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石头人出装s6:改造学校的“秘密”-焦点新闻-株洲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5:36
改造学校的“秘密”“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学校前进的开始……”坐在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的会议室,吉林抚松县二中的校长张传英,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学校情况介绍。他的嗓子很痛,想听一会儿就去医院。没想到,一听就是两天。嗓子的痛早就抛到九霄云外。“越听越感觉对思维的冲击太大了,眼前每天都在闪亮。”他不停地追问自己:“很多问题,像孩子不喜欢课堂,离校时搞破坏,老师感到职业倦怠等,为什么广文能解决,在别的学校却成了痼疾?”创造性的解决之道在哪里?介绍快结束时,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说了这样一段话:“只要是创新的、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都必然遵循了规律。规律在哪里?它就隐藏在问题里。”可是,现在不知有多少校长和老师,被问题本身困住、难住。规律在他们眼里,往往是停留在纸上的武器。广文中学何以能抓住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自主选班: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你看,这5位学生有什么差别?”赵桂霞给我们看学生的成绩。我们一下愣住了,5位学生的总分都是187分。仔细分析,“有的学生各科比较平均,有的学生部分科目比较弱”。“那这两位学生又有什么不同?”我们接不上话了,两位学生的数学都是70分。“背后的差别大着呢。”赵桂霞身材瘦削,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子精气神,说起话来也快人快语。“数学同是70分,一位学生是基本概念掌握得好,但空间与图形就很弱;另一位是计算能力最强,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更重要的是,“即使分数一样,背后的原因也不相同:前面学生的成功动机和期望很低,但他人促进却很高;另一位学生的期望和成功动机都比较高,社会责任却比较低。”这说明了什么?“前一位学生的成绩,是在他人推动下取得的,自己的学习动机并不强。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强度加大,成绩容易下滑。后一位学生,自我期许很高,但社会责任感低,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将会影响到他后续的发展。”我们惊讶地看着桌上的一摞小册子:“你们对每位学生都做了这样详细的分析吗?”赵桂霞点点头。她说,学生进入广文,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学校自主设计的“学业水平测试与学习动机诊断分析”。分析的结果,是长达几千字的报告,里面有学生不同学科的内部能力差异,还有社会责任感、焦虑度、期望、人际关系、个人爱好、特长、运动技能等各方面的情况。“我们不能只看到分数,还要看到分数背后具体的‘人’!”赵桂霞说,《其实有一百》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诗,不知读过多少遍。对好多诗句,有深刻的感触:“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可是,有多少学校愿意下这样的大功夫、笨功夫,去了解孩子们色彩不同、姿态各异的“一百”呢?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平行分班”,不就是按分数平均分配学生么?刚开始,每个班的平均分相差不到1分,有的甚至不到0.5分。看起来,对孩子多么公平!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赵桂霞曾做过一次调查。有个班,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一二类学生的成绩差距为91分,二三类学生的成绩差距是117分。仅仅一个学期后,一二类学生的成绩差距拉大到117分,二三类学生的成绩差距拉大到197分。“表面的公平,带来的却是结果的不公。”原因何在?是因为我们方便了学校的管理,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关注了干巴巴的分数,却忽视了人性的丰富。孩子生命的多样性还未充分展开,就已经被打上了固定的“标签”。广文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理念的坚冰,让学生根据“人”本身去自主选班,而不是根据“分数”去分班。 “学业水平测试与学习动机诊断分析报告”,就是学生和家长自主选班的依据。广文把班级分为四种:自主学习班、数学加强班、英语加强班和情态强化班。像上面五个总分都是187分的学生,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班级:两个学生各科成绩平均,成功动机强,选择了自主学习班;一个学生数学明显弱势,选择了数学强化班;一个学生英语较差,选择了英语强化班。