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柏青和朱媛媛的对唱: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39:42

  诡辩的艺术老边如果说,辩论好比是一种不流血的战争的话,那末,诡辩则是这种战争中最具杀伤力的神秘武器。
  诡辩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它属于辩论的学科,但又超脱于辩论学中对理性乃至真理的界定。
  在人欲横流的高信息时代,形形色色的交际与应酬占据了人们理念相当大的参数,于是,就派生出一系列不流血的战争名词,如商战、情战、舌战云云。所谓“舌战”,亦即非程式化的语言大搏杀,它的主要特点是随意性大,不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制约。舌战的主体是辩论,而辩论中又以临场的即兴发挥最受人们所津津乐道,我们将这种即兴发挥所产生的语言称为诡辩。诡辩具有很强的很特殊的语言杀伤力和逻辑性,它用不着为炮制长篇大论而大费心思,也不用开篇和收尾,只需简短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将书一般厚的演说稿驳得稀哩哗啦;也可以将振振有词的雄辩高手驳得目瞪口呆。



  诡辩艺术的内涵在于灵巧性和实用性。它包括人的思辨、智谋、语言、心理、幽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其恰到好处地为某一观点服务。诡辩的最大功用在于锋芒毕露地揭示对方论点的矛盾和漏洞,以遮掩自己观点立场的理由不足。任何形式的诡辩,诡辩者都应该具备反应敏捷、思路畅达、推理缜密、风趣幽默等条件。诡辩应施于要害之处,最好在对方自鸣得意时来个猝不及防的打击,以搅乱对方的思辨程序系统,使其对突然骤变的形势无力招架而落败;但我们并不提倡诡辩手段的拈手便来,见隙便用,那样会因诡辩的滥用而使辩论显得苍白无力,令人乏味。




  下面,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诡辩术的主体框架。
  思辨诡辩是观点与思维媾合的产物。它的主导思想并不是为真理而辩,而是为战胜对方而辩。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大专辩论会上屡屡出现的诡辩那一幕,可见当今学子们非同一般的思辨功底。
  思辨通常应遵循思辨形式与思辨内容两个步骤进行。
  思辨形式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收题性思维和急中生智三个方面。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临场打开自己搜索论据的视野,采撷生动的事例说明问题,以使自己的观点在力求突破的基础上,达到形象化、生活化和明朗化,其手法大致有演绎推论、动物拟人、寓言夸张等。诸如南京大学辩手在’
  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和对方讨论“知难行易”时指出“知了在树上成天叫‘知了”、‘知了’,你认为这知了‘知了’什么呢?”用的就是动物拟人;复旦大学辩手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和对手讨论“人性本善”辩题时提出“狼是不可教化的用的是演绎推论。发散性思维可以将本与辩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通过比喻,与己方观点串联起来,形成立体的思辨体系,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发散性思维切忌的是偏题,无论举的是什么事例,哪怕是再精彩,如若与己方观点达不到一种活络有机的结合,那势必会引火烧身,自寻困境。所以,在组织发散性思维的思辨系统时,应该掌握适度,围绕主题而造势,做到进可攻,给对方的观点以提头痛击;退可守,给自己的防线垒筑坚固的工事,古人提倡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讲的不外乎也是这个道理。
  收题性思维好比发散性思维的校正液。由于发散性思维的随意性所致,有些辩手在使用时会出现弄巧成拙,给己方观点造成被动的局面,针对有可能出现的这些情况,需相应地制定收题性思维的思辨体系,以在继续维持已方观点的基点上达到诡辩的成功。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使用的收题性思维可谓经验老道。马氏在一次答让者问时说漏了嘴:“美国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第二天,此话被刊登在一家报纸上,引来了华盛顿众议员纷纷谴责,勒令马氏立即登报道歉,否则,将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几天后,马氏的歉文赫然醒目地被登在了《纽约时报》上:
  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妥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原话修一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华盛顿议员们读罢此文,个个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一口吃掉他,但却苦干无从找茬。马氏利用巧变个别文字的手法校正自己发散性思维的“失误”,不但为自己找到了解脱办法,而且还进一步的攻击了对方,从而达到了收题性思维预期的目的。真是一举而两得,惟妙且惟肖。
  急中生智也叫急智,是诡辩者必须具备的思维形式。辩论不同于写作,写作可以随处找灵感,或静下心来慢慢构思,况且写错了还可以改;而辩论是被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限定的一种竞技,它的妙处就在于参辩者在一瞬间对一系列的论点作出高速度的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语言反应。辩场上的形势往往是变幻莫测的,此一时的优势方说不准就在彼一时栽了跟头。所以,我们强调急中生智,就是要求参辩者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思维作出反应,以掌握主动权。如果一方在这一方面处于劣势,那么,他就很可能被动挨打。伊索寓言中,讲述了一只野熊在猎人枪口底下急中生智的故事。下面便是野熊和猎人的一段诡辩。
  野熊:何必急于马上开枪呢?
  猎人:我想要一件温暖的熊皮大衣来抵挡严寒。
  野熊:行啊,但我也没别的要求,只要能吃饱肚子,死了也无所谓,咱俩是否可以坐下来谈谈具体条件呢?
  借人:你反正吃饱了我也照样能穿上你的皮大衣,要谈就谈吧!
  经过一番喋喋不休的争吵,最后达成了“共识,过了一会儿野熊独自走开了,它满足了要求——填饱了肚子;而猎人也如愿以偿,穿上了他想要温暖的熊皮大衣。可想而知,这个结果是野熊急中生智而思辨,谈判协定一经签署,野熊就吃掉了猎人。而猎人死到临头时,由于缺乏急中生智的思辨能力,自然就成了野熊的一顿美餐。我们在为愚蠢的猎人痛惜之余,联想到一些参辩者在临场因反应迟钝而被人穷击猛攻的事例,也就不足为奇了。





  思辨内容就是指在使用诡辩术时要做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二者的统一。
  逻辑思维是诡辩的主干,是维护自己观点的灵魂。逻辑思维主要由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部分组成。作为辩手,如果不以逻辑思维作先决条件,仅凭一堆堆的华丽词藻装饰辩词,那末,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辩论场合,他都会陷入漫无边际的大海中苦苦挣扎,假如对方是个善用逻辑思维的诡辩高手,强弱对比一经鲜明,他的处境则会是何等的尴尬!
  诡辩高手之所以能致力于不败,其主要原因就是他运用逻辑思维的思辨定律,事先设计了最佳的攻防与反攻防套路,尤其是在整体性的辩论队伍中,参辩者为了维护同一个观点,个别辩手对于和自己实际思想完全相悻的观点,也能做到“实反其然而故维其然”或“实维其然而故反其然”。应该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既能被全社会认定为真理的东西已无需再展开什么思辨,然而,那些长期困惑着人们思维,而至今亦无法定论的中性辩题,则让当值如今持观点不尽相同的辩手们为孰理孰亏而一筹莫展。诸如近年各种规模的大专辩论会上辩手们所探讨的“人性本善”、“不破不立”、“愚公应该搬家”、“治愚比治贫更重要”等,尽管如上的辩题在分别的辩论场上部分出了胜与负,但无论是哪方,都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中性辩题的胜方,并不意味着他们凭借了真理的权威;而负方也并不能证明其观点是无理取闹(参阅复旦大学版《狮城舌战》、华龄版《舌卷京城》、华龄版《唇枪舌剑》)。我们只能从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辩手们在辩论现场酣畅淋漓的表述中,足见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与发挥水平,也以此可以想象出他们在参辩前对逻辑思维的设计与构思下了多大的功夫。
  形象思维同样是诡辩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逻辑思维具体化演绎的思辨体系。形象思维注重的是感性材料的组织和加工,在辩论场上,纯理论的思辨形式有可能让人感到高深莫测而失去辩论的意义,此时,形象思维的工作就是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理论进行填充、装饰和修葺,好比说,人有了骨架、躯干,还必须有血和肉去充实才行,否则,这人就不是完人啦。形象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利于己方话题的转换。北京大学朱锋教授在《辩论的起源、艺术和技巧》中就提到:“如果能在场上把已方已有的立论揉碎了,掰开了,以自己形象的思维围绕着立场的要点左盘右旋,上下左右地多方位、多角度地论述到,便能适应临场思辨的实战需要了。”传说当年阿凡提向财主借锅,在还锅时多还了一口小锅,财主问及何故,阿凡提说“小锅系大锅所生”,财主大喜,次日,阿凡提再向财主借锅,贪心的财主等着阿凡提给自己“再添贵锅”,不料,此回,阿凡提却以“大锅已死”为由拒绝还锅。锅与生命没有本质上的联系,能“生”又能“死”,这是荒唐的逻辑思维,聪明的阿凡提则利用了财主贪心的弱点,将其形象化,并获得了诡辩的成功。可见,形象思维用于临场发挥诡辩力度的成功率有多大的份量!但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思辨技能,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大功告成的事,它来自于实际生活的锤炼与体验,形象思维资质差,不仅使辩论的语言缺乏感召力,而且其它体系的思辨形式也无法正常地发挥起来。
  智谋诡辩是一种超技巧的辩论活动,这种超技巧的运用,必然同人的智谋及潜能的发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前面说过,辩论是一种竞技。既是竞技,必有胜负之分,要征服对手,赢得辩场上的胜利,若不开动脑筋设置方法,那绝对是行不通的。中国人习惯用“斗智斗勇”来概括参与竞技或实战的方法,斗智是智慧的较量和谋略的碰撞,而斗勇则是和对方比气势、比意志、比信心。这说明斗智和斗勇在任何一种竞技项目中都显示出其相对性和不可分割性。比如参加一场辩论会,派去的辩手是“清一色”的“好斗之徒”,不具足智多谋的思辨能力,那么,再给他们增添十股的勇气任他们“拳打脚踢”,最终也要被驳得落花流水、无功而返,除非对手也是一堆酒囊饭袋。





  我们所推崇的诡辩智谋,其实这和军事上所讲究的兵法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孙子兵法》的精华之道在于兵不厌诈、出其不意;诡辩智谋其良效也不外乎如此。
  诡辩智谋主要体现在根据对方的实力的估算而周密地设置对策和根据现场风云变幻莫测的各种可能性制定思辨体系。诡辩智谋主要表现手法有随机应变术、自控控他术、就地取证术、戏谑巧辩术、正话反说术、悬念制敌术、攻其要害术、借题发挥术、声东击西术、请君入瓮术、大智若愚术、金蝉脱壳术、字词拆合术和断章取义术等诸多方面。如果参辩的双方都能为某一个辩题充分地发挥其诡辩智谋,其场面必定是赏心悦目、妙趣横生,致于谁能取得胜利,就要看临场应变能力的比较了。
  俗话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接触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而语言接触当中人人都回避不了的那就是口争。口争的始因大凡是出于无真理界定的利益相悖,由于双方都不愿意向对方作出让步或妥协,你持你的道,我执我的理,一件鸡毛蒜皮的事,也要唇枪舌剑地辩得天昏地暗,然而,生活中出现的口角之争大多是没有终结的,与其说有的人能在各类的思辨场合唱出最后的独角,不如说是平常经验的积累给他奠下了智慧的基石。有了经验积累,就可运筹于帷幄之中;就可分不同的场合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诡辩的才能。由此看来,要掌握并运用诡辩智谋这种武器,以决胜于千里之外,平时不下功夫进行自我训练是行不通的。所谓“刀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也不外乎是这个道理。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一位善于运用智谋的诡辩高手。在一次与欧西德探家讨关于“正”与“不正”的定义时,俩人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不正。
  苏:偷盗呢?
  欧:不正。
  苏:侮辱他人呢?
  欧:不正。
  苏:克敌而辱敌,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方才说侮辱他人和偷盗都是“不正”现在为何又言“正”?
  欧:刚才是对敌人,而现在是对友。
  苏:某军官为给士兵打气,欺骗说“援兵即到”,结果士兵打了胜仗,援军还没到,这军官的欺骗行为“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的朋友欲提刀自寻短见之际,你将他的刀偷去了,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刚才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而现在怎么又对友了呢?
  欧:?
  从以上对话中,充分地体现了苏格拉底机智的诡辩技能,他是凭自己早已运筹帷幄的理性知识,大智若愚地向对手提出发问,令对手在他设置的陷井中屡屡出现自相矛盾,语无伦次,从而取胜。




  语言诡辩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它最独到的艺术表现力就在寓突发性、争对性、讽刺性于巧妙的转换话题的手法中,并以此引发思辨者的逆向思维。诡辩之所以能从辩论的体系中单列出来进行专题研究,这是同诡辩所要求的语言形式、语言结构和语言效果分不开的。
  有人说,诡辩就是玩文字游戏。这句话看怎么理解,一种是语言文字有失水准的人在辩坛被斗败了后发出的喃喃唠叨;另一种是语言文字已达一定水准并善于以其智谋发挥思辨能力的人的成功经验谈。我们认为,世界上能够配得上“游戏”项目的领域比比皆是,拈手便来,更何况象征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文字领域呢?再说,辩论所要求的语言表达就是要有相当的严密性和攻击力,如果一个被誉为辩坛高手的人不具备玩文字游戏的能力,恐怕连“徒有虚名”这四个字都不能冠给他啦。还有人说,诡辩是“强词夺理,混淆视听”、是“诬陷造谣”、是“花言巧语之辈”云云(柯可《雄辩的技巧与方法》),发表这种言论的人要么是谩骂专家;要么诡辩的语言极其的贫乏;或者因曾经以雄辩致胜而自居,结果在诡辩者面前栽了大跟头而耿耿于怀。我们暂且不论诡辩手法是如何如何的高尚,也不论其成功率如何如何地值以效仿,但就诡辩是作为为自己的思辨体系制造一种特定的氛围这种提法,是无庸置疑的。这种氛围的最大功用就是给人的理念架构安上一个弹力器,既有利于调控又有利于发挥,就像球场上教练员布置的“防守反击”战术一样,在为己方筑起坚固的语言防守城墙的同时,伺机向对方发起水银泻地般的进攻。所以,诡辩语言要做到简短而精悍,崦具杀伤力。当然,我们对那种混淆视听、诬谄造谣的手法也实不敢恭维,因为那已远远地超乎了诡辩的范畴,应该叫其为无事生非的诽谤,或叫弱智者赖以生存的一种悲鸣方式。而诡辩则是有理念的、是靠人的特定逻辑思维酝酿出来的思辨战术的实际运用,若是将“混淆视听”、“巫谄造谣”之词硬生生地套给诡辩者,那末不正是说此话的人用了如上的手法行事?借此,我们不防来看一下原苏联首任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是如何驾驭其绝妙的诡辩语言赢得辩场胜利的——莫洛托夫是一位贵族家庭出身的外交家,在一次联大会议上,英国工党有个外交官向他发难:“你是贵族出身,我是祖辈矿工,咱们俩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面对英工党人的挑衅,莫洛托夫以一个出色的外交官的姿态,不慌不忙地还以颜色:“对的,不过我们俩都当了叛徒。”对方无言以对。莫洛托夫诡辩手法之精妙,我们姑且也说他是玩文字游戏,那只能说明他玩此游戏的技艺太高超,高超得让人无懈可击罢了。
  诡辩的语言结构大多出自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根据临场双方交手的形势优劣,灵巧地组织相应的逆向语言态势,在干挠对方思辨体系有效发挥的同时,亦使己方的观点悄然地潜入他人之心,以达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效果。诡辩的表达形式由于是逆向型的,所以,通常多以反问、设问、自嘲、自诩等句型,通过生动的比喻或排比,形象的拟人或拟物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语言的渲染力度。诡辩的语言层次要鲜明富有针对性,不可拘于“演说词”而跑题万里;诡辩不同于演讲那样可以长篇大论。由于诡辩是发散性思维、收题性思维和急智三要素综合组成的思辨体系,所以在语言上不求精工细雕、娓娓道来,只求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如果诡辩的语言也像摹仿古哲人作诗赋词那样,动辄用一大把字根词藻,堆砌修饰,诡辩的本来要旨便会因囿于贪乏无味而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一旦被对方抓住破绽予以有效反击,岂不让“玩火”者“自焚”,留下贻人笑柄的遗憾?况且,滥用文绉绉的语言措词装饰诡辩句型,就像用老陈醋配四川泡菜,让人牙根发酸、倒尽胃口。
  诡辩高手好比语言森林中的猎人一般精明。作为猎人,他所注意的不是自己枪孔里射出了多少发子弹,而是注意射出的子弹是否击中了猎物;诡辩高手最希望的是对手在辩场上滔滔不绝的侃侃而谈,侃得越多越容易出口误,俗话说,言多必有失,这个“失”便是诡辩高手枪口下最合适的靶心。
  如复旦大学辩论队就“人性本善”辩题在和对手展开舌战中,突然追问对手“善花如何结出恶果”①,令对手猝不及防,窘态百出;又如南京大学辩论队在“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的辩题讨论中,就抓住了很准的一句“话靶”,请看如下辩词:
  反方二辩:那么对方辩友认为恶法就不是法喽?(香港中文大学)正方一辩:恶法当然不是法,对方同学说伪善也是善、毒药也是药吗?
  (南京大学)②南京大学辩手的如上辩词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诡辩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似乎如出一辙,只不过增添了时代气息的内涵。有趣的是话题是对方口误自己提出来的,结果被南大辩手反而逼得进退维谷,无从招架。古人云: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可见,诡辩作为无硝烟战场的一种尖端武器,它的言辞及其发挥水平,有何等的重要啊!




