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四十九阵:弘扬炎帝文化 促进中部共生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1:27:09
洪 俊 刘 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6月06日   第 03 版)

子墨集团总裁洪俊(右)和湖北随县副县长刘飞(左)

谒祖圣地
随县是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打好炎帝神农牌,擦亮炎帝神农这张文化名片,将炎帝神农故里建成世界华人共拜始祖,祈福华夏的精神家园。
炎帝是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之一。据史料记载,炎帝的诞辰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诞生地为今湖北随州市,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学界虽对炎帝和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存在争议,但诸多的史志传记对炎帝时代或炎帝神农氏时代生产、生活的描述却大同小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炎帝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上承燧人、伏羲的渔猎文化,下启农耕文明。在数以万年计的历史长河中,炎帝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奠基部分和文明起源的基石。炎帝作为农耕文明的创始人,名垂宇宙,恩泽神州。追记古人,以激励世人,泽及后代。追溯农耕文明,传承炎帝精神,弘扬炎帝文化,促进中部共生崛起,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炎帝是文明始祖
据《淮南子——齐俗训》记载:“《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天下为先。’”《管子·形势解》云: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炎帝作为部落首领,以身作则,身亲耕,妻亲织。率领部落开拓进取,创造农耕文明,保障先民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使世代繁衍生息。对待民众:“不施威刑惩罚,以教化为先,刑同虚设,法律杂文闲置”(《淮南子·主术训》),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炎帝一心为民,不求回报,使部落共同致富。他的仁德赢得天下共尊,君民和谐共生。
炎帝时代,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关系和谐,民众安乐无事。“男耕而食,妇织而衣”,阴阳和谐共生;“日中为市,聚天下之货……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在先帝的教化下,百姓敦厚,不争财不抱怨,交易诚实,买卖和谐。“无食者与之陈,无种者贷之新”,人们扶贫济弱,以富补廉,以丰补歉,物质按需分配,百姓不生奸邪,天下均平和谐。
同时,炎帝时代,宗教性、政治性的礼和音乐舞蹈同时兴起,演绎着礼乐和谐。一方面,炎帝重祭祀,他“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新论——琴道篇》,借助音乐实现人神沟通,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另一方面,他强调以“礼”进行是非教育,以“乐”完善人的品性,使人们服从道德行为规范。“制丰年之咏,以荐釐(lí)来……以保合大龢(hé)而闲民欲。通其德于神明,同其龢于上下。”(《路史》)通过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以此作为无形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以达到以乐养性、以乐怡情的目的。
炎帝是共生文化。炎帝是农耕文明的创始者,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炎帝时期,农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对物我和谐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共生的希冀。那时,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从最初的恐惧害怕到自然崇拜,然后到尝试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炎帝治天下,已能从自然界中取材,制造农具,服务耕作,并能根据四季变化安排农事。据《逸周书汇校集注——附录一》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sì),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luǒ)之实”,“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淮南子——土术训》), “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新论——琴道篇》。通过对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进行观察、总结,适时掌握耕作的时机,并确定相应的礼仪、管理制度。以农立族,构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只有依天道而行,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才能在农耕文明初始阶段,满足先民们温饱的要求。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是当时农业生产条件极其原始的情况下,保障人们基本物质生活的前提。
炎帝是养生文化起源。炎帝一手拿着稻谷,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一手拿着灵芝,是为人类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因而也是养生文化。炎帝时代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维持温饱,但仍然注重保持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luǒ)蚌之肉,实多疾病毒伤之害。”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食不当引发疾病,炎帝神农教人们识别土地的燥湿肥贫,是否适宜耕作,并教播种五谷。同时,他还遍历千山,亲自尝百草滋味及泉水的甘苦,专研疾病疗法。他通过身体力行,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使先民修养性命、延年益寿。再者,当时平淡朴实的生活观,是身心共生的又一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不争财不抱怨,不看重地位高下,不被外在东西所左右,心态平和。这种中庸、无所求的生活观、处事观,寓示着先民们追求身心和谐的内心愿望。
炎帝时期,作为注重修身养性的时代典范,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茶文化。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农耕文化之祖,也是茶文化之祖。《茶经》里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据说,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一种咀嚼后让人顿感舌底生津,精神振奋的特殊叶子,后来把它命名为“茶”。茶作为绿色天然的养生饮品,源于炎帝神农氏时代,正是那个时代注重修身养性、身心和谐共生的写照。
炎帝给中国崛起的启示
中部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和“心腹”,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解除心腹之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启示(一)
弘扬炎帝文化中的自主创新精神,促进中部崛起。在生产力极端落后情况下,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炎帝率领部落与自然做斗争,并进一步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改变先民茹毛饮血的渔猎生活,开创农耕时代。他遍历千山,寻尝百草的冒险进取精神更被世代颂扬。中部六省,拥有各具千秋的经济体系,在资源禀赋、人文地理、科教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各具特色和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发扬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乘势而上。不可否认,思想和观念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也是迎接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是制约中部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快人才培养,加大科教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启示(二)
弘扬炎帝文化的共生内涵,促进中部崛起。中部六省同处中华腹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在资源、区位、产业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也形成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的经济体系。在交通、环保、文化、旅游等方面共享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各省之间在中部崛起中有规则的竞争,但更多的是合作,应在合作中共同崛起。同时,中部崛起也应注重对西部资源,以及东部沿海优势的战略利用,借助全国的优势加快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部不能只顾经济发展,应保持经济的、社会的、环保的,三者平衡发展,这也是新的生产力。
启示(三)
弘扬炎帝文化中的养生观念,促进中部崛起,炎帝时期的礼乐文化、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以及茶文化等,是提升民众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的软力量。这些文化能在无形之中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民众的自觉遵守,从而塑造民众积极健康的品性,净化社会风气。中部各省,人文特色显著,文化传统深厚,这无疑给社会幸福指数加分,也是加快自身发展以及中部崛起的重要方面。
炎帝文化就是养生文化。健康养生是全人类的,不仅社会精英人士要养生,普通老百姓要健康;中国人民要养生,全球人士要健康;这是全人类共性的,需要追求的未来产业。养生理念需要固化,变成一个巨大产业来发展,通过中国文化和茶来传播,这是子墨原创型的新模式,将把炎帝文化从随县开始,带着祥云传播到世界各地,走向国际化。
中国整体国力的增强,中部共生崛起的时代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