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渔具品牌:财富不是惟一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03:08
2011年05月24日 人民日报


日前,某教授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对学生的要求是“40岁时没有4000万的身价,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此言一出,立刻在网上引发了“读书人应不应该以贫穷为耻”的争论。在我看来,这位教授的话语,偏颇处在于把钱财当作了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他的话折射了两个需要辨析的问题:一、能否只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读书人?这是衡量标准的问题;二、读书究竟为了什么?这是读书目的的问题。
能否仅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读书人?如果我们翻看历史对读书人的评价,就可看出,衡量标准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有的人学而优则仕,或兼济天下,或造福一方,即便没有多少钱财,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有的人勤于著述,留下了彪炳史册的鸿篇巨作,即便家徒四壁,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有的人广收弟子,传播思想,让自己的理念影响了历史,即便毕生流浪困窘,人们更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还有的人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甘受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人们也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读书人……反观仅以物质财富的多少来判定一个读书人是否成功、是否耻辱,显得多么片面与偏执。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目的似乎很多,有人追求千钟粟、黄金屋,但是我们听得更多的,是为“修身养性”而读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挣钱不是读书的惟一目的,为什么要用物质财富来作为衡量读书人的惟一标准?颜回毕生贫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是,孔子非但没有因此不认这个学生,反倒视颜回为得意门生。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读书人的根本追求,首是崇德,而非逐利。
这不是说,读书人就应该远离财富,终身贫穷。追求财富并没有错,如果读书人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获得自己的丰足,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而是说,万不能仅以个人财富多寡论成败,因为在读书人的追求里面,品德与担当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如果一定要评价读书人,也应该先论品行,再勘才华。有句话说得很精辟:有德无才是凡品,有才无德却是危险品。自古以来,人们交口称赞的,都是有品行、有道德、有气节的读书人,鄙弃的却是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读书人。因为古人很重视一种健康社会风气的涵养:尚德而轻利;尚社会担当,轻个人钻营。他们“教民以德”,希望以此来倡导人们怀抱更高的理想去读书做人。
如果社会大力鼓吹以钱财作为衡量读书人的惟一标准,那结果可能会是,人人都痴迷于金钱的追逐,最终把金钱标准论无限制地泛化,使金钱成为取舍一切的标尺。报纸上曾有报道,有人失足落水,呼喊求救,千钧一发之间,船上的人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蹲下来跟落难者谈救人的报酬。不知道读到这样的报道,人们心中会作何感想?如果这样的风气在社会上蔓延,那么,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就不可能建成,相反,一个冷漠无情、一盘散沙的社会局面就会向你我逼近。
教育的大门是向大众开放的,评价的标准也不能定得过于偏执。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出于鼓励学生的初衷,也不宜公然宣称以财富作为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而且,在拜金主义已被过分放大的今天,我们更需明确:金钱不是考量一切的标准,更不足以用来评判读书人的成败荣辱。(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