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训练场尺寸:拉登之后,美国会遏制中国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7:54

拉登之后,美国会遏制中国吗?

2011年05月08日09:15南方网张传文   拉丹死了,但美国未来的对外战略安排不会有重大变化。这个背景下,美国也不会加强“遏制中国”。“遏制”这个概念是冷战时对苏联说的,用在今天中美关系中并不妥当,说美国牵制、警惕或者防范中国,都比较贴切。但美国对中国的警惕的确在加深,为此,美国在通过合作与中国增加接触,影响中国的行为方式。

  过去十年,本·拉丹一直是恐怖主义的代言人,因为他,美军付出了六千生命,另有其他上百万人死亡。本·拉丹被美国击毙的消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解读。世界的历史是将要终结,还是刚刚开始?拉丹之死以及中东北非民主化,是否意味着美国中东战略转移?在美国的阿富汗和反恐战略可能调整的情况下,美国会不会拿中国当敌人?中国如何寻找世界中的位置?南方都市报专访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一一解答上述疑惑。

  本·拉丹之死是反恐的阶段性成果

  问:本·拉丹被美国击毙的消息,几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撼。在您看来,这一事件对美国的十年反恐究竟意味着什么?

王缉思:美国的反恐已经进行了不止十年,而是自9·11以来近十年了。本·拉丹的死不能说是终结,而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给美国、西方及各国政府一种信心,他们最后还是把他打死了。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叫做“积极进展”。十年以来,在美国本土再没有发生严重的恐怖袭击,而在俄罗斯、英国及印尼巴厘岛等地,都发生了重大的恐怖事件。这不能说是完全偶然的,至少说明美国的防范措施很得力,而且情报工作和特种部队效率比较高。

  问:您如何判断这一事件对未来的反恐局势,会带来什么影响?

  王缉思:本·拉丹后来其实只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不能在幕后操纵什么具体行动,而是通过言论或指示来影响和鼓励恐怖主义。或许没有这种精神鼓励,对恐怖组织是一种心理打击,但在这之后,恐怖组织该干什么还是会干什么。恐怖活动不会因为本·拉丹之死而更激烈,他们一般是有多大能力便会用多大能力。如果他们可以大干,那在活着的本·拉丹的号召下,早就干了。我看恐怖组织不会因拉丹之死而能力急剧增强,也不会因此急剧削弱。也就是说,这一事件对恐怖主义的未来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恐怖主义的定义有几个要素。首先它有政治目标,不是一般的杀人爆炸、图财害命。另外,它针对非武装人员,以伤害或威胁伤害生命为手段,而且往往不是个人行为,是组织行为。各种政治目标都可能造成恐怖行为发生,除了本·拉丹,还有俄罗斯车臣叛乱分子等等。本·拉丹的死,对于车臣问题以及制造别斯兰事件的人意味着什么?恐怕也没有更多的意味。这一事件只是一种标志性胜利,而且更多是一种心理效应。

  问:针对本·拉丹之死,国内有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将近60%的网友对于“反美斗士”本·拉丹的死亡感到伤心。很快《华尔街日报》便敏锐地报道了这个调查。

  王缉思:负责任的媒体本来就不该做这样的网上调查并且向外公布。在中国,在任何国家,对于政治、外交上的敏感问题,包括涉及种族、宗教的敏感社会问题,媒体都应该懂得所谓的民意调查,界限应该划在哪里。即使是表面上十分开放的美国媒体,在涉及敏感问题时也不会轻易去做调查。比如,它们不会去调查白人如何评价黑人,有多少基督徒认为伊斯兰教是“邪教”,等等。在冷战时期,美国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非常敌视,但是媒体不会去调查人们怎么看待它们领导人过世的消息,是高兴还是悲伤。

  其实对本·拉丹之死,有人是不想表态的。我个人会想,对任何人的生命的逝去,我都不应该说“活该”,即使他是我个人的仇人。那些上网表态的人未必有过什么深思熟虑,更不会也不需要去考虑什么政治敏感或生命价值的事。许多人会想,既然美国坏,那么反美的人就是英雄。在我们的社会教育背景下,这种想法很自然。但是,你把它变成一个集体调查的结果,说多数中国人对恐怖组织的头头之死如何伤感,那就成了个政治问题。

  首先,“网友”在中国政治知识精英甚至普通公众中有多少代表性,就是个问题。其次,这种所谓民意对中国政策有什么影响,恐怕也谈不上。但是,它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有“从众”心理的中国人来说,就更是如此。它可能使人感觉,我如果谴责本·拉丹,就跟多数人唱反调了,就成了亲美派了。更不用说,把这种调查结果公布到国际上,对中国有很大负面影响。我们要知道,连如此激烈反美的伊朗,更不用说绝大多数伊斯兰国家政府,都没有对拉丹之死“感到伤心”。

  对本·拉丹,也有要尊重其个人权利的一面

  问:以前一种观点认为,反恐会导致越反越恐,这样的观点是否意味着受到挑战?

