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加固:点评《民国小学生作文》五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42:27

春郊游记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① 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② ,俯视碧草如毡③ 。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切,真诚。 雅事佚名 去年暮春的时候,我住在乡间。一天晚上,忽然下起雨来,窗外响起了很大的滴滴声,好像几叶芭蕉被雨打着似的。孤灯独坐,听起来很有幽趣。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窗外素无此物,执灯到窗外去看来,却是佣工们晾的两张破竹席,晚上忘记收拾,雨打在上面,听去却同芭蕉一样,当时不觉为之冁然。现在回忆起来,觉得从这里可以悟到多少关于雅俗的道理。 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中国人真喜欢煞有介事的做作,才读得两天书,就留长头发,结大领结;才读得几天文科,便大哼“十年一觉扬州梦”;秋天了,大家嚷着看红叶;下雪呢,大家又一齐喊“赏雪呀”!自然,这里头也有许多真正的雅士,可是闹来闹去,把雅事弄成俗事也不少——这倒使我们这般俗人看着有些不顺呢。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文章,作者从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悟出了关于雅俗的道理,非常难得。他在文中所讲到的情形,今天的人们读之,也会哑然失笑的。因为中国人这种煞有介事的做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文中提到的那些情景,“把雅事弄成俗事”,不仅令人啼笑皆非,也是发人深省的。

点评: 

    自然,平和,单纯,简洁,兴之所至,信笔写成,有晚明小品的味道,也可能是当时社会风尚,审美习惯使然。其中也有模式化的田园风光的想像。

 

境发生的变化,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巧妙的心机与技巧,很不容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用词也很准确,紧扣“雨后”这个叙事的出发点,溪流是“添”了潺潺水声,池塘的水是更“深澈”和“澄清”了,水边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在这场新雨之后,“娇嫩活泼”更加可爱,绿杨中的鸟儿,飞来飞去,“整理”它们的被雨之巢。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他的情绪变化,受到新的环境的感召,他的“烦闷”心情已烟消云散,这样一种真情实感,从一个孩子的笔下自然流出,显得更加动人、可爱。 “静”的妙处杨慰宾 早晨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园中树荫下,侧耳听着鸟声嘤嘤,树声沙沙,仰首望着天上变幻无穷的云霞,心里默诵着可爱的诗句,这个当儿是多么的“静”啊! 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书斋的窗前,明净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躯,忽地院子里飘来一阵阵好花的幽香,使人精神上感到说不出的舒适,这个当儿又是多么的“静”呢! 想到“静”,真是使我神往!它是神秘的、幽雅的,在它的怀抱里蕴藏① 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它能转变人们粗暴的行为,将一种和蔼文雅的药剂,灌输在人们的神经里,使他的性情变成温柔,举止变成文雅,使他的思路变成清晰的、高妙的。 读者!你听了我这段话,不免要发生疑问吧?你或许要说从“动”中才能使学问或事业有创造,有发展的可能;在“静”中只是忽略创造,阻止发展,仅仅陷于保守而已,这不是退化的表现吗?不错!不过我所说的“静”,不是指不动的“静”,而是指举止言语的“静”,要靠着它造成一种“静”的环境,养成一种优美的品性罢了。 处在“静”的环境中,凡是行动的事,无论你用脑力,或是用气力,总是感到适宜的。你曾有过这种经验吗?当你读书或是思想的时候,如四面寂静无声,你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否则,你四面纷乱嘈杂,那你的注意力,便会渐渐地分散了。 去年暑假,我在山中居住,那里除了鸟声、泉声、树声终日在耳畔周旋以外,便一切悄悄然寂然。我住那儿,没有别的事,一天到晚只是看看书报、写写字,那时我在学问和习字方面的成绩,都进步得非常迅速,这就可见“静”的益处,确实不是平凡的。 一般人喜欢胡闹戏谑①,他们以为在胡闹戏谑上,可以得到快乐,实在不知道这种快乐,只是浮泛的,从“静”中所感到的快乐,才是深沉的、佳妙的。 我爱“静”,我希望“静”常常怀抱我;我不愿动破“静”,同时我更不愿“静”来脱离我。 点评: 这也是一篇讲道理的文字,但是不空洞,不矫揉造作,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是讲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比较、思考,他相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文章就显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喜欢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显得十分亲

