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制作:“围观”的“快感”来自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6:09

  上海闵行区航华二村三街坊152号,一名年轻女子疑因感情纠纷坐在五楼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犹豫很久后,被楼下大批围观群众拍照甚至起哄。最终,该女子在起哄声中纵身跃下,落在消防部门设置的安全气垫上又翻进边上的排水沟里,头部和脸受了伤,随后被送往医院急救,暂无生命危险。

  有人跳楼,群人围观,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正因如此,才真正令人悲哀。再次读到类似的新闻,耳边回荡着“想跳就跳”、“赶紧跳吧”、“怎么还不跳”、“再来一次”、“有本事跳、没本事死”的哄客叫嚣,一股彻骨的凉意从脚底上达脑门,从心底弥漫向全身的每一寸肌肤。人心冷漠,道德沦丧……对此的道德拷问,已经构成了“审丑疲劳”。既如此,就不如做些道德之外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不相信,这些怂恿“怎么还不跳”的哄客们,会是真正的冷血动物。冷漠之人当然会有,但不会大面积出现,更不会公开肆无忌惮。倘若生命真的溅血陨落,看客们也未必就会无动于衷;口头上的情绪化表达,似乎也不能简单地与道德沦丧画上等号——那么切入现实的语境,其实不难洞悉和还原这样一种真相:多数围观者的“围观”,是潜藏于心的群体性信任危机,而冷漠只是外在被放大的表象。

  往深处说,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纽带的断裂,正是如今这个看客和哄客频出的真正根源。譬如这些年跳楼讨薪的事儿越来越多,但无数事实和现实范例很容易推动看客们作出下意识的价值判断:跳楼并非真跳楼,而是维权甚至是作秀的手段;或者,有人跳就有人救,媒体跟进,政府介入,最终跳楼皆大欢喜。既然如此的话,“围观”的心态似乎也就失去了道德的原罪。所以,对于围观跳楼的人群来说,这种天然滋生的不信任感,在某种程度上诱导着“围观”和“起哄”的快感。

  记得有媒体曾经推出核心报道“我们的社会病了”,指出体魄日渐强健的中国人,心理却正在缺失信仰、严重畸形化。世界变得这么大,人心却变得那么小。当前,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信任危机都在干预着我们的生活——不敢伸手扶老太、捡钱被当被告、“想跳就跳”……都是如此。面对如此种种的极端案例,最该反省的其实不是道德,而是社会契约理性。契约理性的成长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仅无法支撑社会信任纽带维系的,还反过来助推了道德的放量下跌。倘若社会信任纽带还处在断裂的状态,得不到有效的修补,“围观跳楼”注定只是信任危机的一种表现姿态。对此,道德根本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