  我们在前提到过,诡辩并不是为了捍卫真理,而是为了捍卫某一观点,所以,它应注重的是形式逻辑。诡辩词穷不见得理屈,诡辩词丰也不见得理尊,关键是在于它所表述的语意在符合形式逻辑的前提下能不能一步到位,能不能一语中的,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句话不妨可以作为辩手们制定语言攻势的“座右铭”。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醒辩手们注意的是,诡辩的语言架构和句法通常取之于逆向性思维,它所反映的方式与强度比起规范性答辩也不径相同。规范性答辩在语言表述上有严格的规范,且不能回避辩题再寻“他山之石”,而诡辩则是比较随意的,正由于这种随意,便很容易使辩手在使用时误入歧途。有的辩手自以为辩才高人一筹,为了哗众取宠,便滥用诡辩手法,结果不但无的放矢,而且还形成对对方的人身攻击,被人反抓住辫子,当软柿子一样任意的捏。再有一点,就是当自己的诡辩战术在使用中受到对方强有力的干挠或反驳,应机智地巧换话题,调转词锋,通过语言过渡的手法以使自己脱身,切忌死缠乱辩,软磨硬泡,因为那样的侥幸取胜心理要在辩坛上得以实现,其保险系数几乎是①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新加坡)②’95 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辩题(北京)等于零。



  心理一个人的任何活动过程,都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诡辩也不外乎如此。我们探讨诡辩艺术的心理问题,主要的就是要从辩者的心理素质方面着手。我们依稀看到,由于脆弱的心理作祟,使得亚特兰大100 周年的庆典中,中国体育代表团数名具备夺标实力的运动员纷纷落马,泪洒赛场,遗恨美利坚;我们还切身注意到,中国男子足球队其实力并不在韩国人之下,却始终让人不可思议地笼罩在“恐韩症”的阴影中。作为一个辩手,如果心理素质差,难以想象他在辩场上能有所作为,北京大学朱锋教授指出:“心理素质并不复杂,它主要包括人的情绪、感觉、知觉、记忆、意志、注意力等方面,情感活动的控制,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由此我们看出:辩论的心理素质主要包含意志与感觉两方面。“意志是指人的内在精神力量”,而感觉则是“指场上的兴奋度和竞技状态”。
  意志是靠人的斗志、气度和信念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强的辩手,他在临场上首先在意志上就压过对手。主要就表现在他有顽强的斗、,临危不惧的气度和非胜不可的信念,所以,他遇到任何的强手都能做到从容不迫。如果未等辩论开始,就两腿发软、额头出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那末,他就无异于自己先打败了自己,到辩论进行到白热化时,他的充其量就只能是语无伦次、闪烁其词了,以这种心理状态参辩,失败必定是他的定局。意志强的辩手无论参加什么形式的辩论,他在临场的心理素质均表现得极其沉稳;均能以“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精神面貌参辩,做到临阵不乱、矜持有余。即便遇到实力超强的对手,他也能劣势中挽狂澜,力争创造机会,抓住战机,使自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所以,我们说,意志强弱是决定一个辩手心理素质优劣的第一要素。
  其次,造就良好的临场感觉,也是提高辩论心理素质所不可惑缺的一环。
  有了良好的感觉,即可带动起亢奋的情绪,把顾虑和压力置之度外,把沉重的思想包袱甩给对方。因为诡辩的终极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为真理而辩得鱼死网破,它是人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技巧的综合角力,所以,在辩论时,辩手应尽量地扩展自己的思维领域和知识视野,让自己的心理活动进入最佳感觉状态,这样,就能让你的思辨体系像剑一般,从对方的阵线中,“顽强地寻找哪怕是极小的缝隙,钻进去,把它撕大,作为攻击的缺口。”所谓“千里长堤,毁于蚁穴”——你对于对方阵线若能达到这种感觉,你就先胜一筹了。
  此外,辩场上心理素质好的再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绪的调控。一个辩手在临场的情绪反映,可直接带动他的声调、风度乃至辩词发挥的效果。有了良好的意志和感觉,再调动起激昂的情绪,即可使辩词表达能够回肠荡气,也能由此引发他人的情绪,致使辩论推向高潮。尤其在使用诡辩术时,情绪上更要表现得轻松、自然,以自己的不笑的幽默调侃,来增强语势的渲染力度。但借辩告诫辩手们:切忌在辨场上按事先准备好的一堆辩稿进行死读硬背,因为那不叫辩论或诡辩,那叫演讲,而演讲所要求的心理素质及其反映,和辩论或者诡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幽默幽默是诡辩致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幽默可以让人在冷静中产生自信,又从自信中再创智慧。诡辩中的幽默多以俏皮话、双关语、歇后语、戏谑语等形式出现。德国19 世纪著名作家奥多尔·冯塔纳当年在伯林当编辑时,有一次收到一个人寄来不注标点的诗,附言中还写道:“我对标点向来不在乎,如用时请你自己填上吧。”冯塔纳立即将稿退回,并也加附言道:
  “我向来对诗不在乎,下次请您寄点标点符号来,诗由我自己写好了!”冯塔纳就是用戏谑语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同时也达到了应有的幽默效果。
  幽默是一种才华,一种力量,一种艺术,一种特殊的文化。幽默的语言是高效率的、最省时的说话形式。它的真谛是在对方或听众在生动、风趣的听觉感觉中,得到某一种观点的潜移默化。相声或小品之所以博得观众的频频掌声,其主要原因就是演员以幽默的方式来说明某一事理;如果在辩论场上,一方辩手也能合理运用幽默的手法,形象且直观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那末,他所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的“弦外音”,便是对手不可言状的失落,这种失落还会导致心理压力和急躁情绪,使其自乱阵脚,失误连连。
  成功的幽默诡辩具有“四两拔千斤”之力,它可以将马拉松式的长篇宏论辩得暗然失色,也可以变不利的被动防守为有利的主动进攻。幽默诡辩寓于生活中,寓于人与人的社交关系中。它以一种特殊的,但又最为人们所接受的语言形式不断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幽默诡辩再妄加不恰当的诽言或指责呢?





  机智诡辩术第一编以言乱实诡辩生辉
        1.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美言论辩术美言诡辩就是通过对对方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以缩短心理距离,影响和改变某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的诡辩技巧。
  赞美是大家所喜欢的,赞美的词句会使人感到亲切、满意和鼓舞,因而听起来觉得入耳,它有助于建立友谊和交际成功。
  有甲乙两个猎人,各猎得两只野兔回家。甲的妻子看了,抱怨地说:“怎么只打了两只?”甲猎人一听,心中不悦: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回家,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乙猎人所遇到的情况恰好相反,他的妻子见他带回两只野免,就喜欢地说:“咦,你竟打了两只!”
  乙听了心中喜悦,心想两只算得了什么!第二天他打回了四只!
  一句赞扬话和一句埋怨话,引出两种不同的结果。
  称赞是表示欣赏及感谢,它能给人们带来喜悦的心情;而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再加上一句硬梆梆的话,会使人扫兴。
  1920 年的一天,一个上尉在巴黎舞会上邀请美丽的汪杜洛小姐跳舞:“我有幸认识你小姐,使我非常荣幸”
  这美妙的言词,使对方听来无疑会感到愉悦。汪杜洛小姐则投桃报李,倍加赞赏:“是吗,上尉先生,我不知道还有比你的话更动听,比此时此刻的时光更美丽的”
  他们一边跳着舞,一边倾诉着,当跳完第六支舞曲时,已经海誓山盟,定下了终身。
  这位上尉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他们的结合,与开头互相间的赞美词恐怕不无关系吧。
  美言赞誉还具有激励的作用。同样一件事,采取批评讽刺的态度远不及美言赞誉的激励有效。
  齐景公生性好玩,常常爬到树上捉鸟。晏子想批评齐王使他改掉这个恶习。
  一天,齐景公掏了鸟,一看是小鸟,于是又放回鸟巢里去了。
  晏子问:“国君,您干什么累得满头大汗?”
  景公说:“我在掏小鸟,可是掏到的这只太小、太弱,我又把它放回巢里去了。”
  晏子称赞说:“了不起啊,您具有圣人的品质!”
  景公问:“这怎么说明我具有圣人的品质呢?”
  晏子说:“国君,您把小鸟放回巢里,表明你深知长幼的大道理,有可贵的同情心。您对禽兽都这样仁爱,何况对百姓呢?”
  景公听了这些话十分高兴,以后再也不掏鸟玩了”,而是更多地去关心百姓的疾苦,晏子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说服目的。
  使用美言诡辩术必须了解对方的嗜好、习性及至脾气和情感,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选用对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赞誉,使对方感到非常合乎心意,才能取得好的论辩效果。
  另外,使用美言诡辩术时,必须表现出诚意,而不能是卑躬屈膝,阿谀谄媚,吹牛拍马。同时,赞誉也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要说过了头;好话说过了头,就会给人以肉麻的感觉,引起对方的反感。



  2.简洁明快直接了当——直言诡辩术直言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说辩中语气热情真挚,语言简洁明快,陈述事情直接了当,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真实可靠,表明态度,心口如一,旗帜鲜明,不拐弯抹角。
  运用直言诡辩术,不仅容易取信于人,而且有较高的交际效率,值得广为倡导,特别是处理一些让人棘手的问题,更能显示其威力。
  运用直言诡辩术时,纵使你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也能维护友谊,获得谅解。
  1949 年底,商务印书馆由于经营不善,发不出薪水,董事长张元济先生到上海市委找陈毅市长,要借20 亿元(合后来20 万元)以救燃眉之急。
  这位八十高龄的老先生比陈毅父亲的年纪还大,陈毅在小学时就听到过他的大名。但是,陈毅想,这笔钱不能借,可是如何回绝张老先生呢?
  陈毅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说人民银行没有20 个亿,那是骗你的。我不能骗你老前辈。只要打个电话给人民银行就可以送给你。你老这么大年纪,为了文化事业亲自跑到这里来,理应借给你,但我想,还是不借给你为好。
  20 个亿搞到商务一下就花掉了。还是要从改善经营想办法,不要只搞教科书,可以搞些大众化的年画,搞些适合工农需要的东西。学中华书局的样子,否则不要说20 亿,200 亿也没有用。要你老先生这么大年纪,到处轧寸头,我很感动,不过我不能借这个钱,借了是害了你们。”
  一席话把张元济说通了,他高兴地说:“我完全接受你的意见,我不借钱了,你这话很爱护我们商务,使我很感动。”
  由此可见,坦白地向对方亮底牌,不但把所掌握的实情全部说出来,同时,还要透露出自己的动机及某些设想。这是获得对方同情、理解的好办法。
  当你请求别人帮助时,用直言诡辩术,能换取对方的信任和支持。
  古人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同志间的以心换心,以信任换信任的直言方式,能达到肝胆相照的效果。
  当你处理问题时,用直言诡辩术能显示出你公正鲜明的立场。
  某飞行基地警卫连的战士们对领导有意见,上级政治部荆主任带工作组前往调查处理。在那里,他和50 多人谈了话,听到不少刺耳之言。临走,他向战士们掏了一堆心窝话,表了个态。
  他说:“大家发了些牢骚,但是任务完成得还是很好,这就不简单。将心比心,如果我在警卫连当兵,不一定能干得这么好;如果我遇上胡指导员那样的家庭困难,不一定能处理得那么好。在警卫连当兵吃亏多一些,必须承认。可是,吃亏的事总得有人干。上级把你们放在这里,是对你们的信任,你们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
  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热烘烘的。原来,战士们以为主任又要讲一番大道理,教训他们了。听了这话,大家气消了,说:“领导理解我们,知冷知热,贴心暖心,如果我们干不好,那还行?”
  由此可见,面对矛盾,采用直言诡辩术比委婉方式有时效果要好得多。



  3.危言耸听一语惊人——危言诡辩术危言诡辩术就是以可能性为根据,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对方的某一观点,某一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加以适当的夸张,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可怕,使人怦然心动,震惊愕然,借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修改自己的言行,这样便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运用危言诡辩术,起始下劈断的语言,要求一语惊人,令人欲罢不能,继而寻根究底地追问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言辞犀利而达到诡辩之目的。
  战国时,丑女无盐求见齐王。齐王见她丑陋异常,故意问:“我宫的嫔妃已齐备了。你想到我宫中,请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无盐直率地回答:“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随后,她举目咧齿,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反复说了四遍。
  齐王及左右大臣皆被吓得毛骨悚然。
  齐宣王赶紧追问隐语之术,无盐解释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为大王赶走阿谀进谗之徒,拍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游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呢?”
  “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大王又爱奉承之徒,这是第一个危险。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穷困,怨声载道,这是第二个危险。贤明者躲藏在山林,奸邪的人立于朝廷,想规劝您的人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每日宴饮游乐,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关心国家治理,这是第四个危险”
  齐王听罢,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无盐的批评太深刻了,我确实处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齐王纳无盐为王后,齐国从此大治。
  无盐劝说齐宣王,先用四句“危险”引起齐宣王的注意和警惕,也就是先下劈断之语,一语惊人;然后,再诸条分析,阐述“危险”的事实根据。
  危言诡辩术,其关键在于一个“危”字。要在“危”字上大作文章,然后才有耸听的可能。
  危言诡辩术的目的是借说“危言”以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但是,所说的危言并不是信口胡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宋赵益王赵元杰在王府中造假山,花费银子几百万两,造成之后,便邀集宾客同僚尽兴饮酒,一起观赏假山。
  大家都酒酣耳热,兴致勃勃,唯独姚坦低头沉思,他对假山连看也不看。
  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强迫他看。
  姚坦抬起头来,说:“我只看见血山,哪来的假山!”
  益王大吃一惊,连忙问其原因,姚坦说:“我在乡村时,亲见州县衙门催逼赋税,抓捕人家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此假山皆是用民众的赋税造起来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
  这时宋太宗也在兴造假山,听了姚坦的话,便把假山拆掉了。
  姚坦把假山说成“血山”,似耸人听闻,但他是以耳闻目见的事实为根据,因而才有如此强烈的效果。如果他只是信口胡说,那或许就要大祸临头了。



  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借言诡辩术在论辩的某些场合,诡辩者不是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来作答,这就是借言诡辩术。
  有一位工程师在单位里受排挤,要求调动工作。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不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振振有词地说:“走就走,少了你地球就不转啦?”
  这时,这个工程师反问道:“不错,少了我地球照样转,不过请问,少了你地球转不转呢?”
  这一问恰到好处。既然少了我地球照样转,少了你地球也照样转,少了任何一个人地球都照样转,那么,对方“少了你地球就不转啦?”的攻击性言词就显得毫无意义,如同说了一句废话。工程师这里巧借对方问话,一举便击中了对方的要害。
  要用好借言诡辩术,就必须善于捕捉对方可资借用的话语来为我所用。
  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
  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子产就颁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设想到,这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有了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了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
  郑国的举措,纯属内政,别国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颁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了钩。
  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为对方所言的君王忧虑着想,实属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心不二,从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5.假戏真做借醉吐言——醉言诡辩术醉言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特定的场合中,“借醉”而言,达到传递信息,抒发胸臆的目的。
  醉言诡辩术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有三个特点。
  ·它是人际关系处于复杂尖锐状态时的产物。
  迫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或客观环境不允许直言时,要达到既把心里话吐出来,又不至把关系搞僵而使自己受到危害的目的,“醉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的。
  ·它是“假戏真做”,曲折迂回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它逢场作戏,意在以醉态作掩护,“吐真言”是目的。
  ·“醉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相当的刺激性。
  因醉言是受压抑心情在醉态时的渲泄,所以感情浓烈,无所顾及。
  正因为醉言诡辩术有以上特点,所以它在交际过程中,能起到正常表达方式所难以起到的作用。
  1936 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实际上是去西北当监军,督促“剿共”的。
  晏道纲俨然以蒋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杨。对此,东北军将领深为不满,但又敢怒而不敢言。
  在一次晏出席的宴会上,正当大家尽情酬酢,举杯畅饮之际,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以哲,连吐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一副醉态。
  他推开搀他的人,醉醺醺地说:“不要拉我,让我讲几句话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又到了西北,辗转数千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都没有。张副总司令(张学良)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特支费才10 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一个师长,真令人悲伤啊!”
  王以哲说着嚎啕大哭,满面泪流。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感到悲痛和义愤,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十分尴尬,不知所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做得怎样?”
  随从始而吃惊,继而恍然大悟,说:“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们东北军慷慨陈词,也代表张副总司令倾吐出无法说出的话,好!”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并没喝醉,只是借酒撒疯,说话给晏道纲听的。
  他把长期积在东北军宫兵心中的郁闷,对蒋不抗日反而借“剿共”消灭异己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一古脑儿地发泄了出来。
  这些话,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开场合绝对不敢说。
  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这个特殊的场合,不但说了,而且把对手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在那些人际关系不够正常,或民主生活不能正常开展的地方,这种醉言诡辩术仍能派上用场,如果运用得当,定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6.直言相激激中有导——激言诡辩术激言诡辩术,就是一种有意识运用刺激性语言,激发对方自尊以使之振奋的诡辩技巧。
  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激言诡辩术用得适当,能激起对方同情、反感、尊敬、蔑视、悲愤、欢乐等肯定或否定的感情,从而使对方形成与自己相同的观点,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激言诡辩术的用法很多,下面略举几种。
  ·直激法。
  就是面对面直出直入地贬低对方,刺激之,羞辱之,激怒之,以达到使他“跳起来”的目的。
  某造纸厂改革用人制度,决定对中层干部在厂内张榜招贤。
  榜贴出后,大家都看着有能力、有技术的技术员小黄。然而由于某种原因,他正在犹豫不决。
  一位老工人走了过去,直言相激:“小黄啊,厂里花那么多钱送你去上大学,你不是个优等生吗?大家巴望着你出息呢,没想到,你连个车间主任的位子都不敢接,你真是个窝囊废!”
  “我是窝囊废!”话音未落小黄就跳了起来,说:“我非干出个样儿来不可!”他当场揭榜出任了车间主任。
  ·偏激法。
  就是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以暗示的方式贬低对方,从而激发对方奋起向上,超越第三者的决心。三国时,诸葛亮说服孙权共同抗曹,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实际上,夸耀旁人,在客观上就等于贬低了对方,使其自尊心受到刺激。
  为恢复失去的心理平衡,被刺激者必然奋起直上,压倒自己的对立面,这样就使说者的目的得以圆满实现。
  ·暗激法。
  就是有意识地褒扬对方光荣的过去,从而激起他改变现状的决心。
  某化工厂食堂办得不好,工人有意见。
  一天,刘书记叫来转业干部、行政科高科长到食堂来,见工人们又敲筷子又敲碗,骂骂咧咧的情景,然后说:“老高,你的老部队在新疆吧?”
  “是的。”
  “你在部队是优秀炊事员、优秀司务长?”
  “是的。”
  “你当军需股长时立过二等功?”
  “是的。”
  “那,现在呢?”
  老高低下了头。
  刘书记说:“咱不说别的,就说为转业干部的声誉,你也不能把工作放松到这一步啊!难道你连个伙房都搞不好?!”
  第二天,老高就像变了个人,下伙房亲自抓。半个月后,食堂大变样。
  由此可见,这种暗激式的激言,对那些在思想上、工作上曾经有过光辉一页的人是十分有效的。
  ·导激法。
  激言有时不是简单的否定、贬低,而是“激中有导”,用明确或诱导性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起来,引到你希望的方面上来。
  总之,激言诡辩术就是这样一种利用人的自尊心强的特点,用明的或暗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语言刺激,诱导对方努力维护自己尊严,奋发向上的方法。当然,激言诡辩术的成功也是有条件的。
  ·要看对象。
  运用激言诡辩术时,必须首先对对方的思想和性格有大致的了解。“激将,激将”,对方必须是一员“将”。换言之,对方必须是那种自尊心、荣誉心极强的人。
  应看时机,要恰到其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注意分寸。
  激励之言在用词上要讲究,既不能没有锋芒,不疼不痒;又不能太刻薄,使对方反感,产生对抗心理。
  总之,激将之言要辩证地把褒与贬、抑与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诡辩者的预期目的。