勤俭论

童浴 

    勤俭者,致富之母也,人不勤俭,不惟难富,即原有赀财,亦易告罄。故无论为士、为农、为工商,皆宜于“勤俭”二字。矢守不渝,以为致富之本。盖勤则财源开,俭则财流节,致富之道尽在是矣。闻之朱柏庐曰:“勤俭者,致生之道也。”吾以为非特治生之道,即致富之本,亦不外此。以中国地大物博,富本可期,而患贫日甚,何以故?不能勤俭也。不勤不俭,富乎何有!盖所谓富足者,非果由于天定也,纵云大富由天,而小富究在人为耳。我国人性甘怠惰,俗尚奢华,既寡人,又妄费,鼠窃狗盗之为,安之若素,而政府不一为措意① ,至民蹙② 财尽,而犹加捐加赋,籍充富国之源,无惑乎国未富而民愈穷也。嗟乎!穷者,乱之端也,彼各国之以勤俭自励者,诚谓致富之基础,端在于斯耳。我国果能急起直追,地大物博之中华,而谓不能致富者,有理乎?

 

点评: 

    一篇不错的议论文,道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层层递进,先讲勤俭为致富之本,再讲中国所以不富有,是因为国民性中甘怠惰,尚奢华,继而讲到政府不作为,反而加捐加赋,搞得国未富而民愈穷,而贫穷正是动乱的开端。最后的设问也很有力量,如果能以勤俭自励,以中国的条件,不能致富,没有这个道理。一个小学生能有这样的见识,很难得。

 

夏雨 

佚名 

    听不见檐下的雨滴声了,只残留着片片的白云,浮泛于天空之中,来往自如。

    我疲倦了,出去散步,走到高的石,低的洼,积着秽水的街道里,更加了我的烦闷。

    街的尽头,就是乡村的一角。瞧呀!弯弯的溪流,袅袅的杨柳,丛绿深阴之中,列着几座茅舍。旁边的池塘,承受着溪之流水。这地方,我仿佛前日来过吧,但是没有这样清幽。

境发生的变化,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巧妙的心机与技巧,很不容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用词也很准确,紧扣“雨后”这个叙事的出发点,溪流是“添”了潺潺水声,池塘的水是更“深澈”和“澄清”了,水边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在这场新雨之后,“娇嫩活泼”更加可爱,绿杨中的鸟儿,飞来飞去,“整理”它们的被雨之巢。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他的情绪变化,受到新的环境的感召,他的“烦闷”心情已烟消云散,这样一种真情实感,从一个孩子的笔下自然流出,显得更加动人、可爱。 “静”的妙处杨慰宾 早晨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园中树荫下,侧耳听着鸟声嘤嘤,树声沙沙,仰首望着天上变幻无穷的云霞,心里默诵着可爱的诗句,这个当儿是多么的“静”啊! 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书斋的窗前,明净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躯,忽地院子里飘来一阵阵好花的幽香,使人精神上感到说不出的舒适,这个当儿又是多么的“静”呢! 想到“静”,真是使我神往!它是神秘的、幽雅的,在它的怀抱里蕴藏① 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它能转变人们粗暴的行为,将一种和蔼文雅的药剂,灌输在人们的神经里,使他的性情变成温柔,举止变成文雅,使他的思路变成清晰的、高妙的。 读者!你听了我这段话,不免要发生疑问吧?你或许要说从“动”中才能使学问或事业有创造,有发展的可能;在“静”中只是忽略创造,阻止发展,仅仅陷于保守而已,这不是退化的表现吗?不错!不过我所说的“静”,不是指不动的“静”,而是指举止言语的“静”,要靠着它造成一种“静”的环境,养成一种优美的品性罢了。 处在“静”的环境中,凡是行动的事,无论你用脑力,或是用气力,总是感到适宜的。你曾有过这种经验吗?当你读书或是思想的时候,如四面寂静无声,你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否则,你四面纷乱嘈杂,那你的注意力,便会渐渐地分散了。 去年暑假,我在山中居住,那里除了鸟声、泉声、树声终日在耳畔周旋以外,便一切悄悄然寂然。我住那儿,没有别的事,一天到晚只是看看书报、写写字,那时我在学问和习字方面的成绩,都进步得非常迅速,这就可见“静”的益处,确实不是平凡的。 一般人喜欢胡闹戏谑①,他们以为在胡闹戏谑上,可以得到快乐,实在不知道这种快乐,只是浮泛的,从“静”中所感到的快乐,才是深沉的、佳妙的。 我爱“静”,我希望“静”常常怀抱我;我不愿动破“静”,同时我更不愿“静”来脱离我。 点评: 这也是一篇讲道理的文字,但是不空洞,不矫揉造作,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是讲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比较、思考,他相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文章就显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喜欢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显得十分亲

    溪流添了潺潺的汩汩之声,池塘的水,更深澈而澄清了。滨水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儿,在这番新雨之后,莫不娇嫩活泼,生意盎然,愈形可爱,因为它们都受了雨的沐浴。所以绿杨丛中的鸟儿,忙得穿梭也似的飞来飞去,整理他们的被雨之巢。

    瞧呀!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致呵!幸福的人儿,都来赏玩吧!