最后一个学生,尽管各科成绩也比较平均,但他的学习动机各项测试都在二级,(注:一共分五级,最低为一级,最高为五级。)所以选择了情态强化班。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有朋友好心地提醒赵桂霞:“你不怕被人说是分快慢班?”“不怕!”赵桂霞回答得坦然而淡定。“快慢班是什么?是给快班配最好的老师,把最好的教育资源给最优秀的学生,这损及了教育公平。”“但我们的4种班级,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配备老师:自主学习班的班主任,年轻有活力,愿意放手给学生去自我探索,并着重改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数学和英语强化班的班主任,是最好的数学和英语老师,能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情态强化班的班主任,一定是最优秀的班主任来担任,他们的责任最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即使是同一类的强化班,不同班配备的老师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数学计算能力弱的班级,配备数学老师时,就会注意选择那些计算能力很强的老师。”说到底,自主选班,就是孩子缺什么,需要什么,就给他配备这方面最好的老师,以达到“基本素养上补短,特长上扬长”的目的。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全方位平衡成长的人。“大一统成就不了任何孩子。”赵桂霞说得真诚而沉重。“孩子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社会,但他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因而,每个班的育人策略不同,教学策略也不同。情态强化班,每天给孩子讲一个励志故事,鼓励孩子从自卑中走出来,树立自信;英语强化班,从小学的26个字母开始,夯实基础,并用“改写课文,名句赏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数学强化班,让学生学写“数学日记”;自主学习班,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型人格”,让学生学会分享,关心他人……班与班之间,没有重点之分,只有合适与否。曾有一位家长,事业有成。入校时,孩子想选择情态强化班。可家长坚决反对,他说:“我在社会上混得这么好,孩子能上差班吗?”原来,他私底下认为,这是分快慢班呢,肯定是优秀老师教自主学习班,普通老师教其他班。一个月后,孩子哭着、闹着,不想上学了:“同学讨论问题时,我一句话都插不上。学习还有什么意思?”原来,在自主学习班上,大多数问题都是学生自学、讨论,可这个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自学根本行不通。家长彻底“认账”,孩子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情态强化班。两周后,家长特地赶到学校,表示感谢。他对教务处主任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孩子的笑脸。可是,最近我经常看到孩子开心的笑。我也就放心了!”不久前,校长赵桂霞去听情态强化班的课。老师布置完一个小组讨论题,就听见哗啦啦一阵响,学生全都跑到南侧去了。赵桂霞很奇怪,“不像小组合作啊,怎么回事?”老师告诉她,学生基础比较弱,但他们知道坐在南侧的几位同学可以帮助自己,就主动聚了过去。听完老师的解释,赵桂霞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就是这个班,刚入校时,趴在课桌上睡大觉的,大声喧闹扰乱课堂纪律的……何曾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求知的劲头?“你知道吗?如果是传统的分班,这些孩子只会是被忽略的边缘人。”感动之余,赵桂霞思忖着: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随机抽取教师是最公平的,随机按分数分配学生是公平的,却忘了“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公平”,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独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才是最大的公平!初一学期结束,是数学加强班,而不是自主学习班的学生名列全年级前茅。这个学生,数学在小学时只有三四十分的成绩。初二时,广文参加潍坊市的地理、生物的毕业会考。所有班级,生物A等率都超过了49%,地理超过了42%。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全潍坊市,城区学校平均的A等率只有15%!引桥课程:“追问中,规律发现了,方法也就有了”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常被赵桂霞看出与众不同的“门道”来。初中,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赵桂霞就想,肯定是学生在接受某些知识点上出现了问题。