  7.谐音双关妙趣横生——谐音诡辩术谐音诡辩术是把这些在意义上毫不相干的词语捏合在一起,造成同一语音形式的词相互干涉、相互抵触,达到论辩的致胜。
  有个人十分贪杯,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朋友都很痛心,一再劝他不要滥饮,无奈他就是听不进去。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设一条妙计,吓唬他一下,也许能吓住他。
  一天,当他大醉大吐之后,朋友们弄来一块猪肝,沾些污物,给他看过,说:“人有五脏才能活命,现在你喝酒无度,吐出一脏,只有四脏了,生命已经十分危险,今后不要再喝了。”
  哪知这人人醉心不糊涂,他故意撒酒疯:“唐三奘都能上西天取经,何况我还有四脏呢?”
  酒鬼运用谐言,把“奘”与“脏”牵扯到一起,令朋友们无可奈何,充分显示了这酒鬼机智的辩才。
  三个朋友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店里只剩下一个空位子,三个人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商定:谁吹的牛大,谁就坐这个位子。
  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瞎子。他抢先说:“我目中无人,该我坐第一位。”
  另一个是矮子。他说:“且慢,我不比常(长)人,应该由我坐。”
  第三个人是驼背。他不慌不忙地说:“你们都别争,其实,你们都是(直)侄辈的,这个位子,理所当然让我来坐。”
  三个人,皆用谐音诡辩术,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上下。
  运用谐音诡辩术,还可以起到讽喻的作用。
  有个女婿,善辩,一次同媳妇一块儿到老丈人家去串门。
  丈人是个吝啬鬼,在午餐席上只摆盘生柿子和几样素菜。
  女婿伸手拿过生柿子连皮一块儿吃,媳妇在屋里看见了,连连叫苦。女婿一边吃,一边回答说:“苦倒不苦,只有些儿涩(啬)。”
  苦涩的“涩”与吝啬的“啬”同音,女婿借此讥讽老丈人的吝啬。他吃柿子连皮一起吞,逗引她媳妇发问,以讥讽他的丈人。
  在词语的选择上,女婿也挺会斟酌的,不说柿子苦,而说涩,旨在运用谐音双关。虽然嘴受了点罪,却达到了讥讽别人的目的,还不显得鲁莽无礼,足显其机智了。
  纪晓岚与和珅同朝为官,纪晓岚任侍郎,和珅任尚书。
  有一次,两人同饮,和珅指着一只狗问:“是狼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意识到和珅是在辱骂自己,就给予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道:
  “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这里“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和珅用谐音攻击纪晓岚,自以为聪明卓绝,没想到纪晓岚用同样的诡辩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狡猾的和珅占不到半点便宜。
  运用谐音诡辩术,还可以使你在诡辩中灵活地驾驭语言,显出智慧。
  一个富人,有几亩闲田,租给张三耕种,每亩要鸡一只。
  张三将鸡藏在身后,地主就作吟哦之声道:
  “此田不给张三种。”
  张三忙将鸡献出来。地主又吟哦道:
  “不给张三却给谁?”
  张三问其故,田主道:
  “开头是无稽(鸡)之谈,后来是见机(鸡)行事啊!”
  地主巧用谐音,使他在事情发生突然变化——张三献出鸡后,能够迅速应变,圆满解决了双方关系的短暂失衡,又挽回了自己的面子。



  8.正话反说寓意深刻——反语诡辩术反语诡辩术,指诡辩者故意正话反说,违反逻辑规律或规则,以达到自己诡辩目的的诡辩技巧。
  反语诡辩术是用反话来揭示其正言的似反己,实反他人的内涵,其实,反语是反自反性的偷换概念(即反语就是偷换概念的过渡或是铺垫)。其合理性就是利用自然语言中自身包含的歧义,使其过渡成为合理化而达到其目的。
  这种反语诡辩技巧,常使一些不明确的性质随主观的意思而改变。
  《晏子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景公喜欢打猎,王宫的后花园里养着很多鸟。
  有一天,齐景公走进后花园,发现几只珍贵的鸟不见了。便赶忙去问管鸟人烛邹。
  烛邹不知道鸟飞走的原因,显得非常惶恐。
  齐景公很恼火,便令官吏斩烛邹。被抓走时,烛邹苦苦哀求免死。
  站在一旁的国相晏子于心不忍,说:
  “且慢!烛邹有三大罪状,请允许我当面逐条斥责他,然后再处死。否则太便宜他了。”
  征得景公同意后,晏子指着跪在地上的烛邹说:“你为国君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我们的国君是个仁慈的人,现在被迫叫他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如果这事传出去,给诸侯各国的人听到了,他们一定会批评我们的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名声多难听,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斥责完毕,晏子侧过身来对景公和卫士说:“现在可以把他押下去斩了。”
  “慢!”齐景公说,“先生的话我领会了,我听你的,放了他吧。”
  晏子实际说的是反话,表面上似乎在斥责烛邹的罪状,实际上是在批评齐景公“重鸟轻人”,毫无仁慈之心。这种反语诡辩术的运用,既照顾了景公的面子,又把是非说得很清楚,致使景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巧妙地运用反语,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讽谏,劝导别人,表达自己的正确主张。
  秦朝宫廷里有个乐使名叫优旃,他滑稽多谋,常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批评朝政。
  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他一上台便打算把整个咸阳的城墙油漆一新。
  这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
  有一天,优旃乘机问:“听说皇上准备油漆城墙,有这件事吗?”
  “有。”胡亥说。
  “好得很!”优旃说,“即使皇上下说,我也要请求这样做了。漆城墙虽然辛苦了百姓而且要多派税捐,但城墙漆得油光光、滑溜溜的,敌人进攻时怎么也爬不上来,多好啊!要把城墙漆一下不难,难的是找不到一间大房子让漆过的城墙阴干。”
  优旃的一席反话,使二世打消了漆城墙的念头。
  巧为反语,还常常可以起到讥讪和激励的作用。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镇压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皿痕抹杀了。”
  文中巧为反语,正反杂陈,含义明显,“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均为反语,这种讥讪是富有辣味的。
  读过《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人大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文字: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这段话中,诸葛亮叫孙权投降曹操,当然不是真话。诸葛亮故意用反语相激,旨在使孙权痛下决断。
  说话论辩的艺术值得研究,韩非子《说难》的那个“说”字大有学问。
  以韩非子之才智,尚感到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之难。可是却竟有人,如本文提到的晏子、优旃、诸葛亮、鲁迅等,偏能举重若轻,易如反掌地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表达自己所要表述的愤懑和不平。可见,巧妙地运用反语颇有几许耐人寻味的道理了。




  9.有意曲解巧设圈套——歧义诡辩术歧义诡辩术是指论辩中利用自然语言的歧义性,巧妙地构成语言的圈套,以诱敌入彀、克敌制胜的诡辩技巧。
  唐朝有个人名叫汪伦,家住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万村小镇。他十分仰慕当朝的大诗人李白,又恨无缘相识,一直想寻个机会亲睹一下这个“诗仙”
  的不凡风采并交个朋友。
  有一次,碰巧李白遨游名山大川到了皖南。汪伦寻思:有什么妙法可以结识李白呢?
  他忽然想起李白一爱桃花,二爱喝酒,便灵机一动,给李白写了封邀请信。信上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此信,欣然赶往桃花潭来见汪伦。
  两人寒暄后,李白说:“我是特地来观十里桃花、尝万家酒店的。”
  汪伦这才告诉李白:“十里桃花说的是十里之外的桃花渡,万家酒店是指万家潭西一个姓万人家开的酒店。”
  李白听罢,才悟自己“上当”,大笑不已。
  李白在汪伦家盘桓数日,临别时,李白感激汪伦的一片盛情,特作了《赠汪伦》绝句一首相赠。
  “十里桃花”可以表达出遍地桃花的含义,也可以表示某一潭水的名称;“万家酒店”可以表示酒店无数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店主人姓的酒店。汪伦正是利用这种歧义现象达到热情邀请李白的目的。
  当威尔逊(美国第二十八届总统)任新泽西州的州长时,接到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参议员,即他的一位好朋友刚刚去世了。
  威尔孙深为震惊和悲痛,立即取消了当天的一切约会。几分钟后,他接到本州一位政治家打来的电话:
  “州长先生”,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能代替那位参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慢吞吞地回答说:
  “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威尔逊利用对方活中“参议员的位置”一词的歧义性,有意曲解对方的意思,把“在参议院里的位置”巧换成“在殡仪馆里的位置。”既使自己摆脱对方的令人厌恶的要求,又揭露了那个人急不可待的权力欲。
  运用歧义诡辩术时。语言的迷惑性及灵活性特别重要。
  三伏天气,烈日当空,大树下有个小商贩在高声叫卖:“冰镇汽水儿俩五毛,喝来吧,您哪!”
  有一个外地的过路人听到了叫卖声,来到摊儿前说:“你给我拿俩瓶。”
  小商贩立即打开两瓶递了过去。过路人喝完汽水,递给商贩伍角钱就要走。
  小商贩说:“哎!别走,钱不够!”
  过路人说:“怎么不够?你刚才不是吆喝‘冰镇汽水儿俩伍毛’吗?”
  小商贩说:“对呀!一瓶汽水儿‘俩五毛’,你喝了两瓶,应是四个伍毛,还差三伍毛哪?”
  过路人一听,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他又掏出一元伍角,狠狠地甩给小商贩。
  “冰镇汽水儿俩伍毛”可以做出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两瓶汽水共五毛”,另一种解释是“一瓶汽水两个伍毛”。
  这样,小商贩利用前一种解释吸引了顾客,利用后一种解释敲诈了顾客。



  10.偷梁换柱别有新意——巧改词语术巧改词语诡辩术,即把对方的辩词中的某个词语略加改动,产生一个新的意义,用于回击对方的方法。
  有一年,江苏阳澄湖口发现一具浮尸。
  地方照例要向官府呈报“阳澄湖口发现浮尸”。
  这件事被住在阳澄湖口岸的几户老百姓知道了,大家很不满意。因为官府一旦知道是这里出的人命案,就要验尸追查,怕惹出麻烦。
  后来,他们去请教师爷。
  师爷叫人把呈报单拿来一看,灵机一动,拿起笔,蘸蘸墨,在呈报单的“口”字空中,加上一竖,改成“阳澄湖中发现浮尸”。
  偌大的阳澄湖发现浮尸,这同住在湖口岸的老百姓就不相干了。大家看了,个个拍手叫好。结果什么麻烦也没有。
  运用巧改词语诡辩术,所改动的词语要体现出“巧”字。
  在十年“动乱”中,著名作家赵树理被关牛棚。
  一天,看管他的造反派头头“胡司令”来收自传材料。
  赵树理用文言体简练地写了一张稿纸。胡司令看了半天,看不懂、念又念不通,便发火地把稿纸往桌上一摔,说:
  “赵树理,你这叫自传?你活了六十大几,就这二百字能交代了?”
  “你说我哪里写得不对?”
  “胡司令”眼一瞪:“写得太少,分量不够。”
  赵树理讥笑道:“你说写来少才够份量,三十斤还是五十斤?”
  “胡司令”满脸发窘,把桌子一拍:“你老实点,再不老实,把你在这里关上四十年不能出去。”
  赵树理忍不住哈哈大笑:“四十年以后早已没有了赵树理,你想关也没有对象了。”
  赵树理巧改词语,令造反派无可奈何。
  运用巧改词语诡辩术,所改词语要贴切不能牵强附会。论辩中对所改词语要加重语气,重点突出,起到一定强调的作用。
  有一次,张作霖应日本人邀请去出席酒会。
  在酒会上,这位东北“土皇帝”派头十足,威风凛凛,使在场的日本人大为不快。
  日本人于是决计要当众羞辱张作霖,以发泄他们内心的积懑。
  酒会场上,飘红流绿,人头攒动。
  酒过三巡,一个日本名流离席而去。不一会儿,他捧来笔墨纸张,定要张作霖当众赏幅字画。
  他认为张作霖是“土包子”,斗大字不识一箩筐,定然会当众出丑。
  不料,张作霖接过纸笔,竟不推辞。写完过后,冷笑两声掷笔而去,旁若无人地坐回自己的席位。
  众人齐看纸上写的是“虎”字,落款为“张作霖手黑”。
  张作霖的秘书凑近张作霖小声说:
  “大帅,您的落款‘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字,成了‘黑’
  字了。”
  张作霖听了,两眼一瞪,大声骂道:
  “妈个巴子,你懂个屁!谁不知道在‘黑’字下面加个‘土’字念‘墨’?
  我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
  在场的日本人听了,个个张口结舌。
  张作霖此举,对于一个军阀来说,真可谓奇绝了。
  关键词语是支配对方论点的核心,将它偷梁换柱,不但能取得难以言传的效果,而且还能有力地反驳对方。




  11.据实作答形拙实智——实话实说术有些问题虽然十分简单,却不容易回答。
  在社交场合遇到别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则容易让人感到难堪。如果我们对别人的问题不予回答则显得自己无知,同时也很不礼貌,但如果牵强附会,勉强回答,也会让人厌倦。
  实话实说诡辩术,就是在论辨中对一些简单而不易回答的问题以实际的回答转换问题实质的诡辩技巧。
  实话实说诡辩术可以帮助你回答你不知道的一些问题。
  国外有一个导游陪同旅游团到某一个历史名城参观。
  游者问:“请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个大城市吗?”
  导游一下子茫然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但他非常机敏地说:
  “不!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
  旅游团里的人们哈哈大笑。
  一个导游陪同参观团参观古城,却连古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很难堪的事情,但导游巧妙地用语言摆脱了困境,表现出他高超的诡辩技巧。
  实话实说诡辩术可以帮助你回答一些不友好的提问,也可以帮助你回答一些不好直接回答的问题。
  有人向瑞士大教育家彼斯塔洛奇提出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你能不能看出一个小孩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能,”彼斯塔洛奇干脆地答道。“如果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将来准是个男人。”
  彼斯塔洛奇遇到的是一个无聊且棘手的问题,更高明的教育家也无法回答。
  但彼斯塔洛奇却用大实话来回击他。本来这个问题会使彼斯塔洛奇很难堪,但他却反而把提问题的人置于尴尬的境地。
  某学院的一名学生,第一次陪外宾赴宴就遇到了麻烦。
  “这是什么?”外宾指着盆里的菜问道。
  那是两个剥了壳的鸡蛋,经过厨师的艺术处理,几乎如同凤凰蛋一般。
  偏偏egg——鸡蛋这个词怎么也想不起来,他灵机一动,笑着回答:“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
  语毕,同桌的外宾不由地鼓起掌来,“Verygood,very—good!”
  这位学生实话实说,反而使自己的无知变成众人赞叹的幽默。
  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他们提的问题,用实话实说诡辩术也可以奏效。
  “阿英,你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有身份的人。但你在那个粗鲁的阔佬面前为何低声下气呢?”
  阿英:“人类本来就是如此,你想挤牛奶,当然要在牛的面前躬下身来!”
  别人对阿英提出的问题,是想挑拨阿英与老板的关系,也是对阿英人格的污辱。而阿英却作了一个巧妙的比喻,瓦解了对方的攻击。
  由此可见,对于一些简单而不易回答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自作聪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回答,其实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作法。
  最大的智慧是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理解世界。




  12.委婉表达心领神会——言下之意术言下之意诡辩术指在论辩中,双方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意不把话挑明,而用隐蔽、暗示的表现方式,把直意包含在词语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向,让对方心领神会,即”言不到意到”的诡辩技巧。
  言下之意诡辩术在外事交往中有特别的使用价值。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一次酒会上说: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20 多年”
  真可谓“绝顶好辞”。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就是一句隐含着大量内涵的“隐语”。
  从字面上,人们很容易明白其中的“言下之意”,这样既避开敏感问题缓和了气氛,又表明了原则立场。
  外交家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又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时,就需要用这种言下之意诡辩术。
  请看这样一段外交对话:
  甲问:“我们的意图是下次会议能在纽约召开,不知贵国政府认为如何?”
  乙答:“贵国饭的味道不好,特别是我上次去时住的那个旅馆更是糟糕。”
  甲问:“那么,您觉得我今天用来招待您的法国小吃味道如何?”
  乙答:“还算可以,不过我更喜欢吃英国饭。”
  乙方用“隐言”表达了自己希望在英国召开这次会议的想法。
  这不是故弄玄虚,有意做作,这是外交的需要。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微妙的。外交家出言的得失,往往会产生相应的国际影响。因此,外交家们为了在外交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常常运用言下之意诡辩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向。
  事实上,言下之意诡辩术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诡辩技巧。它在外交上,能很好地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作到“进可攻,退可守”,真可谓是“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巧妙地运用它,具有调和气氛,试探对方,以及随机应变的作用。
  这种言下之意诡辩术,不仅在外交场合,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积极意义。
  某单位工人小王要结婚了,团支部书记问他:“小王,你们的婚礼准备怎么办呀?”
  小王不好意思地说:“依我的意思,简单点,可是,丈母娘说,就这么一个女儿”
  书记说:“咱们车间的小李、小张也都是独生女啊!”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都运用了隐语。
  小王没有说明要大操大办,但话里隐含了要大操大办的意思。
  书记也没有直接驳斥小王的意思,而是用了小李、小张新事新办的例子,曲折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叫小王去体会、品味,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总之,这种“言下之意”的暗示,运用得好,能收到微妙的交际效果。




