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动力待遇怎么样:宣传舆论导向中的悖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18:17

龚英辅:宣传舆论导向中的悖论

发布时间:2011-05-16 09:56 作者:龚英辅

  我党有一整套成熟的宣传理论和宣传组织体系,其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一直是强势有力的。中共成立初期,师从苏俄,即特别强调宣传鼓动工作的重要性,且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新中国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宣传系统的舆论导向工作也一直是非常强势的。宣传理论和舆论导向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政治手段之一。

 

  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如建国以后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两反”,“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大跃进”,“三面红旗”,“四清运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文化大革命”,“真理标准讨论”,“改革开放”等,宣传系统的专业水平是卓越的。其中以“大跃进”和“文革”十年为最,不论正面还是负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并存在各种矛盾,特别是近二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意识在深层次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强大的宣传系统是单向性的,口径是严格一致的。宣传理论是相对稳定和滞后的。因此,从宣传理论到普通百姓,从宣传导向到大众传媒的宣传主题,就出现了断层,出现了无法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宣传系统在导向工作中的悖论。

 

  下面试举几例:

 

  一、计划生育宣传导向中的悖论

 

  根据中国庞大人口压力的国情,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推行了强势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行政上是非常成功的,结果导致我国少出生两亿多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计划生育政策主要宣传口号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少生优育”等。

 

  但是,几十年来,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中,一直没有形成“三口之家”(一对夫妇加一个孩子)的优势宣传话语,也没有在文化、文艺层次建立起“三口之家”的社会主流意识和家庭伦理范式,因此,“三口之家”的范式也没有形成为民族的文化理念。多年来,“三口之家”在社会心理层面始终是一种被迫的行政强制行为,而不是老百姓的自愿选择。

 

  与此相应,在影响千家万户的大众传媒层,如电影、电视连续剧、MTV、小说、摄影等文艺形式中,从来没有成功地描述过“三口之家”,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优势和伦理优势。相反,大众传媒层宣扬最广泛,最多的主题是大家庭(多子女家庭),其中以电视连续剧为最,其不论是古装剧,现代剧还是政治宣传剧,都是如此。

 

  如1999年全国摄影大奖赛中的一等奖是一幅名为《植树去》的作品,画面中即是一对夫妇带着三个孩子,扛着锹头和树苗去植树,拍得很传神,但是在宣扬多子女家庭。

 

  又如近年炒得火热,并得大奖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和随后的《军歌嘹亮》所推崇的都是四个以上子女的大家庭,剧中反复宣传和演绎的是多子女大家庭的生活优势和兄弟姐妹多的社会优势和伦理优势。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其实际宣传效果是在大拖计划生育工作的后腿,足以抵消国家花大财力、人力推广的“三口之家”的宣传话语,并使广大“三口之家”的家庭受到心理挫折的暗示,其负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要而言之,要使计划生育政策成为绝大部份人,特别是农民的自觉行动,一个宣传和文化前提是:“三口之家”的范式应被广泛宣传,并成功的演化为优势伦理和广泛的社会习俗(即文化小传统)。这还需要在理论上、伦理上和形式上更深切的认识,做很多工作。

 

  二、追求社会安定团结宣传导向中的悖论

 

  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但国内贫富差别,城乡差别等基本社会矛盾仍存在。而且周边国际环境并不太平,极端分子势力和邪教势力时刻想渗透到国内来。因此,保持和维护政治稳定,维护人民生活祥和安定成为十多年来重要的基本国策。“稳定压倒一切”是宣传导向工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题。

 

  社会祥和安定的标志是人民安居乐业,有序流动,少有挺而走险的暴力犯罪行为。但在大众传媒层,正好相反。例如:

 

  前些年反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其实是在歌颂暴力抗法、江湖义气和黑社会团伙。小说《水浒传》写的并不是农民,也不是农民起义,也没有表现农民对经济,对土地的诉求。《水浒传》只是一部游民,地痞和流氓无产者的演义故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将小说进一步形象化,广泛,反复传播,就是直接违反祥和安定宣传主题的。该剧中的主题歌“风风火火闯九州”红极一时。一个“闯”字,是鼓吹盲动;“风风火火”是提倡不顾一切,它向广大社会低层表达了“出走”,“捞世界”的强烈心理暗示。这与“稳定压倒一切”的主题是直接冲突的。

 

  近年另一部反复播映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则篡改和编造历史,尽力美化邪教暴力行为,丑化中国文化传统,《太平天国》从头到尾就表现造反、夺权、内讧、邪教崇拜、男女私情,并无新意。这与近年反邪教的国策是直接冲突的,对社会基层的反邪教工作是很不利的。基层百姓从这类电视连续剧中受到的暗示和影响,远高于《新闻联播》等节目中政治宣传的导向作用。这应引起中央宣传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国家凝聚力宣传与反传统宣传的悖论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和生活习俗差异较大。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主要依托于统一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有两大基本要素:“大一统国家”和爱国主义。

