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查看隐藏的文件夹:『元旦金弹』著名军史学者、毛泽东研究专家宇太先生三谈武圣粟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6:50

编者按:

跃军同志:

我是宇太,毛公大圣,鲁迅文圣,粟裕武圣,是我最敬重的现代三个人,在我文中与讲话中也是出现过的,现将早写的粟裕文寄给你,可根据需要随你意处理,有不对的你就改,你是粟裕专家,材料掌握比我详实,万不可辱没了粟裕将军。代我向粟裕家属,粟裕家乡乡亲表达敬意,粟裕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超拔将帅,虽韩信而不如也。

宇太

2011年1月1日 01:44 (星期六)

『元旦金弹』宇太谈粟裕之一
         品读毛泽东爱将粟裕

 

                                             宇太

我在思念毛泽东的时候,常常想到他的爱将粟裕。

每思粟裕,心下戚然,今日动笔,了我心愿,拨开云雾,解我心堵。

新中国建立,纪念碑奠基时,开国领袖毛泽东越过几位元勋,拉过粟裕,一道铲土。毛泽东爱粟裕,重粟裕,已经毫无掩饰。

哦,共和国神将,让我再一次追念你非凡的人生旅途。

你早年吃苦,你起于卒伍。

八一时,你曾警卫共和国的首任总理,井冈山时,你又曾警卫共和国的开国国父。

因为你无时无刻不想着打仗,所以,你最喜带手枪,最爱看地图。

在领袖心中,你是天才元帅,你是心腹爱将,进攻台湾,他把你当成首选,支援朝鲜,你又被他钦点,不幸的是,你曾六次负伤,脑袋里存储着三块弹片。

看到了,你尽力贴近前线指挥,不仅能亲帅士卒冲锋,还能准确判断炮弹落点,对于战机扑捉,你奇思妙想,神鬼莫测,但又从不忘记周密计算。

忘不了,你在几次反围剿中,是毛泽东最得力的干将,看吧:井冈山下红旗乱,鼓角相闻毛委员,忧思期盼传捷报,你前头捉了张辉瓒。

忘不了,一九四三,在你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在全国率先进入战略反攻态势。你的抗日之战,可比彭总“百团”战,并不亚于“平型关”。

重庆谈判,宣告破产,毛蒋决战,你又成悍将,再度硝烟。

四七年老蒋的重点进攻,一是山东,一是延安。你面对蒋匪蜂拥驱前,竭力吸引强敌于山东,创“七战七捷”,作南征北战,以惊天之智,泣鬼之魄,于腹背受敌的大危之中,神速扑捉战机,火速将孟良崮74师精锐围歼,真可谓,万马军中,如探囊取物,取上将首级。你是流星锤,你是寒光剑。中国现代军人,你是第一智,你是第一胆。你虽身处东部,却有效保护了西部的毛主席、党中央,还有圣地延安。

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邓直插大别山,你设法减轻刘邓压力,再度与蒋匪周旋,并主动策划实施,淮海决战。

淮海决战,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蒋介石兵败淮海,犹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促使蒋家王朝土崩瓦解,成为必然。然而,蒋介石统帅部,当时和事后却都不清楚,你才是他们的主要直接对手,可惜,你并不出名,也不见经传。呵呵,蒋帮势利眼啊,实在是既可笑,又遗憾。

你不但是淮海大战的策划者、还是发起者、更是实战的主力骨干。你指挥过的部队占解放军参战兵力的70%,歼灭国民党军占解放军歼敌总数的80%,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他人不可替代的最突出贡献。

在你看来,要改变中原战局、消灭蒋匪实力,不必急于过江,必须利用我方熟悉的地形,将敌人吸引在江北,然后寻机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促使对方进入我方的习惯和意愿,这才是发展战略进攻的关键。由于你的构想和建议不仅关系战略全局,而且与中央避免打大仗的意图相反。所以,你又经过40余天的慎重考虑,并通过平汉战役的实践,论证自己的意见,于1948年1月22日,果敢象中央军委“斗胆直陈”,忠言纳谏。可你当时却不知道,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的杨家沟会议上,已经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并要你的华东野战军,也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参战。

