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底盘扫描系统:詹宏志谈学习与阅读--阅读笔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18:07

很棒的文章合集,含金量要比很多书有价值,推荐大家去读几遍,继续分享我的笔记(2):

 

11、如何对待各种不同书籍的阅读目的

原文: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所以,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到生活上来。但人生苦短,不是有那幺多机缘来接触那幺多东西,书就变成一个替代性的经验,可能有点皮毛、有点空虚,但它给我机会让一辈子可以过二十个辈子的经验。

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的世界的向往。我希望有机会能跟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也许真正面对面的经验是书不能替代的,但是因为它,我才会有那幺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

现在有更多更好的书,可是书不是凭借的全部,有更多可替代的东西,所以书反而没有过去那幺有力量。

注:很小的时候,有各种的梦想,总想着有一天要走遍世界,对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当毕业之后,有了工作、家庭,生活慢慢的平淡起来,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预期的,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童真。阅读就代表着我的梦想,每读一本书会有新的体验,能经历不同的人生,享受不同的体验,通过一本书来学到很多人几年几十年的经验和看法。虽然现在获取经验的方式越来越多,电影、电视、网络,但阅读总是我的第一选择。

 

12、如何看待网络阅读和电子书?

原文:电子书可以说是印刷形式上不同的书,但internet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跟电子书比起来,那是一个更大的存在,像是一本非常大而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页码又散落一地,网络是比我们过去熟悉的印刷的世界更大的知识跟信息的来源,但处理能力比书麻烦得多。如果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

书是经过处理的东西,作者、编辑可能提供了架构。Internet则没有。网络真正的价值是它可以用迅速的方式搜寻、取得已经存在的讯息。这是传统书籍没办法比拟的。但网络是困难的东西,因为这些讯息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被使用者决定,如果不是使用者自己体系井然,力量发挥不大。网络需要高阶训练才能产生力量。不然,就只能在其中东窜西窜。

注:要学会利用网络,而不是在网络中迷失

 

13、网络上的文章,经常会出现结论抓不住重点、难以聚集的情况,原因是什么?

原文:可能来自大部分人太快问自己一个题目,又太快找到答案,并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如果有答案,我们会得到什幺。所以如果结论有困难,可能是题目有问题。写文章或论文,终究是要用探问的方式去逼出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没有花力气去处理题目,其实很难有力气处理答案,结论就会游离或者模糊。

我有一段短暂的教书时间,能感觉到学生普遍有的问题。他们从来只注意寻找答案,而不觉得问题是要处理的。对于一个问题,既然要花很多时间去找答案,就值得先花时间搞清楚这题目要干嘛,能干嘛。也许光是这样的问法,我们就会知道这是否是可以帮我们逼出答案的问题。

14、“假问题”最大的特质是什幺?

原文:如果仔细想,就是非常模糊的问题。看起来是个冠冕堂皇的问题,但其实是个含混的问题,因此也不会有清楚的答案,而是各式各样嘟哝不清的东西。

注:要警惕假问题,少参与,不要浪费时间

15、如何看待经济学?

原文:读了经济觉得有趣,因为它在解释人的行为,特别是核心事物(经济、选择跟支配的行为)中,很多分析跟平常用未受训练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样,觉得有些震惊。像市场这个概念,光是谈市场支配,所有人自私的行为竟然可以带来理想国式的效果,这对一个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是很震撼的,他原本以为理想是要靠牺牲来完成。当你明白市场可以做这幺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比较谦虚,不会再那幺莽撞。

我对市场游戏规则有一定的尊重。如果我想取得银行贷款,那我要明白银行贷款的市场是什幺,取得资金的原则是什幺,那些要把钱给别人的人逻辑是什幺,他们要什幺。

学经济,使得一个人想用理性力量解决问题,不想用社会上既定的强势、弱势分类来定义。

注:不管你做什么事,第一事就是要去了解规则,然后尽我们所能,把这一部分的条件作足。

 

16、从书本中学习商人技能

原文:如果要在市场经济活动里面讨生活,希望我做的事能够完成,我当然要把这个自由市场说话的规律弄清楚。

每一个问题,当我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我总有机会在书本里发现,有一些人比我更早知道这些,这就是书本的力量。有时候你以为你遭遇了世界独特的问题,到书本里边去寻找,你就会发现你不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碰到这个问题的人,有很多的思考者比你更早遇到这样的问题,甚至都已经找到可以参考的答案了。

 

