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师考试要求:两栖证监人肖时庆案背后:资本市场的政商谱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46:00
凤凰网财经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两栖证监人肖时庆案背后:资本市场的政商谱系
2011年05月15日 04:31
来源:新快报
字号:T|T
14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近日判决的肖时庆案,再次将多年来的证监系统的政商通道展现聚光灯下。肖时庆辗转任职于证监会包括发行部、上市公司部、股改办等多个实权部门;下海之后长袖善舞,游刃于多个寻租通道,敛聚家财数目巨大。
多年以来,进出政商通道的证监会系统官员数十人,他们分布于基金、券商、上市公司等多个行业,多身居高位,担任要职。所幸的是,这些前官员大多能够找准定位,履行职责,为各自服务机构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肖时庆案,只是个案而已,犯案者自己领罪,并没有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和危害。
市场注意到,面对政商通道可能引发的寻租现象,监管层已开始加以规范,未来有效的防火墙可望建立。2009年11月4日,证监会发布实施《中国证监会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准则》),这是中国证监会首次对社会公开发布对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准则》规定证监会工作人员离职后,须经过相应的规避期后,方能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监管对象任职。《准则》也对证监会工作人员的其他职务行为进行了规范。
不成文规定造就政商谱系
王、肖案从案发至审结,都被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究其原因,是两人都带有深刻证监会系统的背景。
据记者的统计,在1996年至2011年3月间,共有58名原证监会官员出任券商和基金公司副总级高层。其中,15名任职券商,43名任职基金公司。
15名出任券商高层的前证监会官员中,2001年出任西南证券[11.87 0.00% 股吧]总裁的王珠林和总裁助理的徐鸣镝,分别来自证监会的发行部和上市部。在二人来到西南证券8年后,西南证券在2009年借壳长运股份上市。西南证券当前的业绩和实力,已非当年可比。
同样是在2001年,原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肖时庆出任东方证券总裁;发行部另一位30岁的工作人员吴敏文出任世纪证券总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证券公司总裁;原证监会上市总二处处长王斌出任北京证券副总经理。
在上述三券商中,北京证券2009年重组后最终成为合资券商——瑞银证券;东方证券的肖时庆在转任银河证券总裁后最终入狱;世纪证券的吴敏文2005年去职。
除去上述人士,还有一批的证监会其他部门以及各地证监局副处级以上干部甚至普通职员,分别担任券商中层以上干部。这一现象,在证监会管的三家券商银河证券、安信证券以及民族证券,较为普遍。
据上述曾在证监会某部门任职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证监会内部曾有不成文的规定:在一岗位任职超过5年的或年龄在55岁以上的副处级以上干部,都可申请到券商、基金或交易所工作。
证监会官员最想去的基金公司
上述人士表示,证监会官员最理想的去处是基金公司,原因是不仅薪酬丰厚,而且工作相对简单;其次是交易所,虽不及券商待遇高,但同样比原来在证监会高出数倍,工作简单,不用太“求”人;最后的选择才是券商。
据记者了解,按证监会的薪酬标准,一般正厅级官员,如作为会计部主任的孙树明,年薪10万元左右,而按广发证券[34.01 3.78% 股吧]的标准,前任总裁、现任副董事长的李建勇,年薪为799万元。
上市券商年报资料显示,2009年券商董事的平均报酬榜单中,排名第一的招商证券[18.201.96% 股吧]为1102万元,最低的长江证券[11.24 1.72% 股吧]为230万元。2009年券商高管年薪超过250万元的不足20人,2010年年薪超过250万元的高管有40人。其中,券商高管年薪酬最低的,也超过了100万元。
相比较券商之间的薪酬差距较大,基金公司薪酬整体稳定且相距不大。据《机构投资》报道,2010年,一个中等公司的基金经理年薪在300万元—500万元,作为公司高管应不低于这一水平。
不过,近两年,证监会官员“下海”的数量骤减。这种情况与相关政策的推出及制度的转变不无关联。
肖时庆案发被“双规”7个月后的2009年11月4日,证监会发布实施《中国证监会工作人员行为准则》(下称《准则》),这是中国证监会首次对社会公开发布对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
《准则》明确规定,证监会工作人员(包括派出机构人员)离职后,必须经过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冷冻期后,才能去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任职。其中,证监会领导人员离职需要在三年“冷冻期”满后,方能在监管对象中任职,一般人员的“冷冻期”为一年。 (摘自《财经国家周刊》)
高盛奥尼尔:中国政府将会终止货币紧缩政策
2011年05月12日 23:5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T|T
1541人参与68条评论打印转发
5月12日,高盛资产管理主席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在香港对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会放缓至8%,而且随着商品价格回落,中国政府将会终止货币紧缩政策。
“在今年下半年中国的通胀不再是个问题,估计将回落到4%的水平。而中国人民银行将终止货币紧缩政策。”奥尼尔说。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的4月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与通胀关系紧密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4月份同比上涨5.3%;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同比上涨6.8%。有多家机构预测,CPI将维持5%以上的水平,估计在今年6月和7月份达到峰值。
