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震怎么不会被发现:领悟老子的大智慧|『品读美文』 - 999宝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12:18
51soso
 
        老子的智慧,是否真的就为社会大众所理解和领悟,并成功运用于人生万事中呢?
    道家之学,高深莫测,或隐或显。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阐述真理大道的“天书”,对我国古代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甚至三百六十行,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产生着无可限量的作用。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统领和制御着北斗九星及满天的星云,并无始无终的闪耀出人类智慧文明的光芒,而被誉为“万经之王”。
    但是,老子的智慧,是否真的就为社会大众所理解和领悟,并成功运用于人生万事中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章中曾无不遗憾地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即便是智慧如圣人孔子,在面对老子时也都不知该如何适从,而徒发“犹龙之叹”。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世人的执迷不悟,还是老子的故作高深呢?我们该如何理解并领悟这“玄之又玄”的《道德经》学说,而进入“众妙之门”呢?
    清代薛雪曾说:“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大道的根本本是“至简至易”,但是世人常常执迷于小术,追崇于复杂,往往喜欢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所谓“秘法”,而忽略漠视事物最本质的运动规律,迷而不悟。
   《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智慧高深的老子,为什么会把这一句话放在开篇以开宗明义,我想应该是意义深刻的了。但是,这个“道,可道,非常道”,究竟该做何理解呢?遗憾的是,翻阅遍尽世面上流传的《道德经》译本,大部分的学者都将此句解释为:“所谓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如果能够用来解释清楚,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让人一开始读来,就坠入云雾之中,辗转流浪、不知所云。
    试问:如果依此来解释和理解老子之“道”,既然“道”是不可以言说和解释的,那么老子又何苦饶舌,以五千言而阐“道德”真意呢?既然“凡是能够用来解释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那老子在此之后的所有观点阐发,包括从道的本体论、规律论、生成论、思维论、实践论的所有延伸,及此后2500年来的千家注老,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这里面,肯定有大玄机,大伏笔。或者说,从我们接触老子学说开始,我们就顺着前人注解者所谓的“一贯正确”思路,误读了老子的智慧。顺着这个解读下去,即使有所得,也仅仅是得到的老子智慧的皮毛,而根本难以窥入堂奥。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这句话,应该是深刻领悟老子道学的“大道总纲”、“玄妙之门”。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句话中蕴涵的道理弄明白,就会顿时云散雾消,获得道学的真知灼见,从而执一通万,一理通百理通,天下无理不通。假如我们在这个进入老子道学的“山门”处,就被老子故意布下的“八卦阵”所惑,不得明师指引,误入旁门斜路,则有可能终生观道如见神龙,不知其首尾,难同其变化了。因为老子早就看穿了大多数世人往往总是自以为是,执着于自己小的聪明技巧。
    所以,在进入老子真正的智慧思想前,我们有必要以“绝圣弃智”、“虚心弱志”的若水心态,摈弃自己对《道德经》的陈见旧识。因为,有可能,你此前掌握的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都是错误的,虽然所有的权威专家都在如此解读,但老子早就说了——“言者不知”。
    在道家老子密宗派,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和诠释,其实是有着另外一番与众不同的独特说“道”的。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它是老子道学的万能公式和通用规律,是老子道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总纲。这个公式和总纲也可以概括为——不易、变易、交易。
    “道”。第一个“道”字,是个名词,代表着一个总体的名称。这个名称,应该是涵盖整个《道德经》内容的,这个表示名称的“道”,是永恒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因为这个“道”,就是事物的本身,是“变化”的本来。我们把这个永恒而不变的“道”,称之为“不易”。
    但是,事物在发展中,难道真的就一成不变吗?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发现和揭示出“道”的“不易”的规律后,是不是整个世界和事物都不产生任何变化迁移呢?肯定不是。老子通过观天之道与执古之道,看到了一切事物都是在川流不息的变化中,相互激荡、相互制约,既相反又相成,还相返。所以,有鉴于此,作为思想家的老子,针对道的“不易”,提出了他的带有辨证的反对观点——“可道”?它还是道吗?它难道不会变化吗?老子通过“可道”的反问,督促和激发求道者对于不易的“道”进行反思。
    万事万物都在变易之中,这个道的“变易”与发展运动,其实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一个“可道”,不但揭示了“道”是在时时刻刻产生着“变易”,更从无形中暗示出了“道”的“变易”规律是可以遵循和把握,是可以道破的。
    道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变化变易到最后,“道”又会成为什么呢?在这个时候,最初的“道”就成了“非常道”。“非常道”者,就已经不是最初的“道”了,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经过“可道”的“变易”之后,就产生了“交易”——非常道!