但到底是哪些知识点呢?2007年,她带着全校老师,把初中3年的知识点,认认真真,做了一个全面梳理。然后,请全校学生参与每个知识点“难度系数”的测评。没想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构建出了一系列的有广文特色的引桥课程。在调研英语知识点的难度系数时,赵桂霞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男生在所有知识点上,难度都高于女生,没有一个知识点的难度有交叉。有的老师不以为然:“这不就证明了男生英语学得没有女生好吗?”可赵桂霞没有停留对表象的承认上,她连连追问:“这个现象是广文独有的,还是其他学校也有的现象?”“是小学造成的还是初中造成的?”结果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于是,再追问下去:“小学时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英语老师们聚在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原因找了好几条,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别;男生的发音障碍。前者是天生的,后者却可以通过恰当的教学克服。“小学时,由于各种原因,男生发音不准,掌握不了音标,影响了后续的英语学习。”广文文老师张建英说,利用假期,英语老师编写了一本薄薄的教材,把小学时应该掌握的字母、音素、音标、单词、句型和语法整合进去。在新生入学的头一个月里,他们用这套教材,再加上自己摸索出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对新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短短一个月,学生们就达到了“听其音,知其形;见其形,读其音”的效果。一个学期后,再进行知识点的难度测试,男女生的差异消失了!广文的“学前引桥课程”,也由此发端。赵桂霞常常拿这个例子,提醒老师们:“对问题,一定要不断的追问。追问中,规律发现了,方法也就有了。”可是,面对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每个人都是如此独特,怎么从那么多的学生中去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去探索普适性的方法?“一定要学会用数据说话。”赵桂霞说。2007年春,化学教研组面向全体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知识点的难度认同值调查。这个调查,不仅学生参与,而且老师自己也参与进来。许多结果,发人深思。在所有知识点中,学生认为,最难的知识点是“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其难度系数高达46.7%。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这个知识点难学。可是,老师们认为这个知识点难学的只有10.2%。巨大的反差,让老师们觉得不可思议:这个知识点多简单啊!学生为什么会觉得难?他们请来学生,座谈,调查原因。孩子们说,自己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些东西,无法理解。 “城市里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 老师们猛然惊醒。化学教研组组长孟祥池说,那一刻,仿佛一道阳光,瞬间照亮了自己的心房。“过去,我们都是凭经验,去判断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好,去推测原因是什么,恰恰忘记要了解学生自己最需要什么!”正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一样,师非生,又焉知生之苦?老师习惯于代替学生作决定:哪里难学,哪里该注意。这样,该使的劲儿总使不到正确的位置上。最好的方法是问“道”于生。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后来,孟祥池在反思中写道:“难道课堂上让学生多表达、多参与,就是以生为本?那不过是表面的改变。”“内涵的改变应该是,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老师据此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的知识点,本是最后一章的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在接手新一届学生后,孟祥池提前在序言课里,设计了一个实验,取来三种不同材料的布条,点燃后,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学生们一下就明白了:“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因为里面含有蛋白质,生物里已经学过啦。棉燃烧后,有烧纸的气味,灰烬用手一碰,就成了粉末……”还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进了潍坊的纺织城,让学生现场去观摩和学习。2008年,化学教研组再次调查知识点的难度认同值,“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一下子下降了19.1%;2009年跟进调查,难度又下降了5.4%。