  13.一词多义一语双关——一箭双雕术一箭双雕诡辩术,是论辩中凭借语音中的一语双关,或利用某个词的多音或多义,或者利用语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以一种回答同时达到两个目的的诡辩技巧。
  刘三姐既勤劳勇敢,又聪明美丽。
  有一天恶霸莫怀仁梦想逼刘三姐成婚。刘三姐提出要按壮族的规矩对歌结亲,胜了成亲,败了莫再啰嗦。
  莫怀仁只好答应了,并请了陶、李、罗三个秀才前来与她对歌。
  双方对了许多歌,三个秀才都败下阵来。莫怀仁贼心不死,想用最后一首歌难倒刘三姐。他唱道:
  “姑忍受你且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分不清就是莫家人!”
  刘三姐微笑着唱道:
  “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
  这样,刘三姐既把狗分开了,又把他们痛骂了一顿,刘三姐用的就是一箭双雕诡辩术。
  运用一箭双雕诡辩术,应该有机敏的头脑、深邃的洞察力和一定的语言技巧,还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利用语言文字的谐音、多义、多层次意义来作文章,言在彼而意在此,既不能太直太露,太直太露则缺乏艺术性、兴味索然,也易于被对方抓住辫子;又不能过于隐晦,要让人稍作思考后即能清楚地理解。
  一个中秋之夜,当时正在上海未回的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应邀参加一个由齐齐哈尔市到上海学习的厂长和盐城来上海学习的学员组织的联欢会。
  联欢会时,人们请齐齐哈尔市委书记讲几句话,面对天南地北的这两部分人,市委书记说:
  “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是著名的丹顶鹤的故乡。丹顶鹤是一种候鸟。冬天,丹顶鹤就要南飞,飞到哪儿去呢?飞到盐城,和那里的百姓一起过冬,第二年春又飞回齐齐哈尔。丹顶鹤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飞来飞去,早就把我们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了丹顶鹤那么美好,既是齐齐哈尔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我希望我们两地人民经常往来。我们要到盐城感谢当地人民对丹顶鹤的关照,也欢迎盐城的同志来丹顶鹤的故乡游览观光”
  话音未落,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的一番话,牵动了两地情,用的也是一箭双雕诡辩术。
  面对一方来自天南,一方来自地北的人讲话,不能单只向着哪一方。如果以齐齐哈尔市的人为主,就会怠慢了盐城的同志;而以盐城的同志为主,又恐辜负了“家里人”的期望。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做到对双力的情绪都要照顾到。这里,关键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同时打动双方心灵的东西。齐齐哈尔市委书记找到的便是丹顶鹤,用这种美丽的鸟,表示了对两地同志的美好感情,又将丹顶鹤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巧妙地与齐齐哈尔市和盐城的地理位置联系了起来。
  一箭双雕诡辩术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4.妙语双关讽刺辛辣——一语双关术一语双关诡辩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的关系。有意使一句话具有双重意义:表面在说这件事,实际上指另一件事。
  一语双关诡辩术既可以用来嘲讽,又可以用来委婉表明自己不便直言的观点。
  从前,有个县官带着随员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朝哪边走才对。
  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那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大声吼道:“喂!”
  老农停下来说:“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奇事!”
  “什么稀奇事?”
  “李庄有匹马下了头牛。”老农一字一板地说。
  “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县官百思不解。
  老农认真地回答道:“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知道那畜生为什么不下马呢?”
  对于这位问路时既不下马,还大声吆喝的县官,老农机智地运用了一语双关诡辩术来给予揭露和讽刺。
  他借字面上的李庄之马下了头小牛却不“下马”的“稀奇事”,影射讽刺身为县官的大老爷连问路时该“下马”都不懂的咄咄怪事;借字面的“畜生”,斥责连做人的常礼都不懂的县官。
  据载,光绪三年(1877 年),许多地方发生灾荒。
  河北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等地为旱灾和蝗灾;浙江宣平水灾;陕西沔县雹灾;仅陕西高陵县,就“饿毙男妇三千余人”。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当时,清王朝由李鸿章主政,翁同龢任户部尚书。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
  于是有人用双关语编撰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联语巧妙地嵌入了他们两个人的官职、籍贯和“政绩”。联语中“肥”
  与“瘦”,“熟”与“荒”,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运用一语双关诡辩术时,要考虑场合、时间等因素,最好能“触景生情”,信手拈来,这样不致于使人产生造作之感。
  运用一语双关诡辩术时,所用的双关词语要以对方心领神会为原则,否则,“孤芳自赏”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伟大的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和玛丽在结婚前同在一个实验室工作,长期的合作、共同的追求和深切的了解使他们相爱了。彼埃尔·居里对工作认真,对仪态典雅的玛丽更是一往情深。
  一次,当玛丽因故要回波兰故乡时,彼埃尔·居里十分焦急,他对玛丽说:
  “你十月间还回来吗?答应我,你还回来!你没有权利放弃科学!”
  玛丽完全听明白了彼埃尔含蓄而热切的语意,很感激彼埃尔对自己的真挚热烈的爱,便满怀深情地回答说:“我很愿意回来!”
  居里的话中所说的“科学”的含意是一语相关的:既包括科学事业本身,也包含居里自己!
  玛丽对居里含蓄而热烈的表白自然心照不宣,激情难禁。而她的回答:
  “我很愿意回来!”同样是语带双关,她同样离不开科学事业和科学事业上的忠实伴侣居里。她愿早日回到居里的身边,回到科学研究的岗位上。
  居里和玛丽,都机智巧妙地运用了一语双关术,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心情。
  这一语双关的一问一答,多么含蓄而又风趣地反映了这两位科学工作者真挚、热烈的爱情和高尚的修养与情趣。
  一语双关诡辩术在论辩中具有双重作用:它能够使语言幽默、含蓄,加深语意,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论敌的嘲讽,挪揄,令其手足无措,不得不服输。



  15.百般挑剔巧钻空子——吹毛求疵术吹毛求疵诡辩术,就是诡辩者钻对方语言的空子,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吹毛求疵,作出似是而非的议论。
  吹毛求疵总是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即可以忽略的地方)要求其精确。
  换言之,就是钻空子。
  但是,往往不必要精确的地方一般又蕴含着某种精确的部分,这部分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尽管这种“利用”是叫钻空子,那也是一种合理的利用,是不可指责的。
  人们为了简练总是把不必要精确的地方省略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精益求精哪怕是个幌子那也是无可非议的。
  故此,吹毛求疵诡辩术只要运用恰当,也可作为常用的诡辩技巧之一。
  吹毛求疵诡辩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介绍下列常见的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有些话是可以而且应该省略的,否则会流于烦琐冗赘,而诡辩者常常对略语吹毛求疵,《韩非子·说林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客人贡献“不死之药”给楚王,他把药送到“谒者”那里,“谒者”捧着药入宫,遇见”中射之士”。“中射之士”问:“可以吃吗?”“谒者”说:“可以。”
  “中射之士”便把药抢过来一口吃了。
  楚王问罪,中射之士狡辩说:“‘谒者’告诉我可以吃,并没有说只有大王可以吃,所以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谒者’没说清楚。”
  第二种情况是,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习惯用语,还有成语、歇后语。这类语词都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并且形成了固定的、人所公认的意义,对其形式通常没有人也没有必要究其精确性,但是诡辩论者往往在这个地方展开诡辩。
  如成语“一目了然”,如果有人要挑“毛病”,则会反问:“那么两目呢?”
  又如习惯语“救火”,挑剔的人会说:”火不是越救越旺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生活中,吹毛求疵诡辩术的运用随处可见。其中有的是出于某种溺爱的严厉(即老师对学生或家长对孩子的苛刻要求);也有出于某种情感上的不满(即恋人对情人的挑剔);甚至还有出于某种报复的(即无理的责难)。
  总之,吹毛求疵诡辩术不仅有善意的,而且也有恶意的。其具体表现大都是在允许忽略的范围内刻意要求其精确。也就是说,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刻意要求精确。
  当然,我们不能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约定俗成的词语中吹毛求疵。
  否则。我们就会以今度古闹笑话。这种吹毛求疵是咬文嚼字,望文生义的错误。




  16.貌似否定实为肯定——异曲同工术异曲同工诡辩术,是充分利用语言学中“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这一原理,通过改变表达形式与利用语境中的隐含法来实现前后话语意思一致性的诡辩技巧。
  异曲同工诡辩术,其表面上是退让,而实质上是坚守阵地,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又可不改初衷。
  牛津大学有个叫艾尔弗雷特的年轻人,因为有点诗才全校闻名。
  一天晚上,他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新创作的一首诗。同学中有个叫查尔斯的说:
  “艾尔弗雷特的诗我非常感兴趣,他是从一本书中偷来的。”
  这话传到艾尔弗雷特的耳朵里,他非常恼火,要求查尔斯当众向他道歉。
  查尔斯想了想,答应了。他说:“我说的话很少收回。不过这一次,我承认是我错了。我本来以为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但我到房里翻开那本书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看起来,似乎查尔斯已经道歉了,但实际上他仍在坚持艾尔费雷特的诗是抄袭别人的这一观点,妙就妙在他利用“偷”字的多义性做了文章。
  “偷”有偷窃义,也可引申为“抄袭”。他虽承认了艾尔弗雷特的诗不是偷来的,但由于后面有一句“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就足以证明艾尔弗雷特确实是抄袭了别人的诗。
  查尔斯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木,使艾尔弗雷特无地自容。
  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侯波有一次在电视台表演时说:
  “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是驼背的。”
  这句话被旅馆老板听到了,他非常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名誉,打算控告他。
  侯波知道消息后,心里挺不服气,决心坚持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决定作些“让步”。
  于是他在电视台上发表了一个声明,向对方表示道歉:
  “上次我曾说,我住的旅馆房间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这句话说错了。
  我现在郑重更正: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
  侯波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术,他主要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达到肯定的目的,即否定的是老鼠的驼背,而肯定的却是老鼠的存在。
  他表面上是道歉,其实是坚持先前的说法:我住的旅馆房间里有老鼠,而且不只一只。这样,他不但巧妙地坚持了上次在电视台表演中所持的看法,而且使其幽默讽刺的意味更为强烈。
  某君偶染风寒,往一家医院就诊数次,不见好转,不禁愤然:“某医院某些医生真是‘南郭先生’。”
  此话传开,众医生皆怒形于色,令某君道歉。
  某君答:”前几日所说不妥,特为更正:某医院某些医生不是‘南郭先生’。”
  某君的表达技巧也是异曲同工诡辩术。一字之异,妙不可言。
  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术的诀窍是由部分肯定(另一部分否定)变为部分否定(另一部分肯定),结果仍然下变。
  在特殊情况下,异曲同工诡辩术不失为一种交际应变良策。




  17.避讳禁忌巧度难关——同义替换术同义替换诡辩术就是根据论辩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取得论辩胜利的诡辩技巧。
  清朝乾隆年间,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叫诋毁的和尚。
  此人聪明机灵,却心宜口快,喜欢议论天下大事,且要讲便讲,想骂便骂。
  乾隆皇帝对此人早有所闻,为了找借口惩治诋毁和尚,便化装成秀才来到净慈寺。
  乾隆随手在地上捡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指着青的一面问诋毁:“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呀?”
  按照一般的说法,应叫“蔑青”。但诋毁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于是灵机一动,答道:“这是竹皮。”
  乾隆原以为诋毁和尚会答“蔑青”(与“灭清”同音),便可以对清政府不满的罪名立即处罚他,料不到他巧妙地绕过去了。
  “老师父,这个又是什么呢?”
  “这个嘛,”诋毁心里明白了,若回答“篾黄”,则正中乾隆的计策,因“蔑黄”和“灭皇”同音。
  于是诋毁答道:“我们管它叫竹肉。”
  乾隆这一招又失败了。
  诋毁和尚机智地采用不常用的“竹皮”、“竹肉”等词语代替了常用的“蔑青”、“蔑黄”等有犯忌触讳的词语,终于躲过了一场无妄之灾。
  构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语句的方式有许多,比如共同语与方言不同,像“太阳”与“日头”;口语与书面语不同,像“蹓跶”与“漫步”;古语词与现代语词不同,如“吾”与“我”;构成词或语句的方式不同,像“演讲”与“讲演”;等等,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灵活运用。
  乾隆皇帝有一次到镇江金山游览,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作向导。
  小和尚陪同乾隆上山时,说:
  “万岁爷步步高升。”
  乾隆有意试试他的口才,下山时故意问小和尚:
  “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怎么样?”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比前步更高。”
  小和尚为了避免“步步下降”这种触忌犯讳的语句,改变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从后步与前步相比来分析:后步既可指下山时在后面的脚步,又可指皇上的未来前程。用这样暗含双关的语句代替步步下降,巧妙地渡过了一道难关。
  思维和语言并不是一对一的。有时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思维内容,有时同一个内容又可用不同的语句形式表达,这时,它们表达的内容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效果又并不完全一样。
  使用同义替换诡辩术可以满足我们论辩中回避忌讳的需要。另外,恰当地使用同义替换诡辩术还可以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8.巧接言词否定对方——续接变意术续接变意诡辩术,指接过对方的话语,巧妙地增加一些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改变对方的原意,从而否定对方的诡辩技巧。
  这种方法针锋相对,巧用对方话语,通过增加巧接言词来改变语句意义,所以既增加了双方话语的对接性,又能收到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令对方无言以对的论辩效果。
  甲:“昨天评议会上,我坦率地说出了对王主任的全部看法。”
  乙:“都是优点。”
  甲是个喜欢拍马奉承的人,但却装出一副敢陈述己见,直言谏上的面孔,乙续接了一句,使原可以肯定的“坦率地说出了对王主任的全部看法”变成了不可肯定的“坦率地说出了王主任的优点”,从而否定了对方,揭露了甲的实质。
  续接变意诡辩术的特征在于“续接”和“变意”。
  “续接”即顺着对方的话语,利用自然语言的线性特征在对方话语之后巧妙地增加一些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
  “变意”即通过所增加的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与对方语意相悖,形成对抗,以否定对方,揭示出对方的实质。
  当面对面直接论辩时,运用续接变意诡辩术反应须十分敏捷,思维要快,语言组织也要快,否则难以“续接”。另外,还要注意续接的言词应能改变对方的原意——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也就是能否定对方。
  比如,有个人无论哪方面都未能显示出他未来的领袖才干,却对你说:
  “我想,凭我的才能将来弄个总理当当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这时你不必一本正经地反驳他,说他这不行,那也不行,根本就不是当总理的料。你可顺着他的话语用续接变意诡辩术来与他对接:“我想你是可以的,不必等到将来,今天晚上就可以,当你进入梦乡的时候。”
  这样否定对方的空想、梦想,而一点也不显得呆板、枯燥,倒是增添了一点雅趣。
  续接变意诡辩术在日常生活的语言对抗中经常可以发挥它的插科打诨作用,增添语言交际的活泼感。如:
  A:“我很想念她。”
  B:“她的‘孔方兄’。”
  不过,续接变意诡辩术一般带有极强的嘲讽意,因此若非面对恶意攻击的论敌时,使用此技巧应力求语气平和,用诙谐、轻松的语词来冲淡“嘲讽”
  感,使语言对抗变成愉悦身心的语言活动,创造一种含蓄的言语氛围,增加生活的情趣。




  19.不同语境不同含义——词语别解术一个词语可能具有多种含义,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意思。
  词语别解诡辩术就是诡辩者根据词语多义性的特点,把别人话语中的某个词语赋予另外一个含义,以达到论辩取胜的诡辩技巧。
  古代一个贪官离位时,有个老百姓送给他一块德政匾,上面写着“五大天地”四个字。
  贪官看后还非常高兴。
  好多他不太明白,问那人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那位老百姓解释说:“他一到位时,金天银地;在内署时,花天酒地;坐大堂断案时,昏天黑地;百姓喊冤时,怨天怨地;如今离位了,谢天谢地。”
  “五大天地”,初看起来是褒扬的意思,可经那老百姓一解释,马上变成一个贬义词。他正是通过对“五大天地”含义的特殊解释,辛辣地讽刺了离位的赃官。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
  “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
  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记者不死心,又问:
  “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人都昂首挺胸走路,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低头弯腰走路呢?”
  周恩来风趣地回答:
  “很简单嘛。你们美国正在走下坡路,只好昂着头走路。我们中国正在走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嘛。”
  在另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突然站起来问:
  “请问总理先生,中国是否有妓女?”
  周总理出乎意料之外地回答说:“有!”
  在场的人都大为吃惊。周总理接着说:“在中国的台湾省。”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位记者又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总理:“有18 元8 角8 分。”
  记者们为之愕然。周总理从容地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
  10 元、5 元、2 元、1 元、5 角、2 角、1 角、5 分、2 分、1 分,合计是元8 角8 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全场再次激起了一阵掌声。
  在有些场合,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可以有意违反同一律,追求一种出其不意而对方又能够接受的效果。这时,即便是对方也不会视为不严肃的诡辩,而会视为机智,更不便加以逻辑学上的反驳,而会欣然地或无可奈何地接受。
  在上述例中,记者问的是作为交通路线的“道路”,问的是人们在路上行走时的姿势,周总理却故意别解为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运动中的精神面貌。这种回答,当然比按照原问题回答要高明得多。
  在第三问中,记者所问的“中国”显然指大陆中国,周总理回答的中国却包括台湾在内,周总理巧妙地利用记者所提问题的模糊性宣传了一个中国的主张,否定了两个中国的错误说法。
  在后一问中,记者所问“资金”是指资金总额,而周总理为保守国家秘密,别解词语,把作为发行金额总量的“资金”换成作为发行面额总数的“资金”,可谓机智卓绝,令人拍案。
  再看一则对话:
  “在公司中我是头。”公司经理对他的朋友说。
  “这我相信,但在家里呢?”他的朋友问。
  “我当然也是头。”
  “那你的夫人呢?”
  “她是脖子。”
  “那为什么呢?”
  “因为头想转动的话,得听从脖子的。”
  这里的“头”字,被公司经理前后赋予两个含义,前一个“头”是指公司的最高领导,而后一个“头”则是指人的脑袋。
  公司经理巧用词语别解诡辩术,巧妙地解释了自己在公司和家里的不同地位,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20.矫枉过正答非所问——言过其实术双方谈话,不能答非所问,这是社交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一些场合,对方所问的话本身带有不良用意,如果按问话的要求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会使自己陷于被动或受到嘲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超出问话本身已经局限的范围,做出言过其实的回答。这就是言过其实诡辩术。
  一个纨绔子弟游荡到乡下,发现一个村子非常落后,不像城里那样有那么多可供他肆意作乐的地方。
  他问村里一位长者:“这地方太偏僻了,没有酒馆,也没有妓女,对吗?”
  “是的,此地野外经常出没狐狸。”
  由此可见,运用言过其实诡辩术可以尖刻地讽刺不良的人品和险恶的居心。
  80 年代初,重理轻文在中学里很有市场,某校高中分科后,个别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生。
  一天,几个理科生不怀好意地问一位文科生:
  “你能描述一下什么叫万有引力吗?”
  “不知道!你不就想听到这个回答吗?”
  几位恶作剧学生讨得一场没趣。
  有世界就有矛盾,就难免有不善意的提问,运用言过其实诡辩术作出矫枉过正的回答,就是对这类人的极好回击。
  在许多场合,运用言过其实诡辩术,还能表达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
  一位男子走进一家咖啡馆,发现只有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
  男士走上去,彬彬有礼地说:
  “女士,我可以坐在你旁边吗?”
  “什么,你要和我交朋友,我不是那种人。”女士气忿地回答。
  “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男子回答。
  “什么,你说,你要领我到红灯区(指西方国家夜里的淫乱场所)?”
  女士几乎是喊了出来。
  男子尴尬地找到另一个角落坐下了。
  几分钟后,这位女士走到这位男子身边说:
  “对不起,我是心理医生,想了解一下男性在遭到意外攻击时的反应。”
  “什么,一宿要100 美元。”男子高声喊道。
  这位女士用这种有辱他人的方式做实验,后遭他人羞辱,理当如此,应当钦佩这位男子借题发挥言过其实的机智。




