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7d设备:六岁前挨过打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03:34

六岁前挨过打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导读:据澳大利亚新闻网4日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那些曾在6岁以前被父母打过的孩子,远比那些从来没挨过打的孩子,生活得更快乐,而且更可能成功。

 

据报道,接受调查的总共有2600人,其中四分之一的人从来没有挨过打。

 

6岁之前挨过父母打的孩子,上学后很可能成为校园里的好学生,而且冒险的欲望和考大学的欲望,会比那些从来没有挨过打的孩子强烈得多。

 

相对而言,只有那些一直被父母打到大的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英国儿童组织和立法者曾千方百计将父母打孩子的行为认定为“不合法”。这些反对体罚儿童的人士声称,打孩子是一种虐待行为,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如今,这样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有力反驳。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加尔文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乔里?古诺指出,自己牵头的这项研究表明:“打屁股是一种危险的方式,不过有时候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也会用到危险的工具。只要我们能很好地使用,就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嘴硬的犟孩子该如何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嘴硬

 

孩子犯倔,犯拧,不驯服,实质是性格倔强,有主意,与父母的意志发生违背,坚持自己的感觉造成的。

 

做父母的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也属于控制欲望很强的人,通常来说,“拧”孩子都有“拧”父母,这里,先天的因素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不能认为全是孩子的错;但也有父母都很随和而孩子非常倔强的,这种情况就很有可能是后天父母娇惯造成的,那就更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占主要原因。对于这两种情况,父母都要注意把握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

 

最常见的不正确的做法就是平时对孩子干涉过多。絮絮叨叨的劝告,无端的训斥,会使孩子感到厌烦,而不认真对待父母的指令,甚至把所有指令都当成耳边风,有时还会顶几句嘴,明知自己不对,还为自己辩解,因为他要把握最后对自己的一点点的接受,他才会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在这个时候,他要展示他的最后一点尊严,最后一点权利,因此,他会采取报复的方式。如不向大人让步,从而用来取得更大的势力范围。

 

如何理解嘴硬的孩子

 

倔强的孩子让人感到难以管理,难以沟通,影响孩子的学习认知,会影响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因为这样的孩子经常让自己处在一个高危的心理环境中生活,随时都会有冲突因他而起,而最终的受害者是他自己。因此,嘴硬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随和的社会性。

 

但同时,这种孩子也有可爱的一面,他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的家长不妨也欣赏一下自己嘴硬的孩子:他们个性强,有自己的主意,执著,坚强,有勇气,有气魄,不怕惩罚,有管理和支配能力,想坚持自己的主意,控制别人和事物的发展,至少不容易受欺负,这都证明嘴硬不是完全不好。

 

怎样教育嘴硬的孩子

 

孩子不同的执拗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对症下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冲突,最有效地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惯于用批评,惩罚,说教来使孩子接受错误,其实还有更有效的帮助孩子克服嘴硬行为的方法。

 

多注意孩子的需求,也就是说,对于这种意志力坚强的孩子,对他提出的每个要求都要仔细分析一下,这样就能避免许多孩子因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与父母发生的冲突。因此,父母要定期与孩子花时间呆在一起,保持理解的态度,经常做一些表示对他们的感情的动作,例如点点头,拍拍肩膀,摸摸他们的头,俯下身问他刚才说了什么等。

 

对于那些向父母示威的孩子,要和孩子共同商量解决方法,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父母要适时地做出一些让步,慢慢培养孩子理解道理的能力。

 

家长最好在冲突发生时及时撤离战场,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避免对他的行为做出强烈的反应,以致卷入与孩子的抗衡,失去主导的控制,这样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地让孩子反省,同时,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时候突然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战场空空如也,远不如合作好玩得多。 父母容易做过火的4方面

 

古人经常提醒人们“办什么事都要掌握火候,过火了就会适得其反,不如不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

 

家庭教育中,如何把握分寸,防止“过犹不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过分亲昵: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必要,但也要根据年龄特点。

 

对较大的孩子过分亲呢,常常会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常见的“恋母情结”往往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前不久,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气质的孩子,提供了启迪。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活泼型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他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呆在父母身旁,而是喜欢自己到处乱跑,结交一些同年龄的朋友,有时,还会捅出一些纰漏,干出一些让你想象不到的“坏事情”来。

 

对于特别活跃的孩子,你应该不时给他一点点小小的教训,使他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果你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

 

2、过分关怀:

 

对儿童的照顾应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过多的替代就是对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剥夺,促使孩子向退缩心理发展。

 

在赏识教育理论的引导下,不少家长总不忘记对孩子说些好听的话。殊不知,漂亮话也要看怎么说。不会说的话——漂亮话未必就管用。

 

下面这些漂亮话你一定对孩子说过不止一次,因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这么教父母的。说真的,每每看到这些文章,让人简直怀疑那些作者有没有当过父母——没错,那些话听起来蛮好听,也挺鼓劲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

 

可认真分析,它们每分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小凡从幼儿园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小明。”

 

妈妈回答:“别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分析:你本意是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不想他对别人过分地指责。但孩子毕竟是在向你表达观点,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建议:孩子不喜欢他人总有一些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问他:“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孩子间的问题。

 

3、过度教育:

 

超出孩子能力范围、过多的学习内容占据了孩子休息游戏的时间,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反而什么也学不好。

 

对于今天的10岁孩子们来说,每天花几个小时看电视或玩电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

 

但是,他们知道爬树、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滚的乐趣吗?

