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从业资格证找工作:发展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47:51
五、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东营市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以传统产业生态化和新兴绿色产业为重点,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手段,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东营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重点是建立以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为依托,以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一)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是指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依据物质循环、集约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和产业集聚共生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高效循环型农业,着力推进石油化工、橡胶轮胎、轻纺等传统产业的生态化重构,加快发展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现代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从而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及空间布局优化,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1、高效生态农业
  以建设“大农业”体系为出发点,依据集约节约、循环再生的原则,引导农业向“高效、生态”的发展模式转变。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强化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监管,建立完善农、畜、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制定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到2015年,东营市80%的主要农产品实现基地化、标准化生产,70%的主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1)绿色种植业
  积极实施耐盐碱、耐干旱等良种培育与推广工程,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药、节肥等农业技术,开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力争到2015年东营市农作物育种科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探索推广“上农下渔”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打造具有东营特色的盐碱地治理模式。促进农田连片规模开发、集约高效发展,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规模,加强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积极推进粮棉高产示范、农机创新等工程。进一步提高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基地。探索推行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淡化水用于农作物灌溉,节约陆地淡水资源;积极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因地制宜地抓好秸秆生物反应堆、单细胞重组饲料生产、秸秆青贮和氨化、秸秆养殖食用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2)生态畜牧业
  建立生态养殖与深加工于一体、绿色能源开发与土壤改良于一体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以黄河农场和济军生产基地现代畜牧业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奶牛、肉牛、肉羊、生猪、肉禽等养殖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挥土地和牧草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东营建立畜牧生产基地。以基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优质牧草生产、畜禽生态养殖、畜牧龙头企业培育、畜牧发展保障“四大工程”。充分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搞好秸秆糖化生产饲料、大中型沼气池建设、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等。大力发展“养殖小区+沼气+有机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循环农业模式。
  (3)生态渔业
  以发展高效、生态、品牌渔业为方向,加快浅海滩涂、沿海盐碱涝洼地规模化开发,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发展健康养殖业;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搞好水产增殖放流,有效恢复渔业生态;开展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休闲渔业。突出培育海参、黄河口大闸蟹、对虾、黄河口鳖等名优特品种,重点推进集科研研发、养殖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水处理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养殖用水量;减少鱼粉等使资源严重衰退的动物蛋白用量,开发利用浮游动物、畜禽副产品等渔用动物蛋白源,提高植物蛋白的利用率;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如工厂化综合养殖技术、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养殖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水产养殖容量等。加强渔政渔港设施建设,发展渔港特色经济,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
  2、环境友好型工业
  (1)传统产业的生态化重构
  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建立生态产业示范园;鼓励企业退城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共生发展;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强化企业节能减排,构建循环经济和加工配套产业链条。
  ①化学工业
  主要包括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
  利用东营市现有的产业基础,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部署重大建设项目,引导分散在城区(县)的优质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按上、中、下游产业链有序建设,形成循环链条,实现企业内部和园区企业之间的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好石油、海水、盐和荒地滩涂四大资源,促进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的联动发展,实现化工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
  石油化工行业。利用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财政补贴等手段,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为建设大型炼化一体项目争取空间。依托中海油、中石化、中国化工等大型石化集团,整合地方炼化企业。以临港产业区为载体,港化联动建设临港石化区,布局中海油原油和成品油仓储基地,推动1000万吨炼化和100万吨乙烯一体化项目的立项与建设。加大固态油品生产比重,向中下游聚烯烃、聚酯化纤、化工新材料等产品延伸,发展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相结合的特色产业。
