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令网:【清朝(1704—1877)东渡台湾黄氏41流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40:39
】清朝康熙至光绪年间(1704—1877)东渡台湾黄氏始祖41个流派。

 

1683年台湾统一后,1684年康熙决定在台湾设立府县,并开海禁招徕大陆流民前去开发。1685年台湾人口只7万人。台湾地方官员一方面因为岛内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开发,需要到大陆招募民众;另一方面闽粤地区因为人口增加和土地集中更加严重,许多民众只有通过海上贸易和出洋谋职谋生。因此,出现了“流民归者如市”的赴台移民潮。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台湾知县陈瑸认为游民对治安不利,提出禁止无照者渡台的建议。但是,汉族移民和原来的高山族渐渐的融入到了一起,在两族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下,把台湾岛从南部到北部,东部地区等高山族聚居区都逐渐的开发出来。如大杰颠社(今凤山县境),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起,“台诸民人招(福建)订州属县民恳治,后来渐众”。据1958年在福建晋江安海的调查数字统计,清康熙、乾隆、嘉庆时期,该地14族姓渡海入台者共计272人,其中黄姓不有237人,人数最多。

(图:台湾桃园大溪黄氏家庙江夏堂)

据台湾中央图书馆黄文新先生1969年《黄氏族谱之解题四十三篇》资料(以下内容大部分根据该书)。台湾省居民大部分来自大陆闽粤沿海地带,迁台先民,大都只身渡海而来,从事垦荒;初无久留之打算,后来随着事业如意而定居下来,世代相传。

历经数百年的迁徒民繁衍,在今天的台湾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1970年台湾出版《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及其后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台湾的1027个姓氏中,黄姓是十大姓之一,位居第三,人口近百万。

(一)黄氏康熙年间(1662-1722)渡台始祖7个流派。

1、黄明觉(1631-1709)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74岁时由广东嘉应州镇平县招福乡携四子(伸生、宾生、优生、伦生)渡台,卜居诸罗县芦竹布庄尾下仑,从事垦荒。其后子孙蕃衍,散居嘉义、云林县下各地。长子黄伸生,传至黄朝梅一支,北迁今桃园县平镇乡山仔顶定居,以农垦为业;派下子孙分布中坜、平镇、杨梅、龙潭等乡镇。

2、黄永山(1665-1743),于清康熙年间。由原籍漳州府南靖县大板洋行塔甲渡台,卜居淡水厅摆接堡开垦务农。迄今传下子孙已有九世,派下六房:正仁、正义、正礼、正智、正信、正忠;子孙散居各地,各自发展。

3、黄载(1675-1768,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浦西人,康熙中叶后渡台,初居今新竹县香山垦荒业农,后北迁今桃园县大溪镇员林里定居;仍以农垦为业。黄载子灶,生二子:山、晚。黄山子孙分居员树林、桃园市等地。黄晚六子:典生、永发、港老、佛印、允生、武动,子孙分居台湾全省各地。

4、黄元同(1681-1735世居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山屈乡,于清初渡台,初卜居诸罗县大目根堡湾桥庄(今嘉义县竹崎乡),以农垦为业。后迁移鹿麻产崁脚落籍定居。黄元同为十三世,传下一子名纯良;直至十六世止,皆独子单传;至十六阿成入赘山猪仑林家,始生育二子。本宗派迁台以来已传衍九世;子孙蕃衍,大部分分布于以嘉义县为中心的中部地带。

5、黄可麟偕同胞弟黄可申,奉母许氏,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从广东南海县渡台,淡水登岸卜居八里岔,经营船埠,业务兴隆,财丁两旺。后代黄源鉴为淡水县学增广生,迨甲午战后日本派兵占据,民兵奋起抗御,黄源鉴亲率义勇与日军苦战失利,乃乔装贩夫南下与抗日志士共谋反攻策略,未果,黯然饮恨而逝。源鉴传四子,后裔繁衍分居各地。