在你看来,分兵渡江南进,无法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只有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才利于打大歼灭战,才更有利于全局发展。于是,1948年4月18日,你再次“斗胆直陈”,向中央军委纳谏,要求自己的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是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提出,在打完第一个歼灭战以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终于,毛泽东从谏如流,并召你面见洽谈。也只有你啊,才能让统帅心服口服;也只有你啊,才使统帅的战略构思改变。

得到了中央军委和最高统帅的同意,你便进入了你的既定布局。

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你组织指挥的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歼敌9万余人的空前战绩,更重要的是,你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

你指挥的济南战役,只用8天8夜,就攻克济南城,全歼10万守敌(包括起义者两万人),继而又在打援战场上,不战而胜,实现了中央所设想的最好结局。又是你,加快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也改写了最高统帅对战争进程的估计。

在中原野战军先后攻克郑州、开封,陈毅、邓小平率领的四个纵队到达徐州附近的萧县地区时,你又及时分析战场态势,认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威力。于是,你在1948年10月31日给中共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中,及时提出了“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的建议。

你有孙子兵家“诡道”之悟,有韩信统领千军万马之才,有孔明用兵之智,有李广身先士卒之勇,但却总是不求位置,总是谦虚,总是甘当帮忙的。

在淮海战役实战中,你既是核心智囊,又是一马当先,可谓所向披靡。

第一阶段作战的主要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率先吃掉这块肉骨头的,又是你。黄百韬兵团下辖五个军,是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兵力最多的兵团。一仗消灭敌人五个军,这无疑是一个大仗、硬仗,又是对整个战役影响很大的初战。为求初战必胜,你精心运筹,果断决策,昼夜不息,直至胜利。

在最关键时刻,你所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一肩挑起三副重担,除先后派出5个纵队参加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外,还担负着钳制、阻击南北两线敌军1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约40万人的兵力。你的胃口,总是大得惊人,为配合友军,你丝毫不“保存实力”,为革命,你赤胆忠心、完全彻底。几乎现代最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实战原创都来自于你,我们最可钦佩的大将,粟裕。

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22个军、共55.5万人,基本上消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广大地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无疑,你和你的战友们一起,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砸实了了坚实根基。

人道是,你在淮海战役中,把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并锁定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你已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心领神会,你对大规模战争的具体运作心里有底。你说:“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这是深有感触,话才说的如此实际。

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世人无不承认,淮海战役,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仅以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相比较,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以多胜少,惟独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辽沈战役,解放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歼敌47.2万。平津战役,解放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余万,歼敌(包括改编)52.1万。而淮海战役,则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淮海战役歼敌数字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在那两次会战中各歼灭德国法西斯军队50万,所以,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连称:“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最大的仗,最硬的仗,最活的仗,最怪的仗,最鬼的仗,最操心的仗,最辛苦的仗,最需要临场发挥的仗,许多都是你打的。没有高超的多元军事素质,是绝对不可能应对的。

知道吗?你的秘书刘祥顺,一直在研究你,曾为你做了仔细的歼敌统计:

我军歼敌三万以上的战役,共有38次,独占12次的,是你;

我军歼敌五万以上的战役,共有23次,独占8次的,是你;

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共消灭蒋军807万,独吞247万的,还是你。

从量上看,你独占了三分之一。

更令人叹服的,你都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劣势情况下,在难度系数很大的前提下,取得的胜利。其中黄桥决战,你以七千胜三万,即便是恃才傲物的林彪,在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也是不敢轻易出手的,他在辽沈战役中,迟迟不敢打锦州,在智勇双全两个方面,与你比,已经显出了差距。

