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扫描仪:汶川祭:四川重建启示录是一部当代《史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41:43
 四川重建启示录是一部当代《史记》 作者:熊传东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5-11 煽情推荐文章:•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他们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四川重建启示录堪称是一部中国当代《史记》,它是由中国政府、四川政府和9000万四川人民,以及13亿中国人民共同“撰写”的一部熔炉有当代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史书,是中国甚至世界抗灾救灾与重建史上的奇迹,现已成为“世界四川抗灾救灾重建榜样”。

  四川重建《史记》关键词:举国同心、大爱无边、科学决策、人间奇迹、党的领导、社会动员、共产党好、总体规划、分工实施、八方支援、自力更生、政府支持、市场机制、群众主体、真情感恩、物质财富、精神文明、铭记关爱、服务大局……派生出了四川速度、四川奇迹、四川谋略、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凝聚了四川重建的世界模式。这也是解读四川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最常见的用语和词汇。

  四川重建《史记》记载了汶川、青川、绵阳、绵竹、德阳、都江堰等重灾区人民,3年来的血泪史、奋斗史、重建史和振兴史;记载了中国政府、四川政府及各地政府组织和中国人民、四川人民的大谋略与大智慧;记载了各级政府组织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大作为精神;记载了“汇川人之慧,载科学之体,通奇迹之变,化危机之稳,成模式榜样”的当代世界史诗。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决策型”范例。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领导是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规模空前的社会动员中彰显;2010年6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到四川视察,在安县异地重建的晓坝镇,万人空巷,当地群众自发涌上街头,喊出“共产党好”的心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心声,在安县、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在四川地震灾区处处可闻。“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心声,朴素地诠释一个真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领导是根本原因,党的执政能力经受住极其严峻的考验,又在极其严峻的考验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就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动员,支撑、推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走向胜利。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实录型”范例。从接受八方支援那一刻起,四川就绝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受援者,而是主动有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贡献;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大地震,面对灾后恢复重建这一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难题,我们取得决定性胜利。3年间,四川刷新人类应对巨灾的一项又一项历史记录,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实践型”范例。举国上下的同心戮力支持,是推动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力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应当是也只能是我们自己;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重灾区10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区1.1万平方公里,460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灾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灾后重建规模之巨、难度之大,为人类地震灾后重建史上所罕见。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18个重灾县,不在中央确定的支援方名单上的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也主动承担起援建四川地震灾区的任务。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对口支援方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与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援助同步来到四川灾区的,还有来自援建方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实体型”范例。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正确处理总体规划与分工实施之间的关系。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科学规划与科学重建相协调、相统一;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重建实践证明,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充分体现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既是重建的蓝图,又是重建的行动指南。把总体规划细化为分工实施行动细则。按照总体规划,完成了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以及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形成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惠民型”范例。灾后恢复重建既是“物”的工程,也是“人”的工程,不仅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和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创新政策,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就业等政策手段,支持和推动恢复重建,政府之手,出拳有力:2008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对从财政、税收、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金融、产业、土地和矿产资源、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粮食等方面支持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作出规定。11天后,省政府出台支持恢复重建政策措施,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国土资源、产业扶持、工商管理、就业、社保、粮食和其他共10个方面47条,重点是根据省级管理权限,提出地方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政策措施,同时明确部分国家出台政策的实施范围与内容。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开放型”范例。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人间奇迹,不仅属于四川、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为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精神宝库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人间奇迹铸就时代丰碑,时代丰碑激荡着时代旋律——一曲自力更生与八方支援的时代凯歌,激越奋进,永驻人心。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重建规划集中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的先进性、科学性。全国10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1万多名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参与了39个重灾县、70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庄的重建规划,向农村居民提供了近1000套民居设计图纸供选择。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参与了规划和设计。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民主型”范例。打赢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场场硬仗,群众是主体。主体意识的树立,既是群众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的内在要求,又是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这一外力激发的结果;充分发挥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责任明确、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多渠道投资的协作共建机制。倘若把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比作一场宏大的战役,那么总体规划就是统帅部里的运筹帷幄,分工实施则是战场上的决胜千里。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发展型”范例。2011年4月8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宣布:中国四川汶川县水磨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项目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同在汶川,震后3年,在曾经是一片废墟的震中映秀镇,一个风格鲜明、抗震能力强的新镇拔地而起。映秀新镇,达到重建规划的预期目的,成为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灾后重建示范区。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在总体规划统摄下分工实施的结果。用科学的总体规划保障科学重建,是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和先导;正确处理总体规划与分工实施之间的关系,则使重建实现知行合一。总体规划与分工实施之间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无“纲”举便无“目”张。所以,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重建型”范例。无论抗震救灾,还是灾后恢复重建,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空前之举。空前之举,呼唤规模空前的社会动员。震后第一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省委、省政府成立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震后不到3小时,全省从省到市、县、乡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基本形成。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组织开展了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震后24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30天,国务院颁布对口支援方案,对口支援机制启动。在抢险救援最紧急的时段,省委已提出“适时开展灾后重建”,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先期启动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建项目,尽快着手实施”。2010年9月,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只用了两年便基本完成。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自主型”范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规模重建,全球没有先例。关键是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恢复重建机制;坚持全域全程搞规划。重建规划覆盖灾区城镇和乡村,涵盖重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理念,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把灾后重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坚持高起点搞规划。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强调恢复重建是更高起点的建设,规划选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重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都充分体现“提升”的要求。

  四川重建《史记》开创了“振兴型”范例。震后两年,基本完成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的重建;需恢复重建的3002所学校;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需恢复重建的4847.8公里干线公路;1222座震损水库基本完成除险加固;2440个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2010年9月,四川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如期达到;打赢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场场硬仗,群众是主体。主体意识的树立,既是群众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的内在要求,又是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这一外力激发的结果;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这是历史性巨变:重建规划科学、质量优良;这是突破性进步:重建民生飞跃、百姓满意;这是再生性跨越:重建原地起立、发展起跳;这是优越性窗口:重建全国支援、人类壮举。“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是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留存的百年大计。震后3年,四川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化危为机、崛起危难,既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又为全国发展全局作出贡献,自身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

  四川重建《史记》将成为21世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史记》”的精华版。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实践价值、方程价值、故事价值、现实价值、榜样价值、模式价值,更有很高的战略价值。

  笔者以为,四川重建《史记》称得上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与文明发展史上,最深厚、最厚重、最珍贵、最可读的“史学研典范俱为一体多重合壁”的21世纪史学华章。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