“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难点引桥’。”孟祥池说,“难点引桥”的关键,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顺序。“学生缺什么,我们就朝什么方向倾斜。学生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我们就给他们补充生活经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秩序,我们就做适当的调整。”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教学。2007年冬季,赵桂霞带着老师,走访升入高中的学生,并请学生“对你在高中学习最轻松、最喜欢的学科进行排序”。结果出来,化学排在第六位,老师很尴尬。要知道,初三时同样的调研,化学还排在第二位。化学老师放低姿态,请来高中老师和学生,谈问题,找原因。原来,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知识衔接出现了断层。高中化学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自然无法喜欢起来。怎么解决?老师们开始研究高中教材,发现哪里知识出现了断层,就给哪里补上(由此形成广文“初高中引桥课程”)。尽管很多补充的学习内容,中考根本不会涉及。专家到广文调研,对此赞不绝口。他们说:“你们不是只盯着中考,而是看着孩子的未来!”2008年,在对升入高中学生进行的同样调研中,化学成了排第二位的受欢迎的学科。调研结束时,学生们集体站起来,给了初中化学老师为最热烈的掌声。他们说,老师是自己学习的领路人。走在路上,他们会及时提醒我,某处有块石头,某处有个坑,要小心啊,或者是坡度太高了,用引桥给搭个台阶吧。“他们是真正从我们的需要出发。”特色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就给他们什么样的营养   到广文之前,赵桂霞曾任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期间,她组织过两次校本课程评选,但每次都让她很难过。为什么?因为不同学校报来的校本课程,同质化严重。你开发“古诗词”的校本课程,我也开发一个,至于为什么要开设,却没有思考。当时,赵桂霞就在想,学校的课程不应该这样构建。她说:“课程是学生精神成长和知识成长的营养,你给他们什么样的营养,就意味着你希望他将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到了广文,她提出,广文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大家风范、文化底蕴、探究精神”。与之相匹配,学校开发出了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等三个系列的校本课程。三个系列,都剑指“以情促智,自主发展”的育人理念。“情感是生命最本原的表达。”没有哪一种教学技巧,可以成为情感的替代。所以,广文的特色课程,重在启发学生的情感。在文化系列里,有语文老师刘湘玉主持开发的《广文背诵四百篇》,它是必修课,也常作为拓展材料出现在日常课堂上。    “里面精心挑选的文章,篇篇都是入口即香的好文。”刘湘玉说,学生不仅要读这些美文,还要有计划地背诵。    “像老舍、钱钟书等大家,哪一个不是在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阅读、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这是我们学校能给学生一生的情感人文的底蕴!”课堂上,刘湘玉常常给孩子们朗读这些美文。文章强烈的情感节奏和旋律,与学生的心灵合拍而行,让课堂成了情感的聚集场。一次,一位母亲找到刘湘玉,话未出口,眼泪先流出来:“孩子嫌我饭做得不好吃,骂我。”    如何唤醒孩子的心灵?刘湘玉决定,在课堂上教学生一首小诗《献诗给母亲》。    母亲啊/在你的田园里/我是青青的禾麦/你扶过的犁/降过血雨/到何年何节/才能向你俯首……    学生齐声朗读着,细细品味着。    刘湘玉先讲自己对诗的理解:“你们是母亲的晴雨表。晴天就是你们取得了一点成绩的时候;当你们失败时,她们心里就是淅淅沥沥的阴雨天。可她们的愁苦,你们却不易理解。”    她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讲母亲对史铁生的付出,讲史铁生对未能回报母亲的懊悔:“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母子情,亲人心,被刘湘玉轻柔的女中音,表达得回味悠长。忘情倾听的学生,仿佛走进了诗一样的世界。     他们站起来,眼里含着泪水,要说说自己的感受。    “以前从没想过,母亲是在为我付出。对她的叮嘱,只觉得烦。可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    “一天晚上,妈妈回来得很晚,她的工作出问题了,很痛苦。但她先上我屋里看看我,摸摸我的头,掖掖我的被角。”    快下课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给刘湘玉深深地鞠了个躬:“刘老师,我们感谢你!”    一下子,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孩子们不再争抢着发言,他们端坐在那里,内心的感受却已冲上了顶峰。