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传奇能赚钱吗2016:见证赊店兴衰的北大石桥-社旗县人民政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2:41:48
见证赊店兴衰的北大石桥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8日 点击数:10000134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接收回传 

        提要:日前,移民网友撰文:一座本有望成为省保、国保文物保护单位的清代大石桥,却被糊上一层水泥硬壳,还没有死去就被装进了“水泥棺材”。

    庚寅年暮春,回社旗小住。一天,见天气清明,和风送暖,约少年时伙伴春德、张晓、振玉踏访北大石桥。

    赊店北寨门,古称乾维门,如今门楼已不在,仅存豁口,两侧土寨墙修有水泥柱,柱内侧有凹槽,是为防洪水下闸门之用。

    出寨门,一条石子路直向北,过去为社旗北通方城南达唐河之县道,再远为洛阳通湖北枣阳、随州之古道。

    如今公路改道西环,此路已降级为乡村公路,失于维护,颇多坑洼泥泞。寨墙外,近处有民居有建筑,不远即为田野。路两旁麦苗青绿,波菜正肥,油菜含苞,杨柳吐蕊。二里路,边说边走,不时即到。

    我少年时曾多次来过北大石桥玩,主要是来洗澡,因为潘河水大,但记忆已模糊了,待看见大石桥模样时,仍忍不住赞叹大石桥之大。我让张晓和振玉数桥孔,一人数为24孔,一人数为26孔,让再数,准确数为25孔。河水尚大,每个桥孔中均有水流淌下来,哗哗声响。桥上虽车稀人疏,却也络绎不绝。大石桥还在,大石桥还在使用,何来凭吊?何来祭奠?但在我眼里,当年的北大石桥已经死去了……

       陪我踏访北大石桥的儿时玩伴


       一吊一祭:大石桥之大之石之桥。潘河在建大石桥的时代,舟船可以从长江入汉水经唐河,“过载”赊店可达发源地方城,可见其河宽水大。据说1955年发洪水,大水漫过寨墙灌进赊旗,房倒屋塌,瓦砾遍地。在这样的河上修桥,而且是25孔,50多米长,6米宽,在农业社会中不谓不大。此桥独特之处,是桥底向上游铺出约5米宽,向下游铺出约10米,由于桥底比河床高1米多,上游形成一个潭,下游形成一道瀑布。

    我见少识浅,在河南,比赊店大石桥孔数多的,有禹州颖东桥和叶县翠花桥。颖东桥是30孔,长78.3米,但桥宽为5米,比赊店大石桥窄1米。翠花桥32孔,现存只有28孔,52.88米长,3.25米宽,比赊店大石桥窄近一半。


    建桥全用青石板、青石条,最称奇的是桥面和桥底的石板与石板之间,均用腰铁卯联。腰铁卯钉形状像两个倒三角形,平头束腰,两头大中间细,每个约有20来公分长、10公分宽。社旗有人考证,腰铁是铸进去而非镶嵌进去的,即用生铁汁倒进凹槽中铸成的,严丝合缝。现在有些凹槽中还残留腰铁碎片。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铁汁温度高,怎么防备不把冷石板烧炸?振玉懂点儿制造技术,他推测是先把石板预热后再浇铸腰铁。我们对他的推测表示怀疑,因为对石板预热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弄不好就烧炸了。我在其他资料上看到,腰铁是事先铸造或锻造的,嵌进卯槽中后,缝隙再用铁片或石灰浆填实。据振玉讲,过去石桥上还雕有蛟龙头和蛟龙尾。


    北大石桥修成后,南北变通途。北来的驼队和马车、牛车,不需再摆渡了,直接进到赊旗店街里,加强了赊店商贸地位。
北大石桥啊,北大石桥, 100多年来,你任那碌碌车轮在你身上轧出道道辙沟,任那驼蹄踏薄了你的脊背。现如今你变得矮了,变得羸弱了,经不住洪水的冲刷,撑不住载重卡车的重压,一座座钢筋水泥大桥高耸在潘河上取代了你。社旗人用不上你了,瞧不上你了。他们用不上你瞧不上你也就罢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拆了石桥面给你糊上一层水泥硬壳,你还没有死就把你装进了“水泥棺材”!

                  腰铁槽(2010)


    二吊二祭:是商贸促进了北大石桥的修建,北大石桥又损害了赊店的商贸。成也石桥,败也石桥。


    据传说,过去南来的商船可以直航到方城。方城扼南阳盆地北口,其地理位置远比赊店显要。南货北货在方城和赊店过载,价格大致一样,这样北来的驼队和车队就不必再向南走50里到赊店过载了。赊店的商人们为了抢压货源和客户,就集资修建了北大石桥。桥不是那种桥下可以过船的拱桥,而是桥上过车的平桥,南来的商船只能停在桥下游了,而不能上溯至方城了;北下的商船也只能到桥上游,不能顺流而下了。方城人一怒之下,用针丝串铁锅沉入潘河源头的“海眼”里,把泉水憋回去了。此事在民国版《方城县志》中有记载:


   “相传潘河之水在清中叶尚可泛舟,估客乘航直抵东郭,四方之物无不毕集。今城东南隅之下货台,即当日之泊舟下货处。赊旗镇商拟专其利,乃以镇北漫流寨修桥以御之。时方城人乃将黑龙庙河源用铁锅堵塞,使水量减少,舟辑不通。后赊旗镇甘愿毁桥议和,及掘之泉水没矣。至民国十七年,建国军樊钟秀复经派工疏浚,水势仍杀,终未通舟。”
呜呼,损人不利已。


    对于此说的真伪,《方城县志》中说是“相传”。在赊店也流传有这种传说,赊店人不否认此说,并认为这是一件不那么光彩的恶意竞争。在赊店占主导地位的是山西、陕西商人,只有他们才能集资修得起山陕会馆,修得起北大石桥,北大石桥修好后最得济的是从他们老家来的陆上商队。


    本人非地理专家,但认为此说尚有疑点。


    疑点之一是潘河水量减少在先修桥在后,还是修桥在先水量减少在后?《方城县志》中说潘河“在清中叶尚可泛舟”,而赊店人修北大石桥是在同治六年(1867),距清亡只有45年时间。清入关是在1644年,灭亡于1912年,共在位268年,同治六年当为清末期无疑。清末期的潘河能否泛舟呢?县志上没有说。疑点之二,是方城人如果真用铁锅堵泉眼,报复赊店人,那首先受损害的是自己,也是损人不利已的事情。相信方城人不大可能重蹈赊店人覆辙。


    我推理:在清中叶以后,潘河水量逐渐减少了,大船上不来了,水陆过载码头往下游迁移,使得在潘河上架桥的必要性大了而且可行性大了。清末期赊店修北大石桥,使小船也到不了方城,断了方城舟楫之利。方城堵死泉眼,意在断赊店水运。结果,两败俱伤。


    而真正使方城、赊店陆上贸易衰败的根本原因,是近代海运的兴起和京汉、陇海铁路的修建。近代以来,河南靠河运发达起来的名城名镇都衰落了,道口、北舞渡、朱仙镇都难逃厄运,只有沙河岸边的周家口成了省辖市,但费了成亿元的人民币疏浚后在2009年才到过20多艘船。可见交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北大石桥啊,北大石桥,你身上那深深的车辙沟痕,记载着历史变迁,记载着世道沧桑。现如今你老了,啰唆了。社旗人烦你了,嫌弃你了。他们烦你嫌弃你也就罢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拆了石桥面给你糊上一层水泥硬壳,你还没有死就把你装进了“水泥棺材”!


      桥面被换成了水泥路面(2010)

    三吊三祭:社旗毁了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早些年,北大石桥在洪水中受损,社旗人将桥面上的大石板拆了,换成钢筋水泥桥面,下游的南侧护堤也用水泥砌岸。废弃的石板胡乱地堆在河床中,那蛟龙石雕也不知去向。北大石桥面目全非,不是地道的石桥了。曾是地方官员的张晓分析,可能是社旗人在修桥时,想抹去那不光彩商业竞争的心理起了作用。


    北大石桥是历史的遗存和见证。你能拆毁石桥,但能抹去历史吗?你拆换了石桥面,但你能将《方城县志》全烧毁吗?你能拆换物质的石桥面,但你能消灭非物质的民间传说吗?如果说,清末时的赊店人修大石桥,办了一件损人害己的事情;那么,当代社旗人拆换北大石桥桥面石板,是办了一件有损自己子孙后代的事情。


    拆换的桥面不大可能再恢复成石桥面了,因为原来的桥面石板已被拆毁已经失落了。

 
    呜呼,北大石桥啊,北大石桥,你100多岁了,成了老古董。你本有望成为省保、国保文物保护单位,社旗人却嫌你丢人,嫌你丑陋。他们嫌你丢人嫌你丑陋也就罢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拆了石桥面给你糊上一层水泥硬壳,你还没有死就把你装进了“水泥棺材”!

    逝者如北大石桥,我以此文祭奠你。你如果有灵,你就塌了吧,冲破那“水泥棺材”再生

    链接:潘河石桥


    位于赊店(今社旗)北门外约1公里潘河上,南北走向,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石桥25孔,长53米,面宽6米,高2.5米。桥底宽14米,均以青石板平铺,将河床抬高1米多,石板对缝处均以腰铁卯联。桥墩宽约0.5米,长约6.85米,以石条砌成,每块长1.8米、宽0.54米、厚0.22米,每层4块,共9层,迎水面做成三角形分水尖。桥面石板每块长1.56米、宽1米、厚0.3米,每孔顺铺6块,石条之间以腰铁卯联。桥两端石筑护堤各长约10米、高2.5米。平时河水从桥下过,洪水来时则从桥面漫过。桥北头小村即名漫流寨。因桥位于赊店北门外,当地人俗称其为北大石桥。(摘编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

 

 

 

 

作者:佚名 来源: 录入者:郭建刚 上一篇: 社旗下洼写一篇绿色大文章 下一篇:社旗品牌带动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尚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