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三角龙湾一日游:为人也真”的高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7:39
【金石鉴赏】二十八、“为人也真”的高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更新时间:2008-11-11 关键字:金石鉴赏,高翔,篆刻
清代的扬州城,盐商富贾云集,他们以附庸风雅为时尚,加上新兴市民阶层对绘画的需求,于是一批职业画家寓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形成一个绘画群体,一般称为“扬州画派”。其中以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郑燮、李方膺、罗聘为代表的一批画家不因循统治者标榜“正宗”的守旧画风,继承徐渭、石涛等人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借物咏志,强调个性,被称为“扬州八怪”。
高翔(1688年—1754年),“扬州八怪”之一,字凤冈,号犀堂(亦作西唐、西堂、西塘),江苏扬州人,性格清高孤傲,一生未入仕途。他对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篆刻取法程邃,构思严谨,不尚纤巧,自成一格。
其父高玉桂,江都贡生,只会做诗,终身不仕。高翔出生时,高家还没有房产。高翔青年时代过着清寒生活,曾教过蒙童,更多的时候是“匡床自在拥寒衾,卧听儿读妻织履”。他穷得清高,穷得自在,交游很少,“避客年来高凤冈,扣门从不出书堂”,闭门练字、刻印、作画、写诗,孤傲不群和嗜学成癖的性格,使他在学问词章、书法绘画上自成高格。

“无诤三昧”印印文
“扬州八怪”之间,资历有深有浅,相识有早有迟,相聚有久有暂,思想和艺术风格也不尽一致,但都能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切磋技艺,相濡以沫,一扫文人相轻的旧习,结成了深厚的道义之交。高翔与其中的汪士慎、郑燮、金农、李交往颇深,相交最久、最密的要数汪士慎。汪士慎,出身于安徽歙县清寒之家,年轻时即选择书画为生,长期寄居扬州。汪士慎与高翔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志趣爱好,因而交谊最深。汪士慎在赠诗中云:
猿鹤狐踪不易同,到今谁复问穷通。
七条弦上知音少,三十年来眼界空。
每欲放杯还藉酒,不言生计转如篷。
相交相爱垂垂老,朝夕过从风雨中。
他们的确是“知音少”中的知音,“眼界空”中的知心,决非世俗之交所能相比的。
乾隆八年(1743年),高翔与汪士慎合作绘《梅花纸帐》巨制,疏干繁枝,交相辉映,获得一致赞誉。唐建中、程梦星、厉鹗、方士庶、陈章、闵华、全祖望等都题诗于上,传为艺术史上的佳话。高翔画山水受石涛纵放之影响,能出新意,造诣不凡。他画的山水花卉、园林小景,多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画的金农、汪士慎诗集上的小像,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石涛比高翔大四五十岁,两人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石涛去世时,高翔年仅20岁。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石涛死后,每到清明,高翔必去扫墓凭吊,至死未断,可见其为人之仁厚。他刻的“无诤三昧”、“为人也真”二枚印章,道出了他处世为人的准则。诗人闵簾风以“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诗人过墓门”之句,盛赞高翔的品行。
大篆刻家丁敬,则是高翔另一个圈外密友。两人同以篆刻驰名,并驾齐驱,无印不佳。白文印“无诤三昧”,一种地道的切刀、方笔的浙派面目,或许可证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的所在。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清代阮元在《广陵诗事》中称,高翔“工八分,晚年右手废,以左手书,字奇古,为世宝之。”他为郑板桥、金农刻过不少印。高翔还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一起,并称清代印坛“四凤”。
高翔善作诗,其子高增辑其遗诗成《西唐诗钞》,惜已失传。
“无诤三昧”白文印,刻于康熙五十五年,高翔29岁时作品,丰神流动,富有自然之趣,取法汉印,刀法凝重,分布均匀,行而能留,留而能行,构思谨严,舒展自然。老坑芙蓉甪端钮,边款刀法爽利,气韵生动,无尘俗习气。(《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5-25 第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