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按键没有灯咋办:涂中德点评美文三篇(含点评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07:33

芦花还没开

2008-12-09《洛阳晚报》作者:宋跃辉

  那天,我来到上海崇明县长兴岛最东面的一个小村子,这里竟然有一家水上饭店,食客不用推窗,就能闻到河水的气味,还能听到鱼儿的嬉水声。

  那条河很长,不知通向哪里,河两岸都是芦苇。微风里,芦苇轻轻摇曳着。

  我的家乡湖河沟汊多,所以芦苇亦多,芦苇中藏着不少漂亮的水鸟,大都行走轻盈,有些竟能在水面上边行走边捉水虫,而河面上只留下几道细细的波纹。这些水鸟飞起来也快,一受惊便瞬间没了踪影,任凭你眼睛再尖,也不知它们飞向哪里。

  芦苇养育了这些水鸟,水鸟又将芦苇丛演绎得让大人和孩子着迷。

  但芦苇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芦苇花开的时候。

  应该也是这样的深秋吧,芦苇穗儿上的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穗粒,被秋风一吹,经微风一揉,便飘出了一朵朵轻盈的白色花絮,那便是芦花。

  芦花的舞姿是曼妙的,但不张扬,舞蹈时没有一点声息,而且好像很害羞,推推搡搡地谁也不想冲在前。它们一朵、两朵、三朵……羞答答地沿着河岸、水面轻飏。

  也许风神想看到它们更多更轻盈的舞姿,便稍稍又用了一些力,把更多的芦花从芦苇的穗儿上赶了出来。生性胆小的芦花,便一朵接着一朵从穗儿上逃了出来,很快,在河的两岸上空飘逸起无数白白的芦花。水里的一些鱼儿见那些芦花毫无防备地在河面上款款散步,便冷不丁跃出水面,把那些还没回过神来的芦花,当美味咽进了肚里。

  我仔细搜寻了一番,看见了芦苇的穗儿,但大多还是青青的,离成熟还要有些时间。只有穗儿熟了,才会催生芦花。此刻,那些芦花,就像还在母亲肚里孕育的胎儿。

  饭店老板告诉我,这河旁的芦苇丛里也有水鸟,可更多的是白鹭。如果上个月来这里,就会看到很多白鹭。

  也许,这岛上的生态好,才会引来这些鹭。

下个月,这里应该能见到芦花了吧?这里的芦苇穗儿都很饱满,我想,芦花纷飞时,一定和家乡轻飏的芦花一样美。

【点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次偶然发现,体悟到大自然原来如此和谐快乐。文章匠心独运,小中见大,从芦苇切入,以芦苇为抒情主线,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轻盈、温柔;同时又附带写了芦花、水鸟、鱼儿等事物,跟芦苇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安适的图画。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情感细腻真诚,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的无比热爱,期待芦花开放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淡淡思念之情。(涂中德)

 

【原文】

用数字计量爱

作者:徐学平

  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一见到我,就小鸟般飞快地扑进了我的怀抱。

  女儿用她的小嘴在我脸上狠狠地“啄”了一口,然后歪着脑袋淘气地对我说:“爸爸,我爱你20次!”过了一会儿她又说:“我爱你80次!”但是,很快她又改口了:“我爱你100次!”女儿是想借助她刚学会的知识来表达她的爱,对于一个才会数到20的孩子来说,恐怕100在她的认知中就是最大的数字了。

  用数字去计量爱?天真无邪的孩子往往总能给我们带来某些意想不到的惊奇,进而启迪我们换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世界。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在一期电视访谈栏目中见过的一位寻妻的盲人。那位双目失明的丈夫为了寻找自己不慎走失的智障妻子,花费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而当他找到她时,她早已成了别人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因为不想去破坏他人的家庭,那位盲人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离开。

  在节目现场,当主持人问及他为什么会用三十年的时间去寻找一位与自己生活了还不足三年的妻子时,盲人明显有点激动了,他说:“因为在那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她为我洗过600多次衣服,煮过900多顿饭菜,倒过2000多次茶水,搀扶我走过了4000多里的路……”那一连串的数字让观众席上的每一位嘉宾无不为之动容。

