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饥荒年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9:41:34
饥荒年代

60年代初,盛兴的“浮夸”风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将初显生机的中国拖入一个食不果腹的窘境,油城玉门也未能幸免。居民的粮食定量一减再减,普通居民每月只有27斤口粮,而且杂粮还占了一半,包谷面、高粮面还算好的,有的月份还将土豆和喂猪的豆饼顶作口粮供应给居民。清油每人每月只有一市两(当时是16两一斤的秤),肉就更不敢奢望,偶尔在过年过节时供应半斤,不论大人小孩一个个面黄肌瘦,走路都打晃,没心上班,没劲干活的悲观气氛在职工中蔓延,石油产量也急剧下降,由1959年的140万吨跌倒1960年的90多万吨。

  考验严峻地摆在玉门油田人这支打过多少大仗、恶仗、胜仗的队伍面前,油田党委认真分析了形势,提出开荒种地,大力开展生产自救的举措,抽点人员和设备,在玉门市郊开辟了青山、东湖、青草湾、石门子等农场,当年就收获粮食70多万斤。局领导还带头在自己的住宅旁开垦荒地,种植蔬菜,职工也纷纷仿效,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开垦出小块荒地种植蔬菜。

  我家当年住在南坪一村的窑洞房里,父亲在采油厂上班,我和二弟在南坪小学上学,母亲在家做家务,照看患病的三妹。一天,父亲找来洋镐、铁锨,还有刷子,说要把房门前不远处一片荒滩开垦出来种菜。每天晚饭后,我们把地面刨松,然后用刷子把土石刷过,把石子运到地边。父亲是转业军人,身强体壮,是当然的壮劳力。他发狠地抡着洋镐不停的刨,狠不得一天就把地开垦出来。母亲身材瘦小,却有着农村妇女的韧劲,她和我主要负责刷土石,然后把石子抬到地边倒掉,只有7岁的二弟拿个簸箕,把石头捡在里面端出去倒掉。干了几天,我手上、肩膀上磨出了泡,又累又饿又疼,我忍不住就大哭起来。父亲望着我,叹口气,说:不许哭!男子汉还哭?!母亲不吭声,心疼地揉着我的肩膀,我一抬头,看到她发红的眼眶已充满泪水。

  苦干了半个多月,我家竟开出了有七八分地大的菜园,这在南坪区算是数得着的“大户”了。四月下旬,天气渐温,我家把荒地播上了菜籽,有白菜、芹菜、胡萝卜、糖萝卜(甜菜)、土豆等品种。半个多月后,菜苗破土而出,越长越鲜嫩,爸妈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给菜地浇水、施肥,松土,这些活主要由母亲承担,她每天一多半的时间就在菜园里忙碌着。

  转眼到了秋天,各家门前屋后的菜地都是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我们家的菜园格外引人注目,常有路人驻足观看。一天,菜园旁的马路上停下几辆小轿车,从车上下来七八个人,边走边指点着路旁的菜地说着什么。母亲在菜地里摘菜,这群人停下来向她打招呼。其中一人向母亲介绍说:石油部的余部长来看望你们啦!母亲从未见过这么大的官,一时紧张地不知说什么是好。只见一位穿着旧军装,戴一顶旧军帽,年龄约在50来岁,亲切地问候道:“辛苦了“。母亲连声答道:“余部长好!”于部长一行同母亲聊了一会儿又一同走进我家。才放学回到家的我傻傻地站在原地,余部长走过来摸着我的头问我:“小鬼,多大了?上几年级?”我一一作了回答。猛然间我发现余部长的左袖空空的挂在肩上,“啊?这位伯伯就是大名鼎鼎的独臂将军余秋里!”我暗暗吃惊,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钦佩之情。余部长转头看到我患病的三妹,向母亲询问了她的病情叮嘱母亲要继续抓紧给孩子看病,并建议母亲找点瓘油给小孩头顶抹一抹,说那样可以促生头发。母亲连声应允着,看得出她很受感动。

  结束了对我家的探望,余部长一行又向不远处的家属食堂走去。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背影,母亲激动的神情久久没有退去。(玉门油田金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