站在讲台上,刘湘玉欣慰异常,“情感无痕,就像微风吹过草地,蝴蝶飞过花间,但它却能为人性的高贵与健全敞开一条路来,留下馨香一片。”    为什么把离校也做成一门校本课程?校长赵桂霞解释说,就是为了让学生去体会那一份抛却了世俗功利的、纯之又纯的感情。    离校课程整整一天。上午是主题班会,每位学生都讲述三年中的故事,同学的,父母的,老师的。过去的点点滴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被放大,被传播。    “我们要让每个人露出内心的善与美来。”班主任宫述娟说,三年里,学生会有不如意,也会有不开心,对这些,“只有回头看,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包容”。    下午是毕业典礼。学生们走上台去,讲述对老师的爱。老师们也走上台去,表达对学生的情感。    2008年,初三的全体老师,为毕业生朗诵了一首自创的诗歌:《因为有你》。    父母说你们是他们心中的明月/伟人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说你们是我人生的骄傲……因为有你,我们也年轻……因为有你,我们仍拥有梦想……因为有你,我们懂得了奉献的意义……    朗诵完毕,全体初三老师,做了一个学生们料想不到的举动。他们在台上,集体向学生鞠了一躬,大声说:感谢学生陪伴自己渡过了难忘的三年。    全场一片寂静。    突然,前排的学生站起来了,他们庄重地弯下腰,无声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谢。后面的学生也跟着站起来了,对着台上的老师,深深地鞠躬。    站在一旁的赵桂霞,和师生们一道,泪流满面。    “这一瞬间的情感,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赵桂霞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让学生与美好的情感为友,以高贵的心灵为师。    毕业典礼结束,初一、初二的学生和全体老师,站在会场通往学校大门的道路两旁,鼓掌欢送毕业生。短短两百米,学生们却足足走了半个小时!    他们拥抱着老师,听着老师的叮咛,一边走,一边回头。“我第一次觉得回家的路这么漫长。”参加完离校课程的学生,心里充满着对老师、同学的恋恋深情。“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过去的冲突、不愉快,在那一天全部烟消云散。” 这样的效果,让许多老师始料未及。记得当赵桂霞刚提出“离校课程”时,所有老师都反对:过去毕业,学生在校园里砸课桌、烧书、打架;现在却要留学生在学校一整天,难道不怕出事?然而,情感的力量,改变了一切。“试想,当一个学生心灵上带着美好的情感,走出校园,他怎能不心怀感恩、敬重生命,怎么会去喋喋不休地抱怨,以至怨恨,去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赵桂霞说,没有情感的教育,不过是一池死水。 所以,广文的校本课程多让学生接触、感悟美好的情感,抱怨、愤怒之情少碰、少描述。这样氛围浸染出的学生,懂得爱,懂得珍惜,能从他人身上找到美好,也能给自己一个宽广的未来。网格效益图:“规律,不是用来打破而是用来珍惜”赵桂霞听过一节历史课,师生互动、抢答得分,老师上得开心,学生学得投入,听课人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可课后测试,平均分只有56分,不及格!赵桂霞陷入了深思。“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形式改变了。但老师们是否知道:为什么要讨论合作?什么时候该讨论合作?从中,老师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又得到了哪些进步?这些问题,是我们更应该研究的内容。”赵桂霞与她的团队,开始探索“自主互助”形式背后的价值取向。其一是“愉悦”。孩子每天上课,如果课堂失去了愉悦,孩子的生命质量就不会高。其二是“高效”。充斥着大量无效环节的课堂,纵然繁花似锦,孩子也汲取不到应有的知识,还极有可能加重课后的负担,导致学习愉悦感的消失。“愉悦,关涉生命生长;高效,着眼知识提升。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二者须臾不可分割。”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什么样的课堂又是愉悦的?调研,还是调研。广文面向全体师生,做了个大型的调查,请大家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高效愉悦课堂。结果出来,汇总出80多个影响高效愉悦的要素。其中四个要素,师生高度认同: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配合。2007年秋,时任广文中学课程处主任的张建英老师,手拿计时器和“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和赵桂霞等校领导走进了课堂。“我们想用这个工具,帮助老师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然后删除掉其中的无效环节、固化高效环节,并发现哪些教学环节存在问题。”一开始,老师们不理解,也不适应。数学老师刘雅琴,是工作了近二十年的骨干教师。她说:“掐着表,去计算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能算出什么来?