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英文怎么发音:贵州遵义:因为76年前那次会议而名扬天下(图文) -我从湘西走来 -我从湘西走来-强国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1:19
贵州遵义:因为76年前那次会议而名扬天下(图文)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11-04-14 14:06:07] 作者:我从湘西走来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302761316683645

    76年前的元月15日,贵州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一次仅有20人出席的会议,只开了两天,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如果把先遣队进城和后续掩护部队离开的日子算上,红军在这座城市停留的时间不过半月,但足够了,遵义从此名扬天下。

    如今,遵义号称“会议之都、转折之城”,只要一进入市区,高速公路收费处、红军山山脚下、甚至是高大建筑上,这八个大字做成的广告牌格外醒目。据导游介绍,现在每年有超过30万人的游客来到这里,而绝大多数是来探寻转折历程、感受长征精神的。

    出现在眼前的遵义会议旧址,是一栋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据说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垂门,灰白相间,巍峨挺拔。

    “每天,开这里的人都多。”遵义的朋友田兴海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永久风景,是每一个到遵义的游客必然要去的地方。正门黑漆金匾上,“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毛泽东1964年11月所写,“这也是毛主席为全国革命旧址题字的唯一一处。”

    我们无法考究毛主席为何唯一为此题字,但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知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从革命摇篮井冈山下来,湘江之痛、通道转兵、黎平之会等等,中国红军的前进方向一直没有明确,红军该往哪里去?谁为过去的失败负责?谁又是红军新的指路人?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并且从此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历史学家还认为,这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会议旧址正在返修,谢绝游人上楼参观。但陈列馆内,红军战士的群雕、四渡赤水的声光演示,以及当年红军用过的武器、标语、文件等等,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听得入神,谁也没有说话。睹物思人、时空变换,让人不由地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参观完教堂、红军领导人的住所,我们折回青石板路铺就的红军街。黄色的墙壁,小青瓦的坡屋面,木格子的雕花门窗,古色古香,装饰典雅。这些错落有致地仿古仿木建筑,浓缩了黔北民居的特色,大多为一楼一底,最多两楼一底,如今都是商业用房,兜售着当地各种特产。

    步出会址,路过扬柳街一侧的红军总政治部驻地,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岗便是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人们尊称为“红军山”。红军山纪念碑正面为邓小平同志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据说,这纪念碑是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时兴建的。

    拾级而上,只见满山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红砂石墓茔掩映在万绿丛中,里面安葬的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山上还有一座青石圆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红军坟”三个大字。据说,里面也葬着一位当年为遵义人民治病而惨遭反动派杀害的红军卫生员 。

    当然,位于贵州省北部的遵义市,历史也很悠久,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误陂,遵王之义”。大意是,“没有偏私没有不平,遵从先王的正义”。由此可知,当地的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在贵州的社会经济影响举足轻重。全市辖14个县市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60万,为贵州第二大城市。除了世人知晓的遵义会议外,这里还出产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而茅台酒和大方漆器、玉屏箫笛,被外界合誉为“贵州三宝”。

    最近在研究中西方新闻写作,我想,博客是不是可以借鉴西方的新闻写法、彻底摆脱流水账式的解说呢?在讲清楚事实的基础上,能不能把可读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毕竟我们写文章是给人看的。从这篇博文开始,我将不断探索文章新的表达方式。敬请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