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卡哇伊钢琴价格表:《坼裂》:关于地震的心灵书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49:47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华读书   来源: 人民日报
《坼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不仅是第一部地震题材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大胆逾越传统抗灾题材主题和书写模式的长篇作品。
惯常模式中,只要写救灾,英雄主义就是不可撼动的主旋律。因此,在汶川地震后所产生的无可计数的长篇作品中,歌颂英雄事迹都是一再突出的中心。这是没有错的,当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关头,所有的感动都首先来源于对英雄行为的膜拜,远古传说中,救世英雄也占据着应有的中心地位,因为他们象征着人类生存的希望。
但此外,也需要产生《坼裂》这样的作品。歌兑的《坼裂》同样歌颂了理性英雄主义,主人公林絮和卿爽都是奋不顾身投身抢救灾民的军队医生,从他们手下,挽回了众多人的性命,他们身上聚集了人性中耀眼的光芒。可是,也有不同,他们同时又是知识的思想者,在向人们的生命施以援手之际,他们同时关注着人们灵魂的拯救,看到了一场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众生心理上的坼裂,看到了这种坼裂对于被救者和施救者双方带来的威胁。
因此,小说中大部分情节都要比报道文字复杂得多。我们还记得书中那个年轻的“鬼眼睛”,他曾高举两手抵住房椽,让老婆孩子从瓦砾中钻出来,此后一直很快乐,唱着山歌,但突然上吊自杀了。原来,地震时他和寡妇情人在一起,情人临死前也许还救了他一把,他活出来又救了家人。老婆是知道他和寡妇的关系的,想到以后政府会按户补助救济金和住房,为了多得一份赈灾救助便让其和自己补办一份假离婚再和死去的“寡妇”去补结婚手续。他去办了,然后自己结束了生命,去找寡妇了。从旁观的医生的眼光里,作者教人去回想“鬼眼睛”曾表现出的“过分的轻松”,以及他的歌声——那已经是心灵深处一场“坼裂”的伸展,而“地震让人们都变得诡异了”。
这也正是文学记录的开始。文学不同于报道,不应该简单停留在公共话语空间。文学需要面对现实,也需要面对人们精神心理庞杂的现象世界, 后者更应该成为作家深入考察的对象。在前期的地震文学中,何建明的《生命第一》、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等,都已经高出一筹地触及到巨大灾难所带来的心灵震撼,而很明显,《坼裂》走得更远,主人公一方面义无反顾地投入救灾,一方面又在考察着周围的一切,未放弃对世界图景的冷静认知。作品中裹挟着大量哲学层面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把镜头从场景拉开,展示出一幅更广阔的画面,使人们意识到场景在背景中的渺小坐标。无疑,作品的现代感是鲜明的。
倘若作者只是走马观花地采访过实地,那么这种写法可能引来一些质疑,可是作者恰恰是事件的亲历者——他本人是一位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队长。他的队伍救治了伤病员2000多名,手术量名列前茅。所以,我们有理由信任他的感受。作品中的现场感无处不在,并且生动逼真。如写医护人员们举着手写的纸条边跑边喊:“谁是肿瘤”、“乳腺跟我来”、“泌尿的去停车场”等。
《坼裂》所体现的英雄观,也是耐人寻味的。从一开始,林絮就不是经典式的英雄,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德阳“走穴”,闻知灾情后未经组织安排自己走上抗灾前线。他身上少了神性,多了人性,模糊了英雄与普通人的界限。但这个人物给读者的印象如何呢?从作品获得的反响看,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是喜欢林絮的。因为他首先是和大家一样的人,然后才本着良知成为英雄。这说明,现代英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更情愿接受有着明显或重大缺点弱点的英雄。歌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关于题材的新的处理方式,不仅是一种关于人物的新的塑造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完整的审美形态,它已经在新一代人中悄悄养成。(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