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阿密音乐节2016:【净界法师】【楞严精华1-45】---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 『净界法师专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5:30

 

            
001:    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这是我们修行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在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是修学【安乐道】: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我们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那么在这阶段当中,主要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虽修善业,心不安稳】。就是我们修了善业以后,我们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我们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个阶段当中,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我们透过这样的善业,可以成就来世暂时的安乐,所以智者大师把它判做安乐道。

    第二、慢慢的学佛时间久了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到人事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那么这时候我们心开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缘不管怎么变化,它只是我一个生命历练的所缘境而已,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解脱道。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开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内心圣道的力量开始生起了;因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息灭他心中的颠倒想。

    第三、从解脱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进一步从解脱道再趋向于【菩提道】,开始依止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

    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楞严经》的定位,就是一个【解脱道的法门】。


002:沙非饭本,你要煮饭,要拿米去煮


                   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转凡成圣】。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我们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助行、一个资粮力。在本经当中,你要能够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实的因地。

    佛陀在本经当中说:你今天要吃饭,你拿沙去煮饭,放在电锅煮了很久,它叫做热沙,它不是饭。为什么?因为沙非饭本,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还找不到圣道真实的因地,我们不可能有圣道出现,我们不可能有临终的正念出现、不可能!虽然我们相信了三宝,虽然我们积聚了善业,但是我们还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因地,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功德。

    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门的,或是走净土门的,你想要成就一种坚固的临终的正念,你都要经过这个阶段─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课程。

003 : 简  释 【 楞 严 经 】 经  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自利功德
    ◎大佛顶----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利他功德



    古德解释经题把它分成二大段:

    首先看【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我们一种内在的体性,下面这两段,是它一种外在的作用,我们常说依体起用;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你要能够行菩萨道,第一件事情云何应住?你的内心要以什么为安住?你是不是找到你生命的根本?这个就是最重要了。所以【大佛顶】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这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

    一、从自利的角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也就是说:三世如来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而能够成就修证、圆满了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密因它本身的涵义─就是当你启动菩萨道的时候,你内心一定有一个别人没办法了解的、你心中安住的家;那么为什么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时候叫做密因呢?密它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它没有形相;我们凡夫活在妄想当中,心中有很多的相状,归纳出来就是这四种相状:

    第(一)我相: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首楞严王三昧我空、法空的训练,内心是刚强的,他有自我意识─我一定要怎么做。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我相越大,他一定有一个自我的相状。

    第(二)人相:他看别人,都会把别人安立一个相状──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人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把每一个人都安立一个相状,那么自我跟别人一旦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很多很多人事的因缘。

    第(三)众生相:众缘和合。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三个是空间。

    第(四)寿者相:是讲时间,它有一个相续的时间,或者今生是这样子,来生还是演这样的戏:你创造一个五阴身心、又执着一个自我→然后跟人家对立、又开始造了很多的业力→然后业力又得果报、又变成一个身心世界…如是的辗转、相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把妄想消灭了,我们远离妄想,找到我们的密因,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众生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相状,【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以一种无相的心性,开始行菩萨道,这个就是你能够成就圆满功德的一个重要的因地,这就是【密因】。

    二、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那么菩萨依止如来的密因,开始产生六度万行,而能够成就首楞严;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很究竟,究竟就是圆满;第二个坚固不可破坏;你依止无相的真如来修学,不管别人赞叹你也好、毁谤你也好,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不随妄转。所以一个人安住真如,他的生命有二个特点:

    第一个、他的生命变得非常的坚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第二个、圆满,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圆满。

    这就是说: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因为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菩萨的功德圆满,这就是本经经题的含义。

004 : 凡 夫 的 世 界 ─ 妄 想 心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想法、一个感受,有——快乐、痛苦的感受;由这快乐、痛苦的感受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出来,而这个想法是从你生生世世、你生命的经验累积而成的。

    你看:喜欢吃榴梿的人,他跟榴梿一接触的时候,他闻到它的味道,他产生美好的想法:这榴梿是非常甜美的东西;你过去生对榴梿有痛苦经验的人,你看到这个榴梿说:唉!这个味道真的很臭秽。同样一个东西,你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欲望,这个就是造业的根本。

    销我亿劫颠倒想─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一个凡夫的想法,绝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刚开始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它都是跟我爱执相应;而这个妄想就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造了很多很多的业,留下很多的生命经验,就变成我们今生的一个想法,佛法说这叫颠倒想,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必须把这无始劫的颠倒想,要转成一个清净的真如。整部《楞严经》就是做这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或者说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二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走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来,忽略我们真实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光返照。那怎么办呢?【楞严经】告诉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005: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他提出六字真言: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是未来你开始正念真如的方法,你要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不迷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不取是一种禅定的安住;

    不动是一个持戒,身口意不要乱动。


    这六个字它实际的操作,有两个地方的不同:
   
   (一)假设你是一个老参,你《楞严经》已经修学过十多年了,你在整个破妄显真的过程当中,你直接从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空的,而真如本性是我本来具足的,那么一下就可以回光返照,所以说:老参的修学是从不迷,从理观而带动了不取而变成不动。所以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它是一体的;声闻戒的戒、定、慧,是要持戒而成就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这样上来的。大乘佛法是两个都有可能,也可以从智慧─你生起智慧的观照,你就能够帮助你持戒、帮助你禅定;这种人,他的理观的智慧强,从不迷而带动了不取、不动。

   (二)那如果初学者怎么办呢?我理观薄弱怎么办呢?本经它说从不动下手,先从事修─佛陀提出二个方法:

    第一个持戒,持四根本重戒;

    第二个就是持咒,持楞严咒或者持“楞严咒心”。我今天遇到了境缘的刺激,我理观提不起来,我可以先要求自己不动,不要乱动,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乱动。

    你会发觉:这个末法时代,为什么讲‘魔强法弱’?

    因为这世间它所创造的气氛,是在刺激你打妄想!你注意看:它要求效率,你知道了就要马上去做,否则你就失去了竞争。

   《楞严经》完全不同,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乱动,等到妄想过去了,真如显现了,你才可以去做。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是:谋定而后动,所以研究《楞严经》以后:你会觉得你整个生命的脚步放慢,你的过失变少了,你看事情看得更清楚。

    妄想是冲动的,它是情绪化的,你可以先从不迷下手,你也可以从不动下手,都可以,总而言之,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所对治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我们心中的妄想!

006: 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有一天,有一个诸侯供养他一双象牙做的筷子。这双筷子纣王非常欢喜,心中就住在这个筷子。我们一个人欢喜一个东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欢喜;筷子要是损伤了,他就痛苦,所以我们的心就随这筷子起伏!有一天,他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纣王吃饭的时候,他感觉这商纣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对劲,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从小事情体会出大道理─会事入理。他就跟商纣王说:你这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商纣王说:这是诸侯供养我的啊!他说:这个筷子不吉祥,你要赶快把它舍掉、把它丢弃,否则你有亡国之患。商纣王说:这不就是个筷子,有这么严重吗?箕子说:你今天你爱着这个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饭,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碗不对劲,跟这筷子不相配,你总有一天要找一个象牙的碗,来跟这个筷子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桌子也不对劲了,桌子怎么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个象牙的桌子来跟这个碗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房子不对,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盖一个更庄严的房子,来配合这个象牙的桌子;所以总有一天,你就是因为这样的欲望辗转增胜而亡国。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仅是会带动我们产生欲望、去造业,而是它会辗转增胜;你满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滚雪球一样,会不断的辗转增胜!刚开始你不觉得它的存在,但是等到你觉得它的势力强大的时候,你没办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在读者文摘中,有一段小公案对于妄想的描述很贴切:

    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在一起生活,这个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工作。有一天,这个女儿就领了薪水,她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应该给自己一些犒赏。经过百货公司的橱窗,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她就把她薪水的钱,拿了一部分,买了一顶帽子戴上,看了,欸!越看越满意就回去了。回去以后,她跟她的母亲感情很好啊,她希望她的母亲给她赞叹几句,就跑到她母亲前面,她母亲刚好忙着在做菜,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她看不对,跑到前面晃没有用,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母亲开冰箱的时候只是注意她的菜,也没看到帽子,这时候这小女孩就生气了,吃饭的时候闷闷不乐啊!她母亲说: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啊?她说:对啊!我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帽子要给你看,你都不看,所以我心情不好啊!这个母亲说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有看到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只有第一念,我们了解外境是怎么回事,第二念开始妄想活动,我们开始活在妄想中。比方说你吃榴梿: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吃到榴梿,你第一口咬下的时候,感受到榴梿的味道,但是第二念以后,你就活在你的妄想当中─这个榴梿是很好的、是怎么样的;其实你第二口以后你没有再吃到榴梿。妄想活动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道外面是怎么回事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就是妄心攀缘妄境→产生欲望→开始造业。


 007: 为 什 么 有 生 死 轮 回? 

    说─为什么有生死轮回?

    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清净本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但怎么会有生死呢?

    答案只有一个:仁者心动,就是这样。

    你自己动念头。

    我们自己在清净本然当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然后带动了烦恼、带动了罪业、带动了生死果报。

    所以我们要知道妄想的可怕:

    第一个、它是不知不觉的;

    第二个、它是辗转增胜的,势力会不断的扩大。你一旦开始修行、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妄想的可怕;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怕,因为你从来没有回光返照嘛!

    所以在本经当中,我们的思考模式:不是向外去看谁怎么样,这跟你都没有关系。你开始修学《楞严经》以后,你开始远离你心中的颠倒妄想,你要慢慢的试着一步一步踏入回家的道路,才有可能达到临终的正念。

    当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动】,看你是从理观下手,或者从事修下手,都可以。 008:

【净界法师】【楞严精华001】---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净界法师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这是我们修行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在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是修学【安乐道】: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我们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那么在这阶段当中,主要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虽修善业,心不安稳】。就是我们修了善业以后,我们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我们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个阶段当中,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我们透过这样的善业,可以成就来世暂时的安乐,所以智者大师把它判做安乐道。

    第二、慢慢的学佛时间久了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到人事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那么这时候我们心开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缘不管怎么变化,它只是我一个生命历练的所缘境而已,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解脱道。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开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内心圣道的力量开始生起了;因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息灭他心中的颠倒想。

    第三、从解脱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进一步从解脱道再趋向于【菩提道】,开始依止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

    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楞严经》的定位,就是一个【解脱道的法门】。


002:沙非饭本,你要煮饭,要拿米去煮


                   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转凡成圣】。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我们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助行、一个资粮力。在本经当中,你要能够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实的因地。

    佛陀在本经当中说:你今天要吃饭,你拿沙去煮饭,放在电锅煮了很久,它叫做热沙,它不是饭。为什么?因为沙非饭本,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还找不到圣道真实的因地,我们不可能有圣道出现,我们不可能有临终的正念出现、不可能!虽然我们相信了三宝,虽然我们积聚了善业,但是我们还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因地,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功德。

    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门的,或是走净土门的,你想要成就一种坚固的临终的正念,你都要经过这个阶段─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课程。

003 : 简  释 【 楞 严 经 】 经  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自利功德
    ◎大佛顶----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利他功德



    古德解释经题把它分成二大段:

    首先看【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我们一种内在的体性,下面这两段,是它一种外在的作用,我们常说依体起用;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你要能够行菩萨道,第一件事情云何应住?你的内心要以什么为安住?你是不是找到你生命的根本?这个就是最重要了。所以【大佛顶】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这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

    一、从自利的角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也就是说:三世如来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而能够成就修证、圆满了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密因它本身的涵义─就是当你启动菩萨道的时候,你内心一定有一个别人没办法了解的、你心中安住的家;那么为什么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时候叫做密因呢?密它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它没有形相;我们凡夫活在妄想当中,心中有很多的相状,归纳出来就是这四种相状:

    第(一)我相: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首楞严王三昧我空、法空的训练,内心是刚强的,他有自我意识─我一定要怎么做。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我相越大,他一定有一个自我的相状。

    第(二)人相:他看别人,都会把别人安立一个相状──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人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把每一个人都安立一个相状,那么自我跟别人一旦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很多很多人事的因缘。

    第(三)众生相:众缘和合。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三个是空间。

    第(四)寿者相:是讲时间,它有一个相续的时间,或者今生是这样子,来生还是演这样的戏:你创造一个五阴身心、又执着一个自我→然后跟人家对立、又开始造了很多的业力→然后业力又得果报、又变成一个身心世界…如是的辗转、相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把妄想消灭了,我们远离妄想,找到我们的密因,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众生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相状,【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以一种无相的心性,开始行菩萨道,这个就是你能够成就圆满功德的一个重要的因地,这就是【密因】。

    二、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那么菩萨依止如来的密因,开始产生六度万行,而能够成就首楞严;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很究竟,究竟就是圆满;第二个坚固不可破坏;你依止无相的真如来修学,不管别人赞叹你也好、毁谤你也好,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不随妄转。所以一个人安住真如,他的生命有二个特点:

    第一个、他的生命变得非常的坚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第二个、圆满,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圆满。

    这就是说: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因为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菩萨的功德圆满,这就是本经经题的含义。

004 : 凡 夫 的 世 界 ─ 妄 想 心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想法、一个感受,有——快乐、痛苦的感受;由这快乐、痛苦的感受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出来,而这个想法是从你生生世世、你生命的经验累积而成的。

    你看:喜欢吃榴梿的人,他跟榴梿一接触的时候,他闻到它的味道,他产生美好的想法:这榴梿是非常甜美的东西;你过去生对榴梿有痛苦经验的人,你看到这个榴梿说:唉!这个味道真的很臭秽。同样一个东西,你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欲望,这个就是造业的根本。

    销我亿劫颠倒想─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一个凡夫的想法,绝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刚开始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它都是跟我爱执相应;而这个妄想就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造了很多很多的业,留下很多的生命经验,就变成我们今生的一个想法,佛法说这叫颠倒想,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必须把这无始劫的颠倒想,要转成一个清净的真如。整部《楞严经》就是做这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或者说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二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走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来,忽略我们真实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光返照。那怎么办呢?【楞严经】告诉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007: 为 什 么 有 生 死 轮 回? 

    说─为什么有生死轮回?

    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清净本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但怎么会有生死呢?

    答案只有一个:仁者心动,就是这样。

    你自己动念头。

    我们自己在清净本然当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然后带动了烦恼、带动了罪业、带动了生死果报。

    所以我们要知道妄想的可怕:

    第一个、它是不知不觉的;

    第二个、它是辗转增胜的,势力会不断的扩大。你一旦开始修行、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妄想的可怕;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怕,因为你从来没有回光返照嘛!

    所以在本经当中,我们的思考模式:不是向外去看谁怎么样,这跟你都没有关系。你开始修学《楞严经》以后,你开始远离你心中的颠倒妄想,你要慢慢的试着一步一步踏入回家的道路,才有可能达到临终的正念。

    当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动】,看你是从理观下手,或者从事修下手,都可以。 
008:   经过修学,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呢?


                 

    我们经过理观跟事修的修学,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呢?(可以从三方面来检查自己。)

(一)【大】:什么叫大呢?就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你遇到境缘的时候,告诉你自己:这些都是虚妄相;你开始回光返照,安住在你本来的清净本性,你会发觉:你的心,比较没有对立的心了。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跟人家比较,就表示你这个人妄想很重,也表示你这个人生死业力很重。你看有些人他修念佛法门,他念佛念一段时间…他很快就往生了,因为他的生死业力比较淡薄;有些人他的生死业力很重的,看他的心态你就知道─对立心越重的人、妄想越重、无明妄想越重,你启动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妄想,无明缘行就造业,然后生老病死,你的十二因缘的力量当然就强了。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首先你觉得你的对立心减低了。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你那种智慧的光明慢慢的开展出来了,一个人你老是跟着妄想,你的生命当中大概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喜欢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谁也管不住你。一个开始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是做我该做的事情。比方说,我的功课时间到了,我现在的心情不想拜佛,你不要管它,那是你的妄想,你衣搭上去,走到佛堂就是拜佛。当你有一天,你发觉你慢慢从我喜欢做什么,改成我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恭喜你,你开始远离你这个恶朋友了,你跟妄想慢慢保持距离了,也表示障碍我们无始的生死业力─十二因缘的力量开始淡薄了。你的心态改变,就是你生死业力的改变!如果你还是活得很情绪,我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一辈子就是生死凡夫,你来生还是生死凡夫,修再大的福报都没有用。所以说,修首楞严王三昧你智慧理性的力量会开始加强─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它打它的,我做我的。

    倓虚老和尚他是依空假中三观的方法在修行的,有一天,他生病长了一个疮,医生跟他开刀的时候,他痛得唉唉大叫。弟子说:师父啊!你修空假中三观,正念要提起来啊!倓虚老和尚说:我有啊!我叫归叫,我内心里面还是很清楚啊!因为这个叫是直觉,它是一种感受。在佛法中,并不对治感受,因为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感受是不能控制的;比如说,你用针刺我,这种痛苦的感受,这个没办法对治,那是业报;但是这样的感受,产生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可以对治了。色、受、想…到受蕴的时候,都不能对治的,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但是到想蕴的时候,这个你就要主导了。所以这个佛字,就表示你心中开始依止智慧的判断来做事情,而不是依止你的感觉来做事情─你不再跟着感觉走了。

(三)【顶】:妙用无穷,不堕诸数。

    你的内心当中,那种无量无边大悲的妙用开始启动了,你心中没有任何的限制跟障碍。这个数就是限制或者障碍。我们一个人,自我意识很重的人、妄想很重的人,他内心是很刚强;一个人真正安住真如,他的内心是调柔的,调柔清净,他是调柔相;忏公师父常说的:该怎么做好,就怎么做。他没有固定的执着,就是--妙用无穷,不堕诸数这一句话。
 009: 我们的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今生有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从过去而来。

    佛教说因缘观─诸法因缘生。其实这一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过去生跟今生的互动:这一段的因缘,过去做过什么事,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只要你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你造了业就会留下功能。过去跟现在这一部分不能改变,佛教修行不是修这一部分。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你的色身会健康或病痛,这个不能怪现在的你,要怪过去的你,所以说,过去跟现在这一段因缘叫做认命,这个因缘不能改变。

    第二个因缘是现在跟未来:这个最重要!因为这个是有无量的可能性。未来你可以到人天、你可以到极乐世界,你也可能堕三恶道。所以今生跟未来这一块,是非常重要。

    修行─我们所要修的是什么?当然是放在未来嘛!你过去有什么好修的呢?过去是不能改变的。下等人是活在过去,老是想过去,你过去怎么样…你今天就怎么样…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是:我现在虽然不够好,但是我未来会往好的方向走。这个人是有潜力的!因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个修行的目标,这个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世间打转还找不到高速公路。说:你连怎么修行都还不知道!你要改变的不是要改变外面,是改变你的妄想。所以当你了解整个《楞严经》的道理,虽然我们不能马上做到,但起码我们的生命,已经慢慢在进步当中,我们未来生命,我保证:我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你的生命就有意义了。每一天的生命都是在增上,妄想慢慢减少,真如的光明慢慢开显,慢慢趋向于【大佛顶】,那就很有意义!

    所以说:修行人,你要开始忘掉过去──我们不管过去怎么样,不管你过去曾经经历过怎么样的生命,你内心当中,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痕迹、什么样邪恶的功能,这个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改变。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你可以改变;它不是本来有的,你本来是清净的,它是后来有的,它是从因缘生,当然也可以从因缘灭。
 010: 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

    在美国柏克莱大学:有一位体操选手叫做米尔曼,这个米尔曼他可以说是体操界的天才,他从小学就开始学体操,从小学到国中,从国中到高中、到大学,都是体操选手。他生命的目标就是成就奥运的金牌,他对自己很有自信,因为他在大学当中表现的很好;但是因为整个体操界竞争非常激烈,几乎都是差之毫厘而已,所以他压力非常的大。一个活在妄想的人,当然压力很大,他经常作恶梦,他梦到自己在体操过程中…从上面摔下来,结果失掉了金牌,经常从这样恶梦中惊醒。随着奥运的时间到来,他恶梦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后来有一天,到半夜的时候,又从恶梦中惊醒过来,他就睡不着了,穿着外套到外面去跑步。跑着、跑着就跑到一个夜间的加油站,他就跑过去,遇到了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叫苏格拉底,就问他说:你是干什么的呢?他说:我是体操选手。又问说:你是体操选手,那你活得快乐吗?他说:我活得很快乐啊!我以奥运金牌为目标,我活得很快乐啊!老人听了就说:其实你没有真正的得到快乐,因为你今天追求的是一个你无法预测的事情。未来因缘怎么样?你不知道。而你心住在外境,外境是变化的,你怎么会有快乐呢?你是活在不安稳性。

    这个年轻人,当然他就不相信啊,他觉得这个老人家跟我话不投机,我应该要有欲望,我才会快乐,所以二个人不投机啦。之后,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他骑车去上学的时候,突然间发生重大的车祸,他为了闪躲前面的车子,就去撞旁边的车子,整个身体飞起来,再跌下去,大腿骨折。医生说:你今生不可能再做体操了。这个年轻人米尔曼打击很大,因为他生命的目的就是夺奥运金牌,他不能做体操,他突然间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这时候他就去找这个老人家,对他说:我现在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老人家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这句话跟《楞严经》有关系─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成功、失败对你都是一个增上的因缘,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这个年轻人,他听不懂什么叫每一件事都有因缘?难道我摔断了腿,这件事情也有意义吗?

    老人家说:你明天早点过来,我带你去见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这年轻人充满了期待,第二天就很早七、八点就去找这个老人家;老人家就带他去登山,他一路上因为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这个景色非常的漂亮、非常美好。两个人有说有笑,他也忘了心中的痛苦。来到了高山的上面,他问老人家说:你不是告诉我,要见到美好的事物吗?老人说:那你看看脚下是什么东西啊?

    唉,脚下一块石头!

    这就是美好的事物。

    这时候米尔曼突然悟到─原来重点在过程!至少我这二、三个小时爬山当中,我看到美好事物,结果是什么?老人家说:其实结果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这个思想,后来就影响到这个米尔曼,他从今以后,把得到金牌的欲望,这样的妄想忘掉。老人家说,你要用你喜欢做体操的心情去做体操;这时候心中没有妄想,结果他发觉他更加专注,对每一个动作的观察,更加的清楚;后来终于得到全美国比赛的冠军,创造了奇迹─一个受伤的人得到了冠军。

    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说明:我们无始劫来,被妄想所误导,使令我们的能力、功能,完全产生了障碍。

   《楞严经》的思想、它的人生观──诸位要知道:你一个安住在真如的人,你的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人生是来历练的。你一念的心性,依止所有顺逆的因缘,而成就、开显你自性的福德智慧二种功德。所以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你发觉: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好的、坏的都有意义,酸甜苦辣统统有意义;相反地,你如果活在妄想当中,心住在外境,那人生只有某一部分对你有意义,其它的就没有意义了,那你就把人生看成局部、分段了!