课堂是自由的,再说了,面对这么多学生,说不定有什么突发事件。哪能这么精确?”然而,几堂课连续分析下来,刘雅琴心服口服。有一堂课,是刘雅琴与同事的“同课异构”。那是她的“得意之作”:先是小组合作,再是展示,最后是老师的点评。与她的课堂相比,另一位老师以自己讲解和请一位同学讲解为主。可是,网格效益图显示,两位老师的课堂效能差不多;随堂测试,两个班的达标率也不相上下。刘雅琴惊讶了:“为什么两节课的课堂效能没有形成鲜明对比?我的课是如此愉悦,如此吻合新理念,感觉应该是相当高效的,为何没有?”赵桂霞仿佛看透了刘雅琴的心思,她拿着网格效益图,一条一条向刘雅琴分析:“你的课以学生说和听为主,当学生述说时,他们接受知识的效能是70%,当他们听时,效能是20%。另一位老师的课,以学生的听为主,效能相对不高,但他在每讲完一道题后,就有一个让全体学生动手记录和整理的环节,这是‘做’,而‘做’在接受知识时的效能高达90%。”“就是‘做’的教学环节的缺失,导致了看似高效课堂的低效!”短短数言,刘雅琴如雷贯耳:“原来,我以为学生思考了和说了,就积极参与了课堂,掌握了知识。”“但是我没想到,做的环节,是更深层次的参与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自主梳理与落地。”过去,刘雅琴不是不知道“让学生动手做”的重要性。可是,只有当她自己经历了发现、实践的那一刻,她才真正理解、拥有了这条规律。随后的一节课上,前面三个教学环节不变。只是在学生展示完后,刘雅琴请学生挑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做法,把它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流,找找毛病,进行改正。不过增加两三分钟的教学环节,效果却出奇的好:随堂测试,达标率一下子提高了20%!下了课,刘雅琴有个冲动,要给赵桂霞打个电话,告诉她:“你说得真对!”“我教学十几年,从没发现自己的这个弱点。”网格效益图,让刘雅琴看到了规律的力量。她说,“什么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个‘法’是规律,第二个‘法’才是方法。不遵循规律,再巧妙的方法也会受到影响。”网格效益图的工具价值,渐渐被更多的老师所认可。他们开始改变“独唱者”的习惯,因为网格效益图告诉他们,学生只用听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效能很低下。还有细心的老师,通过研究网格效益图发现:初中课堂上,同一个教学环节超过五分钟,理论效能就不再存在。也就是说,一个教学环节的转换应以五分钟为宜,如果超出时间太多,再有趣的教学环节,学生也不会高度集中注意力。……2008年,网格效益图在广文分析了近千节课堂。让赵桂霞高兴的是,老师们根据网格分析图对教学环节的观察,制定出了各科的教学规范!“网格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规范教学环节,改进常态课堂。”广文的地理教研组,第一个拿出了学科教学规范。他们给自己规定:1、用与本课有关的谚语、俗语、诗句、故事等作精彩导语,导入时间不超2分钟。2、教学地理成因类知识,能用动画不用静止,能用彩色不用黑白,能写板书不用电子黑板,能思考就不解说。3、达标互查以2人小组为主,讨论问题以4人小组为主,评价小组以8人大组为单位……效果如何呢?地理老师祝志强说,在实施教学规范两年后,“广文地理学科的A等率,从原来的25%强,接近了50%。”初看之下,也有人问,这样的规范会不会太细,太琐碎?赵桂霞抿嘴一笑:“不要忘记,限制,正是创造的磨刀石。”所有的限制,其本质不过是规律。而规律,不是用来打破而是用来珍惜。广文人深知其中的“秘密”。他们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寻找规律做起,悄悄唤醒老师对规律的尊重与认识,也慢慢拉近了常态课与公开课的距离。    探索学科教学规律:改变了老师的思想,才能改变课堂一次,广文的数学喜获丰收。赵桂霞遇到数学教研组组长,乐呵呵地问他:“你们数学学科那么好,是不是有什么好方法?”没想到,简单的问题,竟然难住了人。教研组长支吾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来:“是我们这个团队很能干吧。”再往细问,无话可说。这件事,让赵桂霞很感慨:“不同的学科,学生接受知识的路径不尽相同。取得成绩的关键,应该是遵循不同的学科教学规律,哪能用‘团队努力’一带而过?”由此,广文掀起了“头脑风暴”的浪潮。直到今天,思想品德课老师高克林,仍然记得当时的火热。那天,16位思品课老师聚集在一起,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不喜欢思品课、老师感觉教得累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没有规则的约束,每位老师都敞开思想,自由驰骋。一个老师说完,纪录人立即把它写在贴在墙上的白纸上。一轮说完,再说第二轮……所有的观点,只会被纪录,不会被批评。每个观点,都可能成为新观点的基石。“很多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是存在困惑的地方,一下子明朗。”高克林说,那天,大家足足讨论了两个小时。然后,对所有观点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结果,让所有的老师眼前一亮。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思品课?