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控制台加属性:围观中国“未富先老”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2:26:22

围观中国“未富先老”困境

责任编辑:NN041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总人口13.7亿!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并没有出人意料,不过,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高达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8.87%,却引发了人们对老龄化的担忧。

  不少外媒评论称,目前我国人均GDP刚过4000美元,才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都突破了老龄化的红线,一时间对中国未富先老的评论声此起彼伏。

■困境一:社会结构——全国老年人口接近1.78亿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达1339724852人,10年增加了7390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据此测算,我国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中国“正在变老”这个问题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担忧和关注。

  首个老龄化冲击波将至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翟振武表示,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会继续加快,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并将于“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一个人口老龄化冲击波。他说:“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人口增长率特别高,这意味着接下去的几年将有大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步入老年。总的来看,这个人口老龄化冲击波将持续七至八年。”

  而根据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的判断,2001年至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新增老年人口596万,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这一严峻现实无疑会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考验和特殊挑战。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的不断下降。他坦言,10年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都在增加,也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快、人口红利减少的问题,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一旦人口红利消失,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将逐渐减弱,对各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且趋势难以在短期内被扭转。

  寻求和谐的老龄化之路

  上海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说,人口老龄化在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机遇,比如说老龄消费、银发产业等。但是他认为,不应该对此过分乐观,我们在推动老龄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副院长朱林则表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不能仅局限于“政府买单”,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才是和谐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困境二:社会经济——“未富先老”挑战中国未来经济

  一边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一边却是人均GDP仍处于世界百名上下,距离全民富裕还有相当差距。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的特征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需要积极应对的重要任务。

  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如何演变?“未富先老”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危机?危机背后又给哪些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中国加速迈向人口老龄化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1.77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2亿人,占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马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姜向群说,西方经济发展50年至100年后才达到人口老龄化水平,但是,我国仅仅发展了30年左右的时间。

  “老年型社会是未来的社会常态。”马力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1993年开始迈入低生育水平阶段。进入2010年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波出生高峰中的人口开始步入60岁行列,人口老龄化速度呈现明显加快趋势。

  “未富先老”挑战袭来

  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同时,中国距离全民富裕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中国人均GDP4283美元,全球排名95位。

  “‘未富先老’迹象很明显。”姜向群说,这值得警惕。而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看来,“未富先老”可能成为中国“十二五”期间最重要挑战。

  一直以来,富余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优势,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长期以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少。事实上,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出现结构性短缺现象,同时,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明显,经济增长潜力面临严峻挑战。

  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哈继铭就认为,如果资源约束以及劳动力市场价格提高,经济增速将明显下降,“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速不可能再继续长期保持10%左右。

  另一方面,老龄人口增加意味着需要社会供养的人群将增大,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情况下,社会负担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日益加重。

  “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顺利,将带动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未富先老’状况会得到改善。”中国人口学会顾问张敏才说。他同时认为,如果我国产业升级顺利,至少在30年到50年内不会出现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我国低端就业岗位多,农民工收入也有所提高,一些人选择不让下一代继续上学获得更高学历而是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蔡昉提醒,如果国内下一代由于人力资本水平限制不能推动产业升级,那“未富先老”的前景就非常不容乐观。

■困境三:社会趋向——到2035年我国0.9个纳税人养1个老人

  本报讯 (记者蒋悦飞 通讯员穗劳宣)在昨天的“宣传贯彻社会保险法暨纪念广州社会保险二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社保专家指出,2035年,我国0.9个纳税人供养1个老人,老龄化让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巨大压力。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副市长陈国,老领导陈开枝及国家、省、市分管社保工作的现任、历任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崔仁泉表示,到“十一五”期末,广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081.9万人次,在国家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目前广州社会保险基金积累达到664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一倍多。

  崔仁泉表示,广州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1994年建立正常调待机制时的每月217元,提高到2011年1月的2413元,增长了10.12倍;医疗保险保障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城镇职工由每年26万元提高到42万元,城镇居民由每年8万元提高到13万元,平均支付率由“十五”期末的67%提高到83%;失业保险金从“十五”期末人均每月548元提高到目前的1040元,增长了89%;工伤伤残退休金从“十五”期末人均每月1896元提高到目前的2525元,增长了33.2%,其中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从“十五”期末的约13.9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8万元,增长了172%;生育保险人均待遇近1.6万元,为全国最高支付标准。

  专家建议公共财政设社保预算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预测,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力每年以800万的速度递减,同时65岁以上的人以800万的速度递增;到2035年,中国15~64岁的人口为8.1亿,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94亿。扣除在校学生、未就业者、残疾人、提前退休者,将面临0.9个纳税人供养1个老人的局面,而且还要供养孩子。在目前我们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已经高达1000多亿的背景下,政府的公共财政里一定要加入社保预算。

  医保基金以年度收支平衡为好

  “社保基金不是政府的,是参保人的公共基金。”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社保基金的节余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医保等基金,应以年度平衡为好。”几亿元的节余放在那边,参保人享受不到,但一年贬值几千万,看着让人心痛。他强调,社保基金“并非政府财政的钱,怎么动用这笔钱,应该征求参保人的意见”。

■困境四:社会保障——社保无法满足中国人体面养老

  含饴弄孙、携手同游,是大多数人对未来退休生活的美好憧憬。

  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相反,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一般而言,中国人都靠什么养老呢?