    这个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叫称性起修─依止这一念心性,那么透过人生的历练,来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所以:整个《楞严经》当中,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件事情─开显你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假借外在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那么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011: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什么时候得到安定呢?


    前面我们讲到【楞严经】的经题,那么在经中,它把整个生命分成二个根本:

    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
    一个是涅槃功德的根本,就是我们真实的心性。


    如果我们今天找不到涅槃功德的根本,我们永远不可能成就真实的功德、真实的涅槃,我们顶多就是在人生当中积集善业如此而已,智者大师说这叫缘修─跟三宝结个缘,虽修善业心不安稳,你永远活在这个阶段,你的生命永远存在不确定。因为我们的心住在外境,外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更可怕是诸法无我,它要怎么变你作不了主,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我们今天要突破过去的业力,你只有一个方式:把心带回家─修不迷、不取、不动!

    在本经的止观当中,有四个重点,诸位要记住,所谓的:内、外、真、妄,这是实修的四个主题:

(一)、内外:本经观察人生分成外在的环境跟内心的世界,你要把它分清楚,外在的环境是你不能决定的,外在的环境只能认命,不要在外在的环境下太多时间,因为你改变不了。身为一个佛陀,他来到人世间,当他的家族被灭亡的时候,佛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根本没有用嘛!因果业力不是佛陀创造的,是佛陀发现的,所以我们花太多时间去改变外境,只有浪费时间,因为它是一个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人生要注意的是你的未来;所以要活在未来,不是活在过去。

    首先:你现在要把还在外境活动的心,赶快拉回来,先将向外攀缘、住在外境的心,把它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人世间会有痛苦出现,会有快乐出现,这一部分都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个人不能够学会认命,你就很难安定下来;因为你老是随外境─当你的善业起现行,你就很快乐;逆境现前,你就很痛苦,【那你什么时候得到安定呢】?

    我觉得一个人要改变命运,首先第一件事情【认命】─过去的业力显现今生的果报叫认命,今生的因缘创造来生,这不能叫认命,叫【主动积极】,所以佛教徒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人说:佛教徒很消极,这句话讲对一半,佛教徒对于今生的果报消极、认命;但是佛教徒对于未来,比谁都主动,我们要设定目标、发愿,然后去实践我们的理想,我们对来生是主动的。所以我们今天不要把心力放错地方,不要去改变一个你不能改变的东西,如果连佛陀都不能改变,你可以改变吗?所以今生业力成熟所现的果报─你身体健不健康、你今天是贫穷还是富有、你的眷属是不是美满,这一部分完全认命,因为当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谁都作不了主,所以你要看透人生,首先,把在外境活动的心,拉回到你的内心世界,这是第一个,你要处理内外的问题。

(二)、真妄:当你把心拉回来的时候,要处理第二个真妄的问题;你不是心拉回来就没有事,你的心有妄心、有真心,你怎么能够远离妄想,安住不生不灭的真如?所以整个《楞严经》的修学,有二个主题,第一个内外的问题,第二个真妄的问题。 012:  凡夫众生是什么相貌呢?


    蕅益大师他在《楞严经》的注解当中,他讲出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他说:凡夫众生是什么相貌呢?

    他说:身为一个凡夫,就好像是轮王梦为蚁子。一个转轮圣王,他有七宝千子,多么的富贵自在,但是他睡午觉的时候,在梦里面,他认为自己是一只蚂蚁;这蚂蚁是很卑贱,别人吃剩的东西它去捡,看到人就怕;那么轮王是他的本来面目,但他作梦的时候,他明明感觉他是一只蚂蚁,这二个同时存在。

    这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安住真如的时候,我们就变成转轮圣王,我们慢慢的往转轮圣王的方向走,我们开显转轮圣王的功德;如果我们还是习惯跟着妄想走,那我们一辈子做蚂蚁,就是这样,谁也救不了你!

    佛法的修学,你一定要自觉──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佛陀不能改变你,佛陀是出世说法,祂创造一个让你改变的因缘,祂把道理告诉你,但是还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后,发自你内心的觉悟,你自己告诉你自己─我要改变,这个时候生命才真实的开始改变。所以自觉是很重要,你自己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

    佛陀出世对你也没有用,那是一个助缘而已。所以古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当我们起颠倒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真的有生死轮回,就跟真的一样啊!我前生是一个人、是一个男人,今生变成一个女人;持戒修福,来生就到天上去,天上享完了,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就是这样子,【六道轮回─在颠倒心生】,妄想生起的时候,真的有轮回。

 
013: 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


     但是你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观察─达妄本空,妄想只是一个生灭的假相,你开始不随妄转以后,它自然消失掉了,结果是没有轮回。所以从佛的角度来看,没有生死轮回,从众生的角度有生死轮回。那我问你,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你要跟着妄想走,你就有;你回光返照它就没有。

    这个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就是这样,你随顺染污的因缘,它就出现如梦如幻染污的果报;你随顺清净的因缘,它就出现如梦如幻功德庄严的果报;而这二个果报,都是依止这一念心而生起的,一个是迷,一个是悟,就差在这个地方。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情况:你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你念佛,佛也救不了你;所以念佛法门,它是用心力来带动佛力,你一定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才可以去启动佛陀的力量、对你的加持,你一个人临终起颠倒,谁救得了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救不了你。

    诸位要知道,我们的心念在法界当中、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它永远居于主动的地位。你的心释放一种正念的因缘、讯息,佛菩萨给你一个加持力;你的心释放的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你跟生死轮回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永远是主动,外在的因缘完全是被动。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变成转轮圣王,也有可能变成一只蚂蚁,关键就在于你的心─你想跟着妄想走?还是要跟着正念真如走?《楞严经》讲了这么多,就在讲这个观念。当然我们跟妄想非常熟悉,一时要跟它切断关系也不容易,这里只是总说,后面的经文会不断的引用佛陀的开示,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
 014: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之---循业发现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就是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修学─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不迷这个是关键,是个理观─智慧观照;这个不迷在蕅益大师的开示注解当中,开展出空假中三观,如果你懂得用此空假中三观,你就可以把妄想的心转成真如的心,所以这段经文很重要: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经文当中有二段,我们看真妄不二:佛陀招呼了阿难说:汝现在尚且未能真实的明了一切…这个一切指的是我们的五阴身心,就是我们的果报体。那么这个果报体可能是一个男众的果报,也可能是一个女众的果报,但是它具足二个相貌:第一个浮尘,它就好像飘浮在空中的灰尘,它飘来飘去、上上下下,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你作不了主的,有时候今天健康,明天马上生病,因为它这个空中的灰尘,它没有固定的位置。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而这个变化而不真实的东西,它是怎么一个相貌呢?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是把它分成两段来看:

(一)从体性来说叫当处,处指的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一念的心性会受到业力的熏习,所谓真如受熏,当因缘具足时,它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果报;当因缘结束了,这个果报也就消失了。

    所谓的循业发现─每一个人循着过去的业力,而发现今生的果报,在一念心性当中出生,也从一念心性中而消失,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假相。你看我们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的、没有生死,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开始造业,前生可能是一个男人,今生变成一个女人,来生又变成一只蚂蚁,这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话在【楞严经】的七处破妄,佛陀有详细的说明。  015: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之---你从什么地方来?


                   

    佛陀看人生─是用回光返照。他经常问阿难尊者说

   【你从什么地方来?】

    诸位也可以问:我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生而来。这个思想在本经不成立,你怎么从前生而来呢?你今生跟前生完全长得不同啊!色身也不同、想法也不同,你前生是一只蚂蚁的时候,你有蚂蚁的色身、蚂蚁的想法;你今生是一个人,有人的色身、人的想法,完全不同。A 创造了B,不可能说A 跟B 完全相同,这不合逻辑。

    所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意思就是说: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没头没尾诸位懂吗?我们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从空性而来。没从什么地方,本来就没有,因缘和合突然显现出来,就像那魔术师拿一个手帕,变成一个兔子,然后再把兔子收回来,又变成一只蚂蚁。你说兔子从什么地方来,它又往哪里而去?它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又回到本来无一物。

    人生是怎么样?只有中间的过程,没有头没有尾──如果人生是有一个根源,而我有一个从什么地方来,那生命就不能改变,因为它有自性嘛!怎么能够改变呢?生命有一个来的处所,那就糟糕了!你今生是这样,你来生还得这样子,因为它有真实不变的体性,但事实上不是。

    比方说:我释净界,我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本来无一物而来。等到有一天,支持我身心世界的业力,那个能量释放完了,我的色身消失了,我内心的感受、想法也消失了;那我问你,我到哪里去了呢?

    我到本来无一物的地方去了,就这样子─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人生是没头没尾的,只有中间那一段过程,那就叫假名、假相、假用。没头没尾诸位可以体会得到吗?你要懂得什么叫没头没尾,你才知道什么叫缘起性空。但是没头没尾这个假相,你不能否定哦!你要借假修真!你要假借这样一个没头没尾的假相、这种生灭的假相,去追求一个不生灭的功德。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人生不完全肯定,但也不完全否定。你没有今生,你就没有来生;但是你执着今生,你就毁掉来生。

    一个人太重视今生的人,你的来生不可能美好;因为你追求今生的快乐,你肯定牺牲来生的安乐,所以对于今生,你是一个中道的不取不舍。那怎么知道不取不舍呢?就是这一句话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人生只是一个中间的过程,所构成的一个假名的幻妄称相,它只是一个名、相、用─暂时的名称,他叫做人;他有人的相状,他有暂时的作用,叫幻妄称相。在整个生灭变化的假相当中,它内在的体性是妙觉之体、是妙明之体、是一个我们真实的安住处─灵灵觉觉的清净本性——妙觉、妙明。

017: 消灭妄想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在整个生灭、去来的假相当中,不能了知它的本源,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它是常住的、妙明的、不动的、周圆的一个真实的心性;在一念的真实心性当中,求于生命的去来,求于因地的迷悟、果地的生死,统统【了无所得】…这一句话太重要了!这个【了无所得】,佛陀在十番显见─开显真性的时候,就是在发明这四个字,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无一物的。

    我们会对很多的人事、对于过去业力的支配…比方说,你现在很喜欢你这个小儿子,对小儿子特别喜欢。那怎么办呢?怎么靠智慧观察?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修持《楞严经》的第一件事,先不要管外境怎么样,把心带回家─空观嘛!空假中,第一个是先空观,把空观带到你的心性本体,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本来没有怎么会有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就是因缘的和合,出现一个暂时的假相。

    修学《楞严经》的人生观──

    你看任何人、任何事情,你都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这个时候,你对那个执取就淡薄了;但是淡薄当中,你不能断灭。空观是破除我们的执取,假观又从空出假,你不要否定你的因缘─找到你的定位。假观又建立一个假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嘛!你还得扮演好角色。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观是不坏世间的假名、假相、假用,你不能否定你的责任跟义务。蕅益大师常说:流转三界中,流转者谁?是谁在流转呢?就是─妄想在流转。妄想带我们到天上去,妄想又带我们到人世间;跟善法相应的妄想升到天上去,如果这个妄想是跟恶法相应,就到三恶道去;直到有一天,你的妄想被破坏了,回归到真如的时候,你那个大般涅槃才显现出来。

    消灭妄想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

    你要观想:人世间所有的东西,你本来是没有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即空、即假、即中─本来没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产生假观,那么空、有无碍就是中观。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啊!是观察即空、即假、即中,是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从本来无一物,来建立一切法的假相。
 018:你能保证说,临命终的时候不会有人来刺激你?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赚了很多钱啊;晚年的时候也学佛,就买一个很大的花园成立一个念佛堂,给大家一起来念佛共修,他自己也念佛,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愿力的善根也觉得很强啊。后来他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他护持大家念佛,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帮他助念,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又有外在的开示跟引导,很快的,他信愿行的善根就表现出来了,脸色红润,身心安详。