17、读书(知识进步)的意义

原文:读书的意义不就是要把我们的经验从个人的局限里头脱离出来幺?你不需要经历全世界所有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很多人经历过了,他们曾经把经验书写下来,他们在你前面思考过,你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可以很快明白这些问题的本质,明白你要思索的这个议题,你有机会往前进。如果你是一个学者,你的工作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个理论;如果你是世界上的实践者,当然这些理论应该有机会在你身上跟世界作一个对应,作一个实践,用它来实践来验证这个理论,或者用它来修正这个理论。这是知识进步的意义。

 

18、一生的读书计划

原文:《一生的读书计划》(The Lifetime Reading Plan),这是一位着名的老编辑─克里夫顿?费迪曼所编写的一本书。他曾是大英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的主席,也是着名的“每月一书”(Book of the Month) 读书俱乐部,选书委员会的委员之一,是位资深且受艺文界敬重的老编辑。

他在一九六○年写了《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在书里,他开了张经他精挑细选后,才产生的一百本书的书单,热情的推荐给他的读者,告诉我们,世界中有些书,一生起码要阅读一次,并且时时刻刻都要回归到这些书当中,这就是所谓的书中“经典”。

目的在强调历史上的重要精神遗产,从古至今都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回归到书里,从中获得想法、观念。而这些,正是形成西方人之所以为西方人的内在潜质。

在不断的动念中,会有一、两个是每隔一阵子就会重新出现,一想再想,一辈子里可能会反复想的。这些反复回到我们内心的几个大题目,在不断的反复与回归中,就形成了思想。

延展下去,如果这个题目不只有一个人想,别人也想,下一代想,下下一代也想,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世世代代不断回归思考相同的课题,就成为人们关心的基本题目。这一个课题,在社会里不断的被思考着,就构成了这个民族、社会的思想史。

每一个民族所思考的课题重心并不一样。比如“圣人”的观念,在西方思想史中是如圣徒般的,与中国思想中“希圣希贤”、求仁求义的人间圣人大不相同,这样的差异,就形成了一个族群的思想上的特色,成了一个民族的思想史。

民族思想史的形成过程,是因几个人的见解、几部书而起的关键性的作用。这些书并非单独产生作用,而是因为被许多人读过,而引起的。书,本来的意思很简单,但被读了一千年之后,很多一流的智者对这些书都有解释、阐述,累积到后代便成了大事。

注:我以前看过这本书,也尝试了读了几本,有不少书读的很痛苦,没有坚持下去,我会找时间去继续这件事。

19、经典这个观念也是经常变的

原文:“经典”这个观念,其实不是停滞,而是前进的。譬如,晚出的经典这件事,并不是两千年前的书才是经典,它有可能就是今日的书,慢慢的就经典化了,让世界反复的得到启发,慢慢的使所有人对它的阅读,产生一定的力量,而形成这个文化里新的经典。

所以“经典”是动态的,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是,经典也一样有起有落,并不是任何时候它的价值都是一定的,在新问题的思考下,才会意识到某些书的价值。

比如女权思想的兴起;对女性自我的发展和成为弱势性别发展的觉醒,因为这个概念的出现,某些过去历史上没有受注意的书,在今天就占了不一样的位置。

 

20、随机开立的人生书单

原文:因为阅读的动态性、世代思想主流的更替,要开一张固定不变的书单是困难的。钱穆先生说他从来不给学生开书单,理由是人们读书的法门、途径太多了,每个人都不一样,经验是没有办法一致的,“从入之道,未可一致”。

读书并不是从规律、计划、程序里产生的。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对读书次序的建议,上小学时会有人跟你说:数学、国语基础要打好,以后再看别的书;到了国中,就建议先把考试准备好,别的书以后再看。那种先读、那个后读都规画好了,但这些都不是我所看到那些喜欢读书的人的经验。

喜欢读书的人一定跟书发生过美好的经验,不是因为有很好的计划,是因为有一个美好的经验。

没错,西方有这些珍贵的典范,但是这典范每一刻在当时都挑战着他的前代,每一刻典范的诞生,都意味着对过去的一种新的理解跟扬弃,这是世界扩大的意思。

我也要用这个例子来支撑钱穆先生的想法。经典、书单这个概念,一个众人共享的这种概念,与时俱进,它也不会固着成一个样态,所有的书单都是暂时、策略上的意思──现在让我们给一个计划来读这些书,并不是这些书我们读完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经典就已完成,你、我、人类、个人是不会停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