  大部分中国人靠社保维持“温饱”

  在中国,大部分城镇职工从开始工作后,就会被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内,因为每个月的工资中会被扣除一块“基本养老保险金”,且可以税前列支。这一块属于国家法定强制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制度在细则上有一定差异。按照上海市养老金制度的规定,单位与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基数以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性收入来确定,其中个人缴纳的比例为缴纳基数的8%,单位所缴纳的比例为缴纳基数的22%。个人缴纳部分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部分计入社会统筹。

  如果一个职工的工资收入较高,超过了缴纳基数上限,那么养老保险时也仅能按最高限额来进行缴纳;反之,如果你的工资收入较低,低于缴纳下限,那么需要按照最低标准来缴纳养老保险;职工实际工资收入介于上下限之间,则把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缴纳基数。

  那么当职工退休时,能够领到多少养老金呢?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我国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58%,即通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职工退休后月收入应达到退休前一年月收入的58%。

  但事实上,根据我们的测算,收入不同的人群,工作30年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差异较大。收入越高的人群,退休后能从社保渠道领取的退休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越低,甚至可能不到30%。

  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替代率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设计等历史原因,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形成了特殊的“双轨制”,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的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现行机关以及多数事业单位养老费基本上由政府财政或单位统包,实行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发办法。职工退休时按照本人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与在职人员工资调整同步进行,退休金收入较高。

  我国“第二支柱”还不发达

  在不少国家,除了国家强制的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养老的“第一支柱”外,通常还会有“第二支柱”,也就是企业年金等。

  我国也有部分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金基础上,为职工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也有一些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

  但由于对企业税收、个人税收等政策扶持力度有限,而且即便是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也有方方面面的不同考量标准,比如更愿意给予职工当期更多的工资或奖金,而不愿意为职工建立长期的补充养老计划等,因此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还欠发达。

  “第三支柱”:个人储备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靠社保仅能维持退休后生活的“温饱”所需,想要过上富足舒适的退休生活,还要靠个人多做一些资金储备。“养老金缺口”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而且,现在不仅仅是50岁以上的“准退休族”开始意识到退休准备的重要性,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也有了一定的退休规划意识。房产、基金、保险等各种投资品种,已经进入不少人的养老金储备计划中,以房养老、建立动态生命周期基金、靠保险保证领取一定的退休金等观念也开始逐步为人们所熟悉。

  不少中国人都已经意识到,必须尽早通过自己的努力,准备好退休生活的“第三支柱”!

■困境五:社会观念——“啃老族”颠覆“养儿防老”

  有这样一则谜语,谜面:“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你猜出是哪类人了吗?谜底:啃老族!啃老族,英国舶来品,英文为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英文简写为NEET,意为“没学上,没工作,没培训”的二、三十岁年轻人。他们虽已成人甚或为人父、为人母,但却难以“物质断奶”,一切支出统统靠父母买单。啃老一族,存在于6类群体:一是对就业挑肥拣瘦的高校毕业生,二是嫌工作太累、太紧张的自动离岗离职者,三是好高骛远的创业幻想型者,四是率性而为的频频跳槽者,五是调动工作后不如意的干脆不就业者,六是文化低、技能差的怕苦怕累者。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城市里,30﹪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目睹“啃老族”百分比的日渐上升,我们不得不反思其背后的真正诱因。虽说,啃老一族不断增多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诱因,但最重要的诱因还是观念问题。西方是“接力”式养老模式,孩子成人后自立门户,没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则沿袭着“反哺”式养老传统,子女年幼父母养育,父母年老子女赡养。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群体,正面临着“养儿防老”和“养老防儿”的两难抉择。一方面,上一代需要赡养,“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另一方面,下一代只求索取,“养老防儿”,不得不思。真是难为了他们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速,我们在关注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啃老族”颠覆“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负面现象。为人父母的中年群体,还是听听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协会中国发展中心秘书长郑森源的劝告吧: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父母应该大胆地多讲“拒绝”二字。父母对子女讲拒绝,其实用不着考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这个问题。如果一个成年子女还把各种问题甩给父母,那么应该是这个子女太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