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同人文推荐:事业编制怎成吸引人才“赠品”? 今日话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28:29
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黄庭满 本期编辑:杨理光


山东省宁津县近期出台规定,大学毕业生到当地重点企业就职,可以纳入事业编制,每月领取企业、财政双份工资。此举引起争议,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城市若想留住大学生,确实需要一些“政策优惠”,但宁津县“双管双薪”这样的政策,不由得令人担忧:财政是否能够负担?“企业用人、政府买单”是否公平?…[详细]
“双管双薪”吸引人才的几大隐忧
透过“双管双薪”这一举措,不免产生种种隐忧:财政负担之忧。“双管双薪”去年便已在宁津施行,从已经进入宁津县企业工作的大学生薪酬待遇来看,享受财政工资月人均为一千到两千元之间,加上企业的工资,总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财政拨付的工资均来自于当地税收,而宁津本来就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尚未完成振兴之时,任何不必要的财政负担都应排除在决策之外。若政府希望解决人才的待遇问题,更应该把这个任务交给企业来完成,由企业开出高薪吸引人才,政府可在税收和其他政策上给予企业相关支持,而不是把这个成本转嫁给宁津的普通纳税人。公平之忧。以事业编制为人才引进“上保险”,实际上是人为制造了对其他劳动者的身份不平等。如果不存在巨大的智力和技术能力差距,“人才”们的这一待遇很难让其他劳动者心理平衡。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且不论专业能力有多强,至少在工作经验上不如企业的一些“熟手”,而这种过于突出的待遇自然会引起其他优秀员工的不满。人才价值取向之忧。人才的最佳配置应该是把他们安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效益,但“五年后,如果不愿在企业就职,可安排进机关事业单位”,这一政策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们“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此一来,被嘲讽的除了人才招聘价值取向的变化,更有为招徕人才而付出的制度及经济成本。…[详细]
而最大的隐忧其实是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那就是权力寻租之忧。绕开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的程序,本身就引发了人们太多的猜测和联想,尽管宁津有种种理由说明这一政策符合当地的实际,但不能保证在此过程中可以完全公开、公正、透明,也就难保不会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虽不敢断言这一政策必定会成为权力之手获取公共资源的依托,但至少可以说,如此招聘人才,是病急乱投医。…[详细]
岂能借公共资源的“花”献企业的“佛”?
在当地政府看来是双赢的政策,其实是一项违规的政策。因为,这项制度事实上是把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岗位招录权,交给了当地的重点企业,使得一个事关公共利益的行为成为私人行为。要知道,事业单位的岗位由于需要公共财政来支付当事人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其招聘应当遵循“凡进必考”的原则,需要通过笔试、面试、考察、公示等环节,这些过程都应该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而企业招聘纯粹是私行为,只要企业觉得合适即可,根本不需要对其他人公示。所以说,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详细]
更进一步讲,这样的政策安排,其实意味着当地政府把一部分事业单位岗位这一公共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给了一些所谓重点企业或明星企业。因为,不少冲着当地重点企业而来的应聘者,更看重的不是在企业的发展条件和待遇,而是这些岗位所附着的事业单位编制和待遇。而且,相比于繁琐复杂而且异常严格的“凡进必考”,以这种方式获取事业单位的指标,可谓一条终南捷径。所以说,对于当地政府官员来说,他们肯定知道这样做难以回答相应的质疑,于是干脆三缄其口,对于外界的采访一概不接受、不回应。…[详细]
创造成才环境才是引才之道
古人云:“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眼下,许多地方仍然热衷于用“特权”利诱的方式招徕人才。其实,一些地方政府这么做,其实质是对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迷信与滥用,以为如此才是吸引人才的最好办法,而忽视了自由、公平的竞争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好的酬劳,足够的成长空间才是长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沃土。…[详细]
其实,地方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为搭建起适合人才流动、有利成长的环境与空间,而不是直接参与、甚至主导企业的人才录用过程。试想,一个企业,不能吸引人才,就有停业破产之忧;一个公司,不能引进人才,就面临关门大吉的后果。如果企业有大的成长空间,地方有好的发展环境,人才在这样一种氛围里,自然会实现个人的价值,得到该得的物质回报,哪里需要地方政府搞行政规定、靠公共财政,越俎代庖去引进人才?…[详细]
投票与调查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9055
扩展阅读
·解决人才缺乏不能靠“编制赠送”
·吸引人才,也不能坏了规矩

深圳人才政策被疑“嫌贫爱富”

深圳“豪华保障房”吸引人才
话中音
“当地政府出台这样一项政策,实质上是为了‘招商引资’,额外给予一些重点企业以‘超国民待遇’,而这种‘超国民待遇’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损。 ”
——《中国青年报》·贺方
“吸引人才政府固然要着力,但仅靠‘双薪双管’,合理性不说,总给人短视近视之感,而这样的‘印象分’,是没法给人才‘安全感’的。 ”
——《钱江晚报》·董碧辉
“当事业编制成为‘赠品’附送给大学生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这样的机制‘创新’中所损伤的公平和正义。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的确需要政府出手,但如何出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西安晚报》·陈方

一个地方对人才有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发展环境。落后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只是相对而言,关键在于软环境的优劣,真正的人才重视个人发展环境,更着重于长远而非眼前的利益。因此,“双份工资+事业编制”不是解决地方人才缺乏的灵丹妙药,甚至还将适得其反。地方政府应在优化人才环境,创造吸引人的社会条件上下功夫。“企业用人,政府买单”,立意虽好,方向有误。假若这种模式被推广,非常规用人成为常例,不但损害了正常的用人制度,也会使原本有难度的事业单位改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