  海洋化工行业。积极推广使用海水淡化技术,在东营港开发区及沿海建设一批海水淡化项目。建设海水冷却循环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海水“一水多用”技术。依托大唐国际 4×1000MW超超临界火力发电项目,利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实现淡水、电、盐多联产。海水淡化后的中级卤水,先提取溴等卤族元素,再生产烧碱、纯碱;重点开发氯系产品、溴素系列产品、有机硅、加氢精制品、重质纯碱等产品;用乙烯氧氯化法替代传统的电石法聚氯乙烯工艺,实现氯碱石化一体化。充分利用现有盐化企业产能优势,高效利用海水、卤水和岩盐资源,用先进技术提升盐化产业,支持利用石油化工改造传统氯碱工业,重点打造以海水淡化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三大产业链条。
  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在东营市的产业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石油化工、盐化工的下游,又是装备制造业、橡胶、轻纺、造纸的上游。以石化产品、盐化工产品、合成气为原料,重点发展油田化学品,如钻井用化学品、油气开采用化学品、油气集输用化学剂、水处理用化学剂;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产品制造业、橡胶轮胎用聚丙烯树脂、硅树脂、异戊橡胶、硅橡胶、丁基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甲醛等结构性材料和产品;轻工纺织产业用己内酰胺、聚苯硫醚、高性能纤维等专用产品及原料;蛋氨酸、丙酸等饲料添加剂短缺品种。开发溴素系列产品,生产医药级“三溴”和感光级溴化钾、溴化钠及无机溴化物;培育风力发电机叶片专用环氧树脂、特种专用聚氯乙烯树脂产品;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及海上风电用的防腐涂料。有序发展太阳能用有机硅材料、单晶硅、多晶硅等产品。
  ②橡胶轮胎业
  加快现有橡胶轮胎企业的整合重组,突出培育广饶(大王、稻庄、广饶经济开发区)和垦利(胜坨)2个发展集中区,重点支持金宇、永泰、西水、万达等企业的发展。加快大容量密炼机、一次密炼多机开炼、环保橡胶油等节能环保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打破西方绿色贸易壁垒,强化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依托上游化工产业的优势,鼓励合成橡胶、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培育新兴轮胎产业集群。
  ③轻纺产业
  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特色产品,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改造提升纺织业。印染业重点推广高效、节水、环保印染技术和设备。服装业重点发展“四防”新型劳工服和高档服装等。建设以东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高端家纺、以广饶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纺织印染、以利津经济开发区和垦利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精纺服装三大特色产业区。
  依托华泰集团及周边配套产业形成的造纸产业群,坚持林纸一体化和清洁生产,发展木浆造纸和高档纸。建立健全本地废纸回收网络,逐步减少废纸进口量,打造废纸再造纸产业链。开展利用当地的秸秆和芦苇资源制造高品质非木纤维浆、利用秸秆中的木质素制造高效有机肥料、制浆黑液沼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2)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
  ①石油装备制造业
  依托胜利高原、孚瑞特、山东胜机、胜动集团、胜利泵业等企业,重点发展(海上)石油钻井装备制造、采油装备制造、集输设备制造、勘探装备制造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等;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石油装备标准的制定,力争掌握技术和市场的主动权;申请机电产品再制造的国家试点,形成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装备制造与工程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装备高端产业链,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优化整合现有“五院一中心”的研发机构,推进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建设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有效提高石油成套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构建以东营经济开发区和胜利工业园为载体的石油装备制造高新区、石油装备成套加工集聚区,以垦利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石油辅助配套装备加工区,以河口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特色石油装备加工区等四个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
  ②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加强协作配套,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重点培育以汽车整车制造、专用汽车改装、新能源汽车研发、汽车零部件配套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发动机、制动系统零部件、行驶系统总成及零部件、精密配件等为主导的零部件产品,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培养真正有竞争力和研发力、能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企业,积极融入环渤海汽车制造产业链,引导产业集聚,打造零部件制造基地;围绕轻卡和SUV整车制造,将零部件制造与整车需求对接,建立汽车整车、零部件生产和代谢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汽车产业群。安排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开展挖潜改造、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试验。鼓励企业与市内职业学校联合,加强对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增强发展后劲。紧抓质量管理、强化供应链优势、提升品牌形象,中远期逐步向外资品牌所擅长的中级车型渗透。
  采用政府补贴和采购等方式引导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等使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采用租售等多种营销方式推广私家电动汽车;政府对生产先进电动汽车的厂商给予技术路径的补贴。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备市场需求前景,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选择。基于东营市的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和产业基础,建议选择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加强与传统化工行业、海洋化工行业的联系,上下游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①新能源产业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将大力发展以核电、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到2020年达到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5%。据预测,风电的装机容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长 4-5倍,太阳能、地热能的利用规模也将快速增长。