 

点评: 

    写夏雨,却不直接写,而是写雨后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巧妙的心机与技巧,很不容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用词也很准确,紧扣“雨后”这个叙事的出发点,溪流是“添”了潺潺水声,池塘的水是更“深澈”和“澄清”了,水边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在这场新雨之后,“娇嫩活泼”更加可爱,绿杨中的鸟儿,飞来飞去,“整理”它们的被雨之巢。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他的情绪变化,受到新的环境的感召,他的“烦闷”心情已烟消云散,这样一种真情实感,从一个孩子的笔下自然流出,显得更加动人、可爱。

 

“静”的妙处  

切,真诚。 雅事佚名 去年暮春的时候,我住在乡间。一天晚上,忽然下起雨来,窗外响起了很大的滴滴声,好像几叶芭蕉被雨打着似的。孤灯独坐,听起来很有幽趣。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窗外素无此物,执灯到窗外去看来,却是佣工们晾的两张破竹席,晚上忘记收拾,雨打在上面,听去却同芭蕉一样,当时不觉为之冁然。现在回忆起来,觉得从这里可以悟到多少关于雅俗的道理。 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中国人真喜欢煞有介事的做作,才读得两天书,就留长头发,结大领结;才读得几天文科,便大哼“十年一觉扬州梦”;秋天了,大家嚷着看红叶;下雪呢,大家又一齐喊“赏雪呀”!自然,这里头也有许多真正的雅士,可是闹来闹去,把雅事弄成俗事也不少——这倒使我们这般俗人看着有些不顺呢。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文章,作者从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悟出了关于雅俗的道理,非常难得。他在文中所讲到的情形,今天的人们读之,也会哑然失笑的。因为中国人这种煞有介事的做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文中提到的那些情景,“把雅事弄成俗事”,不仅令人啼笑皆非,也是发人深省的。

杨慰宾 

    早晨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园中树荫下,侧耳听着鸟声嘤嘤,树声沙沙,仰首望着天上变幻无穷的云霞,心里默诵着可爱的诗句,这个当儿是多么的“静”啊!

    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书斋的窗前,明净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躯,忽地院子里飘来一阵阵好花的幽香,使人精神上感到说不出的舒适,这个当儿又是多么的“静”呢!

境发生的变化,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巧妙的心机与技巧,很不容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用词也很准确,紧扣“雨后”这个叙事的出发点,溪流是“添”了潺潺水声,池塘的水是更“深澈”和“澄清”了,水边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在这场新雨之后,“娇嫩活泼”更加可爱,绿杨中的鸟儿,飞来飞去,“整理”它们的被雨之巢。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他的情绪变化,受到新的环境的感召,他的“烦闷”心情已烟消云散,这样一种真情实感,从一个孩子的笔下自然流出,显得更加动人、可爱。 “静”的妙处杨慰宾 早晨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园中树荫下,侧耳听着鸟声嘤嘤,树声沙沙,仰首望着天上变幻无穷的云霞,心里默诵着可爱的诗句,这个当儿是多么的“静”啊! 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书斋的窗前,明净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躯,忽地院子里飘来一阵阵好花的幽香,使人精神上感到说不出的舒适,这个当儿又是多么的“静”呢! 想到“静”,真是使我神往!它是神秘的、幽雅的,在它的怀抱里蕴藏① 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它能转变人们粗暴的行为,将一种和蔼文雅的药剂,灌输在人们的神经里,使他的性情变成温柔,举止变成文雅,使他的思路变成清晰的、高妙的。 读者!你听了我这段话,不免要发生疑问吧?你或许要说从“动”中才能使学问或事业有创造,有发展的可能;在“静”中只是忽略创造,阻止发展,仅仅陷于保守而已,这不是退化的表现吗?不错!不过我所说的“静”,不是指不动的“静”,而是指举止言语的“静”,要靠着它造成一种“静”的环境,养成一种优美的品性罢了。 处在“静”的环境中,凡是行动的事,无论你用脑力,或是用气力,总是感到适宜的。你曾有过这种经验吗?当你读书或是思想的时候,如四面寂静无声,你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否则,你四面纷乱嘈杂,那你的注意力,便会渐渐地分散了。 去年暑假,我在山中居住,那里除了鸟声、泉声、树声终日在耳畔周旋以外,便一切悄悄然寂然。我住那儿,没有别的事,一天到晚只是看看书报、写写字,那时我在学问和习字方面的成绩,都进步得非常迅速,这就可见“静”的益处,确实不是平凡的。 一般人喜欢胡闹戏谑①,他们以为在胡闹戏谑上,可以得到快乐,实在不知道这种快乐,只是浮泛的,从“静”中所感到的快乐,才是深沉的、佳妙的。 我爱“静”,我希望“静”常常怀抱我;我不愿动破“静”,同时我更不愿“静”来脱离我。 点评: 这也是一篇讲道理的文字,但是不空洞,不矫揉造作,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是讲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比较、思考,他相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文章就显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喜欢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显得十分亲