排第一位的原因是:“老师灌输式的讲授,不结合生活实际,造成学生为知识而知识,枯燥乏味。”怎么解决?“一定要贯彻好案例教学法”。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思品课?第二位原因是:“学生的学科意识不强,漠视政治课。”怎么解决?“与班主任老师配合,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政治重视起来”。……“头脑风暴”,探寻的是学科教学规律,改变的却是老师的思想。改变了他们,才能改变课堂。以前对“案例教学法”不大重视的高克林,开始在这方面下大功夫。    他不仅自己寻找,还带着学生一起搜集案例。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建国六十周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等,尽在其中。    “不管现在用不用得上,我都会收集起来。这些案例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能让呆板的知识,愉悦地走进学生心灵。”    在思品课中,有个部分是“传统文化”。过去,高克林教这部分内容,就是“老师划划,学生背背”。老师讲得肃然,学生听得漠然。    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后,一切都不同了。    利用一次中秋节的机会,高克林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新颖的作业:“寻找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并作成课件,办一次全班的古诗词鉴赏会。”    学生们的投入,让他始料未及。    一位学生为了设计出满意的课件,一直做到晚上两点半。还有位学生,脚崴了,高克林让他在家休息,不用上这节课。学生不愿意,一定让妈妈送自己到学校。    课堂上,每个人都争着上去,诵诗,并解释诗中提到的中秋节起源和习俗。平常内向的学生,也被同学鼓励着,大胆地站上了讲台。    快结束时,几个调皮的男生带头鼓噪着:“高老师,来一个!”高克林吓了一跳,朗读可是自己的弱项啊。他连连摆手:“今天的舞台是你们的。”学生们不听,几个男生前面拉着,后面推着,把高克林“架”到了讲台上。那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在制作课件时,故意弄成了繁体字。高克林明白,那是学生给自己出的难题呢。他高声吟唱起来,声音里融入自己对中秋团圆的感悟。一些学生渐渐离开了座位,围在讲台旁,静静地仰头聆听。读着,读着,高克林觉得身上发热,把浅色的西装外套顺手一脱。学生们在下面大喊起来:“高老师,戴在头上吧。”高克林便把西装往自己的头上一披,仿佛苏轼的锦帽。吟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高克林已是全情投入,学生也不由自主地与他一起高声诵读。读罢,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心完全和学生贴在了一起。” 掌声里,有学生迫不及待问高克林:“老师,下一次我们能举办同样的元旦晚会吗?”高克林说,“行啊!”学生几乎跳起来欢呼。几个男生跑过来,一下子把高克林抬起来,抛向了空中!“课堂可以是不完美的,但一定要是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这是高克林由此得到的感悟。狭小的教室,也因此盛满了最广阔的幸福。“我工作多年,职业的幸福指数从来没有这样高。”像思品课一样,其他学科也在探索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语文的“主题学习”、数学的“思维课堂”、化学的“问题导学”……    在广文,每年都做“学生幸福感来源的调研”。头几年,课堂根本进不了前十。原因何在?    “不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的课堂,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哪有幸福感可言?”赵桂霞说。就在不同学科教学模式推广开的那一年,同样的调研,课堂破天荒地排在了第七位,成了孩子们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在谈到为什么课堂让自己感到幸福时,学生们写道:“老师和我们互动多,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    “老师讲课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不局限于课本。”    “课堂上活动多,我很喜欢。老师对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几天的采访里,赵桂霞有两句话,让我们印象颇深。她说,要把广文办成“理想学校”,而不是简单地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优质学校”。什么是理想学校呢?她认为,就是让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区更认可的学校。简简单单几句话,却道尽了办学的真谛。                                          (发表于人民教育2011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