你是一个精灵,你是一个神奇,如何不让人向往你,走近你,拥抱你,亲吻你。

哦,我们的神将,粟裕,你像领袖一样,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读过军事院校,但却体现了最为高超的军事天才,折射了最迷人的军事绝技。谁敢不服?号称“东北狐”的一代名帅林彪,也是领袖爱将,很少看起他人,但独独佩服你,不是他愿意佩服你,而是不得不佩服你,不得不写信向你请教,并发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粟裕为何总打胜仗?他不得不承认,“粟裕打的仗是神仙打的仗,我不敢打他那样的仗”。号称“战神”的另一位名帅刘伯承,曾心悦诚服地夸赞你:“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我军创始人之一朱老总,早在红军时期就发现你的军事天才,并曾对人夸你:“粟裕是青年战术家”。而在你的老部下张震将军眼里,你是一个善于“有奇谋、出奇兵,建奇功”的奇才。

至于最高统帅毛泽东,对你则更是有“知遇之恩”,他的对你的多次赞誉,都有你的战友陈毅邓小平等人在场。淮海战役结束,渡江战役以前,刘伯承,邓小平去见毛泽东,邓小平说:"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是立了大功的"。统帅说:“我晓得的,粟裕的功劳最大!"1953年,陈毅陪同毛泽东坐火车从南京回北京,一路上统帅多次同他提到你能打仗会带兵,到徐州时,老人见景生情,再次强调是你粟裕立了第一功,陈毅说你是"樊哙、韩信",统帅一听很生气地说:”粟裕一不是樊哙二不是韩信,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粟裕是人民的好儿子么"。陈毅检讨说:"主席讲的对,刚才我失言了。”由于对你粟裕的宣传,一直不够彻底,所以李银桥说:“我再不讲,永远没人知道!”

但领袖独具慧眼,早已把你当成了降服蒋介石的杀手锏,他一直想让你当一路大军的最高统帅,但是,你坚辞不受。让你当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你坚决让给了张鼎丞,以为是自己的老领导,就甘愿当配角;让你当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你说部队不能没有陈老总,仍然甘愿当配角。你的普天之下绝无仅有的配角角色,一直当到共和国建立。你是马克思身边的恩格斯,你是刘备身边的诸葛亮,你是齐桓公身边的管仲,你是燕昭王身边的乐毅。我们的统帅,最有眼力,也最理解你。授军衔时,他老人家曾有明言:“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当授元帅衔”。但你,再一次谦让不受,总理说,不当元帅,“大将还是要当的嘛”,“而且是第一大将”,统帅迅即而坚决,跟进了这一句。在授军衔问题上,有不少人有意见,有的大校,想要少将,有的少将,想当中将,但是,你,一个战功最显赫的人,却总是淡化虚名,推却荣誉。三次让帅,折射了你与日月同辉的高尚人格,所以,导师毛泽东也是心悦诚服,感慨至深,大呼曰:“难得粟裕,壮哉粟裕”。老人家当军委主席,为何要你当总参谋长?国有战事,与你相商,必定问你。为何打台湾,第一想到你?去朝鲜,又率先想到你?因为由你出征,最令他放心,最令他惬意。你是常胜将军,你所向无敌,只要有粟裕,就意味着胜利。

你一生都在打歼灭仗,胜仗,而且总是干净利索、神速彻底。只打过一次消耗战,那就是所谓败仗,南麻战役。虽然互有消耗,你却虔诚检讨,承担全部责任。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在你眼里,兵家必须胜,不能败,革命本钱有限,绝对败不起。这意识,早已凝固在你的大脑里,你和统帅一样,死敌人,慷慨大方,死自己,吝啬珍惜。互相伤亡是败仗,彼此消耗是输棋,只有你死我活,敌亡我存,才算胜利。

