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拓网络切换器怎么用:“材料”知多少?(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41:59

                    谈中学作文材料的来源和价值

 

二、价值

我个人认为,材料因认识角度和使用方法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价值。

(一)多元认识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我曾经问过一些高中生:你说妈妈是爸爸的什么。(似乎有点俗,又有点小儿科)大家不屑于回答(妻子)。我说“妻子”是个基本概念,是共识,具体到你妈妈,你说她和爸爸什么关系。好,下面有话了:“妈妈是爸爸的老师”(爸爸跟妈妈长了很多知识),妈妈是爸爸的战友(他们几十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多元认识的意义在于使本来俗常的事物,变得新鲜。视角丰富,材料“增值”。

最近几年,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这些人物的性质应该是多元的,不只是颁奖辞中的那些说法。比如2006获奖的孔祥瑞,颁奖辞中强调了他的创新。其实孔祥瑞同本期其他获奖者(如季羡林等)一样,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都有勤劳本分的一面。是他们支撑了社会。另外三万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退一万步讲,孔祥瑞也应算个能人。

比如司马迁,不要光把他看成忍辱负重的人,他可否是一个思想创新的人?1、生死观创新: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毫无贡献而死没有价值);2、创作观创新:古之圣贤大抵发愤而作;3、史学观创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外,他可否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

比如李鸿章历史上一直把他骂成卖国贼,然而可否把他看成一个十分尴尬,无可奈何的人?在那么时代,他驾驶着清王朝这条破船,直往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栽,也是迫于“船长”的旨意,他有什么办法?

多元认识,依赖思想解放,老师必须还自由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这并不是搞乱他们的思想。

(二)灵活使用

请相信,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文章不是没材料,而是因使用不当,而没能发挥材料的应有价值。因而,我们有必要从材料的使用上,分类研究其价值。

按时间分。材料为史实和现实,一般来说,“史实”典雅。“现实”鲜活。有“史实”,便有文化气息;有“现实”,便有生活气息。但目前,我们的学生多半只有“史实”没有“现实”,而且所谓的“史实”也都是千人一面,彼此撞车,他们动不动就项羽、刘邦,就司马迁、陶渊明,就阮籍、稽康之类,满纸朽气,一股唾臭,没有清新可谈。文章是传达信息的 ,而陈旧、重复的信息等于零,这样的文章有什么可读性呢?而且“文章合为事而著”,你没有生活和时代的气息,不是无聊吗?

有人在批判腐败时,写了这样一个镜头(材料):“请从生猛海鲜,美酒飘香的酒楼走开,到老区看一看,因交不起学费而被挡在栅栏外,嗷嗷待哺的儿童吧!请从粲粲皓齿,袅袅腰肢的舞厅走开,到边远山区看一看,因严重染氟而满嘴黄牙,身躯佝偻的村姑吧!”这一段真挚而又传神的现实描写,不知要比一味搬“史实”好上多少倍,我想这里有文风问题,也有文字能力问题,岂“材料”二字了得。

2、按容量分。材料可为概例和个例。概例,概述性举例,容量大笔法轻巧、圆熟。个例,一个完整的例子,笔法笨重、稚拙(尤其写论文时)是用例的初级阶段表现。下面是两个概例:1、“擦干了身上的血迹,埋好同伴的尸体,向着解放的路上迅跑”(毛泽东在论述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的觉悟时这样写过);2、“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毛泽东在论述“自由主义”表现时这样写过)。这里的“擦”、“埋”“迅跑”以及各种“说”,前例中的两个“走开”,都是传神的素描勾勒,并非是详致、完整的事故,但却是深得“论述”之道的举例方式。概例基本是写意的笔法,对事情掐头去尾,截取断面,对事物只求神似,不求形似。

3、按虚实分。材料可分为实例和设例。实例可信,设例空灵。实例靠功夫积累,设例靠灵气创造。设例在前面已经提到,此不赘述。

“材料”的价值,因认识和使用而不同,或可算作“言语作坊”里的真切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