    想到“静”,真是使我神往!它是神秘的、幽雅的,在它的怀抱里蕴藏① 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它能转变人们粗暴的行为,将一种和蔼文雅的药剂,灌输在人们的神经里,使他的性情变成温柔,举止变成文雅,使他的思路变成清晰的、高妙的。

    读者!你听了我这段话,不免要发生疑问吧?你或许要说从“动”中才能使学问或事业有创造,有发展的可能;在“静”中只是忽略创造,阻止发展,仅仅陷于保守而已,这不是退化的表现吗?不错!不过我所说的“静”,不是指不动的“静”,而是指举止言语的“静”,要靠着它造成一种“静”的环境,养成一种优美的品性罢了。

    处在“静”的环境中,凡是行动的事,无论你用脑力,或是用气力,总是感到适宜的。你曾有过这种经验吗?当你读书或是思想的时候,如四面寂静无声,你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否则,你四面纷乱嘈杂,那你的注意力,便会渐渐地分散了。

切,真诚。 雅事佚名 去年暮春的时候,我住在乡间。一天晚上,忽然下起雨来,窗外响起了很大的滴滴声,好像几叶芭蕉被雨打着似的。孤灯独坐,听起来很有幽趣。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窗外素无此物,执灯到窗外去看来,却是佣工们晾的两张破竹席,晚上忘记收拾,雨打在上面,听去却同芭蕉一样,当时不觉为之冁然。现在回忆起来,觉得从这里可以悟到多少关于雅俗的道理。 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中国人真喜欢煞有介事的做作,才读得两天书,就留长头发,结大领结;才读得几天文科,便大哼“十年一觉扬州梦”;秋天了,大家嚷着看红叶;下雪呢,大家又一齐喊“赏雪呀”!自然,这里头也有许多真正的雅士,可是闹来闹去,把雅事弄成俗事也不少——这倒使我们这般俗人看着有些不顺呢。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文章,作者从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悟出了关于雅俗的道理,非常难得。他在文中所讲到的情形,今天的人们读之,也会哑然失笑的。因为中国人这种煞有介事的做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文中提到的那些情景,“把雅事弄成俗事”,不仅令人啼笑皆非,也是发人深省的。

    去年暑假,我在山中居住,那里除了鸟声、泉声、树声终日在耳畔周旋以外,便一切悄悄然寂然。我住那儿,没有别的事,一天到晚只是看看书报、写写字,那时我在学问和习字方面的成绩,都进步得非常迅速,这就可见“静”的益处,确实不是平凡的。