但是,你的大功德一直暗淡无光,扑朔迷离。是政治的污浊,是心灵的肮脏,或许醋意加妒忌,合伙淹没了你。由于由于,你默默地消失了,即便是在你蒙受待遇不公的日子里,也还会有人说公道话,有人向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问到你,肖将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说你“正派、没二心、好人”。还有啥说的?好汉与好汉同病相怜,好人与好人心有灵犀。你默默着,久久地默默着,直到一九九二年,才重现你的痕迹。我还要说一件事,足以看出你的高尚人品:59年庐山会议后,有人要你揭发彭德怀一年前对你的不公,你断然拒绝,说:“落井下石的事,我不干”。有的人,官到位,才德不到位,有的人,才德到位,官不到位,而官大一级压死人,又是约定俗成的荒谬规律,因此,造就无德害有德、无才毁有才的历史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人民将军粟裕啊,请安定您的灵魂吧,因为,历史终究是由人民来写的。

天下军人会永远记住你,粟裕;

中国人民会永远思念你,粟裕;

中国国魂是毛泽东,文人之魂是鲁迅,武人之魂是粟裕。

化解这句话说,中国人要想改变国家、改变世界,主学毛泽东;中国文人要走正轨,主学鲁迅;中国武人要想走正轨,主学粟裕。

这是我存储在心里很多年的话,今日吐出,信不信,由你。

 

『元旦金弹』宇太谈粟裕之二 

 

