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建大炮:“大学无用论”言出“所学非所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2:31
        前些天看到一则消息,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7人全部考研上榜,号称学校的“7朵金花”。在采访她们时,这些女孩子说考研其实并非她们的初衷,之所以考研仅仅是因为她们学的专业所对口的单位根本就不招收女生。在无法就业的情况下,她们不得不选择了继续读书。这是现在中国教育很明显的一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单位是搞性别歧视,对待女性不公平。那么我要说的是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十分正确,而是过于笼统了。性别歧视存在,而且很广泛的存在,这一点我承认。但也有很多时候,用人单位只招收男性的原因并不是出于歧视心理,而是该工作根本就不适合女性。上帝造人时给了男人女人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素质,这就决定了两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分工不同。这不是什么歧视,仅仅是各有所长而已。就像女人语言功能非常发达而且和有耐心,所以适合做教育类、服务类工作;而男性逻辑思维能力更为出色则更加适合做一些创造类、管理类工作。就像在器械类体操中男性有以力量型为主的双杠项目,而女性则是以更注重于身体柔韧性与动作精确性的高低杠项目代替了男子双杠。还有些专业工作对于女性来说难度则要更大,比如:工程测量。干这行的都知道在测量班进驻测量场地时,大多时候那里连一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没有。有时甚至还需要野外露营,每天扛着几十公斤的测量仪器跋山涉水,偶尔还会深入不毛之地、或进行一场荒漠之旅。男性显然要方便的多,而女性则会危险的多。这不仅仅是体力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在日常起居上都要令人徒增烦恼。所以,有很多工作根本就不适合女性的参加。
        现在的高校往往是以赚钱为目的,绝非像他们所宣扬的为了什么祖国培养合格人才云云。尤其是中国正逐渐进入生源不断减少的时期,很多学校都面临着由于学生太少所带来的财政紧张问题,所以就更不会去考虑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的问题,只要可以招到学生则是万事大吉了。这种观念必然会造成许多的学生毕业后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或找到了工作根本就不对口,不得不重新进修或自学的问题。这样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大学时间都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我还记得我的专业课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你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用上大学所学的3%,那么就说明你们的大学没白上”。而事实也证明,作为学习化学工程,最终投身于建筑工程工作的我连大学所学的哪怕1%都没用上,我的同期同学也都大抵如此。大家的工作都不在本专业,而是毕业后依靠着自学和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来适应和熟悉陌生的那些领域的。中国的大学教育和录取模式决定了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专业一般都不能够真正学上,而学校要求学生学习的在社会上又不被认可。换言之就是“想学的学校不让学,逼着学的单位不让用”。这种链条不论怎么看都是断裂的。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前途不知所措、漫无目标的原因。就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大学所接受的教育,绞尽脑汁学习来的知识到底有没有用。这种对于大学教育的怀疑态度也滋生了一种“混”的方式。在大学校园里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也真是如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体现。大家对于大学教育的认同感正在降低。
        那么,为什么在一些名牌大学会还有许多社会上的旁听生呢?这其实很好理解。主要是这些人已经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了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尽可以选择在自己需要的、必然可以用上的科目上下足功夫。有了明确目标的学习当然是事半功倍。这种出自于自身责任感的学习在成绩和进步速度上都是可圈可点的。但这种出自于责任感的学习较之国外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在国外,所有学生都是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而这种对于所爱专业的选择自主权必定可以极大的刺激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热情。而且这种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举一个例子: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员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一个题目——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八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有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了尼克松总统以来,又一个登上如此高门槛的学员。我想就像这样的毕业试题无论是谁都会有兴趣去尝试一下的吧。尤其是作为以做推销员为人生目标的人来说,它的吸引力更是让他们隐忍不在的吧。这就是国外的教育风格。这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更加能够发挥个人的积极性的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是基于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的情况下才可能完成的。中国高校已经逐渐的供大于求,那么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学校的优势专业学科去发展呢?采取松进严出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不要总是只注重于自己短期内是否可以赚到多少金钱。那样的话只能导致生源进一步减少,直至学校被除名。
        教育的最佳模式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上自身的天份,优秀导师的教育加上后期的培养,充分的实践试验经验和足够的资金(奖学金)支持,所有这些得以完美的体现才可以使教育的结果出现质的飞跃。我国似乎距离这种教育还差的很远很远。
        现在中国教育是完全的脱离实际,学生毕业后大多遭遇到了“所学非所用”的尴尬。“大学无用论”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与其在大学白白浪费四年大好的青春年华还不如提前进入社会去闯一番事业。大学的知识并非完全无用,关于这一点那些社会旁听生为我们做出了证明,可完全没有目标的填鸭式教育则让学生们深恶痛绝,避之不及。大学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但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是“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一套”。总之,所有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唯一的评价就是“记得我曾经在那里睡过”。就像我在文章开始提到的那几个女生一样,她们的专业对口单位根本就不招收女性,即使考上了研究生也会像有些网友评价的那样“只不过是另一场悲剧的开始”。她们很无奈的选择,心中充满了苦涩,每当一想到数年后青春渐渐逝去,依旧会在社会中茫茫然的寻觅时她们就有一种想要痛哭的冲动。可是,当初她们的母校在已经知道现在这个必然的结果时还是让她们读了该专业这样做是否真的是为了她们的未来着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