    一般人喜欢胡闹戏谑①,他们以为在胡闹戏谑上,可以得到快乐,实在不知道这种快乐,只是浮泛的,从“静”中所感到的快乐,才是深沉的、佳妙的。

     我爱“静”,我希望“静”常常怀抱我;我不愿动破“静”,同时我更不愿“静”来脱离我。

境发生的变化,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巧妙的心机与技巧,很不容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用词也很准确,紧扣“雨后”这个叙事的出发点,溪流是“添”了潺潺水声,池塘的水是更“深澈”和“澄清”了,水边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在这场新雨之后,“娇嫩活泼”更加可爱,绿杨中的鸟儿,飞来飞去,“整理”它们的被雨之巢。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他的情绪变化,受到新的环境的感召,他的“烦闷”心情已烟消云散,这样一种真情实感,从一个孩子的笔下自然流出,显得更加动人、可爱。 “静”的妙处杨慰宾 早晨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园中树荫下,侧耳听着鸟声嘤嘤,树声沙沙,仰首望着天上变幻无穷的云霞,心里默诵着可爱的诗句,这个当儿是多么的“静”啊! 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书斋的窗前,明净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躯,忽地院子里飘来一阵阵好花的幽香,使人精神上感到说不出的舒适,这个当儿又是多么的“静”呢! 想到“静”,真是使我神往!它是神秘的、幽雅的,在它的怀抱里蕴藏① 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它能转变人们粗暴的行为,将一种和蔼文雅的药剂,灌输在人们的神经里,使他的性情变成温柔,举止变成文雅,使他的思路变成清晰的、高妙的。 读者!你听了我这段话,不免要发生疑问吧?你或许要说从“动”中才能使学问或事业有创造,有发展的可能;在“静”中只是忽略创造,阻止发展,仅仅陷于保守而已,这不是退化的表现吗?不错!不过我所说的“静”,不是指不动的“静”,而是指举止言语的“静”,要靠着它造成一种“静”的环境,养成一种优美的品性罢了。 处在“静”的环境中,凡是行动的事,无论你用脑力,或是用气力,总是感到适宜的。你曾有过这种经验吗?当你读书或是思想的时候,如四面寂静无声,你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否则,你四面纷乱嘈杂,那你的注意力,便会渐渐地分散了。 去年暑假,我在山中居住,那里除了鸟声、泉声、树声终日在耳畔周旋以外,便一切悄悄然寂然。我住那儿,没有别的事,一天到晚只是看看书报、写写字,那时我在学问和习字方面的成绩,都进步得非常迅速,这就可见“静”的益处,确实不是平凡的。 一般人喜欢胡闹戏谑①,他们以为在胡闹戏谑上,可以得到快乐,实在不知道这种快乐,只是浮泛的,从“静”中所感到的快乐,才是深沉的、佳妙的。 我爱“静”,我希望“静”常常怀抱我;我不愿动破“静”,同时我更不愿“静”来脱离我。 点评: 这也是一篇讲道理的文字,但是不空洞,不矫揉造作,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是讲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比较、思考,他相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文章就显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喜欢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显得十分亲

 

点评: 

    这也是一篇讲道理的文字,但是不空洞,不矫揉造作,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是讲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比较、思考,他相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文章就显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喜欢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显得十分亲切,真诚。

境发生的变化,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巧妙的心机与技巧,很不容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用词也很准确,紧扣“雨后”这个叙事的出发点,溪流是“添”了潺潺水声,池塘的水是更“深澈”和“澄清”了,水边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在这场新雨之后,“娇嫩活泼”更加可爱,绿杨中的鸟儿,飞来飞去,“整理”它们的被雨之巢。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他的情绪变化,受到新的环境的感召,他的“烦闷”心情已烟消云散,这样一种真情实感,从一个孩子的笔下自然流出,显得更加动人、可爱。 “静”的妙处杨慰宾 早晨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园中树荫下,侧耳听着鸟声嘤嘤,树声沙沙,仰首望着天上变幻无穷的云霞,心里默诵着可爱的诗句,这个当儿是多么的“静”啊! 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书斋的窗前,明净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躯,忽地院子里飘来一阵阵好花的幽香,使人精神上感到说不出的舒适,这个当儿又是多么的“静”呢! 想到“静”,真是使我神往!它是神秘的、幽雅的,在它的怀抱里蕴藏① 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它能转变人们粗暴的行为,将一种和蔼文雅的药剂,灌输在人们的神经里,使他的性情变成温柔,举止变成文雅,使他的思路变成清晰的、高妙的。 读者!你听了我这段话,不免要发生疑问吧?你或许要说从“动”中才能使学问或事业有创造,有发展的可能;在“静”中只是忽略创造,阻止发展,仅仅陷于保守而已,这不是退化的表现吗?不错!不过我所说的“静”,不是指不动的“静”,而是指举止言语的“静”,要靠着它造成一种“静”的环境,养成一种优美的品性罢了。 处在“静”的环境中,凡是行动的事,无论你用脑力,或是用气力,总是感到适宜的。你曾有过这种经验吗?当你读书或是思想的时候,如四面寂静无声,你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否则,你四面纷乱嘈杂,那你的注意力,便会渐渐地分散了。 去年暑假,我在山中居住,那里除了鸟声、泉声、树声终日在耳畔周旋以外,便一切悄悄然寂然。我住那儿,没有别的事,一天到晚只是看看书报、写写字,那时我在学问和习字方面的成绩,都进步得非常迅速,这就可见“静”的益处,确实不是平凡的。 一般人喜欢胡闹戏谑①,他们以为在胡闹戏谑上,可以得到快乐,实在不知道这种快乐,只是浮泛的,从“静”中所感到的快乐,才是深沉的、佳妙的。 我爱“静”,我希望“静”常常怀抱我;我不愿动破“静”,同时我更不愿“静”来脱离我。 点评: 这也是一篇讲道理的文字,但是不空洞,不矫揉造作,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是讲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比较、思考,他相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文章就显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喜欢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显得十分亲

