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好看的电影推荐:穷人的标准---不是一个数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08:32

穷人的标准---不是一个数字 

基督日报/2011-05-19 03:34 Posted/http://www.gospelherald.ca/news/edi_484.htm


 
作者:廖长仁
取材自歌邻基督教会网站

贫穷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每一个国家都要面对的。不过详细一点的去了解的话,又可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美国,按2010年的标准,一个四口之家的全年收入低于2万2050美元的话,就属于贫穷人士的范畴。按这个标准计算,有超过13%的美国人是生活在贫穷线之下。相比在中国,按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10年的标准,一个人的年薪低于1274元就属于贫穷。 按这个标准计算,中国人口中只有2%是生活在贫穷线之下。

表面上看,中国的贫穷人口比例远比美国的为低。不过再深入一点去研究就发现另一番景象。按美国政府定义的贫穷家庭中,46%已经拥有自己的房屋,平均有三个睡房、一个半浴室、一个车房;73%的贫穷家庭拥有汔车,当中接近三分之一更是有两部或以上。这些美国贫穷家庭的孩子,不单没有营养不良的问题,甚至有普遍超重的现象。而在中国,按政府贫穷的定义,一个穷人每日的消费支出,就只能够买6个馒头或者3根香蕉。

国情不同,标准不同,贫穷的状况亦非常不同。虽然何谓「贫穷」其实是有国际标准,但这些标准都只是参考,各国仍然可以自定贫穷的定义。

除了对贫穷的标准的差异令问题复杂化之外,贫穷问题本渗入了政治的考虑,就令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其中一个最具体的例子莫过于印度。由上世纪70年代到近年,印度的贫穷人口就不断转变。在70年代,印度有超过一半人口属于贫穷。到了1993年至1994年间,贫穷人口大减至三分之一。表面上看,印度政府灭贫的成绩非常亮丽,只用了20年就将贫穷人口大幅减低。不过事实是,政府只是将贫穷线拉低。在70年代,贫穷线的基准是每日摄取2400卡路里的食物;到了90年代初,政府将基准调低至每日摄取1970卡路里的食物;到了1999至2000年间,基准再调低至每日摄取1890卡路里的食物。

只是拉低基准,就能做到贫穷人口大幅减少的果效。大批印度穷人艰苦的处境无改变,但就在统计数字上「被脱贫」。有研究印度社会的专员计算,若果将贫穷线的基准回复70年代的水平,今日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印度人口会在贫穷线之下。

印度政府弹性调校贫穷线的基准,很多时都是基于政治的考虑。例如在2004年的大选,当时的执政人民党以「闪耀的印度」作为口号,大肆歌颂经济上的成就,贫穷的人口比例怎能不配合一下,令印度闪耀起来呢?!又或者在90年代初,政府曾宣布印度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贫穷人口,但在这个公布之前不到9个月,印度政府向一个国际捐赠会议提供一份文件,当中指有39.9%的印度人在贫穷线之下。突然乐于自爆灭贫效果不彰的原因好简单,就是想取得更多国际上的捐款。

中国政府表示今年会将贫穷线的基准上调至每年收入1500元,意味中国的穷人可能会劲升至1.5亿。有人认为咁做是要让国际看清中国的状况,从而减轻对中国在经济上的压力,甚至抑制一下「中国威胁论」。但无论如何,贫穷,无饭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期盼中国政府不要将穷人当作数字处理,而且做些实事去改善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