    突然间,在这助念过程当中,他的小太太,他特别喜欢的小太太,这时候冲进来,又哭又闹说: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啊!林居士一听到他小太太的哭声,就触动他心中的妄想,结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坏了;他本来红润安详的脸色,就转成黑色的,后来就堕落变成一只小狗。

    这个故事我们不再详谈…后来,变成一只小狗,托梦给他的家人,就把这只狗找回来,送到寺庙去放生。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为什么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这样好,临命终的时候,这佛号的善根会失掉呢?因为他没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真如,而是安住在妄想。妄想是变化的,随因缘而变化的,谁也不敢保证说,临命终的时候谁不来刺激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你要有心理准备,随时会被讨回去,随时有点风吹草动,你的善根就动摇,因为你安住在妄想。

    假设你现在安住在妄想,你会感觉到一时的风平浪静,但是等到你逆境现前的时候,临终障碍现前的时候,你就来不及了。就好像一栋房子,你盖在地震带,你也觉得不错啊,但是等它发生事情的时候,你来不及了,因为你没有找到真实安稳的地区,没有找到真实的因地。

    在整个《楞严经》当中─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当我们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借假修真、历事练心,慢慢的开显真如本性,这个就是【楞严经】的整个修学的思想。


019:  心住在外境的二个过失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我们整个修学的重点,事实上就是包括了福德跟智慧二种资粮。从一般的修学次第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主要的重点是在修学福德资粮,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修学佛法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从因果的思惟,看到我们过去生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虔诚在佛前忏悔,我们发觉有很多的善法我们没有具足,我们开始广大的积集善业的资粮,所以在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心中所缘的目标就是积集善业,做这件事情。

    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在修善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依止一种攀缘的心。什么叫攀缘心呢?本经说的【心有所住】。当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住在外境,并没有把它带回家,这当中就产生二个过失:

    第一、我们今生的心很容易产生忧恼—忧愁苦恼。因为外境是变化的,而且它怎么变化,你又作不了主,所以弄得我们经常…心有很多的挂碍、很多的怖畏,就是心不安稳。

    第二、更严重的…就是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会引生一种生死的业力。

    为什么我们今生死了以后,还会有来生的果报?为什么文殊菩萨进入无生,就没有生死的果报呢?因为我们的心有所住,就牵动了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所以在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虽然我们很努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啊!第一个、忧愁苦恼。第二个、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紧紧的绑住我们。

    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我们开始去思惟这生死的问题。古人说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们想到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我不能够只是积集善业、不可以只有这样,我应该要彻底的解决自己生死轮回的问题。当我们严肃的面临生死的时候,这时候就开始修学智慧,在我们无明的心中,点亮了一道光明出现,智慧就是一种光明─看清生命的真相。当然生命的真相很广,你也看不完,在本经当中最重要的是─你要看清生命的真相,重点在看清你内心的真相!

020: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对治攀缘心


               
   (一)【楞严经】所要对治的就是攀缘心:这个攀缘心怎么要消灭它呢?因为:第一个它带给我们忧愁苦恼;第二个它引生生死的业力,有这两大过患。

   (二)【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方法非常巧妙:它就是一个方向─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诸位要知道,前面这四个字是一个重点—回光返照。攀缘心它在我们心中,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它就怕你一件事情,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攀缘心它必须要有一个影像的支柱,它才能够活动,它是有所住…可能是住于外境,也可能是住于你心中的妄想。

    总而言之,攀缘心它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有外境的刺激,它产生了;当这个影像消失了,攀缘心就消失。所以攀缘心是怎么样?没头没尾。它是一个中间的过程嘛!

    蕅益大师说是:犹如猕猴攀树枝,抓一个又放一个,抓一个又放一个。猕猴为什么能够跳来跳去呢?它必须有这个树可以抓,它必须有所住。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真实看到: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影像而已,我们不一定要跟它走。所以本经解决你生命的痛苦、解决你无始生死的业力,其实就在这四个字─回光返照。我们研究本经,你开始要改变思考模式,你看到事情…你那个心不要马上就跑出去,不要这样子,回光返照,等一等,你问你自己,现在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来?

    第一个、安住真如:你的内心是不迷、不取、不动─非常正确。

    第二个、向外攀缘:你的心已经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了,被外境所转了;这个时候你要小心了,你开始在累积你生命的痛苦,你又再累积你生死的业力。
印光大师常说一句话说:一个人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福报大,你接触的外境就比较广,你的攀缘心相对就比较重。所以同样念佛的人,你看福报越大的人,他往生越困难,因为他所缘境太广。

    回光返照的过程──(经中佛陀分成二个次第)

    第一个、先远离外在的尘境─(这是比较粗的)。外在的尘境就是你今生所接触的这些五欲六尘;跟你今生有关系的尘境,这一部分你要先远离。

    第二个、要远离你心中的妄想─(这个就比较困难)。你看我在这里打坐,我也没有向外攀缘什么境界,但是我心中还是有很多的攀缘;这是怎么来的呢?从过去生的种子引生;你过去生打了什么妄想,事情过了,你这个种子留下来了;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你还打什么妄想--【等流性】。那么远离心中的妄想,这一部分是比较困难,当然方法都一样,都是回光返照。

    所以我们在经文里,看佛陀引导阿难尊者怎么去找到真实的心性?他就是问:你的心是从什么地方来? 他第一步先远离外境;其次,远离内心的妄想;最后把心带回家。这就是整部《楞严经》修学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在外面到处跑的心赶快带回家,这样子我们在修学当中,就可以从一种安乐道而提升到解脱道,这是本经的修学大意。 021:  念佛法门------数量不是重点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佛陀宣说神咒以后,佛陀没有亲自去救阿难尊者,佛陀命文殊菩萨将咒往护,将邪咒破除,然后再把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带回僧团。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这段文是描述佛陀讲完神咒以后,立即命令文殊菩萨执此神咒,赶快去救阿难尊者,因为情况急迫…那么文殊菩萨到了现场,宣说这个“楞严咒”之后,这大梵天的恶咒当下消灭。这时候文殊菩萨就提奖阿难,扶持着阿难尊者,(因为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在蕅益大师的解释如酒醉初醒。一个人喝醉酒,突然间慢慢的醒过来、回过神来,但是精神状态,还不是很清楚)用身体扶着阿难尊者,并带着摩登伽女,一同回到精舍当中。

    蕅益大师对于恶咒销灭的阐释,有进一步的发挥─

    我们讲心─能念的心、所念的法,心持法、法持心─心法不二。

  心、法这当中所修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外道也修行,我们佛教徒也修行,但是外道的法,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外道他有禅定,他也可以讲出一个咒语,赋予这个咒语一个力量─你诵这个咒语,蜜蜂不能咬你、毒蛇不可以咬你…你诵他的咒,果然就有这种加持力。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外道的邪咒,蕅益大师说,是由颠倒妄想所生,他虽然有布施的善业、持戒的善业、禅定的善业,但是他的本质是妄想捏造出来的。

    佛教的咒语跟圣号─是诸佛菩萨那一念心性所发出的真实功德,真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

    在东南亚有很多蛊毒,有些人中蛊了怎么办?我说:你持“大悲咒”;

    怎么办?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肯定可以破这个邪咒。他问我说:这个有效吗?我说:你说呢?有没有效不是决定在我啊!因为这个咒语是那个能念的心很重要,你要是坚定,它就有效。就像很多人问我说:阿弥陀佛的加持力,存不存在?答案只有一个─很难讲!你要有信心,它对你就存在,你要是没有信心,你完全不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对你来说阿弥陀佛就不存在。

    这个法门要启动任何一个功德,你必须要有那个心力去启动,诸佛菩萨的加持,永远是被动的,祂不能主动救拔你,你要用那能念的心去启动,所以念佛法门重点在信心。你看善导大师他解释十念往生说: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这个人是造恶凡夫,通身的罪障,临命终的时候就念十句佛号,他临命终的时候,地狱的火都现前了,他怎么就能够把地狱的火转成莲花呢?火焰化红莲呢?凭什么呢?你说,凭这十句佛号;那为什么有些人念这十句佛号没有效果?善导大师讲出一个标准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这个至心信乐是关键,百分之百的信心。念佛法门你慢慢的研究,你会发觉:数量不是重点,往生与否跟你的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数量是决定你的品位─【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

    所以念佛法门的关键在哪里?那一念心。你的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相信阿弥陀佛可以救拔你?你可以完全的通身靠倒,很放心的全心全意靠过去,那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是关键。

    在读者文摘讲──在美国有一个公案:说在美国有一个小城市,很久都没有下雨、干旱。那么基督徒就到教堂去,祈求神父带大家祈雨。神父就很慈悲,订出一个祈雨的时间,请所有的信徒来参加,很多人就去参加了;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带著雨伞去祈雨,其他的人都是空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小女孩在祈雨的过程当中,她是所有人当中,启动上帝的加持力的力量是最大者,因为她具足百分之百的信心,因为她想说她祈雨回来的时候,肯定要下雨,所以带个雨伞。

    我心里想:我们要有这种决心来念佛,肯定往生。其实我们很多人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非常可惜,你没有真正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完全开发出来,问题不在佛号无量光、无量寿这一部分,佛陀是准备好了,问题是我们自己准备好了吗?所以我在打佛七的时候,我跟所有的莲友说:打佛七啊!你就做一件事──把自己准备好。阿弥陀佛他准备好了,问题是你自己准备好一分,阿弥陀佛给你一分的功德;你准备好三分,他给你三分的功德;你准备好十分,阿弥陀佛给你全部十分的功德。这感应道交是这样子的─你的心是主动,阿弥陀佛是被动。

    所以这【恶咒销灭】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持“楞严咒”,跟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当然不同。关键点文殊菩萨在持“楞严咒”的时候,他心是【不迷、不取、不动】,他不打妄想,所以他能够把整个“楞严咒”的力量完全发挥出来,就把恶咒给消灭。在整个修学当中,你研究过《楞严经》,经过了《楞严经》这样的训练之后,你再回到─你在佛堂拜佛、持咒也好…你到外面做义工也好,你发觉你的心态不一样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是昨天的青山,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心态完全不同─你平常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你的心,不再随外境而转,别人讲一句话,你不再随别人的舌头而转,该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多少有自在力。

    平常有自在力,你临终就有自在力!