  孩子凭直觉触摸世界,盲人用心灵体验人生,内心的澄澈让他们能够更多地感知到世人常常疏忽了的爱。而我们,每天都在纷扰喧嚣的尘世间奔走、忙碌,有时爱早已成为我们不经意间的一种依赖,有时爱又成了我们心安理得的一种习惯。其实,更多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缺少了那份对爱的感知,而是我们多了一颗蒙尘的心。

丁强  摘自《北京晚报》2008年12月8日

【点评】

    真情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永不凋零。数字是人世间最有说服力的工具,一目了然。刚学数数的女儿之于100,体现出孩子意识范围内的全部;盲人寻觅的三十年,却源于触觉对生活琐事的细心感知。不同的对象,相同的情爱,都是无法割舍的血浓于水。最打动人心的,也是最朴实,最纯真的。两个典型的事例,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数字的准确性特点,一起体现出最伟大的父爱,最真诚的感恩和宽容……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更呼唤人性的纯真与善良,更需要真情的灌溉。愿生活中的数字都不会触目惊心,都能温情脉脉。(涂中德)

  

 【原文】

疏密人生

魏峰

    一天,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正坐在自家花园里的藤椅上闭目养神,温暖的夕阳静静地洒在先生的身上,犹如一位智慧之神,超然于尘世。这时,一个年轻人莽撞地走进了先生的花园。

    看到先生在休息,年轻人正欲转身,启功先生叫住了他问,有事吗?

    “对不起,老师,打扰您了。我想……我想和您谈谈。”

    这个年轻人正是先生门下的一个小有成就的书法家,半年前刚刚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自己首次书法个人巡展,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年轻人自从师从启功大师以来,不但深得先生书法艺术之精髓,而且深受先生人格魅力之影响,处处不事张扬,静心刻苦,临池不辍。尤其是他看来,自己的书法展大获成功以后,更要戒骄戒躁,勤奋练笔,努力成为像老师一样的大师。

    从此,他把自己关进书房,两耳不闻窗外事,全身心地投入到翰墨书海之中,一副又一副书法作品被创作出来。

    几个月下来,看着一副副自己用心创作的书法作品,却没有让年轻人兴奋起来,反而不住地直摇头……他甚至不相信自己眼睛,不相信怎么会有如此糟糕的作品。继而,拼命举笔结果,一副副作品被他揉作纸团,扔进垃圾篓。

    在他一度闷闷不乐、不得其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师。

    听完年轻人的困惑,启功先生不动声色地说:“你刚才进园子,看到我在干什么呢?”

    “您在休息呀。”年轻人回答。

    “对。我在休息,准确地说我在打盹。”先生笑了,说道:“你应该清楚我们书法创作上有一个最简单的技法。就在面对一张宣纸进行布白的时候,要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浓墨处,连风都吹不进来;留下的空白,却可以任马驰骋。”

    先生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和年轻人在花园里踱着步。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个八字,对于一张宣纸而已,那就叫创作,叫谋篇布局。而对于一个人的(艺术)成长而言,需要过程和时间,做到有疏有密,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理想。全心投入,夜以继日地创作,精神可嘉;而静下来进行思考,或者完全放松自我,注意给自己“留白”,给自己的思想“留白”,这也是艺术创作的常态。老师的话,让这位年轻人茅塞顿开,最终成为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不仅需要“战鼓如雷”的不懈奋斗的过程,还需要有闲云野鹤般的恬适心境和时间——疏密有致,有张有弛,生活才可以接近完美,人生才会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快乐。

【点评】

    文章事例浅显,意味深长。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惑,而文章选取这例子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后文引出深刻道理蓄势。大师不愧是大师,三言两语便切中要害,为青年指点迷津——成功的秘诀不仅要战鼓如雷,还要张弛有度,充满思辨色彩。大处着笔高屋建瓴的思想和见识通过具体而微的生活化事例体现出来的写作方法,值得借鉴;插叙的叙述方式让文章的避免了平铺直叙,体现出结构安排的巧妙。(涂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