  东营市拥有丰富的风能、地热能资源,可采取“用资源换产业”的方式,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到东营投资。风电产业,以华能、国华风电、大唐国际等为依托,在沿海滩涂建设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积极引进先进的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发展陆地1.5MW、海上2MW及以上的大容量风电机组及配套风力发电机、机械传动、运行控制、变频器等高端产品,提升风电制造水平,打造国内知名的风电设备产业制造基地。地热能,加快推进地源热泵城市化供暖示范项目、太阳能与地源热泵联合供热制冷项目等,推广利用地源热泵技术,鼓励企业研发、生产中高温地热能利用设备,如热泵装置、螺杆膨胀动力机等,提高地热利用能效。太阳能光伏产业,依托东营市现有的光伏太阳能产业基础,打造硅片和电池生产——— 太阳能组件组装——— 光伏系统集成的垂直产业链,扶持高效经济的晶体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造企业,鼓励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研发能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光伏电池片制造基地。生物质能,利用盐碱地种植甜高粱,发展燃料乙醇;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成立科研机构,开展淡水、海水藻类生物原油制取技术的研发,开发“生物质油田”。在东营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建设新能源产品与装备制造基地,配套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东营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节能环保产业
  依据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占中国GDP总量的7%—8%。节能环保产业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具生机活力的产业之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东营市在炼油污水处理、噪声治理、绿色照明、节能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可在此基础上发展污染物处理技术装备制造、绿色电光源、节能服务等产业。今后应重点开发化工企业能量系统优化技术;蓄能器、污泥干化和焚烧技术;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技术;海水淡化、冷却水、城市污水综合回用等节水技术装备,城市噪声控制等环保技术和装备。推广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梯级优化利用技术;推广山东海科化工集团的超滤反渗透污水处理技术、工业噪声处理技术等环保产品;培育海水淡化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企业,推动海水淡化工厂与热电厂或太阳能电站联产,建设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立以石油装备、废纸为核心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快LED照明和显示屏技术创新,推动LED照明设备与太阳能电池设备的结合技术,开发特色LED产品,重点发展以LED封装和相关应用产品的生产为主的企业。培育胜动集团等一批节能服务企业,在促进“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推广的基础上,开展节能融资租赁业务,鼓励企业自愿减排。
  ③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要求围绕九个领域,开展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以及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三项主要任务。
  东营市应以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软件园为基础,因势利导,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推动大功率激光器与半导体白光照明、背光源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重点推进IGBT新型功率半导体、激光头改造、精密电子组件等项目建设,在新型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电声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大尺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提高集成电路、电路板设计技术水平,引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集成电路产品,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重点围绕石油行业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安全基础软件,加大对自主基础软件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广以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信息平台为重点的政府公益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普及数字广播电视业务,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逐步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大电子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企校合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④新材料产业
  东营市是山东省规划建设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产业基础较好,聚集了一批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企业,拥有1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09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78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的18.3%,已成为拉动东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应抓住国家和山东省大力发展新材料的重大机遇,突出特色,集中扶持,重点在四个领域取得突破:金属材料领域,重点支持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发与工业化生产技术,支持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材料及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支持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的研制开发。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重点支持高强度、高表面硬度和韧性的摩擦材料的研制生产,支持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轻质耐火建筑材料及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的产业化开发。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开发膜分离技术,支持用于水处理、气体分离回收、燃料电池等领域的膜材料,支持新型橡胶合成技术及橡胶新材料研制,支持低成本化的特种工程塑料、热塑性树脂基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结构微孔材料等的研制。精细化学品领域,重点支持新型精细化学品合成催化剂、油田三采用高效化学品的研制开发,支持新型橡胶硫化促进剂、防老剂、耐磨添加剂的研制开发。
  ⑤海洋及生物技术产业