    所以蕅益大师说: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诸根败坏、眷属哭泣、全身插满了管子,对他一点都没有影响?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连搬动一下都不行?诸位你要知道,你平常是什么心态,你临终就是什么心态。没有奇迹会出现的,说:我平常的时候─颠倒、妄想;临命终的时候─正念分明。不可能!没有这回事,这等流性啊!你上游的地方,把水用染污了,到下游就是染污,没有其他情况。我们现在要不断的调整自己【把心带回家】,你可以把临命终所有的障碍降到最低,你这时候念佛,你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应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文殊菩萨一到现场的时候【将咒往护,恶咒销灭】。因为文殊菩萨的心,他没有被妄想来折损他的能量,他用百分之百的心力,启动了百分之百咒语的功德,这是蕅益大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022: 未全道力---没有把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


                   净界法师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当阿难尊者被咒语所迷惑时,文殊菩萨用咒语把他救回来,救回来以后,阿难尊者一回到精舍,看到佛陀就非常伤心、顶礼悲泣;顶礼表示对佛陀的感恩,感谢佛陀的救拔;悲泣对自己感到悲泣,出家十二年了,心还是随外境而转,一点观照力、一点调伏力都没有。所以他悔恨自己在多生多劫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当然指的是广泛的学习,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就作佛陀的侍者,佛陀去哪里讲经,他就跟在身边;那么阿难尊者有一个特点:多闻强记,记忆力特别好,过目不忘。所以在整个弟子当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有一句话描述阿难尊者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便佛法的义理甚深广大,但是全部流入阿难尊者的心中,所以佛灭度后的结集,是由阿难尊者和一些大阿罗汉在一起,将经藏结集出来。

    在多闻的过程当中,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未全道力,他没有从所听闻的法义当中,去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蕅益大师说:多闻没有错,你一个人学佛以后,不能够说:我经典都不用看,门关起来、眼睛一闭起来,就开始修止观。你怎么修呢?当然先多闻,依教起观嘛!所以错不在多闻这两个字,错是在他多闻以后,没有进一步的从一个闻慧,提升到一个思慧,没有去如实的观照,可以说是─只得到佛法的一个知识。佛陀说:诸行无常,哦!我知道了;诸法无我,我知道了!就这样一个知道而已,心中没有去把它消化,把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问题在未全道力这个地方,这是阿难尊者对自己的一个悔恨。


023: 无上菩提的三个因地

    第二点、他进一步的启请大教。他殷勤的,就是很至诚恳切,希望佛陀以阿难尊者的一个教训,能够开示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一个果地的功德;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地,有三个因地就是:

   (一)妙奢摩他;妙奢摩他蕅益大师解释为空观,以空观来止息一切的妄想,叫妙奢摩他。

   (二)三摩:指的是假观,以假观来执持一切法,假观主要的就是:找到你的定位。我在家庭是什么定位、你到了公司是什么定位,从这个定位当中,安立你的假名、假相、假用——假观,就是执持一切法。

   (三)禅那:是中观,空、假的一个平衡叫中观。

    这空假中三观,在修学之前,要有一个方便,就是你要先明白教理,智慧是从教理里面生起的─依教起观。所以佛陀在修观之前先讲道理,这个道理佛陀讲出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七处破妄,第二个十番显见,破妄显真。

    其实在整个你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修空假中三观之前,你要先明白二句话:第一个、达妄本空,第二个、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空的,你的一念心性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修来的。诸位要知道:我们只是把我们本来的面目恢复。我们要知道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我们本来不是这么多妄想,本来不是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搞乱,所以妄想是本来空的,那是因缘的力量,我们一念的颠倒才有。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以下我们经文所要发明的这两个思想,就是我们理论篇的思想。

024: 外 境 永 远 没 有 错


    智者大师说:一部经的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就像蜜的甜度,边缘的跟中间的甜度是一样;这比喻说:一部经你不要小看缘起分,这整个序分,你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些消息来。我想…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出问题出在哪里,从缘起当中我们会找出病根。

    佛教把整个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一、外境是没有错的,因为外境在《唯识学》叫唯识所现,外境是阿赖耶识第八识主导,第八识是把业力如实的显现出来,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这个【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该还的就还嘛!【所以外境永远没有错】。

    二、但是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诶!这个就要注意。修行是修你的内心这一部分,外境这一部分是认命的,我们很多人去改变外境,弄到自己问题更复杂,因为你那个方向错误了!所以它整个病根,整个缘起当中的问题,在于阿难尊者一念攀缘心,就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读缘起要知道问题不在摩登伽女,问题也不在那个大梵天咒,为什么文殊菩萨去那个地方,大梵天咒对文殊菩萨没有效果呢?因为文殊菩萨心没有动!所以我们从缘起当中可以知道:

    整部《楞严经》要对治的─就是我们一念攀缘的心。

    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取相,取着那个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谓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假相;然后开始分别、打妄想;然后带动你的爱憎、取舍,就开始造生死的业力,是这样来的,所以整个《楞严经》的整个缘起,就是一念的妄动引生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消息:

    整部《楞严经》它的法要,所要对治的就是众生的仁者心动,怎么把这个妄动的心把它调伏下来,就做这件事情,这是我们从缘起当中所得到的启示。

    我们不是去改变外境!你改变外境,你一辈子改变不了,你来生还要继续来,肯定的;你这个造成恶性循环,过去的烦恼产生一个业力,今生创造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又带动你的攀缘,又带动另一层的烦恼,又产生一个业力,又产生果报…那你就落入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如果你能够在这个时候把心带回家,生死业缘就从这个地方切断,赶快跳出来,问题在这个地方。 025: 我为什么见到这个花呢?


    实质上是这样子:我们的心─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前五识是明了,第六意识分别。比方说:我现在看到这个花,我非常欢喜,我心就住在这个花,那么我为什么见到这个花呢?

    第一个、眼识去取这个相状:这一部分没有错,前五识是把我们过去业力所变现的影像,把它取到你内心来受用,所以这个前五识这叫做受。福报大的人他的内心经常是快乐的,去到哪里,他看到的东西都是如意的,善业强嘛!当然福报薄的人,他看到什么事的都是苦恼的,因为他过去罪业!这个叫做循业发现,这一部分没有错。你的眼根所见、耳朵听到什么声音,这一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没有必要改变,其实你也没办法改变

    第二个、问题在第六意识:当你取到相状以后,你开始分别、就开始产生颠倒想,问题出在这里。

    佛陀所问的关键在这个:是谁为爱乐?关键在第六意识的爱乐─那个颠倒的分别,佛陀是要把那个病根抓出来。医生要用药之前先抓病根嘛!你说你鼻子过敏,问题不在鼻子,肺部有湿气嘛!把病根抓出来,你在鼻子上对治,不对嘛!我们对境产生的这个影像,这个是过去善业、恶业所显现的,这一部分没有错。第六意识的爱乐、攀缘出了状况,先把这个病根抓出来,这一段是讲这个意思。
026: 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


    佛陀讲到调伏妄想的时候,先讲出一个譬喻,看经文就清楚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这里,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正如你所说的,你当初爱乐我三十二相的过程,的确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说的目是指前五识)。依止前五识来取这个相,由第六意识来加以攀缘分别,你假设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调伏第六意识所产生的烦恼,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可惜这盗贼侵入,把他的珍宝夺去了;国王受不了,发兵讨除,带着军队讨除盗贼,在讨除盗贼、在对治烦恼之前,他要弄清楚,这个贼在哪里?

    国王就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我们心性本来是恒常不变;乐者,安乐寂静;我者,自在无碍;净者,离相清净。我们本来是常乐我净,但是怎么会弄到现在这个样子,苦苦恼恼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

    我们本来的面目是常乐我净,弄到现在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现在的面目跟本来的面目落差这么大,这是谁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问题找出来,所以说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要去改变你的生命,从痛苦中转成安乐,你要知道是谁让你痛苦,要先找出来!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生死轮回?

    就是:我们的前五识去取相状,第六意识去攀缘。结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轮回。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要说的,是一口道出我们的攀缘,我们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去攀缘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业;学佛以后还是用攀缘心来攀缘三宝的境界来修善,当然好很多了,但问题还是攀缘。

    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件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说: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锅煮了一天,它叫做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还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

    也就是说: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必须先把盗贼赶出去,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027:  攀 缘 心 叫 做 缘 影 之 心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你连最近身体之内的东西都看不到,又怎么看到外面呢?所以是故应知,这个觉了分别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我们看不到里面的身体,所以它不可能住在里面。这个地方的整个七处破妄,蕅益大师说:你要知道心不住内,利根的人就知道觅心了不可得,只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心、境和合产生一个影像,所以:蕅益大师说:攀缘心叫做缘影之心。

    一、你说:心在哪里?

    我现在攀缘这个花,我心就住在花当中,就是这样子;但这个心是妄想心,因为这个花消失了,我那个分别心也没有了,这叫生灭心─随境而生,随境而灭。

    二、当你把心带回的时候,心在哪里?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无所不在,本来就无所不在;但是你一念妄动以后,就住在一个固定的处所。你喜欢这个闹钟,你住在这个闹钟,它好的时候你很高兴,它破坏了你就很痛苦,标准的攀缘心。因为我们有所住,就产生一个生灭的因缘,带动了生死的业力。佛陀所要破的是什么?破除这个攀缘影像的心,它没有自体。 028: 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我们一般在对治烦恼是用枝末,你烦恼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蕅益大师说的:刚开始对治烦恼,譬如二军对峙,强者为胜;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来抗拒你,我们刚开始叫抗拒烦恼,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你疲于奔命嘛!所以我们刚开始对治烦恼是压抑的,好一点就转移目标,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还是在活动,你的病根没有解决啊!那么在时时勤拂拭当中就是对治、抗拒,这压力是很大啊!

   (二)、但是本经的方式不是这样,你不要抗拒它,你面对它,你只要问烦恼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

    烦恼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没有实体,它会变现很多假相来欺骗我们,让你心有所住、然后分别…

    你看我们一个人喜欢喝咖啡,我们第一念心…一个人喝咖啡,你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而已;你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嗯!不错哦,这个咖啡不错,口味不错哦。你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你买的好咖啡,只有第一口受用到;第二口开始攀缘…你的心住在妄想,你没有喝到咖啡,你被妄想带着走,这咖啡是从哪里买的?它跟哪一个厂牌比较怎么样?第二口的时候,你再也喝不到咖啡,你活在你的【名言分别】当中,就是这样子!

    我们活在自己的妄想,带给我们忧愁苦恼,引生我们的生死业力就在这个地方

    取着这个相状以后开始攀缘、分别,然后看到一个相状、又创造另外一个其它的假相,使令我们心跟境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使令我们拜佛、念佛、持咒的效果都表现不出来,本来我们念佛持咒真的是可以产生强大力量的,但是妄想产生障碍、烦恼障。那这怎么办呢?当然你可以对治它,但是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 ─你从什么地方来?

    【觅之了不可得】。

    古人说:直了妄想无起处,通身热恼自清凉!。

    妄想是没有起处,它本来是无生嘛,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心境接触那当下,产生一个假相,当外境离开的时候,它也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师说:对治妄想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不是要你去断妄想─【不随妄转】这四个字─回光返照,不随妄转就做这件事情。
  029: 你这恐惧的心─你从什么地方来?


      过去有一本书很风行,叫作前世今生──它里面讲到一个凯萨琳,这凯萨琳她内心经常有一个妄想,就是她一看到水就怕。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她安立很多邪恶的名言,她假设水会伤害她,所以她一喝到水,严重的话就休克,那这很严重!我们一个人不能没有水,所以她只好请心理医师处理,心理医师就帮她催眠,你这恐惧的心─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她的前几世,她的过去生有两次的生命经验,创造她恐惧的妄想:第一个、她有一生是一个母亲,带她的小女孩回娘家;在回娘家的途中下了很大的雨,她家在山上,要经过一个吊桥,结果那个海水暴涨,把她们两个冲走;在她死亡的时候─海水淹没的前一刹那,非常痛苦,对水产生极度的恐惧,因此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感受让她挥之不去,心境结合妄想的力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她曾经有一生得到麻疯病,这个病的病毒是从水井感染产生的。古时候麻疯病也没有药可以治,得到麻疯病,全部把他集中在山洞,把洞口封死,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死亡的时候也极度痛苦,她痛恨那个水。

    过去这两生的生命经验,心境的结合形成这个颠倒想…其实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前生打很多妄想所累积的,所以我们现在很无奈啊!我们一定要去承受过去的我,现在是由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变成现在,那你现在很多妄想,已经形成的妄想不能怪你,问题是你怎么去处理?所以当她知道,她这个妄想,其实是由过去两个生灭的因缘产生的,催眠以后她就好了。为什么催眠能够把那心理病治好?