  21.随意拆合发挥讲解——字词拆合术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中的合体字如会意字、形声字大都可以分成独立的几个组成部分,各部分也可以表示一定的意义。
  字词拆合诡辩术,就是诡辩者通过对汉字的结构进行随意拆合来达到自己论辩目的的一种诡辩技巧。
  旧社会的中国向来是重男轻女的,但是有人却通过使用字词拆合诡辩术得出相反的结论。
  甲:“事实上,中国传统上不是重男轻女,而是重女轻男。”
  乙:“不对,我国向来重男轻女,你这样说有何根据?”
  甲:“中国的文字就是一个根据。什么叫‘好’?‘好’就是‘女’、‘子’,而不是女子的就‘孬’,不是女子的只能是男人。所以,中国人历来认为男子不好,女子好,这不是重女轻男么?”
  将汉字拆合发挥讲解,本是一种文字游戏,完全可以不顾真正的结构和实际情况。
  从前有个皇帝微服出游,见有个测字先生正在给一个人测字,那个人写了个“帛”字。测字先生说:“你家有丧事,因为白巾就是戴孝。”
  皇帝亦写同样的字,测字先生见来者不凡,便说:“帛字是皇字的头,帝字的脚,你贵有天下!”同一个字却有了两种相反的解释,这充分显示他的诡辩天才。
  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的组成部分拆开或合拢,以测字攻心,是古代军事家常用的计谋。
  据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江山危在旦夕。信奉天命的崇祯皇帝测字问卦,得一“酒”字,问测字先生,解云:
  “‘酉’乃居‘尊’字之中,上无头下无足,至尊者将无头无足矣。”
  崇祯听罢,魂飞魄散,第二天便缢死煤山。那位测字先生,据说便是李闯王的军师宋献策。
  乾隆年间,当朝大臣和珅想请同朝为官的文学家纪晓岚为自己题字。他在花园里修了一座亭台,四面栽上竹子,清风拂面,幽静非常。
  一天,他以此为由,恳请纪晓岚为之题字。
  纪晓岚参观了他的亭台过后,提笔写了两个字——竹苞。
  和珅非常高兴,马上叫工匠凿成匾额,悬于亭梁之上。
  有一天,乾隆皇帝驾临和珅花园,看到“竹苞”题额,又联想起纪晓岚平日诙谐讽人之状,不禁大笑起来,道:“这个纪晓岚真会嘲弄人。”就回头对和珅说:“他在骂你呢,哪里是什么‘竹苞’,拆开来就是‘个个草包’
  的意思。”
  听乾隆一说,和珅窘得满脸飞红,呆在那儿说不出一句话来。
  看来,文字拆合诡辩术在论辩中具有“攻心”、“嘲弄”等的作用。
  智者在这方面的匠心,确实令人钦佩。




  22.结构相同语意相反——同构意悖术同构意悻诡辩术,指的是仿照对方的话语结构,建构出一个与对方话语结构相同,但语意相反的观点的诡辩技巧。
  这种诡辩技巧有两个特征:
  一是“同构”。即与对方话语结构相同。
  二是“意悖”,即与对方语意完全相反。
  古希腊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在雅典有位年轻的演讲家,他能言善辩,到处发表演讲,雄心勃勃地猎取着功名利禄。
  有一天,他父亲跟他说:
  “孩子,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的。说真话吧,富人会恨死你;说假活吧,贫民不会拥护你。可是既要演讲,你就得或讲真话,或讲假话,所以不是遭到富人的憎恨,就是遭到平民的反对啊!”
  儿子听后,笑着反击父亲说:
  “爸爸,我会有好结果的,因为如果我说真话,那么贫民就会赞颂我。
  如果我不是说真话,就是说假话,但不是贫民赞颂我,就是富人赞颂我啊!”
  这个故事里的青年所使用的就是同构意悖诡辩术。
  同构意悖诡辩技巧的形式多种多样。上面举的例子是属二难推理形式的,其实不只如此。比如,台湾电视连续剧《烟雨蒙蒙》中方瑜反击陆尔豪的例子:
  方瑜正在一条充满泥水的路上行走着,突然陆尔豪骑着摩托车经过,将泥水溅到了方瑜身上。
  陆尔豪没有道歉,开着摩托车扬长而去。
  这时方瑜骂了一句“神经病!”陆尔豪听到后又拐回来,强词夺理地说:
  “我走这条路是我倒霉,你被溅了一身水是你倒霉,我们各倒各的霉,你干嘛骂我是神经病?”
  面对这个不友好的青年,方瑜操起了同构意悖诡辩技巧反击道:
  “我走这条路被溅了一身水是我倒霉,你走这条路挨人骂是你倒霉,我们各倒各的霉,你干吗找我的麻烦?”
  对此,陆尔豪无法回答,只好说:“现在的女孩子一个个都变得伶牙利齿了!”而不了了之。
  运用同构意悖诡辩术的难点,是迅速地将与论敌进行相反的意境填入结构,从而回击对方。
  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方法是与论敌进行逆反思考,从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入手,去寻找有利于我方而不利于论敌的语意。
  在运用同构意悖诡辩术时,可以不去考虑所使用的结构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有效还是无效,只要与论敌的结构相同,便可收到反击对方的效果。
  因为使用同构意悖诡辩技巧的目的主要在于“破”,不在于“立”,即在于破坏谁敌的阵势,而不在于建立自己能够成立的结论。
  运用此诡辩技巧可使论敌自食其果,哑口无言。




  23.巧言释义摆脱困境——巧释词义术自然语言是含混的,同样自然语言中的词也是含混的,这种含混性主要表现在词的多义性方面。
  同样一个词往往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含义。词的这种多义性为我们在论辩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巧释词义诡辩术正是巧妙地赋予某个或某些词语以特定意义来制服论敌,取得论辩胜利的一种诡辩方法。
  在论辩中偶尔出现语言失误时,巧释词义诡辩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渡过难关。
  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什么?”
  一个女学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
  她恰好把三者说颠倒了,引起了哄堂大笑。
  这位女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立刻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
  她说:“现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这岂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孩子成了父母的小皇帝,这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话音刚落,大家都为这位女学生的辩才热烈鼓掌。
  这个女学生可能由于紧张,把“三纲”答颠倒了,而她运用巧释词义诡辩术,对她的“三纲”作了巧妙解释,赋予新的含义,不但摆脱了窘境,而且赢得了听众。
  巧释词义诡辩术能充分显示一个诡辩家灵巧的应变能力。
  即使是面对强大的论敌时,巧释词义诡辩术也可以成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武器。
  一天,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革命诗人谢甫琴科。
  到了召见的时候,宫殿上的文武百官都向沙皇弯腰鞠躬,只有谢甫琴科一个人凛然站立一旁,冷眼打量着沙皇。
  沙皇大怒,问道:“你是什么人?”
  诗人回答:“我是谢甫琴科。”
  “我是皇帝,你怎么不鞠躬?举国上下,谁敢见我不低头?”
  谢甫琴科沉着地说:“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这些人一样立在你面前深弯腰,请问,你怎么能看得见我呢?”
  俄语中“召见”一词,可以表示“应邀前来”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见脸面”的意思。诗人赋之以后者这种特殊意义,表现了他不畏强权、大义凛然的气概。
  要想使用巧释词义诡辩术取胜,就必须在论辩的关键时刻,能迅速洞悉某些特殊词语可能表达的多种含义,选取其中于我有利的义项,作出出乎论敌意料之外的解释,夺得论辩的主动权。




  24.解词释义别开生面——衍义诡辩术衍义诡辩术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发挥释义的一种诡辩技巧。
  它能够使言谈话语别开生面地达到警策、风趣、幽默、讽刺,或是某一独特语言取向的效果。
  运用衍义诡辩术技巧有二:
  ·释语。
  释语即借用对某些词释义的形式,临时加以引申、发挥或作某一取向的说明。
  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家里来了位不速之客。名叫荷格,是一名惯匪。
  法院要对他起诉,并要判他死刑。
  他找培根是想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格(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n 意为熏肉)有亲戚关系”。
  培根听后大笑:“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成为熏肉。”
  那个惯匪荷格的“攀亲”本来是荒谬的,而培根却利用释语的方法,按照培己的意向——不救他来进行解词释义,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既“合情”(按照荷格攀亲的想法)又“合理”(按照语根的态度),十分恰当。
  ·衍名。
  它主要是对人名、物名、地名等作“探源”、“考证”,或引申、发挥,衍释出一种符合诡辩者需要的意义。
  白居易年轻时初到长安,去拜见当时颇有名望的诗人顾况。
  当时白居易尚无诗名,顾况看着白居易的名字,笑着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啊!”
  顾况是以名衍义——做诗不是容易的事。
  接着,顾况翻看白居易呈上的书稿,当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感叹道:“有此好诗,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这里,顾况仍是用的以名衍义——白居易的诗才出众。
  衍义诡辩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可使言谈话语别开生面。
  由于衍义诡辩术可以根据特定的语境,按照一定的主观意向进行解词释义,所以可以在正常的语境中拓展出一种别开生面的话语取向,取得人们始料不及的语言效果。
  1945 年,广东漫画家廖冰兄的漫画《猫国春秋》在重庆展出。有人请他和郭沫若等人吃饭。
  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那么古怪,自称为兄呢?”
  画家王琦代为解释:“其妹名冰,故用此名。”
  郭沫若听后微笑道:“啊!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
  几句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郭沫若在这里运用了衍义诡辩术,使交谈气氛在幽默中越发融洽。
  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语言困境。
  在语言的交往中,有时会因为已方考虑不周或是对方说出的话语令己方非常意外而出现语言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发挥衍义诡辩术对言谈话语能作多种解释的特点,将陷入困境的话语引向于己有利的一面,或是于双方都没有妨碍的一面,形成一种短时过渡,给自己以一定的思考机会,以使论辩继续进行下去。








  第二编不拘一格引人入胜
       25.风趣合蓄诙谐轻松——幽默诡辩术幽默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反驳对方时,有时不采用锋芒毕露、相互抨击的语言,而采用风趣含蓄、诙谐轻松的语言,使其论辩效果更好,更有说服力的诡辩技巧。
  在论辩中,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一些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更浅显、更形象,可以在妙趣横生、令人发笑的气氛中,使对方感到自己观点的荒谬,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批驳。
  传说汉武帝晚年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
  一天,他对侍臣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不知是真是假?”
  东方朔听了这话,知道皇上又在做长生不老之梦了。
  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面有不悦之色,喝道:“你怎么敢笑话我?”
  东方朔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我怎么敢笑话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
  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
  东方朔答:“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说的,‘人中’
  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吗?”
  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在这个故事中,东方朔以幽默的语言,用笑彭祖的办法来讽刺汉武帝的荒唐,整个批驳机智含蓄,风趣诙谐,令正在发怒的皇上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很愉快地接受这种批驳。
  幽默,一方面既可以鲜明地表达观点,又可使别人在舒畅的心情中接受诡辩者的观点;另一个方面可以营造辩论场上的气氛,获得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对方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造成紧张,同时又鼓舞自己,使自己情绪高涨,越战越勇,越战越精。
  狮城舌战,复旦队在运用幽默诡辩术征服对手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台大队:“照对方辩友那样说的话,人性本恶,我们要教育干什么?因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早就不成立了,应该是‘师傅领进门,教鞭跟你一辈子’了。”
  复旦队于是也幽默地反驳:“按照对方辩友的这种逻辑,那么教化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每个人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幽默诡辩术要求诡辩者有临场的机智和应变能力,能在适当的时候用幽默的语言打动别人的心,并把锋芒隐藏在幽默中,从而在笑声中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
  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在一次晚会上,有个旅行家对海涅讲他在环球旅行中发现了一个岛,说:
  “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使我感到新奇?那就是在这个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
  旅行家的话是恶意的,将犹太人和驴相提并论。海涅不动声色地回答道:
  “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要我和你一块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弥补这个缺陷了。”
  幽默诡辩术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诡辩技巧。论辩中的幽默,直接体现了诡辩者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与反对苏维埃政府的人进行论辩。
  反对者问:“马雅可夫斯基,你和混蛋差多少?”
  马雅可夫斯基怒而不露,不慌不忙地走到反对者跟前说:
  “我和混蛋只有一步之差。”
  在场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位攻击马雅可夫斯基的人只好灰溜溜地跑了。
  在某些场合,恰当地使用幽默诡辩术,借助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对方在忍俊不禁之中,消除对抗情绪,从而取得论辩的胜利。
  古时候一位姓邢的进士身材矮小,在鄱阳湖遇到强盗。强盗已经抢了他的财,还打算杀了他。
  强盗举起刀时,邢进士以风趣的口吻对强盗说:
  “人们已经叫我邢矮子了,若是砍掉我的头,那不是更矮了吗?”
  强盗不觉失笑,放下了刀。
  面对凶恶的强盗,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如与之锋芒毕露地进行争辩,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而邢进士巧用一句幽默话,却令强盗哑然失笑,放下了屠刀。
  在论辩中,再高明的诡辩者也难免说错话,幽默论辩术可以帮助我们既委婉地不失体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显示出自己的虚怀若谷、闻过则改的大将风度,以利继续进行辩论。
  1912 年,罗斯福作为总统候选人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城市发表演说。他在讲到妇女选举权时振振有词,极力赞成妇女参政。
  这时,听众中忽然有人狂呼:
  “上校!你5 年前不是反对过妇女参政吗?”
  罗斯福坦然地回答说:
  “是的,我五年前因为学识不足,所以主张有错误,现在已有进步了!
  五年时间,地球绕太阳都转了五个圈了,难道我转变一个观点还不应该吗?”
  罗斯福由于坦诚地承认错误,因而赢得了听众。
  当我们处于尴尬境地时,巧妙地使用自嘲式幽默,可以使我们顺利地摆脱窘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个著名的悍妇,动辄对丈夫大骂。
  有一次,正当苏格拉底与友人兴致勃勃地高谈阔论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闯进来大吵大闹,并把一盆水泼在苏格拉底的头上,使哲学家像个落汤鸡似的。
  朋友们看到这个场面,不禁惊呆了,以为将会发生一场恶斗,但是,苏格拉底面临这种困窘处境时反而风趣地说:
  “我早已料到,雷声过后必定是场倾盆大雨。”
  朋友们听了,都哈哈大笑,使尴尬的场面顿时活跃起来,苏格拉底的妻子也只好羞愧地退了出去。




  26.言过其实夸大其词——夸张诡辩术世界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数量和作用等,这就是夸张诡辩术。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首都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
  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
  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
  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
  “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马克·吐温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
  夸张诡辩术最主要的特点是:从表面看言过其实,从本质上看,又有根有据,合情入理。
  一位妻子问丈夫:“为什么我在唱歌的时候,你总是跑到街上去呀?”
  丈夫回答说:“那样,邻居们就不会认为是我在虐待你了。”
  丈夫就是运用夸张诡辩术幽默地指出妻子歌唱水平太低。这样说过之后,这位妻子恐怕要忍耐一下“纵情高歌”的欲望了。
  夸张诡辩术,就是有意用超过客观事实和实际可能的说法来强调或突出某种思想或感情的一种诡辩技巧。其突出的作用有二:
  一、突出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引起交谈者的共鸣。
  夸张既然是在某些方面“言过其实”而又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这就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独特性,或者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
  因为被夸张的部分都是事物的关健所在,这样就会给交谈者以深刻的印象。
  妻子和丈夫吵架,妻子骂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世上有像你的脸皮这样厚的。”
  而丈夫却嘿嘿一笑说:
  “不,你错了,我的脸厚,但胡子还是长出来了,而你的脸皮厚得居然连世界上最尖锐的胡子都长不出来。”
  二、可以唤起人们的想象,收到突出个性形象的效果。
  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不容易很快把握准,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其主要特征后,人们就会对主要特征产生深刻认识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
  当然,在运用夸张诡辩术时要注意:
  一、要有一定的根据。
  甲:我很喜欢郭璞的《游仙诗》。
  乙:我写的《游仙诗》胜过郭璞一倍。
  甲:我不信。
  乙:郭璞《游仙诗》中说:“青溪一千仞,中有一道士。”现在我说:
  “青溪二千仞,中有二道士。”难道不是胜过他一倍吗?
  甲:
  二、言过其实,又要言实相符。不是真实,胜似真实。




  27.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二难诡辩术二难诡辩术,就是指在论辩过程中,只列出两种可能性除此以外别无选择,迫使论敌从中作出选择,不论对方选择哪一种,得出的结果都对他不利,迫使论敌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境地,完全落入我方控制之中的诡辩技巧。
  利用虚假的前提制造出来“两难推理”,是诡辩常用的技巧之一。
  西藏解放前有所谓“乌拉差役制度”,规定农民每年请喇嘛念冰雹经,祈祷免除冰雹灾害。
  为了迫使农民交钱,他们做了如下诡辩:
  如果当年没有发生冰雹灾害,则农民要交钱表示酬谢;如果念经后当年还是下冰雹,则农民心不诚必须罚款。总之,无论念经后下不下冰雹,反正农民都必须向寺庙交钱。
  这就是二难诡辩术。组成这个二难“推理”的两个假言判断是虚假的,前后件没有理由和推断的关系,因而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传说古代伊斯兰教将领阿马,放火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只留下一部“古兰经”。
  阿马为自己的焚书行为辩护说:
  “如果这些书的内容跟《古兰经》相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不必要的了;如果这些书的内容跟《古兰经》不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要不得的。这些书的内容或者跟《古兰经》教义相同,或者不同,所以,除一部《古兰经》
  而外,其余的书都是应该烧或必须烧的。”
  阿马运用的就是二难诡辩术。在他构造的这个“二难推理”中,两个假言前提都是虚假的,前后件均无必然联系。
  二难诡辩术是一种有效的诡辩技巧。我们要想运用二难诡辩术制服对方,就必须注意各路设卡,使对方不管作何种选择都感到为难,这样才能使对方无法逃遁,束手待擒。
  从前有个县官非常可恶,凡是来打官司的如果不给钱,就会被打得死去活来。
  当地有个艺人编了出戏,叫《没钱就要命》。
  演出那天,县官也去看戏,一看演的是他,当时就火了,没等戏演完,就回到县衙,命令衙役把这个艺人传来审问。
  那个艺人听说县官传他,就穿了龙袍,大摇大摆地跟着去了。
  县官一见艺人带到,便把惊堂木一拍,喝道:
  “大胆刁民,见了本官为何不跪!”
  艺人指了指身上的龙袍说:“我是皇帝,怎能给你下跪?”
  “你在演戏,分明是假的!”
  “既然你知道演戏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我传来审问?”
  这个艺人在与县官的论辩中使用了二难诡辩术。
  他假设了“演戏是真的”与“演戏是假的”两种情况,是真的则不能下跪,是假的则不能审问他。
  几句话,把县官问得张口结舌,县官只好看着艺人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具衙。
  二难诡辩术实际上是以两个条件命题和一个析取命题为前提进行推演的诡辩方法。
  因此,要正确地运用二难诡辩就必须注意:
  一是,前提中条件命题必须真实;二是,析取命题必须将某个方面的情况列举完全;三是,必须遵守条件命题、析取命题的有关推演规则。