  还我历史,还我淮海,还我粟裕 
 宇太
 我决定,再谈一次粟裕。 
 在我眼里,粟裕向来是中共战功最卓著的第一神将,尽管他资格不如他人、官位不如他人、身份不如他人,名气不如他人,因为这个他吃了太大的亏,但论战功,论仗打得神勇精妙,以及实际的歼敌数量,乃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发挥统帅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都是第一人。 
 中国大定,辽沈是基础,淮海是关键,淮海最艰难,最难打,最无定数,最难驾驭,而且以60万对80万,是大决战中唯一以少胜多的一次,没有一个真正的战神统帅,不可能实现胜利。那么这个统帅是谁呢?不是总前委书记,也不是总前委常委,而是既不是书记也不是常委的粟裕。粟裕只是在总前委里排位第四号,但他却在实际的淮海战役中成了核心,我一直顽固认为,没有粟裕,就没有淮海战役。我是不会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空口无凭瞎说的,我看过大量有关资料,深感粟裕将军太受委屈,太冤枉,也写过一篇伸张粟裕将军的一篇文章,粟裕将军家乡纪念馆的研究同志,也不止一次的邀约过我,但由于许多文章要写,没有接洽。 
 说实话,我国的开国将帅,每个人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都让人感动,但最令我心堵的是粟裕,为啥呢?一个武将,是以自己的战功构筑自己的历史的,战功被弱化了,被淹没了,被蒙蔽了,何以立足于世?粟裕的一生辉煌,一直在官本位的判决下显得朦朦胧胧,这不仅仅是将军个人的羞辱,也是历史的羞辱,人类的羞辱,我们所有活着的中国人的羞辱。把话说白了,淮海战役的所谓总前委,实际上是个花架子,只不过是实际上的总指挥粟裕的后勤部和联络站,华东是主力,中原只是策应,三个常委刘、陈、邓都是中原的,陈毅也调入中原,虽兼着华东司令兼政委,但实际权力已经归于代司令兼政委粟裕。中原有刘邓,领导力量并不薄弱,华东的部队远远多于中原,为何不但不加强华东的领导力量,反而还要把陈毅调到中原?这就是主席的英明,主席向来看好粟裕,认定粟裕,所以要给粟裕绝对的军事指挥权,要给他更多的部队归他调用,我们知道,主席一直是想让粟裕执掌帅印的,但粟裕一直坚辞不受, 主席无奈,官位的名誉你可以不要,但实际的指挥权力必须授给,防止任何比粟裕官大的人制约粟裕,这就是主席的真实想法,我们应该懂得,历史有时是不好明写的,储藏着许多不言而喻的东西,联想到建国后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主席可以越过数人,而独独拉上粟裕,为纪念碑率先铲土,我想这一个简单动作,比起主席给粟裕授元帅衔,更有寓意和永恒价值,这是不授之授啊。 
 主席向来有识才之眼,用人之胆,东北一战是基础,故以林彪为司令员兼政委,全权解决辽沈问题,又恐其执行中央军委决策狐疑,故使对主席最忠诚、为人最厚道质朴、政策观念极强的罗帅任副政委以左之。以彭总镇守西北,以徐帅掌控山西,用聂帅牵制河北,这无疑都是量才录用。而对于淮海战事,主席在用人上更是绞尽脑汁,明知粟裕当为统帅,但又不好实行,论资格,刘、邓、陈官职名分,都在粟裕之上,粟裕也不忍领导他们,定会坚辞不受,怎么办?只好接受粟裕建议,成立总前委,以便于统一协调行动,但主席眼里的核心棋子,仍然是粟裕,他实际上是把刘、陈、邓都弄到总前委这个最高领导机关去,让粟裕独撑华东这个绝对主力大部队,以便于让粟裕大显身手,不受羁绊,实在不行,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席早已洞见,粟裕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要尽力发挥粟裕的军事天才,主席,慧眼啊,英明啊。 
 精细的人不难发现,主席调拨部队是要看对象的,他是不敢给马谡一类人物太多的军马的,也是不敢给樊哙一类猛将太多军马的,但遇有韩信、霍去病、李广一类将军,他就会大胆调拨兵马,决不吝啬。从这点上看,中国将帅,统领过兵马最多并直接指挥作战的,是粟裕和林彪,真正可称得上是百万大军的统帅。彭总在延安保卫战的几次战役,所统领的军队不过三万之众,徐帅打太原,也只有十万之众,当然这是与战争规模相联系的,彭总和徐帅无疑也是元帅里最懂打仗的人,但最大规模的战役,统领军队最多的战役,主席为何往往交给粟裕和林彪?因为交给这两人主席才最踏实,最放心。每遇战事,不管是解放台湾、还是抗美援朝,主席第一想到的是粟裕,第二想到的是林彪,第三想到的才是彭德怀,而对外国人谈起中国将帅,主席也总是率先把粟裕抬出来,认为他是中国“最会打仗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粟裕和林彪在主席头脑中,有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地位。就象相棋阵容里的两个车。但遗憾的是,林彪可以名实相符,粟裕却没有名实相符,辽沈战役的林彪,司令员兼政委,无疑是一号首长,而淮海战役的粟裕,实际上的一号,却在四号位上,但就是这个第四号人物,却以华东代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实际上运作并指挥了淮海大战,这一点,刘、陈、邓应该最清楚,主席心里更有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主席拉上粟裕,一起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填土,这个动作里,潜藏着多少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主席是个大诗人,这实在是个绝妙的象征手法啊。这个历史的镜头,必将永远留存在人间,百代相传,供人类咀嚼那里面的所有苦辣酸甜。 
