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大米交易区在哪里:幽默九大技巧(二)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8:42

幽默九大技巧(二)

(2007-06-13 08:59:13)转载   分类:幽默技巧

    三、事物误解式幽默(事物误解法)

    定义:有意无意地将对方的言语、行为所要表现的某一事物误解成可以用同样形式表现的另一类事物,并给予非常规的回答或作出非常规的反应,这样所形成的幽默叫做事物误解式幽默。

    事物的内容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的,同一个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比如,表现愤怒,可以是瞪眼,可以是吼叫,也可以是摔东西……在电影《聂耳》中,聂耳他们精心排练的抗日救亡话剧被国民党当局禁演了,聂耳默默地走下舞台,到了走廊后,只见他狠狠地朝墙壁砸了一拳,鲜血直流。反过来,不同的内容也可以用同样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同样是跳,可能是高兴,可能是眺望,可能是健身,可能是取暖……在第六届全国戏剧小品大赛中,有一个观察人物练习,要求两名演员在三分钟内将两个动作一句话巧妙地连起来,表现一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一个规定动作是望天,于是,两位演员就设计了一个情节:一个人流鼻血了,便仰着头,控制流血。另一位路过的人,见他仰头望天,以为天上有什么东西,也跟着往天上望……不同的事物可以有相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事物误解式幽默产生的“理论根据”。

    我们先来剖析下面两段幽默:

    一阔太太想答谢女导游,问她要什么?女导游顿起贪心,但又不便明言,便说:“我爱打扮,给我一些耳朵、手指或脖子上用得着的东西吧。”第二天,阔太太派人送来了一盒薄薄的肥皂片。

    作为幽默主体,阔太太完全听得明白,女导游想要什么。但她故意将“我爱打扮,给我一些耳朵、手指或脖子上用得着的东西。”这句话误解为“用肥皂洗手洗脸”,这种误解是有意识的。

    一户有钱人家雇了一位保姆。一天,保姆上街买了很多菜,刚进门,女主人便对五岁的女儿说“瞧,阿姨买了这么多你喜欢吃的菜,还不快谢谢阿姨,上去亲一口。”女儿说:“我不敢,那天爸爸亲阿姨一口,就叫阿姨狠狠地地搧了一个耳光。”

    同是亲吻,它所表达内容就完全不一样,孩子吻阿姨,表达的是尊敬、感激,男主人亲保姆,表达的是侮辱、调戏。小女孩把“感激的吻”误解为要挨打的“调戏的吻”,这种“失误”既表现了小女孩的天真,又揭露了男主人的丑行。这种误解是无意识的。

    再看看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宋丹丹:“我年轻的时候那绝对不是吹,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那吴老二,瞅我一眼就浑身发抖。”
    赵本山:“哼~~~ 拉倒吧!吴老二脑血栓,看谁都哆嗦!”

浑身发抖这一行为、状态,既可以是正常人心情激动时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脑血栓患者难以控制的生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宋丹丹故意误解,赵本山刻意揭开,观众一旦体会到了宋丹丹的“失误”,当然要笑。
    实际上,事物误解式幽默就是词义误解式幽默和谐音误解式幽默的扩大和延伸,词义误解式幽默和谐音误解式幽默所误解的都是一个词或词组,而事物误解式幽默所误解的是一段话或一个行为。

    去年五月二十九日,我们到新海洋食品公司为职工演出,那天的晚会是安全月活动的启动仪式,我的节目是说相声,但刚一上台,麦克风便呜呜直叫,我和另一名演员站在台上足有半分钟,等话筒调好音之后,我便即兴加了两句话:“汽笛长鸣,开船了!职工朋友们,金州区总工会“529”欢乐号航船现在已驶入“新海洋”,请大家注意安全!“一句幽默,既化解了尴尬的局面,又烘托了晚会的主题。其实,这里所使用的就是事物误解法,故意将将话筒的啸音误解为汽笛声。

    有一年的十月一日,我到庄河主持婚礼,酒店的音响效果很差,总有嗡嗡声,为了摆脱尴尬局面,我便现场幽了一默::“朋友们,今天是十月一日,北京天安门上空正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现在,一架架飞机已飞到庄河市上空,为我们的新人送来了美好的祝福。”观众自然是边笑边鼓掌,而我也出了一口闷气。看得出来,这里使用的还是事物误解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戴高帽、说吉利话等等大多是在运用事物误解式幽默。比如,在婚庆酒宴上,正当大家举杯畅饮之际,一只苍蝇飞到餐桌上空,在碗碟之间盘旋,赶也赶不走,那你不妨来点幽默调侃调侃:“今天真是高朋满座,连苍蝇也来赶人情了。”

    四、重点误解式幽默(重点误解法)