  王缉思:美国反恐的政策措施手段是有效果的。首先,9·11后立刻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加强了很多防范措施,入境安检要脱鞋、检查皮带,后来还要留指纹。第二,美国人逐渐改变了一些做法。之前曾把恐怖主义与伊斯兰教挂钩,引起伊斯兰民众不满。我不同意把恐怖主义与贫富悬殊拉大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法建立明确的关联。如果说消除贫富差距才可以消除恐怖主义,那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恐怖主义有综合的原因。

  国际上对反恐是有共识的。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如果是非法的、残忍的、违反人性的,那就必须制止,不需要看具体的动机是什么。很多中国人往往不讲手段更强调动机,比如认为拉丹是反美的,杀人怎么了,美国还杀人呢。美国杀人是美国的不对,我们既然强调美国不应该以强力手段改变一个政权,同样的,本·拉丹也不应该以恶的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就好像在战争中已经不可以狂轰滥炸,不可以随意伤害到平民。规则正在起变化,用恐怖行为达到政治目的,是受到普遍谴责的,而实现政治目的手段是否正当,在这个问题上已经不重要了。不是说你要反对美国,使用什么手段都可以。对于那些反恐的国家,这样的规则同样要发挥作用。在反恐的过程中,如果无限扩大伤害到平民,用刑讯逼供的手段来反恐,那同样要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比如美国虐囚,包括这次击毙拉丹,如果有违反程序的行为,包括刑讯逼供获得线索,都会带来争论。

  现在有披露出来的消息说,本·拉丹当时没有拿武器,也没有反抗。如果这是事实,那当面击毙他是否正当,就有疑问了。具体的事实,我也不知道,但至少对本·拉丹这样的人,也有要尊重其个人权利的一面,不能说因为他是本·拉丹,就可以一枪打死。这都是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问:美国干预世界的模式,又有哪些值得反思之处?

  王缉思:美国在涉及恐怖主义问题上,要有比较严格的界定,把哪些组织说成恐怖组织,国际上也是大家商量的。比如我们认为新疆的某些暴力组织是恐怖主义组织,而美国认为不是。恐怖主义有具体的界定标准,不能以反恐的名义随便去打击一个国家,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上,借口伊拉克有核武器,萨达姆支持支持本·拉丹,以反恐的名义去打它,而实际上却没有这回事,这是不对的。刚才说到的,将恐怖主义与某种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这也是不对的,美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有反思。

  南方都市报:从本·拉丹的死,再联系到中东北非发生的变化,以及最近卡扎菲政权遭受的打击,这一系列事件是否蕴涵着重大的历史变化?奥巴马在就拉丹之死讲话时说,我们正在见证历史发生,您是怎么看待这些事件的历史位置?

  王缉思:我不觉得有这么重大的意义,本·拉丹之死跟9·11比起来,其意义要小得多。它所造成的震撼不过是美国人亲手把他打死了,但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有深厚土壤的行为依然长期存在。反过头来说值得反思的倒是,小布什政府和他本人都说过,反恐是一场战争。既然是战争,有开始就必须有终结。但恐怖主义是一部没有终结的历史,那反恐怎么会是一种战争呢?战争(w ar),不能说打三百年,而反恐却是不可能只反三百年,而是要永远反下去,就因为不可能切除它的土壤,恐怖主义永远不会消失的,就像社会不公永远不可能消失一样。

  所以,我们恐怕也只能“治标”,不能完全“治本”。对于一些组织或者派别有激进倾向,能够做的事情,并不是防止它有激进倾向,而是要防止其拿到武器,或者即使拿到武器,也不让其有合适的场合使用武器,并争取尽可能多的人理解支持,尽可能使有极端倾向的人群减少。这才是反恐能够做到的事情。

 美国安全战略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问:您如何看待本·拉丹之死对奥巴马政局的影响?

  王缉思:奥巴马的支持率上升了九个多百分点,但这只是临时的。就像老布什打了伊拉克,他的支持率也急剧上升,可是真正当他选举的时候,他的支持率已经下降了不少,因为大家还是回归到原来的常态,考虑经济到底怎么样,就业如何。美国的政治还是存在长远的党派之争,还有民众对于经济复苏、社会福利特别是就业的高度关注。也就是说,本·拉丹之死只是一个临时的刺激。

  问:美国未来的对外战略安排又会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布什时代对外战略重点是反恐战争以及中东民主路线图,现在本·拉丹死了,中东民主化也已经开始,是不是意味着美国战略转移将会加快?