  28.各路设卡多方刁难——多难诡辩术多难诡辩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一方列举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情况,迫使对方在其中加以选择,而事实上不管选择哪种情况,都可能陷入一方布下的圈套之中,而处于一种欲罢不能、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被西方尊为“无神论之父”,他以有力的论据证明了神不存在,对有神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他说:
  “我们应该承认,神或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且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
  “如果神愿意而没有能力除掉的丑恶,那么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为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
  “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
  “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呢?”
  伊壁鸠鲁列举了各种关于神的解释的可能性,不管选择哪种可能,结论都是有神论者难以接受的。伊壁鸠鲁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多难诡辩术。
  使用多难诡辩术和二难诡辩术一样,应在各路设卡,断其后路,使对方无法逃遁。
  运用多难诡辩术时,先要想好结局,即堵死对方回答问题的两个或几个路口,使他无论如何都必须按照你的意愿掉进语言“陷阱”。
  要善于引诱,想尽办法使问题让对方看起来简单,而实际回答起来较难,使他不知不觉地上当。
  运用多难诡辩术,其推理要严密,不能给对方以任何缝隙,否则,不但无法驳倒对方,自己反倒会一败涂地。
  在阿凡提的故事里,就有这种机智回答的事例。
  一天,阿凡提被请到清真寺演讲。
  当阿凡提走上清真寺的讲台上时,大声问听众:“我要跟你们说什么,诸位知道吗?”
  “不,阿凡提,我们不知道。”听众答道。
  “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阿凡提自言自语地说道,便走下了讲台。
  过了几天,阿凡提又被请到清真寺演讲。他站在讲台上,又大声地问听众:
  “我要跟你们说什么,诸位知道吗?”
  清真寺的听众想,上回我们说不知道,他没把话说出来,那我们这次就说知道吧,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知道啦!”
  “既然你们都知道了,那我还说什么呢?”
  阿凡提说完,又走下了讲台。
  清真寺的听众坐在一起商量:这个阿凡提真是个难不倒,我们说不知道他不演讲,我们说知道他也不演讲,他要下次再来的话,那我们就一半人说知道,一半人说不知道,看那个臭要饭的还能使出什么花招?
  隔了几天,阿凡提第三次被请到清真寺演讲,他还是把前两次的问话重复了一遍,下面的听众大声回答说:
  “我们一半人知道,一半人不知道!”
  “那好吧,知道的人就告诉不知道的人吧。”说完,阿凡提又离开清真寺了。听众这下可真傻眼了。
  阿凡提凭藉他那特有的机智,巧妙地作了回答,也可谓是个“三难不倒翁”了。



  29.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连锁诡辩术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环环相扣的必然条件联系,甲现象必然引起乙现象,乙现象又可必然引起丙现象。根据这种环环相扣的必然条件联系进行论辩的方法,便是连锁诡辩术。
  据《韩非了·喻老》载:
  有一次,纣王要人给他制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后,感到忧愁恐惧。
  他说:
  “如果有象牙筷子,就不会再用土陶器,而用犀玉之杯;象牙筷子、犀玉之杯不会用来盛豆叶蔬菜,而必定是旄象豹胎;旄象豹胎这样的食物,必定不会穿着粗布短衣进食于茅屋之下,而必定会锦衣九重、广室高台;要供给这些东西,尽天下之力也难以办到!这种后果不能不令人恐惧啊!”
  过了五年时间,纣王果然设置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于是纣便灭亡了。
  由于箕子正确地把握了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条件联系,所以能高瞻远瞩,见微知著,见象著而知天下之祸。
  善于运用连锁诡辩术,往往能极大地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连锁条件诡辩术有下面两种形式:
  ·连锁分离式。
  连锁分离式是以一系列的环环相扣的条件命题为前提,通过肯定第一个条件命题的前件而得出肯定最后一个条件命题后件的结论的论辩形式。
  ·连锁拒取式。
  连锁拒取式是以一系列的环环相扣的条件命题为前提,通过否定最后一个条件命题后件而得出否定第一个条件命题前件的诡辩方法。
  前汉时,黄霸为颖川郡的郡守,他刚到任就有两个妇人为争夺一个小男孩吵着到官府告状来了。
  黄霸派人抱了那个孩子放在坪院中间,对两个妇人说:
  “你们抢吧,谁抢着了归谁。”
  那两个妇人都没命地扑向孩子,一个抱着孩子的腰,一个抱着孩子的腿,果真抢了起来。那孩子哪受得了呢?于是就哇哇大哭起来。孩子一哭,一个妇人就松了手,也哭了起来。黄霸指着夺得了孩子的妇女说:“这孩子不是你的,你怎么赖人家的孩子?”
  她却分辩道:“你明明说谁抢到了孩子,孩子就是谁的,我抢到了孩子,怎么又说不是我的呢?”
  黄霸厉声喝道:“如果这孩子真是你的,你是孩子的母亲,你就会心疼孩子;如果你心疼孩子,你就会怕孩子受伤;如果你怕孩子受伤,你就不会咬牙切齿地抢孩子而不松手。现在你死命地拖抢孩子,可见这孩子不是你的!”
  黄霸在与这一妇女的论辩中,使用了连锁拒取式,通过否定最后一个条件命题的后件“你死命地抢抱孩子”,得出否定第一个条件命题的前件的结论:“这孩子不是你的。”黄霸的诡辩有着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客观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环扣一环的复杂的条件联系。在论辩中,利用这种连环条件联系,可以步步深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把前后论辩过程密切地串连在一起,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雄辩的说服力。



  30.似是而非入木三分——喻证诡辩术喻证法是一种人们常用的论证手段。这种手法是以某一类的属性来证明另一对象(即类)也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与共性(即瞩性)。这就叫做喻证法。
  喻证诡辩术则是在论辩中利用关系迁移的合理性证明来满足其主观意识的、有效的诡辩手法。
  有人到魏王面前进谗言:“惠施说话爱用喻证,假使不让他用,他就什么事情都说不清楚。”
  第二天,魏王看见惠施说:“请你以后说话直截了当,不要用什么喻证。”
  惠施:“现在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弹’,如果他问‘弹’是什么样的?
  就告诉他说‘弹就是弹’,能明白吗?”
  魏王:“不能明白。”
  惠施:“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弓,它的弦是用竹子做成的’。他可以明白不?”
  魏王:“可以明白。”
  惠施:“比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之。你叫我不用比喻,那怎么行呢?”
  魏王:“你说得很对。”
  魏王的本意是希望惠施直言而无“譬”,但惠施却用“譬”的方法使魏王信服了“譬”的重要性。
  喻证诡辩术可用于驳斥对方,它在论辩场合的运用,有着出乎意料的针对性和征服性。
  肖伯纳喜种花卉,几座大花园是他的重要产业。
  一日,一位朋友去拜访他,发现他的屋内只有几个作为装饰品的花瓶,感到很奇怪,于是问肖伯纳:“我一向以为你是爱花的,没想到你的屋内却连一朵花也找不到。”
  肖伯纳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也很喜欢儿童,但是我并不把他们的头割下来供养在瓶子里。”
  人们把儿童比喻为花朵,肖伯纳偏把花朵比为儿童,虽然是位置的变换,竟然尖锐得令人心头发紧。
  德国过去没有女性登上大学讲坛的先例,在一次教授会上,一位保守人士说:“怎么能让女人当讲师呢?如果她做了讲师,以后就要成为教授,甚至进大学评议会。难道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一位不持偏见的教授反驳道:
  “先生们,候选人的性别绝不应该成为反对她当讲师的理由。我请先生们注意,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洗澡堂。”
  正因为保守人士竭力突出性别问题,以“洗澡堂”喻之可谓入木三分,令入忍俊不禁。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喻证诡辩术若用于自辩,能造成绝佳的效果。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曾当过杂志编缉,每天要处理大量退稿。
  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您退回我的小说,但我知道您并没有把它读完,因为我故意把几页稿纸粘在一起,您并没有把它们拆开,您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柯南道尔回信说:“如果您用早餐时盘子里放着一只鸡蛋,您为了证明这只鸡蛋变味了,大可不必把它吃完。”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也使用过这个喻证。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若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31.正反比较制造反差——对比诡辩术对比诡辩术就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并举出来,造成一种强烈的语言,使真的、善的、美的,显得更真、更善、更美,使假的、恶的、丑的,显得更假、更恶、更丑的一种诡辩技巧。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斶。
  齐王对颜斶说:“你过来!”
  颜斶反对齐王说:“你过来!”
  齐王很不高兴。齐王左右的人指责颜斶说:
  “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你这样跟齐王说话成什么体统?”
  颜斶不慌不忙地说:
  “我到国君面前去是趋炎附势,国王到我面前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齐王礼贤下土。”
  齐王怒容满面,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王高贵还是士高贵?”
  颜斶说:“士高贵,国王不高贵。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发出一道命令说:‘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死无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王又发出了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齐王脑袋的,封他万户侯,同时赏黄金万两!’从这两道军事命令就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脑袋,还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
  颜斶通过“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的对比;“士人坟头的柴草”与“活着的国君的脑袋”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论证了他的“士高贵、国王不高贵”的观点。几句话说得齐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运用对比诡辩术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显示所比较事物的强烈反差,造成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哈姆雷特与霍拉旭的对白:
  霍:“殿下,我是来参加您的父王的葬礼的。”
  哈:“请你不要取笑,我的同学!我想你是来参加我的母后的婚礼的。”
  霍:“真的,殿下,这两件事相去得太近了。”
  哈:“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法,霍拉旭!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饭,正好宴请婚礼上的宾客。”
  哈姆雷特的父亲是丹麦国王,他的叔父谋杀了他的父亲,夺了王位,又向他的母亲谄媚,他的母亲就嫁给了他的叔父。这些故事都发生在短短的四个月之内。
  “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饭,正好宴请婚礼上的宾客。”这一句尖刻的对比,强烈他说明了他叔父的恶毒和他母亲的无耻,形象之鲜明,可谓极尽对比之能事。



  32.歪得有理解得有据——歪解诡辩术歪解诡辨术是诡辩者明知正确的语义,而故意另做阐释,从歧义上去认识和理解某物,造成概念所指与概念所解的分离,达到攻其不意,出奇制胜的诡辩技巧。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竞选时,演说刚到一半,有个捣乱分子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
  显然,这人的意思是“少说空话”或“别胡说八道”。
  可威尔逊故意不理会他的本意,只是报之一笑,安抚地说:
  “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
  捣乱者一下子语塞。
  “狗屎、垃圾”这里比喻“空话、废话”,也可以借指“脏乱问题”。
  威尔逊根据自己当时正在进行竞选演说的特定环境,对“狗屎、垃圾”作了别解,使对方的攻击扑了个空。
  运用歪解诡辩术,不仅仅在语义的多义上打圈子,有时还可以利用类比的方式来巧解。
  一个人在市场上买了六只来自中国的麻雀,决定用它们去讨好国王。
  按照这个国家的习惯,七是大吉大利的数字。要是送去六只,国王兴许会不高兴的。要是国王真的发怒,可就麻烦了。
  但是,中国麻雀只有六只,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决定混进一只本国麻雀,凑足七只献给国王。
  国王一见,果然高兴。他仔细地把它们逐一玩赏了一遍,突然发现有一只本国麻雀混在里边,立即大怒,责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自恃博学多识,欺我寡陋无知?”
  那人吓了一跳,但他马上回答:“陛下果然是火眼金睛,洞察分明,可这只本国麻雀是一位翻译。”
  这个人利用类比思维,做出了巧妙的别解——人出国需要有翻译,那么麻雀也不例外,那只本国麻雀就是一位翻译。正中有歪,歪中有正,几分正确,几分荒谬,国王见他奉承得体,便嘉奖了他。
  歪解诡辩木还可以帮助人们顺利处理意外发生的窘迫事件。
  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演员上台演唱,曲毕谢幕,可没走两步,就被麦克风的电线绊倒,娇美的身体与当时的狼狈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观众有笑有叹有哄。
  这位女演员急中生智,站起身来,拿起话筒说道:
  “我真正为大家的热情所倾倒了!”
  顿时,噪声变成了笑声和掌声。
  女演员急中生智,以“美”补“丑”,换回了自己的面子。
  歪解诡辩术需解得有据,歪得有理,从中要能看出几分机智,而不是浅薄的耍贫嘴。
  父亲:“刚考试,你怎么就得了个‘零’分?”
  儿子:“老师说,我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考试得‘零’分,本来就挺沮丧的,又遇爸爸责问,这无疑又在儿子面前摆出了一道考题。
  但儿子另作理解,既搪塞了爸爸的问话,又表现了自己以后要从新做起的决心,确实有几分辩才。



  33.自嘲自讽自我超脱——自嘲诡辩术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或缺陷,这本不是件好事。
  但如果能够勇于自我暴露问题,揭露自己的缺点,明示自己的缺陷,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坦诚和责任感,往往被人视为可靠和勇敢的人,使自己显得豁达和自信,从而淡化缺点或缺陷,甚至于会被人视为一种“美德”。
  自嘲诡辩术,是利用人们的上述心理因素,当自己陷入窘境时,自我超脱,采取自嘲自讽,自贬自抑的方法,嘲笑自己的缺点,嘲弄自己的缺陷,贬低自己的优点,以此作为摆脱窘境的良方。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最爱讲一个关于他本人的笑话,用来嘲笑他自己改革前苏联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他在一次俄罗斯联邦大会上对记者说:
  “有一个总统拥有一百个情妇,其中一个染有艾滋病,但很不幸,他分不出是哪一个;另一位总统有一百个保镖,其中一个是恐怖分子,但很不幸,他不知是哪一个。”
  戈尔巴乔夫环视了一下周围的记者自我嘲笑说:“而戈尔巴乔夫有一百名经济专家,其中有一个是聪明的,但很不幸,他不晓得是哪一个。”
  戈尔巴乔夫想用经济改革的成就来换救他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仍无济于事。
  他在这里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是把经济改革的失败归罪于经济专家的“愚蠢”,为自己制定的政策失败开脱罪责。
  在交谈中,有时会遇到对方有意或者无意地触犯自己,把自己置于尴尬境地的情况。这时候如果缺少应变的能力,在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失去了心理平衡,就有可能出现有失风度的言行。这时,自嘲诡辩术无疑是摆脱窘境的好办法。
  50 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
  会见中,麦克阿瑟将军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取出火柴。
  当他准备划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总统说:“我抽烟,你不会介意吧?”
  社鲁门总统看了麦克阿瑟将军一眼,一耸肩,微笑道:“抽吧,将军。
  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杜鲁门总统在这里是采取了借助自嘲摆脱窘境的办法。
  他知道,麦克阿瑟将军在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才征求自己的意见,显然并非真心实意。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鲁门总统说他介意,那无疑让自己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交际场合中表现出粗鲁、霸道,这是十分失礼的。
  麦克阿瑟将军这种缺少礼貌的傲慢言行使杜鲁门总统感到有些难堪,但杜鲁门并没有束手无策,更没有以牙还牙,而是运用自嘲的办法,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既委婉地说明了对方抽烟对他人造成的不快,又表现了自己的大度胸怀,从而在难堪的窘境中以自我排解的方式保护了自己的尊严,掌握了交往中的主动权。
  自嘲诡辩术的巧用,既可以使自己在论辩中平添风采,又能使论辩在幽默、风趣、令人愉悦的情况下,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某作家写作太累,在开会时睡着了,渐渐地,他的鼾声大震,逗得与会者哈哈大笑。他醒来发觉众人在笑自己,一位同仁说:“你的‘呼噜’打得太有水平了。”
  他立即接茬说:“这可是我的祖传秘方,高水平还没有发挥出来呢?”
  这样,在大家的一片哄笑中,他解了围。
  当然,自我嘲弄,要注意场合,要审时度势,相机而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效果。



  34.以笑制怒寓庄于谐——欢谑诡辩术戏谑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的过程中,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情达意,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调侃对方,以笑制怒,以柔克刚,并借以摆脱逆境,折服对手。
  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1984 年9 月访问华盛顿,在美国总统里根为他举行的招待会上,葛罗米柯在举杯祝酒时,在里根夫人的耳边小声说:
  “每天晚上在您丈夫耳边悄悄说声‘和平’!”
  机敏的美国总统夫人南希·里根听后,立即接过对方的话头回敬道:
  “我也要在您的耳边悄悄地这样说。”
  显然,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是在以戏谑调侃式诡辩,含沙射影地批评里根好战,近乎戏谑的一句话包含有十分严肃庄重的国际政治内容。
  而美国总统夫人南希·里根不但机警,而且深知这句话的份量,所以不失时机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风趣地像“搓乒乓球”一样把“球”
  搓了回去,使老练的葛罗米柯外长并未占到什么便宜。
  戏谑诡辩术寓庄于谐,通过开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缓和紧张局面,含蓄地戏弄,嘲笑对方等作用。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相互造谣中伤的现象早在1800 年就已开始出现。
  那一年,约翰·亚当斯竞选总统,他的妻子阿比盖尔·亚当斯为当时桃色丑闻的泛滥而哀叹,担心这样会毁坏人民的心灵和道德。
  当时共和党人就指控约翰·亚当斯,说他曾派其竟选伙伴平克尼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他们的情妇,两个给平克尼,两个留给亚当斯。
  亚当斯听后哈哈大笑,他回答说:
  “假如这是真的,那平克尼将军肯定是瞒过了我,全都独吞了!”
  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
  这一年,约翰·亚当斯当选为美国第二届总统。
  在日常生活和政治斗争中,对于这类造谣中伤的桃色新闻,你愈是辩解否认,你愈是认真对待,就愈会弄假成真,使你有口难辩。
  亚当斯深知其间利害,他没有正颜厉色地予以直接辩解,而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平克尼将军瞒过了他,全部独吞了,从而间接地否定了挑选情妇的事,即便真的挑选了美女,那也只能是平克尼将军的事了。
  这件本来非常棘手而又令人尴尬的事,却在大家的笑声中轻松地解决了。




  35.有的放矢以理服人——说理诡辩术说理诡辩术,就是在论辩中靠摆事实、讲道理,取得以理服人的诡辩技巧。
  陈毅任上海市长时,一位纺织业者板对他说:
  “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抄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度,纱厂还不被偷光!”
  陈毅说:“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
  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过细的劲头。使得身上连一根针也藏不住。
  “但结果呢?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
  “老板把工人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活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为什么不拿呢?
  “现在中国不同啰,工人翻身当主人了。他们懂得工厂生产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
  “所以依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办法试试,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的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兄弟;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着办,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得顺利一点。”
  老板听了陈毅这一席话,连连点头:“想想是有些道理。”于是,他决定废除抄身制。不到一个月,资本家们惊异地发现,车间里每公斤棉花的出纱率反到比以前提高了。
  陈毅抓住了资本家不相信工人,把工人当成会说话的工具这个要害,有的放矢他讲清了道理,点明:工人当家作了主人,主人是不会拿自家东西的。
  由此可见,劝言之力,贵在“有的放矢,以理攻心”,才能事半功倍。
  运用说理诡辩米,首先应做到,劝人说理要对准要害;其次,劝人的道理要具体实在,既不能讲空话、套话、大话,也不能像做报告、搞演讲那样“宽正面、大纵深”,需要的是“对心思”的道理,“解扣子”的道理。
  运用说理诡辩术时,要善于说明正反意见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因为,劝说者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要比单从一个方面入手更有说服力,要帮助对方把尽可能多的意见及其可能出现的后果统统摆出来,供对方思考、权衡和选择。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晓以利害,对方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这种说理分析,必须注意遵循思维的逻辑顺序及其规律,才能产生征服力。
  陈毅同志认真剖析了对方观点的不正确性,认真地考虑了正反两个可能的解决办法,使他推荐的方法成为解决该问题必然的唯一方法,呈现在对方面前。对方觉得他的说法是严密的、无懈可击的,不但感到自己应当接受,而且必须接受,这样对自己才更有利。




