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皇帝的能力怎么样:望海楼上读小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1:31
傅振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5月21日   第 08 版)

傅振国近影
我与小文同志,相识相知于《望海楼》。
时在2005年。初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的杨振武同志(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大刀阔斧,改革海外版。重要举措之一,是在一版创立时事评论专栏。每天一篇,评论以中外关系为主的世界大事,评论世界关注的中国大事。在纷纭鼎沸的世界舆论之中,发出中国的玉振金声。看这个专栏,犹如登临海滨楼宇,凭海临风,看世界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故名《望海楼》。
我有幸被振武同志点将登台,担任《望海楼》主编。说是主编,并无部属,人称“一个人的评论部”。专栏初创,也没有作者队伍。在我单枪匹马、四顾茫然的时候,又是振武同志点破一句“多请名流学者写评论”,让我眼前一亮。从此,“延揽一流作者办一流专栏”便成了《望海楼》的编辑方针。2005年9月的一天,振武同志对我说:“叶小文在美国水晶大教堂发表了一篇精彩演讲,你可以约请他给《望海楼》写一篇。”小文同志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接到我的约请后,他很快便发来给《望海楼》的第一篇大作。2005年9月13日发表,也就是收在这本书的第一篇《和气东来,和风西送》。
《望海楼》坐落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显著位置,相当于“本报社评”。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行86个国家和地区。因其权威性,每天的《望海楼》评论一出,几十家、上百家网站转载,多有港、澳、台媒体引述评论,西方媒体对它或褒或贬密切关注,常常引来浪飞波涌,世界注目。小文同志在《望海楼》的第一篇当即引来反响,他在海外的友人纷纷来信来电告知,他自己也没想到一篇小文竟能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
收在这本集子中的120多篇文章,有一根“金线”贯穿其中。这根“金线”就是叶小文的“天下情怀”。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和”作为自己最真最善最美的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他把党的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的“双和”理念,当做“脚下的灯,路上的光”,信奉它,忠于它,践行它。“白天走干讲”,他干什么讲什么?“晚上读写想”,他写什么想什么?为中国和谐躬而行,为世界和谐鼓与呼。他的“天下情怀”就一个字:“和”。
小文同志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当过14年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现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一位正部级领导,却是最热心最勤奋地给报刊写文章的作者。他是中共高级干部中极善于做宣传工作的“宣传家”。宣传怎么成为“家”?那就看他的演讲、他的文章是不是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让人入脑入心,让人心悦诚服。他不像有些同志,只会照搬党的文件中的原文原话;也不像有些同志“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他会“化”: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成中华传统文化,化成人类进步文化,化成宗教文化,化成老百姓吃饭穿衣过日子的通俗文化。其实,党的宣传工作完全可以做到这样的“化”,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人类先进文化、宗教文化、老百姓的通俗文化中“萃取”的。原外交部长唐家璇同志在叶小文一篇文章上写道:“妙就妙在画龙点睛处,把中央对港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思想与佛教真谛融合在一起,用佛教语言把有关思想自然巧妙地传播开来,令人心悦诚服。”我理解,家璇同志称赞的也是这个“化”字。
因为小文同志是这样善于“化”的宣传家,他的文章常常被党的高级干部肯定和赞叹。据我所知,有四位中共中央常委、两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对小文同志的文章赞赏有加。省部级领导干部对他的赞扬就更多了。
小文同志的“小文”,还是好看的小文。政论,容易写得枯燥单调刻板,概念判断推理,一二三四五六七,读来令人昏昏欲睡。小文同志的政论,以形象入文,以故事入文,像散文,像杂文,写得鲜活、灵动、滋润。他讲究文字的韵律、节奏,好像在为谱曲而作的词。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他擅长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的叠用,对仗、排比,让文字读来有音乐之美。
小文同志的文章口碑也好。在我这里,经常能收到、听到海外读者对他的夸奖。在人民日报社,张研农社长让我们学习小文同志的忧患意识、前瞻意识,经常亲自过问小文同志的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从2005年至今的三位总编辑,杨振武、詹国枢和现任的张德修同志,无不格外重视小文同志的文章。一些离休退休的老同志见了我就说:“叶小文的文章,不错!”
2008年,《望海楼》专栏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中国新闻一等奖,作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叶小文等名流学者为《望海楼》增光添彩,功劳最大。在此,我这个主编满怀深情地致以谢意!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时事评论专栏《望海楼》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