°,在湖北省西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相邻。隋置巴东县,以县在巴山之东,故名。

 

鹤峰县(Hefeng Xian)

位于东经110.0°,北纬29.8°,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鹤峰州,以城后诸山奇峰,如鹤飞翔而得名。1912年改县。

 

宣恩县(Xuan'en Xian)

位于东经109.4°,北纬29.9°,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县,为“传布恩德”之意。

 

咸丰县(Xianfeng Xian)

位于东经109.1°,北纬29.6°,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咸丰县,取“咸庆丰收”之意。

 

 

14.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随州市(Suizhou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31.6°,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春秋为随国地,据《水经注》:“楚灭随以为县”,以国为名。汉置随县。1979年设市。

 

仙桃市(XiantaoShi)

位于东经113.4°,北纬30.3°,在湖北省中部,汉江南岸。据《今县释名》:“粱置郡,隋改县,在沔水之阳。”又“汉有沔阳,属汉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颜师古曰,汉上曰沔。”1986年改设仙桃市,因镇得名。

 

天门市(Tianmen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30.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据《大清一统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名之讳,遂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有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县改市。
潜江市(Qianjiang Shi)

位于东经112.8°,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汉江南岸。宋置潜江县,汉水自石城北分流为潜江,一名芦洑河。据《水经注》:“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1988年设市。

 

神农架林区(Shennongjia Linqu)

位于东经110.6°,北纬31.7°,在湖北省西北边境,大巴山区。因神农架山峰而得名。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为民除害。为省辖林区,1981年曾设神农架县,后废。

 
湖北省 - 简称“鄂” 中国中部偏南 长江中游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和中心 全国交通航运枢纽 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陕西省 - 陕西省 - 简称“陕”或“秦” 位于西北内陆腹地 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 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湖北新定位: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人民日报头条关注 湖北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中部办牵引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0100)贵阳市 [林城、中国避暑之都 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誉为“高原明珠”] (0300)徐州市 [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 工业基地 徐州市 [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 工业基地 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湖北推进发展方式和经济总量双跨越 (2301)兴义市[州首府 贵州省第四大城市 黔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1-1 安徽省合肥市 [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国家战略成就长江航运 弘扬炎帝文化 促进中部共生崛起 1-1四川省成都市[简称蓉 别称锦城 锦官城 副省级城市 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0100)成都市[简称蓉 别称锦城 锦官城 副省级城市 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台中市--台湾省中部的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 - 简称宁 原中华民国首都 副省级城市 中国四大古都 六朝古都 华东第二大城市 中国科教第三城 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国家重要的政治 军事 科教 文化 工业和金融商业中心 综合 良好生态成为上饶市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第一资源、第一优势  三千里路佳山水 (0802)新罗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全国四大高岭土矿) 国家或再出"中部崛起"新政 中部地区望获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