关于人民币的三个疑问
2001,奥尼尔创造了“Bric(金砖四国)”一词,指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四个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巨大影响,那时他是高盛的全球经济研究组主管,只访问过4个国家中的中国。
“我很久之前就到过中国,(对于自身问题)中国人比其他人更加担忧,我注意到中国的决策者也很担心某些问题。中国也屡次加息,以及减缓房地产开发速度的措施,要注意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并不依赖于贷款。”奥尼尔说。
日前,中美两国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达成共识,美方承诺对汇率过度波动保持警惕,中方承诺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一个月之前,奥尼尔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G20会议。对于成为国际议题的人民币,奥尼尔表示,人民币将成为SDR(特别提款权)的一部分,而G20在法国领导下可能会鼓励推进这个计划。他抛出了几个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
“一是美国是否支持让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二是中国是否接受与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相关的责任,第三,SDR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G20所有成员国没有真正达成一致,那么只是会计意义上的货币而已。”奥尼尔说,未来人民币投资兴起,香港成为整个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试验地,但能否刺激投资者增大对人民币的大量需求,也存在疑问。
解构“成长型市场”
奥尼尔在5月初就提出,中国可能面临经济放缓过度的风险,审视中国的战略性和周期性走向,就会发现看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观点缺乏支撑。12日,他在香港表示,如果下半年中国终止紧缩政策,那么将带动中国股市大涨。
去年9月份,奥尼尔变身高盛资产管理主席,开始了新生活。这一机构管理着6770亿美元资产。
今年1月,奥尼尔又抛出新概念。他认为,如果再沿用过去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的分类,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于是在今年1月提出了“Growth Market(成长型市场)”的概念,包括了上述4国,以及墨西哥、韩国、土耳其和印尼。
新近入选的4国来自高盛在2005年提出的“Next 11”概念,即11个人口众多,并拥有与金砖四国相似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家。多年前,“金砖四国”的说法曾被指责为一种营销手段,在“成长型市场”的概念提出之后也引起争议。
不过,奥尼尔在5月12日表示,要逐个分析这些成长型国家的情况,区别对待。他指出,在2010年全球经济体的GDP总量中,成长型市场国家占据了23%。其中,中国占9%,俄罗斯、巴西各占3%,印度、墨西哥、韩国各占2%,印尼、土耳其各占1%。 
相关报道:
·央行透露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强调运用利率等工具
·3月CPI涨幅创32个月来新高紧缩货币政策暂无尽头
·M2和新增贷款双降 货币政策显效紧缩预期弱化
相关预测:
·大势预测:国际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
·徐磊:市场不应对货币紧缩政策持乐观态度
·德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将放缓
·央行年内再次加息 货币政策紧缩进入下半场
·高善文:通胀走高 货币政策将再走向紧缩通道
·货币政策:紧缩不变 或有微调
·陆挺:日本大地震或推迟中国货币紧缩政策出台
评议货币紧缩政策:
·大湖股份董事长罗祖亮:防止货币紧缩政策误伤中小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11/05/13 10:10:34
中国经济减速或超预期
正文
评论(15)
更多李迅雷专栏的文章 »
字体
李迅雷
4月份的数据公布了,有人看到通胀依然高企,认为货币仍将继续收紧;有人看到房地产投资增速不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在提升,认为中国经济还在强劲增长。但这些仅仅是表象,或已成强弩之末,表象退去之后,中国经济将显现疲态,今后三个季度的GDP增速将拾级而下,并因此让决策当局不得不重新审视现行的经济政策。
CPI二季度见顶已无悬念
5月12日晚,央行突然宣布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多少有点出乎意料,因为5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较4月减少了3700亿,正好对应一次准备金率的上调。而且,5月12日央行重启三年期央票发行,可以更长期地冻结新增外汇占款。这次过量对冲流动性的不寻常操作,让人猜想这是否为了更有效地控制5月份的通胀?因为4月份CPI仍在5.3%的高位,预期6月份的CPI将创新高。
但不管如何,我还是坚信CPI的涨势已经是强弩之末。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连续两次出现暴跌,这对于减轻中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大有好处;第二,国内蔬菜价格出现大幅回落,而发改委又通过“约谈”主要厂商的方式来消除短期的涨价因素,这使得国内因素的通胀基本可控;第三,内需不足暗示中国经济增速将下降:4月份进口增速已降至21.8%,铁矿石、大豆等原材料进口量少于前一个月,以及机电产品进口量的减少,已经表明中国的内需增速下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等增幅的回落,也进一步证明了内需的不足,这也会让CPI继续上涨的需求因素减弱。