 敬爱的粟裕将军,您安歇了吧,您可以瞑目了,你可以知足了,因为你拥有了一个最伟大的知己,他就是对你一直高看一眼的主席,他比谁都理解你的委屈。你的位置虽然不高,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只有一个,军委主席毛泽东把你放到那里,难道不是遇有战事,首先要与你商量吗?遇有这样英明的知己统帅,实在应该算是幸运了。 
 既胆大又心细的粟裕,没有辜负主席的愿望,淮海战役,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机动灵活,神鬼莫测,战机抓的准,吃子吃的准,看准谁吃谁,谈笑间,就将死了老蒋的80万大军,打的漂亮,超额完成了主席的预设,连不服人的林彪也不得不心服口服,连夸粟裕乃“神仙”也。 
 借此机会我们谈谈将帅加封。任何新开之国,都不免加封功臣,主席骨子里未必喜欢这套,但也不能一厢情愿,也算是顺应历史潮流罢。而在加封元帅时,主席曾特别提出“粟裕当授元帅衔”,但粟裕再次拒绝,在周恩来劝说下,才当了“第一大将”。粟裕虽然战功显赫,但元帅们从原始资格上看,的确都比他老。朱老总没啥说的,自从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就与毛泽东联手,形成了“朱毛”定势,一直是老总。彭总率平江起义队伍上井冈山以后,实际就成了朱德的副总,而且一直是一个主力方面军的统帅。林彪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是与彭总并驾齐驱的一个主力方面军的统帅。刘伯承在红军时就一直身居高职。贺龙资格更老,两把菜刀闹革命,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带出了一支部队。在十大元帅中,前五位显然分量更重一些。再看后五位,陈毅资格很老,是和朱德率八一南昌起义残部一道与毛泽东汇合的,在彭德怀没上山之前,除了朱毛,就数他了,但陈毅是儒将,是文人,是诗人,做宣传鼓动行,打仗不是太在行,有文韬,缺乏武略,所以才当了第六位元帅,如果他象粟裕一样会打仗,他应该与彭德怀差不多,不是第二位,也应该第三位。许多将帅有武略没文韬,陈毅是相反。象主席那样文韬武略具备的,实在是罕见的。罗荣桓是秋收起义就跟毛泽东干的,一直是毛泽东的得力干将,对毛泽东一直忠心耿耿,并开创了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井冈山时期就有个“罗眼镜”,无人不晓。徐向前是个真正会打仗的人,不幸的是没跟定好人,他曾是四方面军的首席军事指挥员,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害得他西路军惨败,几乎只身回到延安,宽容大度的毛泽东好生安慰,才使得他柳暗花明,作为山西人,徐帅问鼎夹在太行吕梁的汾河谷地,牢牢牵制住了阎锡山,功不可没。聂帅一直在华北,后又与林彪罗帅合作,解决平津问题。叶剑英虽无明显战功,但资格老,是我军高参,尤其在与张国焘几乎火并的生死存亡时刻,他起了关键性作用,保护了主席,保护了中央。粟裕将军多次辞帅,有他自己的性格原因,对于所有的老首长,他都是永远的尊重,即使自己比他们功劳大,也不愿意站在他们前头去,更不愿意地位身份比他们高,当主席想把华东让粟裕单挑时,粟裕明确告诉主席,华东离不开陈老总,由此我们可以窥见粟裕的人格。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我认为这话说对了一半,因为你再后勤供应到位,没有粟裕的运筹帷幄,也是不灵的。 
 众所周知,粟裕将军一向不争名利官位,多次辞帅,在这些方面一直看得很淡,从来没说过一句怨言,但在晚年被采访时,却石破天惊地说了一句大实话:“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一向淡名远利的粟裕,为什么竟然也说出这种话来?这不是他老人家的本性啊,实在是逼的啊,他可以委屈自己,但他不愿意委屈历史事实啊。 
 大家都知道汉将军李广所受到的委屈,可粟裕将军的委屈,比李广也不小啊,别忘了,粟裕将军可不是在封建社会受的委屈,那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受的委屈啊。 
 让作践历史的趋炎附势的跳梁小丑们见鬼去罢,让以官位身份裁决功绩的政客们见鬼去罢,淮海战役的实质总指挥粟裕,在人民心目中永远是一座丰碑。 
 『元旦金弹』宇太谈粟裕之三 
  我为何认为粟裕优于林彪 