  加快生物技术应用,利用生物技术优化传统生产工艺,使生物技术在农业、林业、医药、化工、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生物技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利用胚胎移植技术繁育优质畜禽,并建立优质水产物种基因库。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培育耐盐耐碱林木、花卉新品种,加强湿地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立足本地资源,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育海洋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联动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沿海从核心保护区的海洋生态旅游——— 控制开发区的海水养殖、海水淡化、原盐业及海上风电——— 集约开发区的盐化工、海洋化工的海洋产业布局。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海洋生物制品及海洋医药产品的创新和生产。加快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应用。在生物制造领域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微生物发酵、催化剂、工业酶制剂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加强高效工业用酶制剂等产品的开发生产。推进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和大型工业化沼气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生物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探索工业“三废”污染和海、陆面源污染的生物处理新技术,培育生物环保产业       3、现代服务业
  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现代会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构成东营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
  (1)生态旅游业
  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石油文明和孙子文化等独特资源为基础,将旅游业发展成为东营的城市名片和战略性产业。重点开发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度假区等主要旅游区,打造标志性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游、石油文化游、农村休闲游等多种旅游形态,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发展时尚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关联产业,实现跨产业互动发展;构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作用;参与黄河流域旅游资源整合,发挥东营龙头带动作用,引导海内外游客流向,努力将东营打造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
  (2)现代物流业
  加快推进公路、铁路、空港和海港建设,打造立体交通体系,完善现代物流业的硬件基础;着重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规范市场秩序,制定行业标准,完善现代物流业的软件环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强化供应链管理,拓展保税物流、金融物流、绿色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业务;着力推进东营港物流园区、中心城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具有生产生活支撑功能的物流基地;大力培植盛运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以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为主要特征的黄河三角洲物流中心、全国区域物流枢纽及国际重要物流节点。随着东营港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园区的发展,东营市港口园区可逐步具备仓储物流、国际贸易和港航服务等功能,可为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乃至保税港区创造条件。
  (3)科技服务业
  完善主体产业相关的研发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以石油机械和石油化工产业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以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提升东营市石油石化产业的科技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以造纸、纺织、橡胶等传统产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服务,建设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东营城市转型。
  (4)现代会展业
  壮大会展业的经纪、咨询、策划、设计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开展对外合作,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展览集团(公司),提高会展业经营管理能力和配套服务水平。以东营国际会展中心为中心,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全市展馆设施建设。策划一至两个有国际影响的展会,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会展品牌,在每年举办“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博览会”的基础上,筹划举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技术装备及成果展”。同时,支持会展企业走出去,开展会展项目联合,兼并国内大型展会,培育大规模的品牌展会。
  (5)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新型创意产业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动漫创作、生产主体,注重动漫后台制作、动漫加工等业务的承接,建设创意产业园。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建立设计产业与制造产业双赢的模式。发展创意生活产业,将文化、创意、科技融入传统生活服务业,以创意理念和模式提供食衣住行、娱乐服务,成为东营市未来吸引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中国影视基地和科教园区的规划建设,带动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打造生态产业示范园区
  以东营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按照高效生态的定位要求,统筹区域内园区发展规划,科学界定各园区的功能和产业特色,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示范园区。重点打造临港生态产业基地和东营经济开发区高端产业基地。
  1、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借鉴国内外临港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按照“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原则,以中海油大型炼化一体项目和大唐国际水电盐联产项目为龙头,集聚生态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入园;利用现代信息、物流技术,建立与园区外的盐化工、精细化工企业的物质交换,将园区建成集全新规划型、企业主导型及虚拟型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石化示范园区。
  (1)建立以石化产业集聚与共生发展为目标的空间布局体系
  依托东营市与中海油的战略合作,在临港产业区规划中海油港区、商品油储备区、仓储物流区、化工园区和公用工程岛,实现港口、物流、化工联动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体系建立与其他开发区的物质和能量联系,并付诸实施。
  (2)建立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联动的精细化工产业体系
  突出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的特色,上下游互动共建,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以石化产品和海洋化工产品为原料,发展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涂料、染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形成产品链。用现代石油化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学工业,开发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构建以基本有机化工、合成气和盐化工产品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业链。