从5月CPI的预期来看,食品价格方面,由于进入5月蔬菜价格仍在持续下跌,我们预测5月CPI食品价格环比涨幅为-0.6%,对应同比涨幅11.2%,同比涨幅将较4月降低 0.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方面,基于对PPI走势的预测,我们预测5月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为0.2%,同比涨幅为2.8%,同比涨幅将较4月上升 0.1个百分点。综合而言,预测5月CPI同比涨幅为5.3%,与4月持平,CPI的高点应该在6月份,不会超过6%;而4月的PPI已经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估计5月份会继续回落。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不相关
我们通常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投资状况,而严格来讲,应该用资本形成的统计比较合理,故西方统计中没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一项,中国这方面的统计还是沿用了前苏联的MPS体系。
4月份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高达26.1%,这是否反映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十分强劲呢?如果看看4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回落至13.4%,会发现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出现明显反差。翻开历史数据,2008年经济下滑时投资增速依然持续攀升,投资增速完全没能反映实际经济的变化趋势。鉴于其过去预测经济时效果不佳,因此也很难相信其对未来经济运行有预测意义。
至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企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是投资增速高企的主因,1-4月地方投资增幅达到27.4%,而中央只有2.6%;二是各地和各基层企业在填写统计报表时或存在一定水分,因为1-4月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的增长率仅为20.6%;三是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类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名义增速,实际增长率应该扣除商品涨价因素(如参照PPI)。
进一步而言,之所以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的相关性不大,是从前者的构成因素去分析的。从构成上看,可以把投资分为基建、地产与制造业投资三大块,其占比都在30%左右。从2004年至今的季度数据来看,地产投资与GDP增速正相关,相关性达到40%;制造业投资与GDP增速相关性仅为15%;基建投资与GDP增速负相关,相关性为-50%。其结果是总投资增速与GDP增速相关性为-15%。
因此,比较而言,工业增加值更能代表实体经济的变化趋势,因为其背后有工业产品数据作为印证。
今后三个季度GDP增速将拾级而下
4月工业增加值的下滑与PMI的走势及进口增速放缓相一致,如果再与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联系起来看,正在构成一个经济增速下滑的拼图。
先从消费看,4月份零售总额的增幅只有17.1%,扣除CPI后,实际增速仅为12%,较2010年15%左右的水平有较大回落;此外,限额以上消费增速较前期有明显下降,历史上该指标相比社会消费品整体增速能更好地代表消费走向。比如,2008年限额以上消费增速在二季度就出现下降,与经济同步,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四季度才出现大幅下滑。限额以上消费的下滑最主要还是来自于以汽车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4月汽车销售额增速持续走低,而同属耐用消费品的家电增长虽较汽车更为稳定,但从中期看国家补贴边际效应的递减也使家电消费增速趋于下滑。
再从主要的工业产品同比增速看,代表下游的汽车产量增速下滑至负值区间,而粗钢、水泥产量同比增速均高位回落,而且最上游的发电增速在4月也出现回落。综合来看,不管是轻重工业、还是主要工业行业的增加值,不管是主要产品产量的同比增速还是季调环比趋势增速,工业增速下滑是全方位的,其中下游增速下滑幅度最大,并开始拖累中上游行业增速。考虑到下游需求维持低位、并对中上游形成拖累,预测未来工业增速仍将回落。预测5月工业增速13.5%,2011年全年增速为12.4%。
由于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产业,工业增速的放缓意味着第二产业增长也将大幅放缓。根据国泰君安宏观研究团队的报告,下调2011年二、三、四季度第二产业增速分别至10.5%、9.5%、8.2%。而基于第二产业增速的下调,下调二季度GDP增速预测至9.1%、下调三季度GDP增速预测至8.4%、维持四季度GDP增速7.8%的预测不变,全年GDP增速从9%下调至8.8%。
总体来看,由于中国为了实现控制通胀的目标,货币工具与行政手段并用,最终或在通胀控制目标基本实现的同时,也将付出企业亏损、行业低增长和经济增速下滑的代价。但这未必是坏事,尽管这样的调控手段令人担心经济或硬着陆。这也是笔者在年初撰文《中国紧缩货币政策或将提前收兵》中的观点,随着上半年紧缩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下半年中国经济的驾驭者或将改变一直紧踩刹车的状态,加息动作应在上半年完成,至于踩油门还为时尚早。唯一不可控的因素是热钱流入,这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相关,故下半年为对冲流动性而采取的“点刹”动作还是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