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管理用例方法:李欧梵:张爱玲的英文问题_其他_中国艺术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11:26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会员中心 | 退出登录
  •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 繁體
  • 首页
  • 动态
  • 文学
  • 美术
  • 音乐
  • 影像
  • 文事
  • 翻译
  • 80后
  • 图库
  • 视频
  • 专题
  • 信息
  • 连载
  • 百科
  • 微博
  • 论坛
  • 博客
  • 手 机 网
  • 总编信箱
  • 编辑信箱
  • 订阅中心
  • 投稿指南
  • 在线投稿
  • 中国艺术批评连载全新上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网翻译其他
  • 文章正文
  • 读者评论
文字大小:大 中 小分享到 [复制链接] [收藏] [打印] [关闭] RSS

李欧梵:张爱玲的英文问题

李欧梵 发布时间:2011-02-08 10:20:43 来源:现代中文学刊 阅读:0   读者翘首期待的《雷峰塔》终于出版了,这是张爱玲的一部半自传体的英文小说。从传记文学的角度来看,该书的出版确实是一件大事,相应的中文译本也马上问世。张爱玲的半自传体小说总题为《易经》,分为两个部分,《雷峰塔》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几乎涵盖了...  这4句英语对话很流畅,只是把《流言》里的两句对话稍作改变,原句是:
  
  “怎么你走了也不在我眼前说一声?
  
  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儿有我呢?”
  
  很显然,英语书写还不具有中文口语的穿透力,也许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人会得到鲜明的印象:张爱玲并不精通英语。也或会这样认为:张爱玲为了保持小说里语调和声音的中国元素,不得不采用英语惯用语,这样很不令人舒服。这样,在可见的英语书写和不可见的中文元素之间,如何能做到“对位”?我想这恰恰是张爱玲在《雷峰塔》和其他英文作品中作出的尝试,而读者则必须感悟到这种含蓄的复调,才能品味出全部意义。这就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确实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不懂英文的中文读者体会不到英语写作的韵味,不懂中文的英语读者注意不到暗含的中文的话外音(或者是话里音)。必须承认,张爱玲是中文作家中少有的双语写作者之一,但是,在我看来,她在这部小说中双语的尝试的结果却是优劣互见的。
  
  除了这些语言方面的问题外,这部小说依然保持了张爱玲在叙述方面、讲故事方面,或者是重复讲故事方面的特点。
  
  就像王德威指出的那样,张爱玲刚刚18岁时,就在上海的《新闻报?晚刊》上发表英语散文,第一次讲述被父亲囚锁的事件。在后来的中文作品里,她也几次起回忆这次童年的创伤,这次哥特式的惊悚也被她写进名作《半生缘》和最近出版的《小团圆》,也被直观地表现在传记电影《滚滚红尘》和电视连续剧《上海往事》里。有了这些,再用英文追忆是否还有价值?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正是《雷峰塔》,用了接近30页的篇幅最全面地描绘了这段往事(第236-261页),并且,从各方面看,小说都是一部精练的杰作,充满了苍白岁月可怕的细节和女孩子的奇想,所有的一切都是借助于那个只有16岁的琴的超然抽离而敏锐锋利的眼睛。
  
  她以一种全知全能的洞彻来观察,琴被毒打囚锁的内心感受通过第三人的声音来表现,并借助于《私语》中描写的内容和中国通俗流行小说如晚清的《九尾龟》的技巧来加强。这样,年轻女主人公被专制父亲凌辱的可怕故事就营造出一种交杂着残酷悲剧和荒诞戏剧的气氛。同时,又因为是小说,比起自传要求的“事实”,又多了许多自由。如琴的弟弟山不像现实中张爱玲的弟弟,而是个更加可悲最后死去的人物,成为琴离家远走而脱离家庭的辛酸的对照。像在《小团圆》里那样,细节描写延伸到琴的内心灵魂,进而压抑性欲。如在第18章描写绪哥哥来看望琴,琴却梦到在自己的新婚之夜,新郎有着一张油腻腻的橘红色的脸,好象是绪哥哥,又好象不是:
  
  “她躲避着男人嘴里呼出的口臭和酒味,连踢带打???他必须占有她,否则枉为男人。这样一种理所当然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没有人想受到其攻击,但每个人还希望得到。她不断地挣扎,挣扎过后,一切都成为过去。对她来说,这样的挣扎就是做爱,好象要持续到永远。男人的胳臂、腿、嘴和鼻子乱作一团,合在一起,就像一头动物嗅舔她的脸,那张大毛孔的橘红色的脸有一种滚烫的铁水的味道。然后,她的裤带被解开???”(第204页)
  
  当然,这是一个在传统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16岁的少女的幻想。但是,这段酷似成年人的观察和评说,就带有很浓的嘲弄意味,这是典型的张爱玲的风格:生动有力,可以媲美《小团圆》中描写女主人公和她的未婚夫做爱的类似的段落。张爱玲很少这样带着自嘲的口吻正面描写做爱的场景,只是在她晚期的作品中,好象才松开禁欲的羁绊,出人意料地恣肆起来。但这正是这部小说几个令人真正惊奇的地方之一。
  
  对于张爱玲最后的英文小说,我的评论不管有多么零碎和挑剔,但如果不是说仰慕的话,却至少反映出我深深的尊敬。诚然,这部作品不能和她的中文作品中的精华相提并论,但直到将来这部自传体小说的第二部分出版,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相关第二部分还叫《易经》,它将带给我们另外的视角,以利于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张爱玲的人生和传奇。
  
  一个问题依然困绕:为什么张爱玲那么沉湎于过去、固执再三地描写同样的场景?这是一个无人能解开的谜。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她在内敛地怀旧的同时,对他人还有些须兴趣,特别是对她的上海同胞,她也经常把他们写进作品中。到了在洛杉矶公寓里隐居遁世的晚年,她本应该与世隔绝,本应该不再着迷于往昔岁月的回忆,但还要重写过去,意图和意义何在?难道是她要通过重写来更好地保存记忆、日久弥新?难道用英语这样一种另类的语言能提供更新的洞察视角?难道英语这种新形式仅仅是一个作家无处栖身、江郎才尽最后的救命稻草?很久以来,我一直思考这些问题。我必须承认,不管我怎样反复阅读《雷峰塔》,我都没有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也许张爱玲自传的第二部分《易经》能给我们更多的线索。1我顶3我踩

查看心情排行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搞笑

  • 无聊

  • 标题党
-
编辑推荐

  • 林一安:我希望参

  • 穆旦:翻译作为幸

  • 李文俊:翻译家算

  • 这是一个告别“翻

  • 索尔仁尼琴《红轮

  • 俄语翻译家高莽:

  • 钱春绮先生的翻译

  • 汉学家施舟人领衔

  • 安妮·H·霍伊:
最新文章
  • 李欧梵:张爱玲的英文问题
  • 韩石山:翻译家的辉煌与艰窘
  • CASIO杯翻译竞赛新生力量正在崛起
  • “左联”成员杨骚翻译第一个《铁流》中译本
  • 5位老者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高莽:俄苏的萧红研究与翻译
  • 追忆翻译家孙家晋:编辑、翻译最怕眼高手低
  • 步严复后尘的翻译家:伍光建名字不应被遗忘
  • 林一安:我希望参与翻译《百年孤独》
  • 《红楼梦》英译本趣事:“黛玉”译成“黑玉”
论坛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