  (3)建立以“水电盐”多联产项目为核心的公用工程体系
  以资源共享、能量互供、节约土地、节能减排为目的,改变传统的企业自成体系,多头建设热、电、空分、仓储、污水处理等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率的公用工程建设模式。以大唐国际4×1000MW超超临界火力发电项目为龙头,在临港产业区集中建设一体化公用工程岛,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降低公用工程产品综合生产成本。试点大型火力发电厂向石化企业直供电。
  (4)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回收石化及关联产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建设硫磺回收项目;回收乙烯焦油生产优质炭黑,实现乙烯副产品综合利用。综合利用企业的余压余热等能量,如:通过空分装置能量综合利用,实现冷热能交换;试点二氧化碳回收、提纯,二氧化碳驱油等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实现二氧化碳减量排放。
  (5)建立严格的园区准入制度
  新建项目严格能效、环境准入,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清洁技术、循环装置和环保手段。新建项目均要求属于规模经济项目、上下游集聚对接项目和上新代旧、上新改造老设备等项目。
  2、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集中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石油装备制造、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六大高端产业链,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1)吸引高端产业要素集聚,打造高端产业示范区
  发展地热及风电装备制造业,打造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汽车及零部件再制造主动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融入环渤海汽车及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链,争取成为其零部件再制造基地。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软件园建设为契机,集聚发展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以及软件外包等产业。加快建设石油大学科技园暨生态谷,组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强化招才引智,鼓励青年创业,为园区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加强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完善生态工业网络
  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把不同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布局石油装备制造高新区,建立石油装备共生发展产业集群。建立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联合研发共性技术、海上石油装备及再制造技术。扶持以胜利高原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核心业务,分离扩散配套件生产,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开发区,主动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实现共生发展。
  以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公司进入工信部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为契机,试点发展石油装备再制造产业。与胜利油田加强合作,建立石油装备回收、拆解、再制造与制造的产业链,并逐步将再制造的范围扩大到汽车及零部件、风电设备等行业。延长有色金属压延产业链,扩大阳极泥提取稀贵金属品种,研究和推广连续炼铜、连铸连轧等清洁冶金技术。
  (3)强化园区管理能力,搭建生态园区信息平台
  加强生态园区的入园门槛管理,提高企业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方面的指标要求。定期组织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不断促进企业深入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园区信息平台,监控企业的能源消耗、污水、固体废弃物及废气的治理及排放状况。
  3、县区特色产业园区
  各县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是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按照产业链条配套的要求,进行整合提升,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1)广饶经济开发区及大王工业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造纸、石化、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造纸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垦利经济开发区及胜坨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橡胶轮胎、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3)利津经济开发区及陈庄工业园。改造提升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新医药等产业。(4)河口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盐及盐化工业。(5)胜利工业园。重点发展石油技术装备制造、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油田化学品、石油机械配件加工等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
  (三)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针对东营市年轻脆弱的生态系统,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生态经济价值测算,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生态资源开发能力,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从生态学角度统筹考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搞好水土保持与河道综合治理,加强对重大生态事件的预警防范,搞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保障生态安全。积极探索适合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矿产、水和海洋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治理、生态林和城市园林绿化等生态建设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通过重点工程的建设实施,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到2012年,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保护区和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高效生态经济的特征开始显现,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到201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本杜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明显增强,成为黄河三角洲独具特色的高效生态经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