6、黄上华(1693-1767,清康熙年间,偕同堂弟黄金发,由原籍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兰片甲新村,东渡台湾,卜居淡水厅摆接堡冷水坑(今台北县土城乡清水村),开垦农耕。黄上华传下四子:京天、京盛、京水、京明。四房派下子孙蕃衍,广布台湾各地发展。

7、黄魁周(1709-1783于1722年偕同昆仲,由广东湖州府大埔县练洲都大麻社昆仑村渡台,受雇为工;时年仅十四。迨乾隆中叶,始迁今桃园县龙潭乡龙潭坡四方林滴心开基,从事开垦农耕。黄魁周三子:元侦、元祥、元禧。分布散居全省各地,各安其业。

(二)黄氏雍正年间(1723-1735)渡台始祖3个流派。

8、黄鼎坤兄弟三人,于清雍正六年(1728,由原籍广东惠州府陆岂县宽塘村东渡台湾,卜居竹北二堡从事垦农,传二十一世黄阿避,仍居竹北二堡消饭坑庄潭北灵潭,至今犹存有祖祠,后裔现居桃园县观音一带;另有十三世黄国成、国仪、国勇昆仲,亦于清乾隆年间移居台湾,曾协助官军平定林爽文之乱。6

9、黄纯宾,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砂尾村渡台,于今桃园县南崁上水,后移茄苳庄,未几又迁芦竹庄垦荒务农。经营得法,勤俭持家,成为当地富农大族。黄纯宾二子:现文、现才。子孙蕃衍,聚居一处;道光年间,盗贼四起,时遭袭击;乃派人往竹堑厅(淡水厅)求援;知县派百名官兵来此征剿盗匪,地方始得安宁。

10、黄孟夸(1714-1775,于清雍正、乾隆间,携眷渡台,卜居今台中市南屯麻糍埔从事垦荒。传一子连生,又回唐山原乡收养一子富生,即其长兄孟奋之次子。后裔蕃衍,散居台中县市各地。另一宗派,即孟夸之叔父黄启催,于雍正年间渡台,初居诸罗县(今嘉义县)大埔林庄,后徙彰化县猫雾拆堡九张犁庄垦荒,子孙散居台中县各乡镇市,至今已九世。

(三)黄氏乾隆年间(1736-1795)渡台始祖18个流派。

11、黄廷拔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石寨乡南后寮方塘上庄渡台;初居今桃园县观音乡白沙墩,后移居北窝(今新竹县湖口乡)从事垦荒。黄廷拔之子黄殿美,先其父渡台卜居下林庄创业,未几其父廷拔随后渡台,父子相会后,原欲一同归返广东,当其途经白沙墩时,眼见众多移民陆续抵台,于是留下定居,后再移北窝开基立业,从此事业顺利。迨清光绪七年(1881)六房始行分居分产,独立经营,皆有成就,富盛一方。

12、黄变熙(1704-1773),乾隆中叶由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县筝仔社大庙后,携妻李氏、子亨泰,并奉先祖山光公香火神主东渡台湾,卜居今台北市内湖,垦荒务农。传二子:亨泰(1763年生)、亨发。亨泰生六子:金增、有进、明寅、有舜,宽裕、金权。

13、黄其滞于清乾隆年间,由广东嘉应州镇平县广福乡渡台,卜居淡水厅锡口街(今台北市松山),受雇为店铺伙计,三年后返乡知其妻不堪家贫离家,携子朝贤再度来台从事农垦,被举为湾里庄管理灌溉水圳之坡长。嘉庆十九年(1814)当地发生闽粤人械斗,其子朝贤只身携一包袱,南下蟠桃村(今苗栗县蟠桃里),落脚萧家设垫课教蒙童,后成萧家女婿,生五子:盈飘、盈凤、盈凰、盈扬、盈风。子孙繁众,成为当地首富望族,至今盛况犹存。

14、黄妥(1709-1774,漳州平和人,于清乾隆年间由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朴子脚左树下汲台,卜居今桃园,从事垦荒农耕。黄妥传下二子:长胡生、次佑。次男黄佑娶妻张氏,生四子:新富、德兴、德福、德禄。派下子孙蕃衍,散居今桃园县各乡镇。

