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箱训练方法: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17:00
安徽休宁——中国第一状元县
    异乡人大多会向我这样描绘他们印象里的徽州:徽州山肥水美,钟灵毓秀,就景致和环境而言,堪称人间天堂。这里的山水田陌,无一不秀;村落民宅,处处皆“品”。能说这话的当然都是些鸿儒雅士,然而他们全都不例外地把徽州,包括徽州的文化,用一处风景几座老宅来概括了。偌大的徽州,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只落下片言只语。
    在这片土地上,昔日曾真真切切地存在过人间天堂,存在过文化的灿烂、科举的荣耀和物质的奢华。在岁月流转中,竖起了屹立数百年不倒的赫赫盛名,带回了那难以胜数的豪宅巨富和“状元故里”的尊荣……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审视徽州,她都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词,她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单元,一部自南宋至明清引领时代800年、素为世人景仰的区域性文化的经典之作。
    徽州文化是千年徽州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现在的徽州遗存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下的底蕴。七八年前,“徽学”的概念被提出来,建议应当把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作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来对待,加以研究。徽州文化始终在弘扬着中华文化,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弘扬。人们从现存的徽州文化上,不难看出其折射出的中华文化的特色、风姿和曾有的辉煌,看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而且,在某些领域,徽州文化甚至还超过了中原文化。
    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徽州。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徽州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派建筑、“三雕”、徽菜,等等。作为中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徽州这一独立文化单元中最富人性化和最卓有成效的部分,应该说是徽式教育。尽管它谈不上什么流派,也极少被人提及。可是,它曾经是那样的辉煌,辉煌到它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在这种制度下,状元是社会各阶层推崇备至的偶像,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稽的有名有姓的状元为649位。其中从宋嘉定十年(1217)到光绪六年(1880),休宁籍状元有19位,比例居全国之首。
    一个面积不过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十七八万的山区小县,何以出了这么多状元呢?这是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自身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一,得益于休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休宁虽然僻处安徽南陲,但介于浙赣两省之间,抱于黄山白岳之中,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的源头,又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水路两线构织的“交通网”,联通了山外的世界,方便了往来商旅,活跃了休宁市场,繁荣了休宁城乡。尤其是县境内“川平山开,洲渚隐现”“烟风晴露,落日溪光”,美不胜收。生长在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其民雅驯,其俗简易,游宦东南者皆以徽为乐土,尤在于休宁”。
    其二,得益于休宁对教育的重视。休宁居古徽州六县之中,既贴近“程朱阙里”篁墩,又与朱熹桑梓之邦婺源为邻,深受程朱理学的濡染,素来敦人伦、重教育。从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欧阳旦颁布的《教民条例》,到清雍正年间的《茗洲吴氏家典》,无一不显现出休宁官府和士绅平民对教育的热衷。
    其三,得益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达。历史上徽墨、歙砚、徽纸及徽笔制作业的高度发达,为徽州学人吟诗赋词、舞文弄墨提供了极大便利。
    其四,得益于称雄中国商界300年之久的徽商的作用。明代开始,“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是大多数徽商奉行的准则。他们除了不断向朝廷和官府捐银报效外,把商业利润的一部分投资教育,培养子弟和同族学子通过科举进入封建政府的各级政权。与此同时,商人雄厚的财力和浪迹天涯的流动性,又为他们的子弟延请名师、四方游学、广交名士、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江山代有才人出。虽然状元随着其所依附的封建科举制度走进了历史,但在孕育了19位文武状元的休宁,至今仍以它独特的文化乳汁哺育着新的人才茁壮成长。新中国的70多位皖籍院士中,休宁籍的就占6位。
    一种文化的活的生命力,并不表现在这一文化遗留的文字典籍中,而是表现在由该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普遍的精神价值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对典籍文字进行充满存在感与历史感的诠释和解读,来激活文字典籍中普遍的精神价值,并使之以人文的形式显现出来,这一文化才会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力。
    在徽文化日益被世界关注的今天,“第一状元县”对于休宁来说,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该县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珍惜,正筹划通过出版专题著作、建立专题博物馆、开设专题旅游项目等方式,借文化之笔写县域经济文章,将这笔精神财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福状元故里。(作者系安徽省休宁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