    达妄本空!本来就没有实体,只就是当时的因缘和合,她在临死之前那个当下生灭的心,缘当下生灭的境,接触产生暂时的感受,暂时的想像,留下一个种子,功能表现出来,如此而已,它哪有实体呢?妄想要有实体,那就糟糕了,谁也断不了,永远没办法成佛。

    我们修行的重点就是:本来无一物!

    诸位要知道:我讲这一句话很重要,你要断妄想,你要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断妄想,这个观念是本经非常强调的,我再讲一次:你要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

    为什么《楞严经》会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这个法门殊胜。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了,没什么进步,十年前看他这个样子,十年后还是老样子,他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乘。修《楞严经》的人,会让你快速的进步,因为它是先把心带回家,先告诉你一个真相─【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的果报,从这个本来无一物来建立你的修行。很多人他烦恼断得很快、消灭得很快,他进步得很快,因为他观察事情的方向、智慧,是有所不同。佛陀将法门分成乘─小乘、中乘、大乘。你看我们现在要到台北去,你说,诶!我骑脚踏车也可以去,当然可以啊!你骑脚踏车要骑到什么时候?你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你所依止的法门是很重要的。




031: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净界法师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个重点,就是这个菩萨:第一个我们云何应住?就讲到这个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平常是用什么来调伏你的妄想心。那么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在你还没有开始修学之前,第一件事你一定要把自己安住下来。

    为什么我们学佛要安住呢?

    我们看印光大师也好,善导大师也好,他对我们啊…诃责我们是:生死罪障凡夫。当然我们对这句话,什么叫生死罪障凡夫,我们刚开始也不懂,就这样读过去。但是等到你开始发心受戒,你站在十方诸佛面前,许下你的心愿:从今开始我某某某,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许下你生命的目标,你希望能够很正确的走向大乘的光明之道,这个时候你就发觉,我们果然是生死罪障凡夫。为什么呢?

    虽然我们受了戒,但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该做的事还是做了,不该讲的话还是照讲。当然,我们刚开始的对治就是忏悔嘛,还有什么方法?但是这样子不断的做、又忏悔、做又忏悔,你永远没办法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在。

   《楞严经》它就是很真实的去面对─我们的障碍从什么地方来?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去说不该说的话?这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本经的意思,就是因为你安住妄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心中的影像;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色尘有色尘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就开始打妄想,然后就开始启动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

    你看,圣人为什么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会启动他无始的生死业力?佛陀在大乘经典说:阿罗汉证得无生,但是他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并没有结束,但是为什么他不会启动生死的业力呢?因为他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他无住,所以这个业力不能得果报。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本来无一物,我们自己去惹尘埃啊!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仁者心动,然后就住在外境、就打很多妄想、就开始变成一个生死罪障凡夫,就是这样出现的。

    现在我们第一个重点:就是把心带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那种活在妄想的心,要回归到你不生不灭的心,这是你学佛最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的心啊,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修得很好,有时候情绪变化很大,这个人没有真正安住嘛!正如阿难尊者在本经讲到的,他自己跟佛陀表白: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我发心出家,但是我那个圣道一直进不去。佛陀说你为什么进不去,你知道吗?为什么大众修行,大家共修你也参加,那么别人进去了圣道,你进不去呢?

   【因为你依止生灭心。圣道是不生不灭的!】

    诸位要知道,你用生灭的心,你根本进不去圣道的,你在佛法当中顶多是修福报,你跟圣道就像海公说的连梦都梦不到!依止生灭心的人,尚未梦在,就是你连作梦都梦不到,不要说平常。所以我们不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不断的去三宝中用功,真的是事倍功半,总是一个门外汉,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啊!所以智者大师说,依止生灭心修学三宝谓之缘修,跟三宝结个缘,点点头,彼此认识一下,对整个三宝当中安乐、解脱的甚深广大的功德,你就是在门外看一看,如此而已。不是我们不够用功,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性就是打一个妄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这样子!

    修行人你不能跟着你的情绪转,你不能跟着外境转,你不是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

    你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改变你的心态:重点不是说我喜欢做什么,而是我应该做什么;要把那个我喜欢做什么的心态,改成我应该做什么,你就成功了。

    你不要管外境怎么变化,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天塌不下来的!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在外境里面攀缘的心,慢慢的收回来,这是第一个;你一定要把心从外境攀缘执着的心,全部的把心带回家,然后在不生灭心安住,你才可以进入到整个佛法的、大乘甚深的这个功德之道。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你要先把自己安住啊!

    古人说:你上路了没有?你找到高速公路了没有?你还在市区打转,你一辈子就在市区打转。我上路了以后,虽然我这个人修行懈怠,但好歹我是正确的走在这个高速公路,到达我的目标是迟早的问题啊!所以一个人安住的时候,他的心是外面的风怎么吹,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因为你心中不再被这个外相所转,这第一个。我们学习这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那么从这当中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让你安住,你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初学者当然我们一见面说,哦!你今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其实这个都是枝末。你看古代的禅师:云何应住?你心住在哪里?这才是根本问题。
 032: 降 伏 其 心 有 二 个 方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的心,接下来做什么事呢?云何降伏其心?你就开始有资格谈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二个方法──

    第一个、假设你是智慧比较高的人,从理观─不迷下手。这个地方不迷的观照力,本经讲到空假中三观─

   (一) 以空观来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 以假观来建立你未来的理想目标。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观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绪,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感受,第二个产生很多很多个人的想像,这个都要空掉。

    但是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你要有你的目标啊!

    人要去创造未来。那么靠谁创造呢?靠假观啊!你要去忆念佛陀的功德,产生强烈的皈依,这个都是靠假观啊。所以空观把心中的这种乱七八糟的相消灭以后,假观你又重新建立一个清净的相,借假修真嘛!然后从这个相当中,去开创你的未来安乐的果报,以空假中三观来不断的调整你自己。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观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观是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做你该做的事。那么从空假中三观,你就开始知道你自己什么该放下?什么该追求?就以这样的智慧来引导你整个身口意的修学,那当然是利根人啦!

    第二个、你说:我的观照力提不起来怎么办呢?从不动下手,先让自己不动。不动,在本经讲到二个方法:

    第一个你持戒,严持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要乱动。

    第二个就是持咒,你看我心有千千结,我没办法对治!可以,转念念佛,或者转念持咒,安住咒语、安住佛号,也可以远离妄想;诵咒、持戒,从这个事修下手也是可以。

    所以整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包括理观,包括事修,二个双管齐下,来对治我们无始的习气。

    本经的整个理论篇,主要的是讲到安住及调伏这二个重点;这二个重点你能够掌握了,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讲到安住─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就是先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安住呢?我们的心本来是安住的─常乐我净,怎么就不安住呢?这个问题在妄想,所以要先破除妄想。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祂要阿难尊者自己去回光返照,这是你自己要觉悟的,所以佛陀就引导阿难尊者反观:妄想从什么地方来?那么阿难尊者就执着在身内、在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了。

    我们讲过:妄想的本质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你坚固的把它抓住,你才会不安嘛!这个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安定嘛。所以佛陀为了要抓那个病根,就问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里?先把这个问题找到,然后再破除。
033: 感受,只是在反应你过去到底做了什么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

    第一个、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是能分别。

    第二个、六尘:这是所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第三个、当六根跟六尘一碰撞的时候,就创造我们一个心中的感受跟想法,这就是识。感受没有错,福报大的人,当然他六根跟色尘一接触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安乐的境界,这个感受没有错的,这个感受叫循业发现。

    在《维摩诘经》上说: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天人一桌饭,十个人吃饭,每一个人他的眼根,跟这个饭菜接触的时候,每一个人看到饭菜完全不同;福报大的人,诶!今天饭菜特别好;福报差的人,看今天的饭菜很糟糕,这个是循业发现嘛。所以为什么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是个人循业发现。

    我发觉:我们过去在佛学院办僧教育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出家人有两种,有一种人是善根比较强,有一种人是善根较薄弱;善根强的人他出家的觉悟会快,他福报很大的时候就出家,有些人是把人世间的福报都花了差不多了,才出家;那么来到僧团,当然僧团的特点就是平等,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的寮房,吃同样的饭菜;这个基本上色声香味触五尘是完全一样,但是奇怪的是,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很痛苦。

    你看那些老参福报大的人,他就是在这个僧团当中,活得可自在;一个初学者,你看他每天愁眉苦脸,这个六根跟六尘一碰撞的时候,他产生的感受果然不同啊!这跟你的业力有关,但这一点,它还不是问题的所在,这个叫酬偿业力,这个是叫认命。所以感受是没有错的!感受只是在反应你过去到底做了什么。

    你说:我前生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呢?你不要去问别人,你看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都是什么感受,你就知道了。你都是欢喜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你前生造的善业强;你耳朵一听到什么声音,你就起烦恼,眼睛看到什么东西,你也起烦恼,你前生造的罪业多。这个受是在表现过去。

    蕅益大师常说:我们的心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你要很认真的去看你的念头,这个念头就像一个万花筒,你看得到过去的你,你也看得到未来的你,真的!怎么看呢?

    我们一念心,本来就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你看你的感受,你就知道你过去做了什么事;你看你用什么想像力,你生起什么想法,你大概知道你未来要去哪里。这个很清楚的,骗不了别人。

    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产生什么样的名言分别…《唯识》说名言分别,名言分别是很专业化的名词,讲白话:就是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想像,你都喜欢产生布施的想像,你来生是大富贵;你看到事情你都选择忍辱,哎呀…算了、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到别人刺激你的时候,你经常产生忍辱的想像,你来生是庄严,所以你可以从你的每一个想像当中,把它拼起来,就是来生你的相貌。一个人到五十岁以后,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基本上成形了,当然可以改变啊,你看了《楞严经》,彻底的破妄显真就改变了;但如果你一天过一天,还是活在过去,昨天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那就完了,那来生大概固定了。

034:你要学习不要跟着感觉走!


    佛陀讲这个意思:根、尘碰撞产生识,佛陀本来是要破识的,这个识是没有自体的,因为你根、尘碰撞才有,假借因缘而生,你把根尘拔掉了,识就没有了。

    佛陀这句话的意思是发明我空的真理,你看没有我嘛!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就是那个根、尘碰撞创造出来的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是在反应过去,它是在反应未来,如此而已,哪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呢?

    但是阿难尊者,他就错解佛陀的意思,他就把它当作:哦!我的心就在那里。说:什么叫做我的心呢?我的眼睛看到花,我的心就住在这个花当中,我的心就住在花里面;我的心看到佛像,我就住在佛像里。那么根尘相碰撞产生的识,眼根是能分别,色尘是所分别,它是无知的,那么识生其中,则为心在。我的心就住在我当时的感受跟当时的想法。一口道出攀缘心的相貌!

    我们一般人都是跟着感觉走,这是我们一个很严重的盲点!