  36.设身处地转换角度——品位诡辩术易位诡辩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采取站在对方的位置提出反驳,或以对方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会怎么办等方法来驳斥对方。
  楚国攻打宋国睢阳,宋向晋国求救。
  晋派大夫解扬去宋国传达命令,说晋军已经开拔,要宋人坚守城池。
  可是,解扬在路上被楚人抓获,楚王威逼解扬对宋人诳说晋国根本不能救宋,解扬假意答应了。
  可他登上楼车后却喊道:”我是晋大夫解扬,不幸为楚所俘,他们威逼我劝诱你们投降。我假意应承,好借机传达消息,我主公亲率大军来救,很快就会到了。”
  楚王大怒,认为他不守信用,喝令将解扬推出去斩首。
  解扬面无惧色,理直气壮地答道:“我根本没有失信,作为晋臣的我如果取信于你楚王,必然失信于晋君。假如楚国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自己的主子,取悦于他人,你说这是守信用还是不守信用呢?好了,没什么可说了,我愿意立刻就死。以此来说明楚国对外讲信用,对内则无信用可言。”
  楚王听后怒气顿消,感慨地说:“解扬真是个忠臣烈子啊!”就赦免了他。
  解扬采用的就是易位诡辩术,即把他与楚臣对换,就是说,如果楚国的大臣也像你(楚王)要求我做的那样,背主而媚外,你认为这是讲信用呢,还是不讲作用呢?这样一换,楚王反由恼怒而转变为敬佩他了。
  这种易位反驳除了换人外,也可以根据需要换事或换物,以达到反驳对手的目的。
  德国著名作家台奥·多尔·冯塔纳当年在柏林当编辑时,一次收到一作者寄来的几首没有标点的诗,附言还写道:“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如用时请你自己填吧!”
  冯塔纳很快将槁退回并附言说:“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你只寄些标点来,诗由我填写好了!”
  这里,作家对作者轻率的态度不满意,采取的就是换物反驳法,即:你不在乎标点而只在乎诗(言外之意),那么,我不在乎诗而只在乎标点,机灵地将“标点”和“诗”的位置互换了一下,以回敬对方,令对方哭笑不得。
  清光绪元年,左宗棠受命督办新疆军务,率兵出关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大军所到之处,入侵者望风而逃,眼看大英帝国扶植的阿古柏政权摇摇欲坠,面临覆灭危险。
  英国公使威妥玛找到左宗棠,说道:
  “中华地大物博,以仁义立国,为什么容不下小小的阿古柏,非要斩尽杀绝,未免太不仁道了吧?”
  左宗棠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
  “贵国信奉天主,到处建教堂,讲人道,何不在英伦三岛划出块土地,叫阿古柏立国活命呢?”
  威妥玛当即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
  左宗棠顺着对方“讲人道”的论点,指出“何不在英伦三岛划块土地,叫阿古国立国活命?”驳斥对方怎么只要求别人“讲人道”,而自己却不“讲人道”呢?
  寥寥数语,左宗棠便把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本性揭露无遗,威妥玛当然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37.列举反例驳例论敌——例证诡辩术在论辩中,当论敌以偏概全、轻率概括,作出了某种虚假的全称命题时,我们只要举出与之相反的具体事例,即可将对方驳倒,这就是例证诡辩术。
  丈夫埋怨妻子抛头露面,团日活动还乘兴在海滨公园穿着泳装照了张集体像。
  “荒唐,还合影呢?尽管都是站着的,但总是在一个平面上呀,假如各自后仰九十度,或者大地像床褥那样可以往上转折九十度,将是何等景象?”
  妻子气急了,边哭边还击:
  “你不也是天天要挤公共汽车吗?挤车时推推搡搡,人与人贴得可紧啦,在高峰时耳鬓厮磨也是常有的事,比日光浴并排站不是更加热乎?按照你的逻辑推理岂不更荒唐?”
  丈夫没想到妻子还能顶回来,顿时闹个大红脸——没了脾气。
  例证诡辩术所以能驳倒一个以偏概全的、虚假的全称命题,这是因为,关于某类事物的全称命题与关于该类事物存在反例情况的命题之间是矛盾关系,因而,只要指出其反例存在,就可将对方驳倒。
  我国古代由于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考生必须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考官才能在考堂上查对。
  相传在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其中有一项是“微须”。
  考官巡堂时看见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勃然大怒,责问:
  “你因何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
  考生甚觉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
  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在一起呢?”
  考生不服,反驳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微服是指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
  这位监考官仅仅根据《岳阳楼记》中的一处现象就轻率地得出所有的“微”都是“没有”的意思,考生列举反例,驳得监考官哑口无言。




  38.借用事物巧答难题——借代诡辩术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的名称,而用另外一种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式。
  在论辩中,当碰到一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灯提问时,可以用借代的方法,即借用其它事物来代替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达到回避对对方问题给予实质性回答的目的,这便是借代诡辩术。
  前清时,一次,某省军政要员举行丁祭(祭孔),布政使行走匆忙险些摔倒。
  平日与之有矛盾的按察使借机上告皇上,皇上令该省总督查明此事。
  总督与二人关系都很深,若据实上报,布政使势必免官、若否认,按察使又属诬告,更要治罪。
  这时,只见总督灵机一动,说:
  “臣列前位,不敢后顾。”
  总督使用的就是借代诡辩术,他借用自己的站位来代表对问题的答复,这样就对谁都有理由可交待。
  使用借代诡辩术,关键是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事选择好恰当的可以用来代替的事物。
  有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作家梁晓声。
  记者是一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在进行一些交谈后,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略为一怔,未料到对方竟会提出如此难以回答的怪题。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
  “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对于对方的难题,梁晓声巧借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作答,反而把难题转移到了对方自己头上。
  当作家陆文夫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9 届年会上发言时,有位西方人问道:
  “陆先生,你对性文学怎么看?”
  陆文夫清了清嗓子回答说:
  “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对于对方的提问,巧妙地借用礼品盒来作答,既避免了对这一敏感棘手的问题的直接回答,又显得和谐得体,他那充满睿智和幽默感的言辞,使得听众席上发出会意的笑声。






  39.一串反问百口难辩——反诘诡辩术反诘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反诘疑问来论或驳,使对方猝不及防,入彀就范的诡辩技巧。
  某寺院甲乙两僧素有嫌隙,甲僧心胸狭窄,总想伺机攻击乙僧,却又苦于找不别借口。
  甲僧于是从乙僧的小徒儿身上打主意,他向方丈诬告说:
  “今天大雄宝殿念经礼拜时,乙僧的小徒儿跪在最后一排做鬼脸,亵渎佛祖。”
  方丈听后大怒,准备第二天早晨做佛事时当众惩处。
  小徒儿听此消息,急得哭哭啼啼去向乙僧求救。乙僧低声对小徒儿说了八个字,小徒儿破涕为笑。翌日,方丈在佛事完毕后叫出小徒儿,责问此事。
  小徒儿:“我在后排做鬼脸,何人所见?”
  甲僧抢前一步,气势汹汹地说:“我亲眼所见,你还要抵赖?”
  小徒儿:“请问师伯当时站在哪里?”
  甲僧:“大家都知道,我站在前排。”
  小徒儿:“你不回顾,怎见鬼脸?”
  甲僧顿时羞愧得脸上一阵红、一阵青,感到无地自容。
  小徒儿首先反问,让甲僧亲口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在前排看见小徒做鬼脸,然后反诘疑问:“你不回顾,怎见鬼脸?”甲僧于是百口难辩自身清白。
  反诘诡辩术队形式上看,有直接与间接之分。
  针对对方所论及的事或理,直截了当地发出反诘疑问,就是直接反诘诡辩术。
  针对对方所论及的事和理,迂回曲折地提出反诘,即是间接反诘诡辩术。
  一位姓崔的相公在寺庙里看见鸟雀在佛像头上拉屎,便故意问这个寺庙里的大师:
  “这些鸟雀有佛性吗?”
  这位大师根据佛学的基本原则,当然肯定地说:“有佛性。”
  于是这位崔相公紧紧抓住这一点继续问:“即然这些鸟雀有佛性,为什么还在佛像上拉屎?”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非常难答。
  哪知,这位大师却镇定自若地提出一个反问:“它们为什么不在鹞子头上拉屎?”
  在这里,崔相公用直接反诘诡辩术,而大师则用间接反诘诡辩术,这一反诘,言简意赅,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争辩。
  在广告中如果也采用这种反诘诡辩术就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达到购买的欲望。例如:
  欢迎订阅《天津歌声》。
  您想得到喜爱的流行歌曲吗?
  您想经常得到电影、电视歌曲吗?
  您想得到电台经常播放的创作歌曲吗?
  您想得到情调迥异的外国歌曲吗?
  您想得到不同地区的民歌吗?
  您想得到五四以来的优秀歌曲吗?
  请您订阅《天津歌声》。
  这一连串的发问,使读者一口气地看下去,便了解了《天津歌声》的整个内容,给人一个完整的形象。






  40.辩证推理富有哲理——辩证诡辩术辩证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应用辩证的推理来论证己方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的诡辩技巧之一。
  《韩非子》载:
  公仪休担任鲁国的相国,他非常喜欢吃鱼,人们知道了他的这一嗜好后,便争着买鱼送给他。
  公仪休呢,则一概不收,退了回去。公仪休的弟子见状,非常奇怪,问道:
  “你这么喜欢吃鱼,可人们送鱼给你,你却一条鱼也不收,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回答道: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人家的鱼,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就无法公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无法公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就无法保住自己的相位;无法保住自己的相位,到时人们不再送鱼给我,我自己又无法抓到鱼,所以即使我喜欢吃鱼也还是吃不到鱼,如果我不收人家的鱼,那么我可以保住自己的相位;保住了自己的相位,我反而可以长久地吃到鱼。”
  公仪休关于拒鱼、吃鱼的论辩就使用了辩证诡辩术。由喜欢吃鱼为前提,却得到拒鱼的结论,这就鲜明生动地揭示了这些事物概念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有着极强的感人力量。
  美国电视片《孤女》描写一个小女孩被生母遗弃,进了儿童之家,之后又被好心的某太太收为养女的故事。
  重新获得的母爱,使女孩卡佳得到极大幸福和自豪。
  一天,班里一同学成绩下降,不肯认错,卡佳批评了他,他却讥笑卡佳是养女,不配批评别人。
  “不,”卡佳说,“我有妈妈,妈妈选择了我。你们也有妈妈,可你们的妈妈得到你们时不能选择,也不能再将你们退回去。儿童之家有那么多孩子,妈妈却选择了我”
  卡佳的聪明在于她施用辩证诡辩技巧,变通常养母不如生母的感觉,而反证为养母胜于生母——因为她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要使自己的论辩深刻有力、新颖,就必须掌握辩证诡辩术。运用辩证诡辩术,能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富有深邃的哲理性,增添一定的理性色彩。





  41.相互联系相互对立——因果诡辩术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有时同样的原因可引起多种结果,有时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因果诡辩术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引申出互相对立结论的诡辩技巧。
  因果诡辩术的一种方式是由同一种结果引申出相互对立的原因。
  一天大清早,千户长挺着肚子、晃着脑袋来到阿凡提家里。狗看也没看他一眼,就溜进了窝。
  千户长瞪大眼睛,咧开嘴巴,嘿嘿地笑了起来,说:
  “瞧,阿凡提!你的狗多么怕我呀!我一来,它吠也不敢吠一声,就夹着尾巴进窝啦!”
  “不,阁下。”阿凡提瞪着千户长说:“我的狗不是害怕你,而是讨厌你哩!”
  为什么狗不吠一声就溜进了窝?
  同是一种结果却引申出了相互对立的原因。千户长得出的结论是狗怕他,阿凡提得出的却是狗不是怕他而是讨厌他的结论。这就有力地嘲讽了千户长的可恶、可憎。
  因果诡辩术的另一种方式是,由同一种原因引申出相互对立的结果。
  有一次,萧伯纳的脊椎骨出了毛病,需从脚上取出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
  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多捞一点手术费,便说:
  “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新手术啊!”
  萧伯纳笑着说:“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给我多少试验费呢?”
  由从未做过的手术为原因,医生因为其难而得出多给报酬的结果;萧伯纳则以自己的身体成了试验品而得出向对方索取试验费的结果,互为对立,引人入胜。
  另外,同样一种现象,把它当成结果推出原因和把它当作原因推出结果,这之间也往往可以构成尖锐的对立。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辩题是“人性本善”。正方一辩在论证自己的“人性本善”的立场时说道:
  “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反方三辩在论证自己的“人性本恶”的立场时。则针锋相对地反驳道:
  “对方一辩说,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一点不错,但我请问,如果人都是性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
  正方由“人性本善”的原因,得出有的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的结果;而反方则以有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原因,针锋相对地得出人的本性不是善而是恶的结果。这一精彩的答辩,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因果诡辩术的关键是要找出制约某一现象的原因。根据探求原因的方法不同,因果诡辩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求同探因。
  它是根据被考察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其它的情况都不相同,而只有一个情况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说,这个相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18 世纪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说:
  “我们搓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慢慢暖和起来;我们使劲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地锤击铁块,铁块也可以热得发烫——由此可知:运动能够产生热。”
  罗蒙诺索夫考察了搓擦双手、敲击石块、锤击铁块等发热情况出现的不同场合,这些场合其它的情况都不相同,而只有一种情况相同,就是运动,因而得出结论:运动是物体发热的原因,运动可以产生热。
  ·求异探因。
  在被考察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其它的情况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于是得出结论说,这个不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一位生物学教授通过试验发现,蝙蝠具有“以耳代目”的“活雷达”特性,另一位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于是两人展开了一场辩论。
  教授:“蝙蝠能在阴暗的岩洞里准确无误地飞行,这是为什么?”
  学者:“因为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微弱的光线下看清周围的障碍物。”
  教授:“为什么蝙蝠能在黑夜穿过茂密的树林?”
  学者:“也许它有异常的夜视能力。”
  教授:“当我们把它的双眼遮住,或让它失明,它仍能完全正常地飞行,这又是为什么?若去掉它双眼的蒙罩,将它的双耳遮住,它飞行时又会到处碰壁,这又该如何解释?”
  学者无言以对,只好认输。
  教授由于正确地运用了求异探因法,所以得出了无可辩驳的结论。
  因果诡辩术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使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2.貌似客观卖为主观——数据诡辩术数据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客观的、清楚的事实,人们往往对此深信不疑,在诡辩中是不太容易被对方驳倒的。
  数据诡辩术,是指诡辩者根据人们对数据的信赖心理,编造一些貌似客观而实为主观的似是而非的数据谎言,以此来达到其目的的诡辩术。
  前几年,有本十分畅销而导致一时洛阳纸贵的社会科学著作,它书中就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一些问题,很能给人一种振耳发聩而醒世的印象,试看其中一段:
  它在谈到中国西北部经济落后时说:
  “1980 年西北部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产值65.17 元,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6%,文盲率达到27.51%。西北陕甘宁青新5 省区,面积约为30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2%,但1983 年的工农业总值只占全国的5.1%,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西北的西宁市与华东的常州市,人口都在万左右,前者1982 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45 亿元,还不及后者的1/4。
  而且东西差距一直在拉大。
  “例如,新疆的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与全国比较。1949 年为96.37元:
  元,新疆高12.01%;1981 年为575.59 元:751.84 元,新疆低23.44%。又如宁夏1982 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5%,有人估计,到2000 年会降为66.3%,差距扩大32%;要达到2000 年的翻番目标,全国的年均增长率只需7.2%,西北均要8%。”
  这种列举数据的方式比举出许多典型的例子都要醒目并具有说服力。
  正因为列举数据具有如此大的威力,所以不少政治家和诡辩家都乐于引用数据来反驳对方的诘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秘密武器就是时常引用一些数据以取得论辩的胜利。
  日本有些推销员到有些家庭推销商品时,常常以“本住宅区85%的家庭都购买了”的口吻来打动对方,使对方产生“既然这么多人都买了,那我也买一台吧”的念头。
  为了提高数据的效果,引用的数据应该越精确越好。比如,在人大会议上,某位代表指出:“现在物价仅上升了20.2%”,人们会对他有相当准确的研究而表示佩服,而怀疑的人一时也难以找出如此精确的相反的数据加以反驳。
  同样地,在一种新商品的发布会上,商店的代表可以用精确的数据发布对市场调查的结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本市有70.8%的家庭使用了本商品,”仅凭这些“客观”的数据,就足以令听众震撼,而产生一种我也要去买的欲望。
  为了增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可信程度,用一些事先编造的精确数据来表示,效果极其明显。这种所谓的精确数据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的广告词中已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有句推销××药的广告同说:“经临床对81376 个患者观察,××药的有效率为99.37%,治愈率98.12%。”
  对于这类宣传,有几个相信他是编造的谎言,又有多少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呢?
  数据诡辩术在辩论中更有其特殊的论辩效果。
  由于论辩比赛本身的特点,决定听众和评委不可能当场去认真核对这些数据是否真实,所以当有利于己方的客观论据其实并不存在,而对方几乎是不战而胜时,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己方就往往会煞有介事地编造一些数据谎言。
  在某校举行的“出国潮是不是好现象”的论辩比赛中,反方的学生煞有介事地抛出了“出国人员的回流率只有令人痛心的3.4%”的数据,以说明损失之巨大。故当正方同学说到“主流是好的”之后,反方立即反问道:
  “请问,3.4%与96.6%哪个是主流?”
  结果,反方获得胜利。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数据诡辩术的合理运用。





  43.巧转话意回避问题——转意诡辩术转意诡辩术就是故意歪曲对方问话的原意,然后进行回答,借以达到回避对方问话目的的诡辩技巧。
  小仲马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作家。有一次,一个爱缠人的家伙想知道小仲马最近在做什么。
  小仲马回答道:“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在蓄络腮胡子!”
  对方问话的原意显然不是在于打听小仲马是不是蓄络腮胡子,但是小仲马却巧转话意,一句变答,便轻而易举地摆脱了对方的纠缠。
  使用转意诡辩术必须注意,语言表达必须委婉含蓄、隐蔽自然,不留斧削痕迹。
  日本著名电影演员中野良子到上海进行艺术交流活动时,中国朋友十分关心这位35 岁还未结婚的电影艺术家的终身大事。
  有人问她什么时候结婚,中野良子满面笑容而机敏地答道:
  “如果我结婚,我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电影明星的婚姻问题是一个从新闻媒体到影迷十分敏感的话题,弄不好,会被传得面目全非。
  然而,面对中国朋友热情关切的询问,出于礼貌,又不能以“无可奉告”
  来拒答。
  中野良子的回答十分巧妙,她用的是一个假设句:“如果我结婚,我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就对答而言,回答得十分爽朗,并不回避自己结婚的问题,但暗里却把“在何时结婚”的问题转移到“在何地度蜜月”的问题上,既避开了她无意公开正面回答的结婚时间问题,又借未来结婚时度蜜月的地点,强烈地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的友好的感情,使听者不好再追问下去,却又领受了她的一份友好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碰到这种情况:
  孩子问妈妈关于生育的深层问题,这问题认真说不行,不宜正面回答;而胡言乱语又有失科学性,怎么办?请看下面一则对话:
  孩子:“妈妈,我是你生下来的吗?”
  妈妈:“是呀。”
  孩子:“你怎么生的?”
  妈妈:“在医院生的。”
  孩子:“人是怎么来的?”
  妈妈:“看猴吧,孩子,猿猴是人类的祖先。”
  非常明显,这个小孩询问妈妈“你怎么生我的”、“人是怎么来的”等问题,用意是在于打听生育分娩的具体过程,这种问题是不便向小孩直接讲明的。
  于是,这位妈妈便采用了转意诡辩术,将对方问话的原意改换为“在什么地方生的”,“人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然后用“在医院生的”,“人是由猴子变来的”等来回答,这就巧妙地达到了回避对方问话实质的目的。




