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南方周末 - 围观中国(201104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2:54:19

电子报 >>南方周末>>第1417期

围观中国(20110414)

作者: 南方周末 2011-04-14 10:59:14 来源:南方周末

编者按: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越来越被欧美学者关注。他们也越来越喜欢就中国国力及其影响这个话题发表看法,本期我们摘编了一组这样的文章。

对权力的认识差异塑造不同的中美关系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1年4月6日,约瑟夫·奈

实际上,中国要在军事、经济和软实力上超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中国到2020年代GDP超过美国,两者之间的实力仍不均等。中国仍有广阔的待发展的农村,同时它必然要开始面对人口问题和减缓的经济增长势头。正如一些中国人所言,他们担心未富先老。

当然,也有很多中国人不这么看。他们相信,2008年的经济衰退显示了全球权力重心的转移,中国可以不必过于在意美国了。这种对权力均衡过于自信的看法,导致中国在过去两年的外交政策中变得更强硬,尽管这个判断本身是错误的。

中国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引下一度韬光养晦,但因为高速增长的经济,很多人要求一个更强硬的外交政策。有人将此归咎于现在的领导层,但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中国的领导者仍然希望遵循邓小平的“不惹事”政策,但他们明显受到日益蓬勃的民族主义压力。

未来数年将如何发展?过于强硬的姿态需要付出极高成本,中国领导人有可能会对此作出调整。胡锦涛已经表明,希望在对抗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建立和美国的合作,这一点将有助于缓解两国关系的紧张,但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出口工业的利益集团和军队却希望限制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对美合作。更重要的是,鉴于日益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点从网络言论就可以看到,中国领导人要作出大幅度政策调整的难度不小。胡锦涛1月份对华盛顿的访问有助问题的改善,但只要中国人仍然因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美国衰落的错误看法而自恃过高,中美关系仍然困难重重。

【点评者说】越是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考虑国际关系时,越喜欢“实力”这个词。如果历史上有过被欺负的悲惨遭遇就更加如此。然而,国际关系中的“实力”涉及多个层次:可计算的力量-〉能够真正运用的部分-〉运用这种力量的意志。如果继续拓展,还会涉及 “结构”、“规则”等等。约瑟夫教授在本文中虽然也展现了对美国实力的自信,但是得承认,他的这种自信比中国的民族主义者高明。

中国崛起需要重新评价

◆美国凯托学会,2011年4月4日,特德盖伦·卡朋特

最近全球的—系列事件让中国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凸显。地震、海啸和核危机削弱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和战略竞争对手日本。不仅如此,美国的经济、财政和外交政策问题也让中国获利颇多。美国人大肆挥霍的消费习惯,加之目前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主的事实,使得中国握有重要的经济和外交杠杆。另外,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军事冒险行动助长了地区和全球对美国的愤怒,而中国奉行的不干涉原则却使得该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尽管如此,对于中国的崛起,我们完全有理由重新评价。第一,外界对中国崛起的预测多是基于对经济增长的简单线性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基础日渐庞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要维持快速的增长会更加困难。第二,政治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做支撑。每年有大量的年轻人需要被大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吸纳。一旦GDP增速下滑,中国社会的稳定将面临重大考验。第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成就多是美国处理不当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美国政府在穆斯林世界实施两次军事干预和国家重建是严重的失策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成熟。

也许中国很走运,因为美国的决策者仍将继续在中东追寻“培育民主”的幻想,美国领导人或许还会实施新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重纳税人的负担。但是,华盛顿的决策圈总是有可能出现更明智的领导层。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在通向超级大国的路上仍将面临诸多障碍。中国成为大国的事实无可辩驳,但西方不应放弃理性和谨慎的分析。对于中国的未来,有着太多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可能,同时也有太多国际战略和外交的变数。

【点评者说】相对于前一篇文章,这篇更偏技术、实务层次。但它更像把中国的发展当成一面镜子,供美国人用来自怨自艾。作为旁观者,我们会突然发现,美国人的感情其实蛮丰富的。

中国的未来

◆英国《经济学人》,2011年3月17日

不可否认,中国政府确有值得钦佩之处。30年来,这个东方古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数百万人迈入中产阶级行列。在此过程中政府功不可没。

美景背后并非完美。早在1993年,中国就承诺将4%的国民生产总值投入教育。到了2006,这个数字还是2%,4%的达标时间被推迟到了2010年,现在又被推迟到了2012年。《中国青年报》称,地方政府的吃喝招待费用5倍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

很多人对公共服务水平深表不满。西方跨国企业的老板很容易见到政府高官,而普通百姓要和基层官员见上几分钟则困难重重。在处理外商投资和应对非典疫情等重大事务时,中央政府能够敦促各级官员快速行动。不过其他许多问题,常遭后者的忽略。

中国向往新加坡及香港式的高效社会,却对“小政府”的概念有所忌讳。对高层聪明年轻的技术型官员来说,国家的中期前景充满挑战。金融危机削弱了改革者的声音,但来自社会基层的压力不会消失。北京终需着手政府改革,就像当年邓小平极力推行经济改革一样。

【点评者说】这篇文章似乎就更加感性了,对中国的评判更多的停留在观感的层面上。有赞有弹,欧美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时候,越来越懂得,一方面肯定成绩,另一方面指出问题。不过,大家都知道要巩固经济改革的成果,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中国在建核电反应堆数量世界第一

◆国际能源署《清洁能源发展报告》,2011年4月

核电在过去五年中发展平缓。全球范围内,截至2005年底运转中的核电容量为370GWe(GWe,十亿瓦),到了2010年底不过增加到了375GWe。不过,有几个国家已经提出了雄心勃勃的2020年目标,包括中国(80GW)、美国(111GW)、日本(62GW)、俄罗斯(51GW)和印度(20GW)。

目前,正在建设新的核电站的国家有15个。核电建设周期比其他电站更长,因此,从在建容量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内的核电容量增长。2010年底全球在建的66个反应堆中,27个位于中国。而在2005年底,中国只有三个在建项目(这三个项目目前均处于运转中)。因此可以说,近年来核电建设的反弹趋势明显,主要归功于中国核电项目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建电站中,大部分使用已经发展完好的CPR-1000方案。而在下一阶段,中国的发展将基于更先进的AP-1000方案,其中最早的一批已经开始建造。除了在建的,中国的发展计划还涉及到另外30个电站,将在未来数年内兴建。

【点评者说】这份报告,让中国在核电建设的雄心跃然纸上。但众所周知,中国大略属于贫铀国。而铀矿在国际上属于敏感材料,其贸易常常受制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因素干扰。中国核燃料外购就曾频频遇到麻烦,建这么多核电站,核燃料如何保证呢?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