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水泵品牌50大品牌:守护我们的文物 2004-09-13 23:39:00  ●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在枯坏,有的文物在流失。  ●当我们感慨玉溪没有留下像大理、丽江的传统民居,或像红河州朱家花园那样精美的古代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8:45
守护我们的文物
2004-09-13 23:39:00
●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在枯坏,有的文物在流失。  ●当我们感慨玉溪没有留下像大理、丽江的传统民居,或像红河州朱家花园那样精美的古代建筑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起步太晚,确实留下了不少遗憾。  ●二十年来,玉溪文物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艰难和奋斗中不断发展和壮大,抢救和保护了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一 岁月的流逝,留给我们的除了一部处处弥漫着浓浓迷雾的历史外,还应有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文物。随着时光的远去,作为一种历史载体的文物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   一件文物,一处古迹,无声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生产力状况以及工艺水平,代表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古往今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求解的心弦。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物古迹,这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越来越高且能够永续利用的价值。  通过文物旅游、展示、仿制等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是它的最表层价值,文物的深层价值是难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因为文物是物化了的历史,是一个地方灿烂文化的真实记录和重要载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是我们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在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时,许许多多的文物却早已离我们而去。  盘点我们玉溪的文物,尽管我们有工艺精湛的古滇国青铜器,有美轮美奂的通海格子门,还有像北城李家大院、新平戛洒陇西世族庄园、元江咪哩李和才故居等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但是,同外地相比,许多人却在感叹,因为玉溪没有留下像大理、丽江的传统民居,或者像红河州朱家花园那样杰出的古园林。究其原因,不得不承认,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玉溪确实起步太晚,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二  前些日子,记者曾邀约市文管所的杨庆科先生一起到研和镇,寻访东山土司府遗址。到了研和后发现,对于本地有这样一处文物古迹,当地许多人竟然一无所知。  查阅相关的史志资料得知,清康熙年间,滇中曾发生少数民族起义。康熙二十年,起义最终被平息。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政权,在新兴州设置土州判署,平乱有功的总兵王凤被封为东山土州判署,管辖当地四山夷寨,世袭其职,直至民国年间,一共承袭了十代。  来到东山村,走进土司府,令人感慨。这座气势恢弘的建筑房顶上已经长满了荒草,雕刻着人物花鸟的门窗和檐廊已经破损不堪,只有一些被遗弃在墙角的工艺精细的石雕,隐隐约约地向人们叙说着当年的辉煌。  东山土司府式样独特,一底一楼,瓦、土、木结构,前三、后三,外加四个耳房。前院比后院矮二米左右,两院用庭壁隔开,正中一道圆月门,前院到后院须上九级石阶。  在东山土司衙署的北侧,有一幢小小的花园,据说为土州判署王凤第三代孙王遴于康熙年间所建,建筑繁而不乱,别致幽雅。  东山土司府依山而建,前面是湖光潋滟的玉湖,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民国初年,省参议员杨开源曾在此赋诗:“芙蕖满沼万千花,碧玉湖光带赤霞,潭内新荷堤上柳,红裳翠袖影交加”。  遗憾的是,这座古老的府第因年久失修,已是瓦破木朽,部分地方甚至墙倒壁塌,加之由于上世纪中叶后分给了十多户农家居住,内容结构和装饰毁坏严重,部分建筑被拆除,有的地方近年还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三百多年的沧桑岁月,留给我们的传统建筑早已面目全非。  据杨庆科介绍,因为人为破坏太大,这座建筑已经难以修复。他感慨地说,古建筑实际上是作为一部实物的历史,能反映出当时建造业和社会生产力的情况。古建筑是不能再生的,一旦毁坏,留下的就是永久的遗憾。  一座见证了土司制度兴衰、代表着本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府第,就这样基本丧失了作为文物进行保护、研究和利用的价值。  相形之下,可能东山土司府的命运还不算太坏。  根据方志记载,直到民国年间,玉溪坝子及其周边山岭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和道观二百多座,现在还存留下几座?  闻名遐迩的高古楼在被拆旧盖新后,虽然更显巍峨和堂皇,但其文物价值已不复存在。  规模庞大的澄江和江川文庙,均被挪作他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原貌没能完全保存下来。  新平县平甸乡李自强的父亲是彝族毕摩,曾经存有上百册彝文古籍。数年前毕摩去世时,这些彝文古籍被搬出门外,堆放在屋檐下,不久便散失殆尽。该乡张朝顺的父亲也是当地有影响的毕摩,存有60部彝文古籍,去世后,其家人将古籍当作随葬品全部焚毁在坟旁。  有的文物在被拆除,有的文物在朽坏,有的文物在流失。这样的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和警觉。 三  直到1984年,玉溪的文物保护工作才正式起步,当时,全区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文物普查。1986年至1988年,大规模的田野考古调查接二连三,地下文物抢救和保护高潮迭起。在此期间,玉溪古窑址、海东灵丘遗址、甘棠等遗址、李家山古墓遗址、老龙洞古人类居住遗址等十余次重大考古发掘,给玉溪带来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文物。  二十年来,玉溪文物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艰难和奋斗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