  王缉思:我不认为会有重大变化。美国只是从心理上获得精神标志的胜利,比如他没有藏在阿富汗,那么是不是说阿富汗没有那么大的威胁了呢?塔利班与本·拉丹还不是一回事。在我看来,美国的撤军不会由此就快了一些或慢了一些,在政策上的实际效果是很小的。

  我先讲几个观察。美国在小布什的时候,其安全战略说得很清楚,就是防止激进主义与武器的结合。说得透一些,就是恐怖主义如果拿到先进武器,就会产生致命威胁,最可怕的就是本·拉丹这样的人拿到了核武器,那么美国就会有灭顶之灾。美国人害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恐怖主义结合起来,然后就界定了伊拉克、伊朗、朝鲜这些“邪恶轴心”国家。现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已被推翻,而朝鲜却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朝鲜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自保,特别是政权自保,并不是实际投入主动攻击美国,这一点美国其实是认识到的。

  麻烦的是伊朗,美国人认为它在伊斯兰世界相当有影响,有比较激进的思想和比较激进的反美政权,在美国人看来它还想拿到核武器,美国认为它时不时支持恐怖主义。但本·拉丹被击毙的消息之后,伊朗表示本·拉丹之死说明美国应该从阿富汗撤军了。伊朗认为美国是利用反恐达到世界霸权,而美国人也认为伊朗是利用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达到国内目的以及扩张自己的思想、派别影响。这些问题都没有因为本·拉丹的死而丝毫改变。

  美国没有遏制中国,但警惕在加深

  问:拉丹之死、中东变局以及美国战略可能的新变化,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有观点认为本·拉丹这十年拖住了美国,其实为中国提供了战略缓冲的十年。

  王缉思:这种思想表现了对美国深深的不信任,反映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美国如果不在别的地方受到灾难,那么它就要整中国,而且是要把主要矛头对准中国。好像很偶然的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先有了海湾战争,美国陷入进去,到了克林顿时期又有了科索沃战争,后来又有9·11,出现了本·拉丹和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然后现在中东又乱了。所以美国不断应付这些,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地区,就暂时顾不上中国了。

  我想问的是,真的有这么多偶然吗?能有二三十年的偶然吗?其实,美国在冷战以后没有把任何一个大国当成它的敌人,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从文本上到官方表态以及实际行为上,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用国务卿赖斯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表述来说,就是建立有利于自由的大国平衡,意思就是美国高高在上,它要同时和中、俄、印、日、欧盟国家同时拉近关系,目的是不让这些国家之间任何一对关系的紧密程度超过它们同美国的关系。这样,就不会出现其他大国结成反美联盟的情况。

  美国希望美俄关系比中俄关系要近,美中关系也比中俄关系要近;同样的,美日关系也要比中日关系近,美中关系比中日关系要近。这是一个整体的战略,美国现在不是一个要在大国中树敌的国家,而是想办法化可能的敌人为可能的盟友或稳定的关系,从而把重要的精力放在已经说得很清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上。因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除了朝鲜之外主要来自中东,它也担心朝鲜把这些武器扩散到大中东范围,包括巴基斯坦。所以,它的大规模杀伤性防止重点主要是大中东。

  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恐怖主义在它美国眼里,主要产生于大中东地区,同时大中东又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上这个地区是战略要地,整个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所以,美国的战略重点放在这个地方。这是一个长远的安排,怎么会因为短暂发生的事件而把重点放到中国来呢?

  问:不过美国确实加紧了重返亚洲的步伐,人们常说针对中国的战略链条在紧缩。您认为这是不是一个变化?

  王缉思:美国对中国的警惕在加深。它环顾全球,哪一个大国在崛起呢,当然只有中国,印度巴西崛起根本不会对美国产生直接威胁。我们认为俄罗斯在崛起,但多数美国人不这么认为。一个是因为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有的美国人说得很难听———俄罗斯不过是一个大型的沙特阿拉伯。第二是它忙于自己的内部事务,有自己的车臣恐怖主义问题,政治体制问题还未得到真正解决,同时它也并不强调反西方,通过美俄的核裁军协议以及俄罗斯对北约的犹豫态度,说明它还有一种欧洲甚至西方的认同。

  在美国人眼里,俄罗斯并没有直线上升的轨迹,真正直线上升并且有能力有意图挑战和威胁美国的便是中国。但美国的战略重点,从经济上来说,是要打开全球市场,扩大出口,金融稳定,希望人民币汇率有所调整,恢复就业;从国际安全上说,要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恐怖主义,所以美国是把中国放在靠后的位置,是一个长远但不是现实的问题。美国希望不要把长远问题变成现实问题,于是怎么办呢?说得难听一些是安抚中国,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加强合作来与中国增加接触,影响中国的行为方式,而不是说美国要遏制中国。顺便说一下,“遏制”这个概念是冷战时对苏联说的,用在今天中美关系中并不妥当。说美国牵制、警惕或者防范中国,都比较贴切。

  中美关系有一半主动权在中国,如果自己有力量,又不采取与美国对抗的政策,而是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怎么能设想美国要将中国作为敌对国家打倒?而且事实上它也打不倒,它连中东某个国家领导人都未必能打倒。如果自己走得好,美国能把中国搞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