15、黄阿文,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金浦县溪仔墘。约1744由金浦老家东渡台湾,初居今桃园从事农垦;其子孝顺,始奉母庄氏移居今宜兰县苏澳镇马赛猴猴,依然以农垦为业,子孙勤耕务农,家业日昌,丁口蕃衍,成为当地望族。

16、黄启端(黄守恭派下第三房)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由原籍泉州府安溪县归善乡渡台,卜居淡水厅芝兰三堡淡水街蕃薯寮小坑头。三子;有主、有福、有水。次子有福传六子:宝训、两进、幼伤、牛(无传)、老狮、杨常山(招赘)。四房派下子孙分居于今台北市和平东路、建国南路、四维路、信义路一带,各置有产业,迄今财富犹盛。

17、黄成略,约1750由祖籍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公平乡渡台,卜居今下斗仑垦荒农耕。后因闽粤人械斗,迁芝麻庄(今新竹县芎林乡)耕作。迨清咸丰二、三年突遭狂风暴雨,所垦耕田畑暨屋舍冲失一空。兄弟八人中留下一人居守原地,余七人携同家眷迁至北埔乡南埔大隘地定居开发。黄成略来台后始娶妻成家,传三子:元福(生1755)、元禄、元寿。子孙蕃衍,居北埔、竹东、峨嵋一带;部分仍居芎林乡,务农为业者居多。

18、黄其辉(1726-1786),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白马乡下黄东渡台湾,卜居诸罗县芦竹湳垦荒,后北迁淡水厅竹北二堡杨梅坜燕子窝,从事农垦。黄其辉传六子:台生、辛龙、辛麟、辛德、辛章、辛凤。至嘉庆元年(1796),六大房始分居各自发展,派衍为二十一支派,分布全省各地。

19、黄彦远,于清乾隆十六年(1752,由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广福乡大黄厝渡台,卜居头份庄(今苗栗头份)。黄彦远原任公职,后因长男润麟及三男润秀先后幼殇,所担任之职务又遭反对派人士阻扰,接受夫人锺氏之劝而辞退官职从事农耕,其后子孙将其耕地改作种植甘蔗,经营糖业遂以致富。次子润凤生七子:书生、书二、书伯、书春,书佑、书玉、书七。除次子、七子无传。余五子子孙蕃衍,族繁支分各地立业发展。

20、黄义横,祖籍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小蓉树长被乡,乾隆(1736-1796)年间渡台。初居垦耕地点为燕雾堡(今彰化县员林镇)。黄义横子黄明发生二子:朝英、纯铁。朝英六子:文呈、文瑞、文最、文总、文租、殿宝。期中黄殿宝移居今苗栗县西湖乡三湖,子孙蕃衍,家业兴隆,教育水平亦高,故在教育界或服务公职者颇多,成为地方望族。

21、黄朝略,世居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镇平庄,于清乾隆年间,偕同朝辉、朝牛兄弟三人东渡台湾,卜居今苗栗县竹南崁顶,从事垦荒农耕。朝牛因水土不服,不能适应当地环境,不到三个月,即束装归返唐山原籍。其弟朝辉终生未娶随兄同居开垦过活。自黄朝略至今日已有八世,子孙繁衍支分,散居各地,各展所长。

22、黄敏钖(1741-1787),于清乾隆年间,偕兄弟祟锡、秀钖东渡台湾,开创事业;不久二弟相偕返回唐山大埔县漳溪乡老家侍奉双亲,敏钖一人独留台湾,成家立业,成为枫朗派黄氏开台始祖。敏钖子黄阿瑞,传下八子:学盛、学福、学闽、学和、学秀、学彩、学贵、学苟。四子学和(1813-1860)三子:兴开、春开、连开。长子黄兴开(1844-1921)四子:祖佑、祖新、祖祯、祖昌。后裔蕃衍,支分派别散居狮潭一带。