                       宇太

首先说明,我们这些后人,评价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实在是没有资格的,总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良感觉,是啊,我们做过什么呢,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呢?但前人的事,总要后人来评判,这是无法撤销的铁律。为了更准确的认识前人,使他们各自归于本真和本位,后人似乎又有一种必须评价的责任与义务。虽然,即使谈看法也是忐忑不安的,就算我们尽力追求公正,也还是生怕不合于事实本质,因为他们实在不该收到任何委屈的,尤其是对过世的人,而且分量很重的人,是需要特别审慎的。

我以为,除了毛泽东以外,尊崇林彪的人,把林彪看成最出众的将帅,无疑都是有慧眼的,也是基本和于历史事实本质的,但我以为还是多少有点儿偏颇,偏颇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粟裕,这也有情可原,因为粟裕名义上不是元帅,是大将之首。如果仅在元帅中把林彪看成最出众的,那是准确的,如果把大将粟裕也包括进去,就未必了。尽管《南征北战》、《红日》等著名战争片均来自粟裕战史创造的素材,但对粟裕将军的正面宣传一直是不到位的,这也可能是粟裕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文化革命阶段,当林彪成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法定“接班人”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视为“毛主席亲自缔造,林副主席亲自指挥”的时候,林彪的威名完全彰显于中国所有公众视野之中,其他元帅基本上都暗淡无光了,而粟裕也被沉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几乎无人提及。实际上,毛泽东对“毛主席亲自缔造,林副主席亲自指挥”这个提法是反感的,曾经一语道破天机,“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的也不是我一个人嘛。”可见,毛泽东不愿意只强调自己缔造军队,也应该包括朱德、贺龙、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徐向前等一批老帅,更不愿意强调自己只缔造没指挥,也不愿意放弃指挥。

以战功而论,粟裕和林彪无疑是两个最出众的将帅,尤其是解放战争,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主要是在这两个人的亲自指挥下干掉的,请注意,我用的词是“主要”,不是全部,没有否认其他将帅也消灭了大量敌人,还有,职业各有不同,干其他工作的不等于就不是贡献。

但在粟裕和林彪谁更优秀上,则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粟裕优于林彪。

我的理由是:两个人虽都是身经百战的人,统帅过大部队的人,但就其打过的仗而言:第一,粟裕以少胜多的战例多于林彪;第二,粟裕打过的仗难度系数大于林彪;第三,两个人虽都精于算计,但气魄与魄力乃至谋略,粟裕大于林彪。仅以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些差距。第一、淮海是以少胜多,辽沈是以多胜少,淮海战役我方比敌方少20万,而辽沈我方比敌方多30万,两者一折算,粟裕等于比林彪少了50万部队。第二,淮海战役的难度系数远远大于辽沈战役,理由是,一、由于身份地位不同,粟裕比林彪更难,林彪是司令兼政委,有绝对权威,除了顾及主席决策指令,基本上在决策上可以心无挂碍,整个部队可以任意调动指挥,而粟裕则不然,淮海属于华野、中野联合作战,而粟裕只是华野代理司令和政委,他除了顾及到主席的指令,还需与中野协调,还需与所谓总前委通报,并争取支持,才能全面贯彻执行自己的战略部署。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粟裕比林彪更难,东北背靠苏联,地界偏远,蒋军增援鞭长莫及,有回旋余地。而粟裕则没有此等环境,没有屏障,无险可守,靠近蒋家王朝老窝,老蒋可随时增兵以求决战,粟裕手中兵力,本来就比对方少了二十万,且中野家底子又薄弱,很难独立打大仗,如果不在战争过程中钻空子,及时捕捉战机消弱对方,任何一环掌控不准,随时都有被对方吃掉的危险,可见,粟裕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问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问题。而林彪充其量是怎么打的问题,胜利来的快慢问题,绝无被敌人吃掉的危险。三,就其局面而言,辽沈战役较之淮海战役,比较容易掌控,而淮海战役则实难把握。辽沈决战之前,国民党军基本上龟缩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军却占领并拥有了广阔的农村,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利态势,战争的胜利砝码,已经偏重于我方,从战略上讲,傅作义坐镇北京,是不大敢轻易出动的,只须堵住山海关陆路和葫芦岛海路,即可与敌开战,不管先攻击哪座城市,都不过是围点打援,已经形成了天然的公式化的战争模式,而淮海战役就没有这麽多的稳定性和模式性,更多的是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机性,客观上要求指挥员的智商更高,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第三,粟裕在险境丛生,危机四伏,不确定性很多的情况下,仍然信心百倍,显示了定要以猛虎吞噬大象的非凡气魄与胆略。而林彪在打锦州这个战略关键问题上,却狐疑不定,怕担风险,经过主席催促,罗帅做工作,才最后下了决心,才保证了彻底解决东北问题。假如不打锦州,不能彻底解决东北,则势必促使败军退守关内,与傅作义部合兵一处,为以后战局发展增加困难局面。当然,林彪打仗的过分谨慎也是有来历的,中央与主席一直跟着他的部队走的,他的部队一直是绝对主力,一直有着保护主席保护中央的神圣责任,所以林彪打仗一向算得精细,没有胜算的把握,没有真正的优势,或者不能通过运动迅速构成局部优势,他是绝不敢轻举妄动的,而粟裕则不然,他一直在外线作战,经常率部打恶仗险仗,以少胜多,却能回回得手,打得对方措手不及,并从中摸出了内在玄妙。因此,两人的魄力、胆气,乃至由此派生的谋略,也就形成了必然性差距,我以为,粟裕打法,更和于兵家“诡道”,林彪理当甘拜下风。