 

  文化传统存在和积淀于社会文化现象之中,并隐含着相应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人类学家把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叫做大传统;把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叫做小传统。大小传统的关系是互动互补的。没有大传统,小传统得不到礼仪习俗的思想资源;没有小传统,大传统更失去辐射全社会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会不牢固。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用外来的洋文化、洋传统反中国的大传统为主。50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则是以发动全民(主要是青少年)狂热破坏和毁灭小传统为主。

 

  “文革”已经过去近三十年,由于对“文革”的清算并没有真正进行,遭受破坏和解构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得到恢复、进化和重建。迄今宣传系统仍没有构建明确的宣传话语引导社会回归大小文化传统。其主要原因是对大小传统怎样批判、继承和重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混乱的。反映在大众传媒层,文化传统的表达是晦暗不明的,散乱的和鱼目混珠的。

 

  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仁、孝、廉、耻”等,曾数十年被宣传体系所批判和否定。近年重新捡起来,既没有在新的环境和基础上更新和重建,也没有被引导和繁衍成社会大传统和民间小传统。

 

  从文明和文化的角度看当下中国社会,物欲横流,流氓意识充斥各个阶层。民众不论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高低,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心。青少年一代更是普遍缺乏羞耻心和同情心。整个社会已经基本不知道什么是人文关怀了。

 

  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现代化过程,而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只能是文化殖民化或半殖民化。现在大传统既没有重建起来,以社会习俗和民间信仰为主的小传统只会向庸俗化或地域化演进,并将可能演化成相互冲突的地域型小传统。在这种氛围中,国家和民族凝聚力最终将裂变!

 

  如此严重的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战略隐患,宣传体系至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阶级斗争理论宣传与市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悖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中,阶级斗争学说的地位是崇高的,《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结论性的名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将在社会中的人按其经济实力分为阶级,自古有之。所谓阶层或阶级是一种社会层次,其成员有共同的经济、社会或文化特征。但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都概括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并作为一种理论来进行研究、传播则是马克思的一大理论成果。

 

  上个世纪,阶级斗争的理论对全世界各地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是极深极广的,当一个政治团体或阶层想要用暴力手段取得政权的时候,自然会要信服和看重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人的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生活,当然还有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如果把人与人的关系都划定为“阶级兄弟”或者“阶级敌人”这两个简单的范畴,既不能准确地描述文明社会复杂的全部内容,也否定了人类社会的亲情、爱心、同情、道德、良知等行而上的文明精华。毕竟,没日没夜地相互争斗总带有一股原始和兽性的意味。

 

  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使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富足,更幸福。这种幸福和富足只能来自于兢兢业业的组织、管理和勤奋工作,而决不可能来自内部的相互斗争,当然也不可能在号召人们相互为敌的阶级斗争理论下实现。中国曾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其实是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中国版),它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实为反革命政变)的指导理论,其实质是否认革命成功的可能,认为革命成功和没有成功没有区别;它主张对革命成功以后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主人实行专政,主张人民群众在革命成功以后仍然保持无产阶级的状态,让人民群众在革命成功以后仍然什么也得不到。柬埔寨的波尔布特政权在打下江山后仍忠实执行了这个理论,结果很快亡党亡国。

 

  因此,在阶级斗争理论旗帜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就出现了一种历史的宿命:用阶级斗争理论去指导革命,去打天下、夺政权,成功率非常高;而夺取政权之后,管理和治理天下,用阶级斗争理论去指导则是没有不失败的。马克思的理论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划分阶级,而用阶级斗争理论来治理、建设国家,最后都发展到以言论、思想和政治忠诚度来划分阶级了,如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国内大清洗、中国的文革、柬埔寨波尔布特时期的红色恐怖等,其目的只是为了消灭政治对手,这可能是马克思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一种可能。因此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党在以阶级斗争理论夺取政权后,必须尽快调整指导思想,要以组织、管理和建设的理论来治理国家。违背这个原则的,必然失败。

 

  形象地说,阶级斗争理论像一种精神鸦片,它是打天下的利器,但用来治天下它却是毒品。

 

  现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人民的生化水平已经大幅提高。基于自由竞争原则的市场经济制度,其前提是要有完善的全民参与的商业信用体系,诚实守信则是信用体系的核心价值观。阶级斗争理论则不同,列宁有句名言:“用千方百计对付敌人的阴谋诡计”。对付敌人既不能诚实更不能讲什么信用。只要能达到消灭对方的目的,什么手段都可以使上,包括非诚实的、非守信的。因此,在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下,中国的商业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体系是难以建立好的,这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前进的主要理论漩涡。

 

  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对社会价值观的导向是宣传系统工作的重心,对宣传工作中的悖论的分析研究和化解,将有利于提高舆论导向工作的效应,维护和支撑国家的稳定和发展。(200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