 

英国专家最近提出了10岁以下儿童应该做的32件事,计算机游戏并不在列。

 

英国国际游戏协会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经带给他们父母童年无限美好回忆的传统游戏已经消失了。为此,专家们制定出一个10岁以下儿童游戏清单,列出了他们应该做的32件事如:草地上打滚、做泥饼、玩面团。

 

4、期望值过高:

 

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成才。但如不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期望过高,孩子虽经努力还是达不到要求,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这种期望就会变成失望。

 

要让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呢?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

 

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

 

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美国孩子不打不骂也能成才?

 

来美国前,我就对美国人不打不骂,却能教育好孩子这一点很好奇。在美国,体罚或言语羞辱孩子,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理伤害,当事人要受法律惩罚,父母当然不能例外。

 

成材,不仅仅指学业上的成就,应该包括广泛的含义:遵纪守法、诚实诚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

 

捷来美时,已是小学生了,那时我对美国的幼儿教育没有体会。最近瑞和可心陆续参加一些课程,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幼儿教育老师,以及更多家长。每个孩子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能自觉自理,家长可以少费心,可是我家几个调皮小子特费劲。教育幼儿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我来说是新课程,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第一课:尊重他人。

 

在美国,个人及其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要教育孩子从小遵从规矩,不至于让一些坏习惯长大后害人害己。

 

孩子从会讲话开始,最重要学的是:“Please”、“Can I”、“May I”,想得到帮助或其他朋友的玩具、与别人一起玩,都需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对父母也是这样。

 

美国人对于外人的随意触碰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认为是侵犯。所以小孩子也被教育不可以随意触碰别的小朋友,更不可以推挤别人,不礼貌和有伤别人的话语也是绝对禁止的。

 

未经许可,不能触动别人的东西。这一点可严格了,父母发现小孩有这倾向立刻严肃制止,“You can’t touch other people’s property !” 而且会教孩子请求主人的许可:“Ask nicely.”久之,孩子就习惯了。

 

第二课:谦让分享。

 

谦让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美国人特别注重提倡的良好品格,这也需要从小培养。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和游乐场所,“Share”和“Take turn”是老师和家长常提醒孩子的话。即使只有两个小朋友,也要轮流。

还有,在教室里,老师即使有多余的蜡笔,也不会都分发给小朋友们,而是故意放置有限数量在一张桌子上,让同学们轮流使用,学习分享。

 

第三课:哭闹无效。

 

以前孩子一哭,我就忙着满足他们的要求,可是老师提醒说,这样做孩子就习惯于用哭闹与你交流,而不是心平气和讲道理。

 

我常见到父母严肃地对吵闹的孩子说:“You can’t ask by harassing me.”,或“Use your words”之类的话。如果孩子为达目的而哭闹,他们可能会让孩子哭很长时间而不让步,坚决制止孩子使用这种方法。课堂上也是如此。所以美国人的孩子很少哭闹,他们从小学会讲道理。

  第四课:坚持原则。

 

不打骂孩子,要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好习惯,大人需要特别的智慧和耐心。比如要求小孩收拾地上的玩具,大家一起唱:“Clean Up,Clean Up, Everybody, Everywhere”。小孩只有整理干净这一套玩具,才可以进行下一个节目。同时,离开座位时,也需要把椅子推回原来的位置。

 

如果孩子不守纪律咋办?父母和老师需要探索有效办法,如没收心爱玩具,不可以参加下一个活动。有的被“Time-out”,让违规者在一旁静坐,小孩的自尊心可强了,这项惩罚特有效。在家里如果不按要求做事,也可以做“Time-out”,呆在一个角落或房间里(当然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动静),几分钟后结束,还是要求他们继续把事情做好。

 

对于一些特别难改的坏习惯和严重错误,要使用“非常手段”了,比如打手打屁股,让孩子感到痛,但绝不可造成身心伤害,(不宜在公共场所使用)。当然,还要赏罚分明,如果孩子表现好或改正错误,得到的表扬也是特别夸大的,还有奖励措施。

 

幼小的孩子毕竟是以父母和老师为大的,如果我们坚持原则,他们终究要服从的。孩子从小,父母就树立威信,今后才不至于失控。

 

第五课:树立榜样。

 

教育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了,孩子,说到底是以大人为榜样,所以父母和老师须以身作则。想象一下,粗鲁的大人如何带出有修养的孩子?

 

很少见到美国父母喝斥孩子,一位父亲叫2岁的孩子把外套脱了,孩子照办,他认真地说:“Thank you”。父母送孩子到学校,亲切地打招呼:“Have a nice day!”“ I love you!”这样的好话自然可以双向、多向传播。

 

虽然孩子的言行受到一定控制,但是他们并不死板,比如3、4岁的孩子上课时,老师鼓励每个孩子参与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美国人不打不骂,其实教育出的孩子十分守规矩,服从指令。他们在思想上比较自由,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言行举止有许多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