至于平津战役,实属未战已知胜负之战。渡江战役,一旦攻破天险,即属于乘胜追击,横扫残敌之战。这样的大战,都没有战略性危机。

国共大战中,只有淮海大战,是最具关键性质的、胜负最具悬念的、也是最为惨烈的、是攻守相对平衡的对决之战,除了人民群众在我们一边,单纯从军事本身出发,无论从哪方面讲,我军都并不占优势,敌我双方,都必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而辽沈、平津则基本上处于我攻敌防的有利态势,主动一方在我,不在敌。而淮海大战的主动与被动的变数是不定的,战机刻不容缓,转瞬即逝,一旦逝去,立即会陷于被动,难以收拾。加之敌方已经无路可退,也不打算再退,势必与我决一死战,如果对手没有勾心斗角,象我军一样精诚合作,舍命而战,鹿死谁手,实难预料。而真正的超级战神,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决斗比拼中诞生的。

仅就能打仗而言,我认为粟裕是优于林彪的,那么人品呢?林彪最后那段历史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历史,一个紧跟主席多年的人,一直被主席十分器重的人,为何要杀害主席?这恐怕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潜在劣根性所决定的。抛开这段伤心的历史不谈,仅就粟裕与林彪的人品而言,应该是各有千秋,以人性本真而言,我喜欢林彪,以社会人性而言,我佩服粟裕,比较明显的是,林彪敢于公开承认一切,你说他不服人,他怎么服气毛泽东和粟裕?他曾公开讲,“仗主要是我打的”,这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他心里是不是就这麽想的?就是这麽想的。既然是事实,心里又是这麽想的,那就直说,我认为这不是坏毛病,而是一种勇于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精神。而粟裕则不同,他说自己只是“沧海一粟”,总是把淮海战役的胜利归功于中央军委决策英明,总前委领导得力,战士们英勇作战,人民支持到位,好像他自己不值一提,他讲的那些固然也是成功因素,但如果没有他自己的临阵英明灵活的运作指挥,也是不能成功的,这样讲话,听者无疑是舒服的,而林彪那样讲话是让人不舒服的。如果粟裕心里却是如他所说的那样想,当然很好,问题是他晚年终于又说出了“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这就出现前后矛盾了,人格不太统一了。人,既属于自己,又属于社会,我以为,为了真实自己而丝毫不顾社会是不好的,但为了社会而丢失自己也是不好的,应该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最佳支撑点。唱高调固然不好,但太低调也不好,应该是啥调,就唱啥调,最好。

以上只是我的粗浅认识,一孔之见,不一定对,仅供读者参考,有不对的,尽可以坦率批评。

下面我提供两个材料请大家先看看,一个是杜聿明对粟裕与林彪的基本认识与评价,在杜聿明眼里,粟裕也是高于林彪。我想杜聿明尽管有认识水平的局限,但至少是不会有偏向的。

第二个材料是林彪对粟裕的基本认识与态度,林彪是不服任何人的,但许多材料表明,林彪对粟裕是真心佩服的,而且坦率承认,粟裕在淮海打的有些仗,他未必敢打。

只是参考,这两个材料的真实性,我不敢保证,再后附上的有关材料,也不敢保证,同样仅供参考。因为我无法取证,也不想取证,也没法儿取证,也不值得取证,这个社会,究竟什么可以值得相信呢?

特别声明: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