    如果你真的今生要成就一个广大的功德,所谓广大的功德,就是出世间的功德,你要学习不要跟着感觉走!你老是跟着感觉走、你老是活在感觉当中,你就很难跳脱你的过去。生命的水流─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唯识学》是这样形容:恒转如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现在流到未来。你一个人活在感觉当中,你很难改变你自己,你昨天是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你昨天看到这个事情会产生什么反应,你今天还是产生什么反应,学佛对你来说没什么改变,所以你一定要能够摆脱这个识。

    《唯识学》破这个识,这个八识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楞严经》所破的是什么?什么叫生灭心?就是你带有情感的一个心识,叫做情识;这个情识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想像,这个对我们修道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在本经当中,阿难尊者就说了:识生其中,则为心在。对啦!这是很老实的说明,凡夫的生灭心就住在自己的感觉,住在自己的想像;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没有人可以管你;那当然这个就是产生了颠倒想,也就启动了我们无始劫的业力,就从这里开始。

035: 你平常就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


                  净界法师


    这一段主要是破除我们的一个妄想,就是六根跟六尘接触,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意思,是讲它的真实性不可得,不是讲它的因缘不可得;你依止这个感受、这个想像去造业,那的确是有果报的哦!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没有体性是讲它的体性不可得,但是它的作用是有的。

    过去埔里有一位居士: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三宝弟子,他是公务人员,存了一点钱,就去供养埔里某一间道场的大殿,这个大殿盖得很庄严,我去看过;这个大殿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是完全破坏了。破坏以后他非常沮丧,他说:师父啊,我的功德被九二一完全破坏了!我说:你的功德,果然是被破坏了,没错!但是,不是被九二一,是被你后悔的心破坏了!你的功德怎么会被九二一破坏呢?

    所以这个众生的妄想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是根、尘接触,我的心缘大殿的境,所以心境结合,我的心就在那里,这是众生在思考事情是心随境转─他站在外境的角度来看事情。其实你心境碰撞的时候,你造成那个善业、那个业力已经成熟了、已经成就了,大殿破坏跟你没有关系嘛!但是他的心是住在大殿,他认为这个大殿是我盖的,结果破坏的时候,糟糕了,因为他心住在大殿,结果大殿一变化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布施…他的布施度,他盖了这么多的七宝塔,现在有哪一个存在吗?全部不存在了嘛!但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布施度是圆满呢?因为他的布施是安住在内心─一念心性,他借假修真嘛。所以我们安住真如的人,在思考事情是不一样,一般的人的心是住在外境。哦!我盖一个大殿,这个大殿存在,我的功德就存在,我的功德跟大殿是共存亡。

    你这个是心有所住,你看我们平常就是心到处攀缘,到临命终的时候,心有千千结,收不回来!瞬间,整个身心世界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破坏,你根本受不了,因为你释放出来的执着太多了,收不回来,一时半刻收不回来,所以你平常就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

    我告诉大家:什么叫布施的功德?

    先求安住─你要把心带回家,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你内心生起的。

    你的内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你要假借布施的因缘,来开显你布施的功德,是借事修心!所以你今天是假借这个大殿的因缘,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你要感谢这个大殿,叫借假修真,借相修心。你的功德是没有人可以破坏的,怎么地震会破坏你的功德呢?那释迦牟尼佛,他盖的大殿没有一个存在了,但是他的布施度圆满啊!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这阿难尊者他所谓的生灭心,他肯定有所住,不是住在身内、身外、中间…或者是怎么样,总而言之:你的心只要住在外境,这个就是生灭心──

    第一个,你今生会活得很痛苦,因为你的心作不了主,别人要怎么样,别人舌头一转,你就快乐;别人舌头一动,你就痛苦。

    第二个,你会带动一个生死的业力,你临命终很难逃离三界,因为你跟三界那个生死的业力紧紧的抓住。

    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第一个,你今生活得快乐一点。

    第二个、临命终你要跳脱三界,要求生净土,你可以走得很轻松。

    你不能够说,你平常把很多心都放出去,我心住在这个某一个人,住在什么事情,到临命终的时候,糟糕…!要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想要去,后面的绳子把你绑得紧紧的,你根本去不了,因为你生死的力量太大了。所以你念佛人不是说念佛而已,改变你的心态是很重要,这是根本问题啊!你念佛…什么叫念佛?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你能念的心是心有千千结,你去启动佛号,你怎么启动得起来?怎么能够感应呢?

    在这个地方,我们整个破除妄想,就是告诉你:你不要跟着你的妄想走,要赶快把心带回家!你跟着妄想走,你根本没有好处,而且妄想根本不真实,它只就是根、境和合产生的一个暂时的感受跟想像而已;你为了贪着那暂时的快乐、那种感受,结果你付出了生死的代价,值得吗?这个值得我们思考,这个代价付出太大了!


037: 用住在外境的心去修习善法,那你就准备再轮回了!


    佛陀讲完七处破妄以后,破除妄想没有自体,要我们远离妄想,但是真心还没有开显,佛陀讲出了生死跟涅槃两种根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两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里佛陀举出了,我们修行当中三种人的过失:

    一、凡夫之过─这地方的凡夫指的是造恶凡夫:

    一切的凡夫众生,他的特性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他想干什么、他就去干什么,也没人可以管得住他。那么这种人他的生命是什么相貌呢?【从无始劫来,是种种颠倒,业种自然】。这种人他内心当中,基本上是住在五欲--财色名食睡,住在五欲当中他就会生起颠倒,这个颠倒指的是烦恼起惑;贪欲,贪不到就嗔恚,就是这样子;贪得到就是享受、就是放纵自己;贪不到就是嗔恚,这两个都是烦恼。业种烦恼活动以后,当然他要造业了,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自然是果报,造了罪业当然就到三恶道受果报了。

    这种安住五欲的颠倒众生,他的惑业苦就像恶叉聚。恶叉聚是印度的水果,它一生,生出来就长三颗,这三颗连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住在五欲的人,他是为什么生活?就是为了追求五欲嘛!那么这种人他是怎么情况呢?他是起烦恼,造了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又带动另外一个烦恼,又造业力又得果报,所以他的生命当中,只有三种事情会出现,第一个烦恼,第二个罪业,第三个痛苦,就这样,他的生命历史就不断的重复,直到他有一天遇到佛法,才可以做改变,否则他也没办法改变,这第一种人。

    二、我们先看外道之过: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这种人算不错,造善凡夫,这种人他也知道因果的道理: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招感痛苦的果报,他有因果的思想,但是他的心没有安住真如,还是根据攀缘心,所以他就变成外道,外道就是道在外面─心随境转。他心随境转,但他有善心啊,他也布施、持戒、忍辱,所以他成就诸天,或者变成魔王跟魔王的眷属。依止妄想嘛,造善业就变成天、魔外道,这个是住在善法,前面是住在五欲,这个是住在善法。

    三、二乘之过: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这个是住在空性。二乘人他依止出离心修习四谛、十二因缘,知道这个生命有苦集的流转门,跟灭道的还灭门,这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生命就是一个缘生缘灭的一个假相而已,所以从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我空的真理,就住在我空,而变成声闻缘觉。

    那这三种人,一种人是造恶凡夫住在五欲;造善凡夫他住在布施持戒的善法;二乘人安住在偏空的真理,这三种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呢?【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你这心要怎么安住?这个生命是有根本的。那结果就是错用了心,依止生灭心,依止有所得的攀缘心来修学,这种情况【犹如煮沙欲成嘉馔】,你把沙放在电锅里面去,希望它变成白米…变成米饭,煮了尘点劫的时间,它还是一个热沙,因为你本质没有变嘛!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还是喜欢用攀缘心,用住在外境的心去修习善法,那你永远跟圣道完全没有关系,你今生永远跟出离道没有关系,那你就准备再轮回了,就这样子!因为你用生灭心,不可能成就不生灭的道,不可能,本质不同嘛!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因为这个因地是很重要的!

    你依止一个生灭的因地,你怎么去创造一个不生灭的果呢?

    世间上哪有这种事情呢!因果不符!我们今天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是烦烦恼恼?关键在于错乱修习。不是说你的福报修得不够大,而是你错用了心,你用这个沙想要煮饭,根本不可能!

038:  生死与涅槃的根本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今天错乱用心,那应该怎么办才是真实呢?佛陀就把真心跟妄想的差别说出来:

    一者,我们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

    生死轮回是有根本的,我们佛教讲:每一件事情会在我们生命出现--事出必有因。我告诉大家,没有一件事情莫名其妙在我们生命出现,不可能!你说:为什么我有生死,阿罗汉没有生死?当然有原因嘛!为什么佛陀他就不受生死的系缚,我们要受生死?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根本。

    什么叫做生死的根本呢?【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因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我们喜欢有所住─住在外境;住在外境就会产生很多的感受,喜欢喝茶的人,他跟茶叶的味道一接触的时候,哎呀…不错!心就住在那个味道,然后产生很多的想像。那么你的心跟外境一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攀缘,也就带动了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了;以攀缘心来当作一个自我、来当作生命的自体。什么叫自我?就是以攀缘心来引导你的生命,我们可以从这个缘起,观未来将会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我们,如果我们的心态不改的话,因为你安住的是生死的根本,那当然就启动生死嘛;你把这个电灯打开了,电灯就亮了,很简单嘛!你去触动生死的根本,那生死就出现了。

    但是涅槃也有根本的:【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菩提指的是一种智慧,涅槃是一种寂静的果报。菩提涅槃这个清净心,怎么就佛陀可以去受用,我们就没办法受用呢?它也是有个根本,但这个根本…我们怎么就得不到呢?这个地方出了差错,以下会说明…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那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有两个过程:

    第一、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这个识精指的是八识的精明之体,简单讲就是八识的自证分。这八识当然是带妄啰,但是它本身还是清净光明的,它不像第六意识那么的攀缘执着,至少它还是依他起性。那么八识的这个光明之体,受到业力熏习的时候,能生诸缘─它变现了六道的善恶的…这个果报不论它是善恶、苦乐的果报,能生诸缘这一部分没有错,因为你的心受熏嘛,清净本然,但是循业发现,你用什么业去熏习你的心,它就变现什么果报出来,这是第一个,但错不在这里。

    第二、缘所遗者

    这就有问题了!我们的心跟果报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向外攀缘、向外有所住的心,就遗失了我们本来常乐我净的功德,所以菩提涅槃从此在我们的心中就消失掉了。这无始的菩提涅槃清净之体,因为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然后又去攀缘,结果就遗失了。所以由诸众生,因为我们一念的攀缘心,在无始劫当中就遗失我们本来具足常乐我净的光明的心性,虽然终日的造作,我们都没有回光返照,去把它开发出来。枉入诸趣─这个地方古德在解释的时候,蕅益大师强调这个枉--冤枉;就是说我们本来可以活得更好,我们不应该流转的,但是我们却流转了。

    我们对过去要认命,但对未来不能认命!说:我本来就是生死凡夫,流转是应该,那你就完了!因为你不想改变。你要告诉你自己:其实你不应该这样子!你应该成就菩提涅槃,你应该像诸佛一样,到十方世界‘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才对!这个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可以得到的嘛!这一台冷气机的设计,它本来可以提供我们很安乐的环境,结果我们操作错误,弄出来就是污浊的气,这个你不可以认命,因为如果说这个冷气机本来就不好,那就算了!问题不是这样。假设我们的心没有成就菩提涅槃的可能,那就算了,那就没办法,你怎么弄都没办法,问题是它本来是可以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弄成这个样子,是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弄糟糕,是自己攀缘心把它弄糟糕的,所以我们随时可以恢复它本来面目的。

    所以枉入诸趣就是──冤枉的去创造我们生死轮回的果报,就是我们一念攀缘心嘛,结果启动了生死的开关,结果就是浩浩三藏不可穷,无量无边的生死就等着我们,渊深七浪境为风。你看﹝唯识学﹞在描述生死很可怕的─浩浩三藏像大海一样啊,你去大海一看,左边看是大海,右边看也是大海,看不到边际的…看不到边际的!那怎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们一直跟着攀缘心走,所以就变成梦里明明有六趣。


039: 创造业力、受用果报


    我们的生命有二个选择:

    第一个,我们跟着我们的攀缘心继续的走下去。第二个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安住真如,这个会有不同的结果:

    一、创造业力、受用果报

    第(一)、第八识:这第八识在﹝唯识学﹞叫异熟,在生命当中,第八识是没什么错误,因为这个熟叫成熟,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好像说:你春天的时候,把种子播种下去,种在田地里面,这个大地啊…把种子转成水果,这个大地本身不能创造种子,但是它能够成熟种子。那么这个熟为什么加一个异呢?这个是说成熟的过程是有时间差异的,你今生的果报跟你今生的行为,没有太大关系,佛教的因果是隔代受报,所以叫三世两重因果。有人说,你这么努力的修行,你怎么今生障碍这么多?﹝唯识学﹞很正常啊!你今生修行是先保存下来啊,你还没有去用它,你今生受用是跟你过去有关系的。佛教的因果不是一世因果,是三世因果。也就是说,你造业要到受用,它要有一段成熟的时间,你不能够说,这个种子种下去,你马上要得水果,不可能嘛!春天播种秋天才收获嘛。所以这个异熟的意思就是说,它在整个差异的时间当中会成熟果报。

    第(二)、第七识:那么第八识它成熟的时候,它变现一个心态叫思量,这个思量就是自我意识─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我们所有的颠倒都跟这个思量有关系,就从这个内心当中捏造一个自我,然后开始向外攀缘。

    第(三)、向外攀缘就带动了前六识,因为第七意识它不能攀缘外境,它是启动第六意识…前六识去了别外在的境界。那么第六意识它去造业以后,它又回到了第七意识,又产生一个自我。诶!这谁造的?我造的。这个桌子是谁搬的?我搬的。那么以这个前六识去造业以后,又回到第七意识的自我,又回存到第八识。

    所以我们观察生命:

    一、从第八识─变现果报,就是本经说的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这是讲到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一部分我们讲认命。

    二、你第六意识去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攀缘心去追求?还是安住在一念心性,修空假中三观,做你该做的事情?这两个选择啦!假设我们今天还是活在过去的攀缘心,那你第六意识造业以后,→(又回到)第七→(又回到)第八,又创造一个生死的业力。那你将往哪里而去呢?当然是往六道而去嘛,还有什么话说呢?第六意识,是整个生命的关键!生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问题是看你要不要改变。所有的佛法都是发自于自身的觉悟,没有一个人可以强迫谁去修行,不可能!你只有明白道理,知道说:喔!其实我不应该这样子,我可以活得更好,我改变一个心态,我来生会活得更好,我何乐而不为?就从这个地方慢慢的改变──


042: 我们这一念心,随时可以变成魔王变成佛陀


    这个地方就道出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叫做日用而不知啊!古人说:有一个无为真人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但是我们没有真正回光返照,不知道它的存在。

    开显真性一定要借用显体,假借事相的因缘,才知道心性的存在。你看禅宗它常说: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喝茶去!因为你的舌头跟茶一接触的时候产生感受,那我们一般人不会喝茶,就说这个茶不错哦!心随境转;那么会喝茶的人他是回光返照:诶!我为什么产生这个感受呢?它从什么地方来呢?开始回光返照,喔…原来是我有一念的心性。这个六根只是个工具嘛,那是一个果报体,那是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工具让我们用嘛,这个房子是借假修真啊!

    这禅宗常说:喝茶去、吃饼去!但是你要会喝茶、会吃饼才算啊!你要不会喝的人,那是心随境转,那就是攀缘心;你要回光返照,找出喝茶是谁?念佛是谁?找到那个清净本然的一念明了的心性,那就是我们真实的安住处了,所以我们现在叫做日用而不知!其实,我们真实的心性没有离开我们,它从来没有放弃我们,古人常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起了很多烦恼,到三恶道去,我们一念清净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没有去承当它而已。

    古人常说:真妄不隔一条线。──

    你看我现在看这一朵花,我被这个花所转──诶…这个花不错、很好,妄心!但是我同时看这个花,我说这个花不错,回光返照──它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我不迷、不取、不动,当下就是真心。所以你看花,你同时是妄心,也可能同时显现真心,关键在于你向外攀缘跟向内安住,关键在这里,所以你要知道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条线。

    我们这一念心──随时可以变成魔王,它随时也可以变成佛陀;你操作得当,它就显出佛的功德;你操作失当,它就显出魔王的可怕,就是这样子!佛陀跟魔王也没有隔一条线,这个大乘佛法讲不二法门,痛苦的根源也是它,安乐的根源也是它,关键你要能够了解这两个之间的差别,我们的心没有错,是我们操作失当。

    这地方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见性没有离开我们嘛,你不必说要去哪里找,你只要放下妄想,它就显现了。我们自己日用而不知,我们自己不去直下承当,所以我们错失了良机嘛;不是说:要你去远离妄想,另外找一个真心,不是!你远离妄想的当下,真心就出现了,是这个意思。所以破妄显真-其实这两句话,是一句话─破妄的当下就是显真,显真的当下就是破妄;这个破除妄想跟开显真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两方面的思考:什么是妄想?向外攀缘;什么是真心?向内安住。先把它分出来,但是你慢慢的要把这两句话要合起来,你就成功了、你就开悟了。

    破妄当下就是显真,因为你打妄想的心也是真心,你迷了就是全体是妄;一念迷,全真成妄;一念悟,全妄即真。你说:我成佛的时候,我在菩提树下一念的相应,夜睹明星,朗然开悟。那一念心,跟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有没有一样?也可以说一样,也可以说不一样,体性是一样,作用不同;你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但是你也可以说不一样,但是你也可以说一样,这是你去体会!你现在打妄想的心,你胡思乱想的心,跟你成就诸佛时候的那一念心,是一样、也不一样─体同用别。

    到这个地方,佛陀开始讲真妄不二了。你看佛陀在前面是──妄就是妄,真就是真,妄想启动生死的根本,真心启动涅槃的根本;现在这两个把它结合在一起──真在哪里呢?就在妄中,你觉悟了--妄想全体变成真,你起颠倒的时候--全体又变成妄,这个是大乘不二法门!这个大家要好好体会、体会!
 043:   随境而生,也随境而灭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宗旨,主要的就是引导我们一个生死罪障凡夫,如何来修学首楞严王三昧。这个三昧的修法,它的观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回光返照是约着我们因地的修行,正念真如是一个果地的功德,透过回光返照而能够正念真如;所以对我们来说,回光返照就是整个《楞严经》的根本思想,当然这样的一个观念,从本经的修学次第,它安立了安住力、调伏力跟坚持力三个次第。我们看经文的结构,佛陀是先破妄显真,来说明安住的问题。

    这个安住的意思,在整个经文当中,佛陀是把生命的现象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我们生命当中暂时的因缘;第二个、是我们生命当中永恒的功德。这就好像一个大海,它被这外面的风一吹,产生一个波浪,当然风很多,风不断的吹,波浪也不断的创造,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但身为波浪,它不会持久的,因为它产生以后,它没有多久又回到大海之中,这叫梦幻泡影,它是一个水泡嘛!这种水泡─暂时的因缘又比喻什么呢?

    一、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感受:当我们是一个善业力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感受:你看有些人福报大,他吃什么东西都感到快乐,他听到的音声都是美好的音声,他的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完全是乐受,这种人善业力强,过去生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力特别强,他一生当中,快乐的感受是远远超过痛苦的感受;当然也有些人的受是痛苦的,他一生当中,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痛苦的感受是比较多的。那么这一部分叫做什么?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部分只有认命,你没有其他的方法,因为这是过去的业力的一个种子的显现。佛法面对过去就是认命,没有其他的方法,我们不能去改变过去,佛法是重视未来的,因为过去不能改变嘛,只有承当、只有认命!

    二、这个感受下一步会让我们产生想像:当然想像就有所谓的善恶,因为这个想像就准备要造业了。有些人遇到快乐的感受…产生鼓励,我要继续的修善;有些人产生快乐的时候…产生堕落,所以这个面对感受的想像就有善恶的差别。

    而这个想像从什么地方来?也是你过去的种子啊,你平常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你看:有些人他很小的时候,你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知道把这个玩具跟人家分享,他就有那种布施的想像,他的心跟玩具接触的时候,他就愿意跟人家分享;有些人就是从小就看得出来他喜欢占有;这就看得出来过去生啊,有些人是打布施的妄想,有些人打悭贪的妄想--等流性。所以我们今生不但把前生的业力继承下来,也把前生的思想也继承下来,就构成我们今生当中主导我们两大因素:第一个、我们心中的感受;第二个、我们心中的想像。

    我们一般人大概就是会被这两个所主导。为什么呢?就像本经说的,以攀缘心为自性者,因为感受跟想法都要跟外境碰撞才能够产生─随境而生,也随境而灭。那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的问题在本经上说:我们的心就住在这个感受、住在这个想法,这就糟糕了!因为当你住在这个感受跟想法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启动了无始生死的业力。所以本经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住在感受、住在想法的时候,我们的心变成落入了生灭心。
  045:我不能修行是因为你障碍我,不对!


    佛陀开悟之后,他第一件事情,就回到了苦行林去找这五位比丘,就度了这五比丘。

    他宣说的法门,第一件事情讲到四谛法门,把生命分成了二部分:一个苦集的流转门,还有灭道的还灭门,生命就是苦集跟还灭二个重点。

    当时佛陀讲出一句很重要的话说:

    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乃至于小乘的阿罗汉果,完全是因为你心中的客尘烦恼之所耽误。

    这一句话很重要,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修行,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重点在哪里!

   我们今天修行不能进步,跟外在的人事没有绝对关系──

    你不能说:诶…我不能修行是因为你障碍我。不对!

    没有一个人可以障碍我们,完全是自己的烦恼障碍自己;即便我们现在有障碍,是外境的刺激产生感受跟想法,但是我们有选择权,我们可以选择不住,我们可以不要去选择住在感受的那个想法。

    别人给我们一个恶逆的因缘刺激我,产生一个很不好的感受,很不好、很邪恶的想法,这一部分我们不能控制,这个地方凡夫做不了主,但是你可以选择无住,这个想法你不要管它,让它过去就好;你要是住于感受、住于想像,那就糟糕了!想法让你一住下去…在唯识学上说─【触】接触外境,感触、作意、受、想、思,到思心所就开始造业了。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我们自己的障碍,完全是自己引生的!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因为我们有所住。那么这当中就指出了我们整个修行的罪魁祸首,完全是自己的妄想烦恼耽误了自己。
【净界法师】【楞严精华1-45】---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 『净界法师专版』 -... 【净界法师】【楞严精华125】带业往生:不能带现行,只能带种子! - 『净界法师专版』 -... 【净界法师】【楞严精华128】你在娑婆世界很用功的修行,顶多保持原状! - 『净界法师专版... 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济群法师 【净界法师】【答疑解惑002】我们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吗? - 『净界法师专版』 - ... 【净界法师】【文钞选读067】贪烦恼重,一定要用这种方法去修! - 『净界法师专版』 - ... 【净界法师】【楞严精华047-070】---透过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虚空中很多的灰尘 - 『净界法师... 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佛教修学次第 净空法师讲经碟修学次第及相关链接 净空法师讲经碟修学次第及相关链接2 【净界法师】【楞严精华193】出家比丘,有五种邪命是不应该作的!--吴旭东 修学愿力的两种毛病——净界法师开示 中国佛教净土网 为何要修学《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净界法师开示 8?楞严经修学法要(净界法师)〈耳根圆通,念佛圆通〉 【净界法师】【楞严精华214】一个真实修行的人,不能跟太放逸的人在一起! 【净界法师】【楞严精华231】人家修一日,超过我们修一劫,为什么? 净空法师:修学成就与否的关键 净空法师:修学不得力的原因 净空法师答修学佛法的精要 慧律法师 语录精华全集 佛教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1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