    所以,我们在读到《道德经》中其他章节,就会发现为什么老子总是反对智慧、反对圣人、反对仁义、反对有为……老子反对智慧,并不是他反对智慧的本身,只是因为有了智慧(道),就会产生变易而出现“大伪”(非常道)。老子反对圣人,也并不是反对圣人的本身(道),只是因为圣人不死,就会“大盗不止”,一切欺世盗名之徒就会借助圣人的名义行肮脏之事(非常道)。老子反对仁义,也并不是反对仁义本身(道),只因为仁义一出,就会产生变易,从而滋生虚假道德(非常道)。老子反对有为,也并不是反对有为本身(道),而是因为在追求有为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偏离有为的本身而产生妄为与乱为(非常道)。
    大智大慧的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仅仅用了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高度宏观正确无误地概括揭示了宇宙万物(时、空、天、地、人、文、事、物、灵)大自然的总规律、总法则、总纲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无名,只是为了方便说明,才不得不强名曰道。前者的“道”,是一切无形的、抽象的;而后者的“名”,则是具有一切形质的,有形的、具体的。因此,“道”和“名”,本身就是一对对立的“阴阳”。
    道生万物,万物归道。“道,可道,非常道”的大道总纲,在佛法中也同样通用。自从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后,达摩一苇渡江,把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禅宗从印度带到了中国。六祖之后,有一位得道的大禅师“俱胝”,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俱胝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大家都认为这“一指禅”味同嚼橄榄一样,含藏无尽,余味无穷。俱胝禅师的“一指”禅,就是无所不包的“道”。
    俱胝有个小徒弟,只有十几岁,看见师父见人问问题,就竖起一个指头,他想:这事情很简单,我也会。以后凡有人来,他就说:“不要麻烦师父了,有什么问题,问我。”人家问:“什么是佛!”小和尚就依样画葫芦的竖起一指。咦!这一招也很灵。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地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和尚却并不懂。从懂“道”的俱胝禅师的手指,再到不懂“道”的小和尚的手指,“道”就变成了“非常道”,丧失了智慧的真意。
    等师父回来了,小和尚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和尚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和尚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俱胝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和尚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和尚手指头被砍掉,疼得又哭又闹地就向外跑,禅师大喊:“你给我回来!”小和尚回来,禅师又问:“什么是佛?”小和尚又再竖指头,一看手指头没有了,这小家伙年龄虽小,根器却很猛利,由“非常道”悟到“可道”的变易,最后复归于“道”的本意,于是当下恍然大悟,不再“执指为月”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再来领悟佛家最高经典《金刚经》的智慧,“说是金刚经,即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与老子的这开篇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围绕着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可以“守其一,万事毕”,阅尽人世吉凶祸福成败得失之理。如“兵,可兵,非常兵”,“法,可法,非常法”、“谋,可谋,非常谋”、“医、可医,非常医”、“商,可商,非常商”、“财,可财,非常财”、“家,可家,非常家”、“爱,可爱,非常爱”……
    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当刘备集团入蜀之初,法正就曾劝诸葛亮要学习“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缓刑驰禁,以慰其望”,即应先施恩惠,放宽刑罚,以收人心。在法正看来,这就是治理之“道”。但诸葛亮通过对蜀地形势的深入分析,却得出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他在著名的《答法正书》中指出,刘备入蜀与当年高祖入咸阳所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秦朝政苛,高祖法宽,故能顺应人民的意愿,从而促进国家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但蜀中的原统治者刘璋原本就暗弱,以致形成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豪强专权自恣的散慢局面,如再对他们一味施行恩惠,只会纵容姑息,促使其气焰愈来愈烈,不晓得什么是君臣之道了。对此,只能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的“非常道”,来顺应时势的变易,这样才能使人们感到恩惠之不易、禄位之可贵,从而令上下有节,人人守法,以达到社会安定、国家大治之目的,复归于“道”。
    因此,诸葛亮对蜀中反叛势力的镇压毫不手软,对一些违纪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而蜀国经过诸葛亮这样一番严刑峻法治理之后,不但没有发生动乱,反而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语)的社会景象。而对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是”,可以说“是”,但不是不变的“是”,人世间阴奉阳违,口蜜腹剑的“非常是”,太多了;“好”,可以说是“好”,但不是不变的“好”,是非对错转头成空,要一个别人口中的“非常好”,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财富”,可以说是“财富”,但不是不变的“财富”。多少富豪: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所以,为道商者,在于顺应时势、适应变化,掌握规律,勿贪勿执,从而正视财富、驾驭财富、超脱财富,最终得不去的“大财富”。
    道书上说:“一言半句便通玄,何须丹经千万卷;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道,可道,非常道”,这么浅显而又朴素的辩证法真理,只可惜世上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不能很好去参悟,却偏执于“不可说,说出即非道”的玄虚之中,迷而不悟。难怪老子会摇头感慨“知我者稀”。而我们一旦懂得了老子道学的“不易——变易——交易”规律,就会获得“万物之奥”,“善人之宝”。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指出,“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因为,掌握和拥有真理大道,才是我们获得长久性成功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