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师范大学官网:[转贴]腾冲国殇墓园祭英烈(组图)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26:19
 [转贴]腾冲国殇墓园祭英烈(组图)  剑门碧玉 于 2011/9/7 2:53:1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腾冲国殇墓园祭英烈

    国殇,屈原《九歌》中的一首,是追悼为国牺牲将士的挽歌。国殇墓园,一座纪念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阵亡将士的陵园,坐落在云南腾冲来凤山北麓、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北线西侧,是国内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纪念国军抗战阵亡将士的大型陵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4年5月11日,为了打通中印公路,这条被视为“生命线、输血管”的国际援华唯一通道,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天险、翻越高黎贡山,向占据在腾冲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于9月14日光复腾冲城。此役是中国正面战场第一次大反攻并获得彻底胜利,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后方基础。在美国空军“飞虎队”的支援下,中国远征军灭歼日军6000余人,国军和地方武装亦阵亡将士9000余人,美军阵亡官兵19人。

    随着抗日正面战场史实的逐步公开,相关评价逐渐趋向公道,我对国军抗战这段血写的事实,也由关注渐变成了崇敬,特别敬佩那些在“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下远征滇缅的铁血男儿。2008年秋,我原计划先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再去腾冲国殇墓园,但由于天气原因,我从文山折返昆明后就回程了。从昆明到腾冲七百公里,为了体验跨怒江、翻高黎贡山就必须坐长途大巴,全程超过十小时。

    2011年初,看过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我决定尽快了结心愿,去腾冲瞻仰国殇墓园、缅怀远征军英烈。八月,我终于成行,踏上了今生第二次近乎朝圣的旅程。飞抵昆明后,我马上赶到西部客运站,购买次日上午九点去腾冲的车票。第二日晚八点半,我麻木的双脚,终于踏上了极边之城腾冲的土地。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长途奔波,尤其是下杭瑞高速后到腾冲县城、从怒江河谷翻越高黎贡山的九十多公里盘山路,曲折蜿蜒、连续180度的拐弯叠加,海拔落差达两千多米。两车道公路外侧就是峡谷,但来往的司机好象都习惯了,会车时竟然从不减速,车窗外的风景虽美,可从不晕车的我竟被甩得脑门痛,经常被吓得背后冒凉气。

    国殇墓园在腾冲城西,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和顺的路旁。我进墓园已是午后,半天的豪雨,让腾冲的天空显得格外蓝、草木也格外绿。国殇墓园的门墙呈八字形牌楼式,门内用腾冲特有的黑灰色火山石铺就的甬道两侧,松柏垂盖、芳草如茵,东面是一组浮雕墙,刻录着艰苦卓绝的滇西抗战史。各式雕像静立在树荫下,有为中国抗战做出贡献的美国将军史迪威、陈纳德,爱国人士李根源、张问德等。站在抗日名将寸性奇的父亲寸大进的半卧像前,能感受到他的民族气节,我的敬佩难以言表。说实话,我的心情很复杂,第一次瞻仰这样的烈士陵园,因为这里埋葬的是国军抗日将士。八年抗战,正面战场都是国军由担当主力,广大国军将士前仆后继、牺牲无数,给侵华日军以极大的消耗,直至抗战胜利。可惜,纪念国军抗日阵亡将士的陵园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甬道尽头平台两侧是腾冲抗战陈列馆,展览着很多当年的实物和照片。真实往事历历在目,令人肃然起敬,给我留下最深的是“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壮士”。拾级而上,即见蒋中正题、李根源手书的“碧血千秋”石碑嵌在的三层台基正中,高台上就是墓园主体建筑——忠烈祠。忠烈祠为仿古祠祀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廊、面阔五间,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捐堂正门上悬于右任手书“忠烈祠”匾额,内外立柱上悬挂何应钦、卫立煌、陈诚、龙云、霍揆彰等人的悼词、挽联。祠内正中悬挂孙中山遗像,两侧墙体镶嵌阵亡将士名录碑76方,共载9618人。庄严肃穆的忠烈祠中有很多自发敬献的花圈,我也在中山遗像前摆上一束鲜花,并三鞠躬。