    定义:有意无意地误解和转移对方话题中的重点,并给予非常规回答所形成的幽默叫做重点误解式幽默。

    我们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若干个词组成的,强调不同的词(即重音放在不同的词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意义。比如“你早晨在操场踢球吧?”这句话中有四个词,四种不同的读法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效果。重点误解式幽默就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对方话题中的重点部分,强调非重点部分而形成误解,形成幽默。

    先剖析一个例句:

    老师:“小波,你为什么上课吃苹果?”小波:“报告老师,我的香蕉吃完了。”

    幽默客体老师强调的是“上课”,即吃东西的时间,是状语,幽默主体小波强调的是“苹果”,即吃什么东西,是宾语。他误解了对方话语的重点,所以形成了幽默。看得出来,这种误解是无意的误解。

    贫寒的房客对房东太太说:“你的房子怎么又漏雨了?”房东讥讽地说:“怎么?就凭你交那点房租,难道还想漏香槟酒不成?”

    幽默客体房客的语言重点本来是状语“又”和谓语“漏”,强调房子“又漏”雨了,而幽默主体将语言的重点从状语“又”、谓语“漏”转移到宾语“雨”上了。很明显,这种转移,这种误解是故意的。

    重点误解式幽默在理论上很好理解,但在实践中不易察觉,不好体会,主要靠多接触,多练习。再看几个例子:

    一位病人在做完头部手术后问医生:“大夫,手术后,我是不是还能用头来思考问题?”医生说“怎么?你想改用鼻子吗?”语言的重点从谓语“思考”转移到状语“用头”上了。

    有一天,一位外国使者看见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非常吃惊地赞扬道:“啊,总统先生,您真伟大!您经常自己给自己擦靴子吗?”“是啊,”林肯答道“那么您经常给谁擦靴子呢?”在这里,本来幽默客体外国使者问话的重点是状语“自己给自己”中的前一个“自己”,而幽默主体林肯却把它误解为第二个“自己”,所以做出了“您经常给谁擦鞋呢?”这样的非常规回答。

    太太从朋友家抱回来一头狮子狗,放在床头上逗着玩。丈夫回来后,大声地叫了起来:”天哪,你怎么把狮子狗抱到床上了?”太太笑着说:“你想让我把狮子抱到床上吗?”

    服装公司经理叫公关小姐们做好准备,明天到集市上作时装模特表演。小丽说:“大白天的,让朋友碰见多不好意思。”经理微笑着说:“那你就赶夜市吧。”说得大家都乐了。

    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为拒绝死磨硬缠的求爱者,便对他说:“你走吧!”然后一言不发。小伙子失望地挡住姑娘,说“我这样爱你,你就用这么三个字打发我?”姑娘想了想,便真诚地说:“那我就再加两个字——‘你走吧,好吗?’”

    五、判断式幽默

    定义:有意无意地将对方言语中表达事物特殊性的话题误解成表达事物普遍性的话题,并给予非常规回答所形成的幽默叫做判断式幽默。

    判断,是辨明事物性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只有两种形式:什么是什么,或什么不是什么。判断式幽默就是对于特殊性的问题给予普遍性的答案,对于具体性的问题给予笼统性的答案,实质上就是进行无意义的回答,即“说废话”。

    某人参加求职考试。主任问:“你是哪里人?”求职者:“我是中国人”“不,我是问你住在哪?”“家里。”

    在这段幽默中,第一个问题,幽默客体问的“哪里人”是问具体的,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如北京?上海?四川?黑龙江?而幽默主体却给予了笼统性的、普遍性的回答:中国人。第二个问题,问“住在哪?”问的是具体的城名或地名,回答的却是笼统的普遍的“家里。”这种回答说了等于没说。求职者可能是无意误解,也可以是故意误解。

    一位老农民进城,误入一豪宅大门口。一保安傲慢地冲他吼叫:“你知道你站在什么地方吗?”“知道,我站在地球上。”

    老农民是故意误解,以抗议和回击傲慢、无礼的保安。

    为体会判断式幽默,我们再来看三个例子:

    一对新婚夫妇上台参加游艺活动,主持人问丈夫:“说一说,你和你的爱人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丈夫笑了笑回答说:“我们是在同一天结的婚。”

 

    儿子在百米赛中得了第一,退场后,十分得意地对坐在观众席中的爸爸说:“爸爸,这下你知道谁是百米赛的冠军了吧?”爸爸从容、镇静地说:“当然知道,跑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娜佳问莎莎:“莎莎,上次我们在这见过一只小猫,它现在怎么样了?”

莎莎回答:“娜佳阿姨,难道你真的不知道吗?”

  “我什么也没听说,难道它死了吗?”

  “没有。”

  “那么它跑了?”

  “没有。”

  “你们把它送给朋友了?”

  “没有。”

  “那我就不明白了,它现在怎么啦?”

  “它已经长成大猫了。”

   有很多脑筋急转弯问题都是判断式幽默,大家不妨找来剖析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