23、黄世贤,紫云黄守恭派下。于清乾隆年间携四子(来台后又生一子,共五子:窕、炎、士抒、魁、齐)由安溪县长泰里参内乡渡台,淡水上岸,卜居今三芝乡土地公埔;父子合力开垦三十余载。黄世贤去世后,昆仲五人携眷举家迁移深坑庄内山,从事垦种茶、田。派下子孙繁衍,大部分仍居深坑,也有移居石碇、坪林、木栅、景美、新店、台北市者。

24、黄彦桂,清乾隆中叶以后由广东嘉应州镇平渡台,落籍淡水厅中港二堡头份庄新屋下开基立业。从事垦农,千孙亦世代以农为业而致富。生二子:昌元、昌盛。昌元传下四子十孙,昌盛传下一子四孙,后裔繁衍,大部分散居头份、竹南一带。

25、黄淑琇于清乾隆年间偕同长子秀福、六子秀友,由嘉应州镇平县白马乡东渡台湾,卜居鸡笼(今基隆),从事农垦。秀福后裔移居今新竹县北埔乡,其长子申辉,为北埔派黄氏(申辉公派)开基始祖;次子申义,自北埔迁移今新竹县宝山乡开基传衍(申义公派)。秀友初居鸡笼,后知其母蒋氏及弟秀孔(1762-1849,苗栗秀孔公派开基始祖)于1779年相偕渡台,乃移居苗栗与母弟聚居一地,后再迁今铜锣乡,成为铜锣派黄氏开基始祖。

26、黄鼎(1732-1806),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携二子泮水、宗枝,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埔羌林社渡台湾,落籍诸罗县打猫街(今嘉义县民雄)。光绪三年(1877)六月,黄鼎四世孙黄时中,率同家眷迁至杞埔街(今南投县竹山镇)定居。1896年日本占台一年后义民反抗。五世黄廷干乃率领眷属迁回内寮(今鹿谷乡彰雅村和兴巷)避难,择地兴建木造大厝。廷翰、廷干、绍年、廷琪四房同居合住。迨民国十三年子孙蕃衍,于是将房屋财产四分。本派裔孙,多受过高等教育,而在教育界、宦海官场服务而立有勋功者比比皆是。

27、黄英升(1763-1843)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24岁时,由原籍嘉应州镇平县白马乡漳坑村,渡台上水今桃园县南崁,卜居新庄仔大竹围庄,从事垦荒。至清咸丰三年(1853)漳泉械斗,乃将所有田宅业产处分,迁至中坜新街定居。其后子孙蕃衍。支分派别,散布中坜至埔心、杨梅一带,开族创业。黄英升四子:锦福、招福、贤福、传福。

28、黄凤祥,在清乾隆年间,由原籍广东潮州府惠来县大道乡下埔村东渡台岛,卜居今桃园县大溪,从事农垦。后移居关西深坑,依然以农为业。子孙蕃衍,各有所专。

(四)黄氏嘉庆以后(1800—1877)渡台始祖13个流派。

29、黄阿伍(1662-1810)于清嘉庆五年(1800,由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乌西城(即湖西城),以79岁之高龄携眷东渡台湾,卜居今桃园县大溪镇从事开垦农耕。黄阿伍二子:佛星、阿洪。阿洪早故无后;佛星三子:耽郎、文腐、文仲。派下子孙蕃衍,散布全省各地。

30、黄秀河(1778-?)于清乾、嘉年间,随其五叔黄有千,由原籍福建省诏安县东渡台湾,卜居淡水厅内港摆接堡大安寮庄(为今土城乡大安、永宁二村),从事垦荒农耕。黄秀河五子:昌窍、昌滞、昌倜、昌极、昌治。子孙蕃衍,分居各地创业发展。

31、黄炳凉、炳永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渡台,卜居今台北县深坑乡万顺寮三脚木,开发内山,耕作茶园,经营有方,颇有成就;后裔多半仍居深坑乡一带,为当地望族。