  44.借助权威事半功倍——权威效应术权威效应诡辩术是指论证或反驳某个观点的正确或错误时,不是从这个观点本身出发,以事实材料作论据,加以推理和判断,而是只靠引用书本或只靠引用享有一定威信人物的“大名”或其言论去代替对论题本身的论证来得出结论的诡辩技巧。
  借助权威诡辩术充分利用了人们对权威的信赖和崇拜感。
  儿童时家庭是活动中心,父母的话就是真理;少年时进入学校,对教师说的佩服至极;青年时代逐渐走向社会,歌星、影星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追随的偶像,这都是对权威不自觉的信赖和崇拜。
  利用一般人迷信权威的思想,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一个人牵了一匹骏马到集市上去卖,接连几个早晨,都没有人买,连一个问价的都没有。
  于是,这个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想伯乐是个相马的专家,如果把他请出来,帮助想个办法,这马一定很快就会买掉。
  伯乐答应给予帮助,他来到集市上,在这匹马的身边看了两眼,在马颈上拍了两下,回过头又看了一眼就走了。购买者认为能够得到伯乐青睐的马,一定是匹好马,纷纷抢购。
  那匹骏马的价格也一下子抬高了十倍还多。
  这就是权威效应。伯乐是相马专家,在这门知识上具有权威性,由此引起一般人对他的崇拜。人们对专家权威都存有这种迷信心态,只要专家们对某一种事物作出评价,一般人就会相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业蓬勃兴起。它借助电、光、声、像的现代媒介深入到千家万户。
  有些广告借明星之口评价所推销的商品,利用明星的名气诱使大家购买,也是自觉利用权威、借助权威的诡辩技巧。
  解放前,广东有两大酒庄——“永利威”和“陈太吉”,都以双蒸米酒、肉冰烧酒名传遐迩,相互竞争也很激烈。
  有一次“永利威酒庄”为了加强宣传攻势,不惜以重金邀请当时在上颇有名气的电影女明星杨耐梅为其做广告宣传,把广告词制成留声机唱片广为传唱,其中粤曲“西皮”一段:“半边鸡、一壶永利威”唱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在国外,这种权威效应的广告比比皆是。
  日本日产汽车公司请美国电影明星保罗·纽曼,为其拍摄这样一部广告片:保罗·纽曼坐上一辆日产汽车公司制造的车,朝夕阳开去,获酬金万美金。
  美国著名篮球中锋辛普逊一出名,PUMA 球鞋公司就与其签约,只要穿该公司球鞋打球每年给100 万美元酬劳,于是该球鞋畅销美国。





  45.数例并举妥切无比——事例替代术事例替代诡辩术,也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用事例代替所要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诡辩技巧。
  孙中山先生在某次讲演中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一次,他外出访友,却因未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而无法返回,因为当地法令规定,华人夜出如无通行证和夜灯,一旦为荷兰巡捕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出于无奈,他只得花一元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因为荷兰巡捕不会问日本妓女的客人。
  孙中山说:“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就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连走路也没有自由,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娼妓。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这饱含悲愤的一番话,如同电击一般地打在听众的心弦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是事例替代术的妙处。
  运用事例替代诡辩术,首先要考虑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事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搜集大量的事例,并且能从这些事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总统时,一位爱找茬的女记者采访了他的母亲。
  女记者:“你儿子说如果他说谎,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你敢说卡特从来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回答道:“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却都是善意的。”
  “何谓善意的说谎?”
  “你记不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家的门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见到你很高兴?”
  一个俗而又俗的道理,在此竟变得奇而又奇,妥贴无比。看来,有时能奇妙解答棘手而复杂的问题的,偏偏是平俗的道理。
  运用事例替代诡辩术,要准确把握双方辩论内容的主题,然后搜寻记忆中的事例,预防辞不达意,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1988 年10 月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前夕,两名候选入布什(共和党)和杜卡基斯(民主党),在电台辩论中曾为廉政问题兵戈相向:
  布什:“我坚信公职人员必须廉洁。但他(指杜卡基斯)的教育顾问却违背了公职人员应有的道德,现仍在监狱我将在政府中建立一个高度廉洁的制度我将不会像那位州长(指杜卡基斯)那样卷进这件事。”
  杜卡基斯:“我不知道布什说的是什么意思,难道布什先生在为米斯辩护?还是认为前内政部长詹姆斯是个好部长?还是要支持博克担任大法官?
  现政府中有不计其数的官员因卷入丑闻而被迫离职,我们不需要这种政府。”
  这场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所运用的也都是事例替代诡辩术,由此可见它在论辩中的重要地位。
  例证,可以单独举例,也可以数例并举,后者的概括性强,归纳性强,所有的实例都指向同一方向,有着异常的说服力。
  譬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为表明作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心迹,一一并举名垂丹青的十二名前贤圣哲以为追随。诗云: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充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揖,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浩然宏博,气势直贯日月,令人不由不肃然起敬。这便是数例并举产生的效果。
  丘吉尔说过,最有力的雄辩,不是冗长的论证,而是举出必要的实例。





  46.步步深入层层击破——递升诡辩术递升诡辩术指论辩者在进攻或防守时,应该像剥竹笋一样——立势,攻击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防守、驳辩要层层反驳,张张揭破,使论敌无空可钻,低头诚服的论辩技巧。
  有两妇女争吵,各不相让,其中有这么一段:
  甲:“我男人好歹是个科长,你男人是什么东西?扫垃圾的!你做扫垃圾的老婆有什么光彩?你不害臊,我倒替你害臊呢!”
  乙:“男人当个科长,就爬到老百姓头上拉屎了,要是当个局长、部长呢?那可要张开血口吃人喽?你男人就是老虎,你也不过是狐狸精,狐假虎威才害臊呢!我男人扫垃圾,为人民服务,光荣得很!”
  当甲进行人身攻击时。乙立即把甲的论据抓出来,层层递升,层层揭驳:
  从科长到局长到部长又到老虎,并予以致命的一击:“狐假虎威才害臊。”
  使甲仗势欺人的虚伪本质暴露无遗,抬不起头来;进而就“扫垃圾的”加以引申,“为人民服务,光荣得很”。使自己的论点在层层突“破”中巍然而“立”,并再一次讽刺了科长老婆的丑恶嘴脸,“升”上了最高点,其驳辩可算是成功的。
  齐景公饮酒,田桓子陪侍,远远看到晏子来了,就对齐景公说:“请罚晏子酒。”
  齐景公问:“什么理由?”
  田桓子说:“晏子穿黑布衣、鹿皮裘,乘着粗劣简单的车,驾着瘦弱的马上朝,这是掩蔽了您对他的恩赏啊!”
  齐景公说:“好。”
  晏子坐下后,斟酒的人捧着觞递给他,说:“国君命令罚您饮酒。”
  晏子问:“什么理由啊?”
  田桓子说:“国君赏赐给您卿的爵位使您尊贵,恩赐百万之金使您的家庭富裕,所有大臣的爵位没有比您更尊贵的,俸禄没有比您更高的。现在您穿着黑布衣鹿皮裘,坐粗劣的车,又驾着瘦弱的马来上朝,这是掩蔽国君的恩赐啊,所以罚您。”
  晏子站起来,恭敬地问:“请问是饮完酒再解说还是解说完再饮酒呢?”
  齐景公说:“解说完再饮。”
  晏子说:“您赏赐我卿的爵位使我尊贵,我不敢为了显贵来接受,为的是国君命令能得以施行;恩赐百万之金来使我家过上富裕生活,我不敢为了富有而接受,为的是使国君的赏赐能够施行。我听说,古代的贤君,对受过丰厚赏赐却不照顾他的封国或家族的人,就责罚他们;对于所担负的工作不能胜任,就责罚他们。您的臣属,我的父兄,如果有的流离失所身处荒凉偏僻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您的子民,我的属下,如有流散逃亡四方的,这是我的罪过;军事装备不充足,战车没有修造,这是我的罪过。像驾着劣马破车上朝,我想那不是我的罪过吧?再说,我凭着您给我的赏赐,使我父系亲属没有人没车坐,母系亲属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亲属没有挨饿受冻的,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等着我,然后才能点火烧饭的有几百家。像这样,是掩蔽国君的恩赏,还是昭显了国君的恩赏呢?”
  齐景公听后说:“好!替我罚田桓子。”
  晏子抓住“罚”字,以此为纲,针对田桓子认为他的“形象”“掩蔽了国君对他的恩赏”展开自辩。他首先说明受赐的目的是为国为君,不是为了自己能够“显贵”、“富有”;接着指出什么样的人才该“责罚”,并以他自己设例作了解释;哪些情况和现象才属于“罪过”,才该“罚”;继而再把驳辩“升”上第三个层次。他凭着国君的恩赏,使“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妻系亲属”和“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的“问题”得到解决,阐明自己生活俭朴的原因和理由。“立”出自己的论点:这是“昭显”君主的恩赏,而非“掩蔽”。结构上环环相扣,虽缓缓道来,却句句驳在点子上,使田桓子无隙可乘、无力还击,终使齐景公把酒反“罚”于田桓子,真可谓妙绝。
  由此可见,运用递升诡辩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迅速地找准并确定好“递升点”。
  如果己方立论,就必须对“点”深深挖掘,摆出丰足的论据,层层展开,使彼无还击之力;如果是反驳论敌,就要注意对方提出的理由和根据,抓住要害,集中“火力”层层猛攻,或先“射马”(驳论据),或先“擒王”(驳论点)使之无招架之力。像上面那位乙妇女就抓住了“你不光彩,我光彩”
  的“递升点”;晏子抓住了“罚”的“递升点”。
  二是,递升要高屋建瓴,有圆石滚落万丈悬崖的气势。
  三是,在取胜有望时,应该乘胜追击,置彼方于死地。





  47.不同问法不同效果——设问诡辩术设问诡辩术,是指论辩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常常通过发问,探测对方的真意,隐蔽自己的企图,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论辩能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诡辩技巧。
  设问诡辩术的运用,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应变智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问答技巧。
  诱导式发问。
  罗斯福在海军任职时,一天,有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向四周机警地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
  朋友答:“当然能。”
  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用“诱导式”的问话:“你能保密吗?”决定了对方必定答“能”,这不仅使他既坚持了不泄密的原则,又不使朋友处于尴尬的境地。
  ·委婉式发问。
  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便直问,直问会引出麻烦,这时需要采取迂回方式提出问题,达到目的。如:
  一个小伙子想了解某姑娘对自己是否有好感,可不好意思直截了当提出来,便试探性地发出邀请:“我可以陪你走走吗?”或“今晚有场歌舞,你有时间看吗?”
  对方如果不愿意和他交往,会客气地婉言谢绝,“谢谢,今天我还有点急事。”
  这样处理,双方都不至于难堪,而小伙子也探到了对方的虚实。
  ·提醒式发问。
  对一些健忘的人或无意间发生疏忽的人,在适当时机就某件事用提醒式发问,能起到暗示作用。
  比如,有时自己的什么东西不知丢到哪里去了,若直接问人,显得冒昧,会影响关系,这时你不妨这样问:“你没借我的××吧?”“你没见一件××吧?”表面上说的是“没有”,实际上是问“有没有”。
  这种谨慎而有分寸的问法,在交谈中显得很得体,既不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又达到了自己目的。
  ·变通式发问。
  提问时应根据情况,通过改变、调整语序、句式词语,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一个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遭到断然拒绝。
  另一教士去问这个上司:“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同样一个问题,他把语序变了一下,抽烟的请求得到了允许。
  再如,有家饭店,服务员常问顾客:“要啤酒吗?”
  后来他们研究了商业心理学,改变了问话方法:“你要几升啤酒?”于是,销售额大增。
  由此可见,不同的问话词语,有不同的效果,善于变通问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设问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情况开动脑筋,自己去创造。





  48.借火烧香仿中有创——模仿诡辩术模仿诡辩术,是指根据对方的观点,通过对比联想仿造出一个与对方观点相同或者相反的观点来反驳对方的诡辩技巧。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
  “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措控书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一听微微一笑,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开车司机来说:
  “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酒”开车的区别,就和“监禁七天”与“拘留一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运用模仿诡辩术,是基于比较和联想形成的一种逻辑方法。其联想主要来源于对方的观点,而模仿出来的观点又与对方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是正确与谬误相比较,或是谬误与谬误相比较,最终是要驳倒对手。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一个财主有意刁难他。财主拿来一匹布对阿凡提说:“阿凡提,你把这匹布染成不黑、不白、不红、不绿不是一切颜色的颜色。”
  阿凡提温和地说:“可以,你放在这里吧!”
  “那我什么时候来取货呢?”
  阿凡提仿照对方的口气说:“不是周日,也不是周一、二、三、四、五、六的那一天来取货好了。”
  阿凡提以对方刁难的方法来回敬对方,主要是思考方法上的模仿。
  模仿可以首先考虑从语音形式上模仿,其模仿的语音形式要与对方的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仿。
  古代有个叫魏周辅的人,送诗给陈亚看,其中抄袭了古人两句诗,陈亚对他很不客气。魏周辅又送上一首绝句说:
  “无所用心叫‘饱食’,怎胜窗下作新词?文章大都相抄袭,我被人说是偷诗。”
  陈亚按照他的诗的原韵和了一首诗说:
  “以加贤人该加罪,不敢说你爱偷诗。可恨古人太狡猾,预先偷了你的诗。”
  古人偷窃后人诗,那绝对是诗人的想象。
  运用模仿诡辩术,还可以考虑从思维形式上模仿。它首先需要展开联想,可以同向联想,然后模仿对方思维形式进行反驳。
  抗战时期,沈钧儒等“七君子”宣传抗日主张,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后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七君子”,并在苏州高等法院几次开庭审判他们。
  在法庭上,检察官诬蔑“七君子”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
  沈钧儒反驳说:“如果我们宣传抗日救国就是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那么与三民主义相容之主义是卖国投降吗?”
  沈先生由俭察官的“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联想到“与三民主义相容之主义”,由抗日联想到卖国投降,使国民党陷入了自相矛盾中,也使其卖国嘴脸暴露无遗。
  由此可见,运用模仿诡辩术,其特点是:仿中有创,借火烧香,令对手防不胜防。




  49.直观形象无可置辩——示物诡辩术示物诡辩术,就是适时、适事地当场拿出具体的“实物”来反驳对方的一种诡辩技巧。
  示物诡辩术的特点是反驳形象直观,可见可感,让人无可置辩。
  一次上手工课,爱因斯坦把一张很不象样的“板凳”交给了老师。
  老师看后很生气,举着“板凳”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比这更糟糕的凳子吗?”
  小朋友们都一个劲地摇头。但爱因斯坦却从课桌里拿出了两张“板凳”
  说:“比这更糟糕的凳子还是有的。”他指着拿出来的那两张板凳:“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老师的已是第三张板凳了,虽然它做得并不好,但比这两张好多了。”
  结果,老师被说得哑口无言。
  当老师认为他拿着的是一张最糟糕的凳子时,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张更糟糕的凳子,从而说明老师的话是不正确的。由于“事实就在眼前”,所以老师也奈何不得,只好“认输”。
  示物诡辩术直截了当,剀切有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事实胜于雄辩”,在具体的实物面前,即使再蛮横、再能说会道的人,也不能置事实于不顾,“睁着眼睛说瞎话”。
  一次,施特劳斯结束他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厅举行的“个人钢琴演奏会后”,回到下榻处,就有一名俄国军官带着随从冲了进来。那俄国军官气冲冲地递上一份“决斗书”,吼道:“你是我的情敌,我要同你决斗,一分高低,请吧!”说完,甩开大氅,抽出长剑,亮开了架势。
  施特劳斯莫名其妙,不知自己怎么就成了“情敌”?“请你把原因讲清楚再决斗也不迟!”他冷峻地说。
  俄国军官陈述道:“你每次演出,我的妻子都要送鲜花给你。鲜花代表着爱情,既然她送鲜花给你,那你俩一定私通!你破坏了我的家庭,你就是我的情敌!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施特劳斯听罢,对这荒唐的推理哭笑不得,本想回敬几句,但稍一思忖后他改变了主意,说:“军官先生,我领你们看些东西。”
  说完,把军官和随从带到了一处宽大的花房,指着里面放着的无数束鲜花说:“请把尊夫人送给我的鲜花挑出来吧,让它作证,我们好决斗啊!”
  那军官和随从看着数不清的花束,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原来有这么多的人送花啊!”至此,俄国军官自己也觉得太鲁莽,便主动向施特劳斯敬礼道了歉,一场“决斗”化解了。
  由此可见,示物诡辩术是一种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反驳方法,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巧于运用,一般都能稳操胜券,甚至不战而胜。





  50.揭露荒谬不攻自破——揭悖诡辩术揭悖诡辩术,就是揭露对方论题的荒谬错误之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诡辩技巧。
  有位访华的英国记者,提出了“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的观点,周总理不同意这种看法,对此他进行了反驳: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的人口在一战前是四千五百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有一百五十万。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她们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她的社会制度。”
  周总理反驳中运用的正是揭悖诡辩术,通过数据和类比,从而使英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揭悖诡辩术,具体技巧有三:
  一是,揭露对方论题与客观实际相悖;二是,揭露对方论题与其自身行为不符;三是,揭露对方论点本身自相矛盾。
  一位杠铺老板自言善辩,孔圣人及李铁拐不服,找他论辩:
  孔圣人:“我来与你抬杠。”
  杠铺老板:“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圣人今去何方?”
  “周游列国。”
  “双亲可健在?”
  “老母健在。”
  “圣人云:‘言必行,行必果’,可你自己就行有所悖。”
  “此话怎讲?”
  “圣人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为何你的老母健在,你却周游列国?”
  孔圣人哑口无言。
  李铁拐不服:“我来和你抬杠!”
  杠铺老板问:“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大仙因何下临凡界?”
  “为拯救黎民百姓。”
  “有何济世仙方?”
  “我葫芦里装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
  “你说你葫芦里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我看不尽然,既然能医治百病,为何不把你那条瘸腿治好?”
  李铁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杠铺老板用揭悖诡辩术轻而易举地又战胜了对方。
  揭悖诡辩术还有一种形式,是直接揭露对方的论点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从而使对方无言以对。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
  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
  “那么,您想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