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搭配:描绘黄河三角洲如画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33:12
——山东省东营市实施两大国家战略纪实
崔相国 李志海 蔡文龙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16日   13 版)

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变成生态高效的农业示范区。
侯贺良摄

东营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截至2010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已达45万千瓦。
刘芳仁摄
东营,黄河三角洲上的年轻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吸引世人的目光:在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东营成为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而在一年多前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东营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作为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国家两大战略的城市,东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古今中外,抓住机遇乘势崛起的成功事例很多,丧失机遇导致衰败的教训也不少。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不断争创发展新优势,全力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事业推向前进!”3月30日,在东营市实施黄蓝两大战略暨对外开放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张秋波慷慨激昂。
不尽春潮涌热土
东营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区域,滔滔黄河从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使东营成为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东营资源优势独特,海岸线长413公里,占全省的12.4%;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滩涂面积120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拥有452万亩滨海未利用地,占全省未利用地总量的1/5。
为了尽早实现黄河三角洲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目标,东营一直在积蓄能量。早在2007年,东营市就形成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措施思路,以“四区一城”为主战场,集中力量推进实施,临港产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成绩显著,拉开了发展的大框架。
按照高效生态要求,东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起步,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比2006年提高9.8个百分点。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两大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近50%。机场、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初步构筑起立体交通体系。“十一五”时期,东营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去年生产总值达到23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十五位,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黄蓝两个《规划》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东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发展方向: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河海生态文明示范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先行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使东营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全国最具活力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
黄河滚滚,渤海滔滔,黄蓝交汇的东营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百万东营儿女以豪迈激情和冲天干劲,为不尽春潮推波助澜。
纵横河海巧布局
置身东营这块春潮涌动的热土,处处能感受到开发开放的滚滚热潮。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广阔的原野,华泰生态工业园、万达生态工业园等五大园区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车辆如梭。今年3月,五大生态工业园同时开工,计划总投资278亿元,一期投资85.4亿元,2012年全部投产达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苟增杰介绍,作为东营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龙头,东营港今年重点突破总投资418亿元的46个重点项目,加快将东营港建成亿吨国际物流港,将临港产业区打造成为生态化工基地,建成现代化的滨海生态城。
翻阅两大《规划》不难发现,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两者内涵相近、目标相通、产业相承。“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必然要求搞好海陆统筹,科学开发利用陆上资源和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经济区也同样要求实施海陆统筹,实现海陆一体联动发展。”东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姜杰说。
按照两大《规划》,东营依据自身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产力布局、空间布局、城乡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构筑“一带一轴两极三城六区十园”的开发建设格局。“一带”就是沿413公里海岸线,以东营港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东营港、广利港两大港口为支撑,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特色产业园区为节点,打造北起河口顺江沟、南至广饶小清河的黄河三角洲蓝色经济带。“一轴”就是以境内138公里黄河段为轴线,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形成黄河两岸开发保护轴。“两极”就是分别以中心城特别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利港、广利港区和东营港、东营港区为核心,形成南北两个经济增长极。“三城”就是按照打造东滨城镇组团的部署要求,做大做强做优东营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滨海新城、东港新城,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六区”就是在东营港至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东营港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广利港临港产业区,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十园”就是抓好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经济开发区、广饶滨海新区、东营区胜利工业园、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坨工业园、利津经济开发区、利北滨海经济区、河口经济开发区、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等十大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生态理念冠新城
东营中心城区,河网纵横交错。明媚的春光里,垂柳婆娑,冬青油绿,草芽嫩黄,移步换景,尽展风光旖旎、活力四射的水城魅力。
早在2007年,东营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全面启动“黄河水城”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当年实现“清水进城”,呈现一脉清水绕新城的美景。随后,东营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重点推进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等“三园一区一岸线”工程建设,实现广利河建成区段“水清、岸绿、路通、景美”的目标,合理建设滨河景观,初现“黄河水城”的绰约风姿。眼下,围绕黄河水城深度开发,中心城总投资71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以尽快提升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
东营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东营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都是生态经济,加快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变的是环境,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民心,得益的是发展。为此,东营在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快构筑“三网”绿化、湿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低碳技术应用五大生态系统,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同时,特别注重把海洋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海陆生态一体考虑、海陆环境同步建设、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决不能把污水排到渤海湾。