32、黄铜,清道光十一年1831,由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石狮区埔仔村,只身渡台,时年十八,卜居今艋舺(万华),经营粮商,迄今已传六世,多居台北经商。

33、黄虑,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父子相偕渡台,卜居淡水厅艋舺(今万华)经商。曾任台北市长的黄启瑞,即为其六世孙

34、黄茂清妣彭氏(葬于1851)带同六子,由广东省揭阳县林田都东渡台湾,落籍今苗栗县南庄乡南富村四湾坡塘窝,从事农耕。后裔奉祖妣彭氏为开台始祖。彭氏六子:堂贤、堂寿、堂惟、堂发、堂忠、堂和。四子堂发派下三大房子孙,主要分布南庄乡南富村及其它各村。六子堂和子孙分布在新竹县峨嵋、北埔,及苗栗县狮潭、头份等乡镇。

35、黄徐(1791-1868),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携眷由世居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东门外十七都怡安堡东渡台湾,卜居今桃园县大溪镇员林里开基立业。传三子:倚、士远、玉生。三大房派下子孙蕃衍支分,散居大溪、龙潭一带。

36、黄季若(1795-1861),清嘉庆或道光年间。始由晋江桃源乡渡台,卜居今鹿港镇茶园里;经营油车厂,生意顺利,家道兴隆,遂成为富商望族。传四子:礼兴、礼姜、礼炙、礼赠,派下子孙繁众,支分派别,各展其业。

37、黄谔济,携子新桂,清道光(1821-1850中叶由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高思乡东渡台湾,落籍卜居今桃园县杨梅镇上田里开基创业。黄谔济精通歧黄之术,悬壶济世。晚年思乡心切,搭船回大陆原乡,中途遇台风罹难。黄谔济继妻涂氏生二子:攀桂、新桂;新桂随父渡台奠基业于杨梅,因之被奉为开台始祖。至今已传七世,子孙散布全省各地。

38、黄梅允(1833-1915),于1850年18岁时渡台,卜居今苗栗县三湾乡大河底;与同宗黄南球及徐元官等,世代从事农耕而发达。梅允传下一子名南光;南光生三子:运祥、钦祥、添祥;黄梅允于清咸丰年间渡台,平地早已为先人占耕殆尽,只好入内山开发。黄梅允等合伙成立「金协成号」展开开垦事业,占有台湾内山开发史一席之地。

39、黄梅怡,由原籍广东长乐县默林约尖山,携眷于清同治初年渡台,卜居鸡笼庄(地在今苗栗县铜锣乡)。于清同治三年(1864)移居今苗栗县南庄,未几又徙居今三湾乡南坪,协助其同族亲人黄流明创办「南坪金万成」垦务。黄梅怡三子:南瑞、南珍、南球。南球少有大志,胆识过人,协助南坪垦务十年后,乃独立自营糖,又开山制脑、制纸、制木材等;一生开拓垦务、兴办产业,功绩卓著史志有载。南球娶五妻,生七子五女,蕃衍散布全省各地,仍以苗栗县境内为最。

40、黄梅悦,渡台创业;于清同治(1862-1874)年间,由广东省长乐(今五华)县只身渡台,卜居今苗栗县三湾,从事加工银铜业。黄梅悦一子,名南州英年早故;南州一子,名东光(1859-1875),随祖父渡台,时年16岁。东光七子:春明、春妹、春郎、春秀、春逢、春贵、春林(十六岁去世)。至今派下子孙,多分布在狮潭、大湖二带。

41、黄开懋(1851-1914),清光绪三年(1877)始由永定奥香东渡台湾,卜居拺东下堡西大墩(今台中市),1917年由台中西大墩移居马龙潭庄,迄至今日。世代以农为业。黄开懋三子:玉翔、朝翔、国翔。玉翔五子:才亮、才贵、才木、才水,才栋。朝翔三子;才江、才杞、才揪。国翔四子:才垚、才霖、才东、才锦。派下子孙大部分居住在西屯庄(今台中市西屯区),仍以务农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