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馆藏的精品文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8:22
长信宫灯国内现存最早的“灯幢合体”实例藏于廊坊博物馆;存放于省民俗馆的青花无挡尊全国保存最好;冯骥才曾为古版《三鱼争月》奔走呼号……千百年前传下的文物则串起了燕赵文化的精魂。2009年2月,随着河北省文物局等164家单位参与的河北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工作圆满结束,全省重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初次揭开神秘面纱。

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鎏金灯具之一,公元前172年铸造。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概述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通体鎏金,作宫女跽坐持灯状,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长信宫灯-出土
    

长信宫灯由考古学工作者白荣金在1968年对满城汉墓中窦绾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的发掘作业中发现。现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家庄市河北省历史博物馆“满城汉墓”展区。

考古学家在宫灯灯身上辨识出“阳信家”的铭文,周长山等部分学者据此推测长信宫灯原属汉代阳信夷侯刘揭(前179年受封为侯)家中所有,《史记》记载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封国与家财收为国有,长信宫灯被送入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窦绾窦漪有亲戚关系,推测长信宫灯由窦漪送给窦绾,窦绾所以死后宫灯便随她葬入墓内。灯上还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发掘出土后被命名为“长信宫灯”。此外学者赵化成等认为依照汉代“阳信家”青铜器的出土记录,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大量“阳信家”铜器均属于汉武帝之姊平阳长公主(阳信长公主),故长信宫灯最早属于哪位皇室成员尚没有确实定论。


长信宫灯-结构
    
长信宫灯

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

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

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灯上刻铭文九处,共65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如:“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位于灯座底部)。


长信宫灯-外观
    

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长信官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根据铭文考证,此灯是公元前172年(汉文帝时代)铸造的。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此灯被没收进少府的“内者”(官名),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皇太后居信的宫殿,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后来窦太后又把此灯送给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窦绾的女子,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墓中
青花无挡尊

青花无挡尊 明永乐(1402年-1424年)景德镇窑青花阿拉伯纹无挡尊,永乐年间,景德镇窑产,属于青花瓷。全国仅存三件此件保存最好:河北省民俗馆、北京颐和园文管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陶瓷造型:尊 细部......

 

明·刘俊《刘海蟾图》,纵181.3厘米,横108.8厘米,绢地,设色。画中刘海蟾神情怡然,步态从容,身着长袍,足登云履,腰系葫芦与紫芝。左手托三足金蟾,飘波于碧涛之上。背景远山一抹,海天辽阔。形象准确,法度森严,色彩艳丽。现存于石家庄市博物馆的明代刘俊的《刘海蟾图》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透过它可窥见明代“院体”人物画之风采。


刘海戏金蟾图-绘画背景
    

明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向上追溯至魏晋、南北朝的1000多年时间里工笔画产生过顾恺之曹不兴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韩、顾闳中等一批大师。宋元以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人物画开始衰落。到了明代宫廷绘画虽不及宋代,但也曾一度表现出振兴的局面。明代前期,画院兴盛,人才辈出,宫廷中拥有不少卓有成就的山水人物画家。他们继承两宋“院体”画风,又具有自己的风貌,形成了明代“院体”的特有风格。


青铜马

青铜马是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批战国遗留下来的青铜马共三件,高约15至18厘米,长约22至24厘米。它们有昂头行走的,有低头站立的。马的五官及额鬃清晰,用线纹表示马鬃,尾下垂打结,雄健有力,姿态优美。
紫檀边象牙丝编织花鸟挂屏

紫檀边象牙丝编织花鸟挂屏 紫檀边象牙丝编织花鸟挂屏用料珍贵、工艺精良、图案生动、彩色绚丽,是一件难能得见的传世艺术珍品。 简介 这幅挂屏横106.5厘米,纵68.5厘米,紫檀浮雕夔龙纹框边,屏心是用象......
隆福寺长明灯楼

廊坊隆福寺长明灯楼是已知最早带纪年刻铭的唐代石灯,形体巨大,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在唐代石灯中绝无仅有。 隆福寺长明灯楼原位于廊坊市安次区北史家务乡古县村西南,为唐代隆福寺内遗物。 2000年9月,......
辽白釉印花方碟

辽白釉印花方碟 辽代方碟以三彩器较多,白釉印花方碟非常少见,而同时有四件完整的白釉印花方碟则是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简介 1977年秋,唐山市迁安市沙河驿乡上芦村群众在村西挖沙取土时发现了四件方碟,后......
刻铭双附耳铜盘

刻铭双附耳铜盘 刻铭双附耳铜盘是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春秋时期的代表作品,1980年于张家口市怀来县北辛堡乡甘子堡春秋墓葬出土。 简介 刻铭双附耳铜盘,折口浅腹,双附耳,耳部饰珠纹及左右对称三线状羽纹,同......
青釉堆贴花纹龙柄壶

青釉堆贴花纹龙柄壶青釉堆贴花纹龙柄壶1980年1月30日于沧州市第一砖厂取土时出土。1993年9月24日,经国家文物鉴定组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为一级珍贵文物。北朝时期的青釉龙柄壶国内只有两件,一件在......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

说明 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腹径19.1厘米,足径10.1厘米。   小口,细颈,颈中部凸起有沿,上部看上去如同倒置的漏斗,下半部呈竹节形。肩及上腹饱满,下腹瘦长。肩部安龙...
《三鱼争月》

《三鱼争月》 武强年画博物馆镇馆之宝为清代武强年画古版《三鱼争月》,它长30厘米、宽45厘米。因三鱼用足力气摇尾翻身跃出水面,掀起拍天巨浪去争夺上方那一轮浩然升起的明月,故名“三鱼争月”。 寓意 三条......
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

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是隆化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面由两幅80厘米宽六色织锦拼接而成。花纹对接规整。整块被面提花规整,色调搭配典雅别致,花纹轮廓清晰醒目。被面质地精良,图案设计新颖,花纹生动鲜活,织造工艺精湛。


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由来
    

1999年1月间,隆化县茶棚村张立满等四名少年到鸽洞中玩耍时发现。据了解,当时,张立满见洞中部地势偏高处的土坑中有桦树皮,并露出一布角,便用力从中拽出一个麻袋状粗糙织物的包裹,用刀锯割开包裹取出两张文书(已被毁),其他人拿了一枚汉五铢、几枚骨角器和一副银饰件,包裹内的其它物品被散抛在洞内外。文物保护员、茶棚村党支部书记韩文贵闻讯后,将文物收集起来保管,并报告隆化民族博物馆。县民族博物馆先后七次到窑沟脑调查征集,最终收回出土文物。

古代丝织品文物是最难保存的文物,因此,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这样大批的丝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比较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