 

雅事 

佚名 

    去年暮春的时候,我住在乡间。一天晚上,忽然下起雨来,窗外响起了很大的滴滴声,好像几叶芭蕉被雨打着似的。孤灯独坐,听起来很有幽趣。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窗外素无此物,执灯到窗外去看来,却是佣工们晾的两张破竹席,晚上忘记收拾,雨打在上面,听去却同芭蕉一样,当时不觉为之冁然。现在回忆起来,觉得从这里可以悟到多少关于雅俗的道理。

    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境发生的变化,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巧妙的心机与技巧,很不容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用词也很准确,紧扣“雨后”这个叙事的出发点,溪流是“添”了潺潺水声,池塘的水是更“深澈”和“澄清”了,水边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在这场新雨之后,“娇嫩活泼”更加可爱,绿杨中的鸟儿,飞来飞去,“整理”它们的被雨之巢。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他的情绪变化,受到新的环境的感召,他的“烦闷”心情已烟消云散,这样一种真情实感,从一个孩子的笔下自然流出,显得更加动人、可爱。 “静”的妙处杨慰宾 早晨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园中树荫下,侧耳听着鸟声嘤嘤,树声沙沙,仰首望着天上变幻无穷的云霞,心里默诵着可爱的诗句,这个当儿是多么的“静”啊! 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书斋的窗前,明净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躯,忽地院子里飘来一阵阵好花的幽香,使人精神上感到说不出的舒适,这个当儿又是多么的“静”呢! 想到“静”,真是使我神往!它是神秘的、幽雅的,在它的怀抱里蕴藏① 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它能转变人们粗暴的行为,将一种和蔼文雅的药剂,灌输在人们的神经里,使他的性情变成温柔,举止变成文雅,使他的思路变成清晰的、高妙的。 读者!你听了我这段话,不免要发生疑问吧?你或许要说从“动”中才能使学问或事业有创造,有发展的可能;在“静”中只是忽略创造,阻止发展,仅仅陷于保守而已,这不是退化的表现吗?不错!不过我所说的“静”,不是指不动的“静”,而是指举止言语的“静”,要靠着它造成一种“静”的环境,养成一种优美的品性罢了。 处在“静”的环境中,凡是行动的事,无论你用脑力,或是用气力,总是感到适宜的。你曾有过这种经验吗?当你读书或是思想的时候,如四面寂静无声,你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否则,你四面纷乱嘈杂,那你的注意力,便会渐渐地分散了。 去年暑假,我在山中居住,那里除了鸟声、泉声、树声终日在耳畔周旋以外,便一切悄悄然寂然。我住那儿,没有别的事,一天到晚只是看看书报、写写字,那时我在学问和习字方面的成绩,都进步得非常迅速,这就可见“静”的益处,确实不是平凡的。 一般人喜欢胡闹戏谑①,他们以为在胡闹戏谑上,可以得到快乐,实在不知道这种快乐,只是浮泛的,从“静”中所感到的快乐,才是深沉的、佳妙的。 我爱“静”,我希望“静”常常怀抱我;我不愿动破“静”,同时我更不愿“静”来脱离我。 点评: 这也是一篇讲道理的文字,但是不空洞,不矫揉造作,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是讲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比较、思考,他相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文章就显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喜欢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显得十分亲

    中国人真喜欢煞有介事的做作,才读得两天书,就留长头发,结大领结;才读得几天文科,便大哼“十年一觉扬州梦”;秋天了,大家嚷着看红叶;下雪呢,大家又一齐喊“赏雪呀”!自然,这里头也有许多真正的雅士,可是闹来闹去,把雅事弄成俗事也不少——这倒使我们这般俗人看着有些不顺呢。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文章,作者从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悟出了关于雅俗的道理,非常难得。他在文中所讲到的情形,今天的人们读之,也会哑然失笑的。因为中国人这种煞有介事的做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文中提到的那些情景,“把雅事弄成俗事”,不仅令人啼笑皆非,也是发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