    忠烈祠前桂花飘香,洒落下点点黄华,寄托了后人的无限哀思。祠前回廊内立有数块石碑,主要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碑、《告滇西父老书》碑、《腾冲忠烈祠》碑和《答田岛书》碑等。尤其应当载入史册的,是被誉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县长之人杰楷模”和“富有正气的读书人”的“抗日县长”张问德,他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大国风度,给后人留下了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

    忠烈祠右侧,是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收复腾冲战役中牺牲的美军少校麦姆瑞、中尉夏伯尔等19名官兵墓,静卧在一方青草之中。忠烈祠左后侧、小团坡下,是抗日名将寸性奇墓,纪念特务员王树荣、谍报员李生芬的英烈碑。他们都是腾冲人,在抵抗日寇侵略的战斗中坚贞不屈,为民族献身、为国完忠。

    小团坡前、国殇墓园中轴线上,有于右任手书的“天地正气”碑。坡前主墓道旁,是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墓,碑上刻有少将李颐、覃子斌,中校高宜乾、彭震坤等二十位烈士的名字。小团坡高三十米,周围松柏环绕、苍劲肃穆。以坡顶纪念塔为中心,把坡体分为六个等分,每个等分都代表一个师,3346块墓碑呈辐射状地纵队排列、密布山坡,墓碑上刻有阵亡将士的军衔和姓名,碑下葬有烈士的骨灰。因年代久远,墓碑都有些风化,所幸近年重视统战、及时修葺,使烈士可以永远安息。我沿着台阶一步步登上破顶,默念着烈士的名字:下士班长黄高,中士班长余昌太,……。望着四周绵延的烈士墓冢,我的心中也开始悲壮起来,耳边似乎响起了当年抗日鏖战的嘶杀声,眼前好象出现战火纷飞、血流成河。

    小团坡顶耸立着高十米、火山岩雕砌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塔造型像一把出鞘的长剑、直指蓝天。塔身正面镌刻第二十集团总司令霍揆彰的题书,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手书的“民族英雄”四个蓝色大字,塔后是第二十集团军总部所撰《腾冲会战概要》。我久久伫立在纪念塔前,抚今思昔、无限感慨。山风吹过,松柏林泛起阵阵涛声,如泣如诉,仿佛是远征军将士的呐喊:“还我河山,消灭倭寇”。又象屈原诵起那不朽的篇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下到小团坡背后,我顺着东南坡脚慢慢往回走,一路默数参加腾冲之役的部队番号:第五十四军军直、第一九八师、第三十六师、预备二师,第五十三军军直、第一三○师、第一一六师,集团军直属腾冲地方军。阳光穿过树梢,投影在静静的墓园中,几枝安详的黄菊花,插在烈士墓碑旁。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英灵在此,接受热爱和平人们的凭吊和祭奠。

    我突然想起,好象没看见“倭冢”,就向工作人员打听,说在大门内右侧墙角。乱草丛中一座孤零小坟,埋葬着腾冲守敌日军第148联队头目藏重康美等人。日寇尸体被扳成反绑呈跪姿、面朝小团坡竖埋,象征着侵略者的惨败和“长跪请罪”,与满山的中国远征军烈士墓冢形成了强烈对比。

    大战之后,腾冲县城尽毁,当年一位美国战地记者写道:“这儿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两个以上的弹孔,没有一幢房子可供人临时避雨之用。”但是,忠义的腾冲人民没有先去收拾破碎的家园,而是在民国元老李根源的倡议、在张问德先生的主持下,兴建墓园,安葬在收复腾冲战役中阵亡的远征军将士。民族之耻不能忘记,历史错误不容重犯,在腾冲县政府前宽广的山坡上,至今耸立着一座蒋中正亲题的“民族之光”纪念碑,标志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死卫国的民族精神。

    时光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格局和意识形态已然变幻,已没有了产生军国主义的基础,而且随着战略和武器的进步,即使发生局部战争,也不会再有全民焦土抗战之苦难。因此,建成于1945年7月7日的国殇墓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一部中国人民血写的史书,已是绝唱。其布局精妙、匠心独运,已成为中国传统陵园建筑的巅峰之作。

    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并让更多的人知道国军抗战,这段曾被有意忽略的惨痛历史。因为只有牢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只有缅怀抵抗侵略为国捐躯的英烈,只有铭记英烈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才能真正领悟民族的尊严,才能奠定民族繁荣的基础。

腾冲国殇墓园大门


忠烈祠






小团坡烈士墓冢










盟军阵亡官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