实施“三网”绿化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东营针对特殊的土壤条件,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实施集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五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5.6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4.8万亩,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塑造了黄河三角洲这片美丽迷人的土地,维持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命。东营把呵护这块土地生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态保护方面,通过工程措施,蓄引黄河水,蓄水压碱,修复退化湿地,使黄河口百万亩湿地重现生机和活力。编制完成了百万亩湿地修复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加快湿地修复步伐,启动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去年修复湿地20万亩。城市中有湿地、湿地中有城市,是东营的一大特色,在搞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的同时,东营致力于做好城市湿地的文章,贯通城市湿地、水系、湖泊、水库,把东营打造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彰显湿地之城的独特魅力。
东营对环境保护一直不懈努力,痛下决心加强“水汽”治理,实现“碧水蓝天”,是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工程。他们把治污放在首位,加强源头治理和流域生态修复,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排查治理。改造提升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重点推进10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一批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全市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治理要求,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如今,“碧水蓝天”在东营不是虚无缥缈的影像,而是成为能够置身其中的现实环境。一幅生态和谐、自然壮美的画卷,一个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在黄河三角洲上展现。
和谐细雨润无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需要规模宏大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东营把实施两大战略的过程作为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过程,通过发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已经有越来越多求职者的步履在东营停留。
东营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从中心城区到各乡镇街道,都有一本基础台账,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统计,详细记录登记求职或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详细信息,向重点帮扶的毕业生发放就业服务联系卡,通过实施“岗位拓展”、“基层服务项目”、“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等计划,千方百计为大学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对特困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指定专人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援助。“十一五”期间,累计安置了非师范类毕业生5.18万人。
专项服务促就业,是东营为破解就业难题而采取的另一举措。东营将农民工、残疾人、就业困难群体作为重点对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免费就业培训、开展专项招聘活动等措施,积极提供就业援助。以“再就业援助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定期用工招聘洽谈会等活动为载体,积极促进就业。据悉,“春风行动”期间,东营共举办了35场专场招聘会,到会企业489家,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2009和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两年保持在1.87%,为全省最低。
构建城镇医保新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建设黄蓝两大经济区的应有之义。今年起,东营市提高新农合及大额医药费补偿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1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市财政安排500万元,用于新农合大额医药费补助,切实减轻农村群众看病负担。同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年满60周岁农村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基础养老金55元,为16至59岁参保农村居民每人每年补助30元。
安居乐业,是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只有让群众住得起房、住好房,才能温暖民心、凝聚民气、激发民力。东营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将保障性廉租住房建设作为每年的十大便民实事之一,让一大批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为让中低收入群众贷得到款、买得起房,东营着力构建高、中、低相结合的住房价格体系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微利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使经济适用住房真正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为改善农村特困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东营连续4年把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纳入年度为民办的实事中,现已建设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3949套,妥善安置困难群众6713人。
一项项惠民政策,一桩桩民心工程,暖了人心,合了民意,在实施黄蓝两大战略过程中,东营奏响了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张开臂膀纳四方
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叠加交汇,使东营成为山东最活跃的经济板块和国内外热切关注的投资热土。继中海油、大唐电力、中棉集团等大型国企进入黄三角之后,国内外大批企业集团、科研团队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今年第一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174个,总投资1408亿元。
总投资15亿元的华锐风机制造项目,于今年3月份在东营市河口区建成投产。华锐风电是中国风电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集团副总裁刘征奇说,目前已在国内建成四大产业基地,第五个风电设备制造基地的理想场所之所以选在东营河口,是因为东营拥有丰富的陆上潮间带和海上风力资源,同时以东营为主战场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国家战略已进入实战阶段。在河口区落户的,还有投资10.78亿元的国华瑞丰风电项目、投资10.56亿元的华能新能源风电项目和投资6亿元的华能山东分公司河口风电项目。
黄蓝两大战略的叠加交汇,使东营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东营建立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重点突破一批过10亿元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主攻战略合作,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当前已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东营扎根发展,并日渐发挥出强大的带动能力。
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枢纽地带。作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东营加强与周边经济板块的合作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在推进黄蓝战略进程中,东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以及山东半岛的全面对接,不断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在对接中加快发展,在合作中共同繁荣。
在东营市,黄三角一体化进程已步入轨道。在一体化招商中,东营围绕土地开发、围海造田、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引进投资100亿、2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在交通方面,西起滨州东至莱州的沿渤海高等级公路,是山东省2010年支持黄三角开发的一号工程。该沿海通道将按双向6车道标准设计,将整个鲁北渤海沿海经济版图一线连通。不仅如此,东营经滨州至济南的高速公路项目,将使东营、滨州两个港口直接获得济南都市圈的涵养补给。
时代的车轮正轰隆前行,奋进的号角正嘹亮吹响。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东营的臂膀必将更加坚实,前进的脚步必将更加坚定,东营必将在建设黄蓝两大经济区中演绎出精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