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公主张青:有为谈幽默(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56:29

四、出乎意料        22
1.欲抑先扬        22
2.错上加错        23
3.顺水推舟        23
4.转移角度        24
5.错号入坐        25
6.故作蠢言        25
7.真痴真癫        26
8.出人意料        27
 
  四、出乎意料
  1.欲抑先扬
  所谓欲抑先扬法是指先用正面的言辞提高人的心理预期,然后急转直下,形成鲜明的反差,产生幽默。
  通常情况下,在斗智性的交谈中,这种以正导反的幽默最难防守,但作为进攻却是比较容易使用的。在正常心理的顺序上,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反面的动机和原因,造成了正面的行为和结果。而在幽默运用过程中则相反,正面的结果在前,反面的动机在后,这样才可能造成对方预期的失落和发现的惊异。无论是在演讲或是日常生活交谈中,成功地运用先扬后仰、紧扣人心这一幽默技巧,可以得到舒展听众情绪、吸引听众注意、传达幽默感的作用。
  一位画家想送给老头一些钱,但老头说:“不,我不要钱,你给我一张你画的画吧!钱有什么用?一个星期内就花完了,但你的画永世长存。”画家很高兴,农夫接着道:“我有一个儿子在伦敦,他非常想成为一个画家,并为此不务正业。我要把你的画拿给他看。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想成为画家了。”幽默的奥秘就在于出人意料之外、似真而谬的解释中。在这里农夫的要求是正面的,而解释却是反面的。提出正面的要求是为了引导出反面的动机。
  英国首相邱吉尔有一次乘坐出租车,他下了出租车对司机说:“我在这里办事要一个钟头左右,请等我一下。”“不行。”司机一口回绝,“我要回家去收听邱吉尔的精彩演讲。”邱吉尔听了很高兴,马上多给了他二英镑的小费。 “唔,我想想看。”见钱眼开的司机马上改口说:“我还是在这里等你吧,管他什么邱吉尔不邱吉尔的!”司机从拒绝到接受之间的条件仅仅是一笔较多的小费。这种欲抑先扬的幽默的好处,不但在于“扬”与“抑”的转化迅速,而且在于“扬”与“抑”之对比。
  在现今漫天飞舞的手机短信幽默中,大量地使用了这种手法。
  知道吗?我一直暗恋你,想你的脸、你的唇、你的舌头、你的耳朵,可是我太穷没勇气表白,现在我有钱了,我可以大声说“老板,把那个猪头切一半给我”。
  还记得你那天唱歌吗?你的歌声真甜,你那多愁善感的表情打动了我的心,我差点发誓爱你一万年,但我没敢!因为你对着一头猪在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美国休斯顿的一位演说家渥尔夫:“人家称赞我,在我这年龄居然还保持这等好身材,我把功劳全归功于爱人爱丽丝。25年前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告诉她:‘亲爱的,我们永远也不要吵架。每当你让我心烦的时候,我不会跟你吵,我只会到附近去走走。’因此,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副美妙身材,完全是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我每天做户外运动的结果!”乍一听还以为渥尔夫的太太是位贤惠的妻子,未料到最后“包袱”抖开却令人期待落空。
  二战时期,要跳伞新兵们都心惊胆战,不敢往下跳。教官便抓起一个新兵从飞机上扔了下去。当抓到第二个士兵时,那位士兵挣扎着,教官不容他说话,也把他扔了下去。这时,其余的新兵笑了起来。教官训斥道:“笑什么?胆小的家伙!”其中一位新兵解释道:“你把驾驶员扔下去了。”故事从头说起,娓娓道来,经过这样层层铺垫,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最后来个急转弯,让人为那位驾驶员冒一身冷汗的同时,也为这位教官的举动感到荒唐可笑。
  2.错上加错
  错上加错法是把荒谬极端化或者把荒谬层层演进的幽默术。它要求不但有幽默感,还要使幽默感的程度加大。这就要求把微妙的荒谬扩大为显著的荒谬,把潜在的荒谬提高为摆在面前的荒谬。强化幽默效果的方法除了把荒谬推到极端外,还可以将多种荒谬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成为复合的荒谬,我们把它叫做谬上加谬或谬上叠谬。谬上加谬的特点是不管何种可能性,只管一条路往荒谬的结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才会有强烈的幽默感。
  我国古代有个笑话:说是一个人非常吝啬,从来不请客。有一次别人问他仆人,他什么时候能请客,仆人说:“要我家主人请客,除非等到来世。”主人在后面听到了,骂出声来:“谁要你许他日子的。”本来说“来世请客”已经由于来世的不存在而不可能了,也可以说彻底否定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很清楚,没有任何疑问。从传达思想来说这种极端已经足够了,但是从构成幽默的效果来说还不够,因为它太平淡了,不够极端,幽默感所要求的荒谬必须得有点绝才成。这里的主人绝就绝在明明来世请客是永远不请客的意思,是彻底否定的意思,他却认为还不够。因为从形式上来说来世请客,句子是肯定的,还没有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绝对否定的程度。在他看来哪怕是否定请客的可能性,只要在字面上有肯定的样子也都是不可容忍的。正是这种绝对的荒谬产生了幽默感。
  有一个罗马时期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一个人想要安安静静地工作,就吩咐仆人,如果有人来访就说他不在家。这时有一个朋友来了,远远看到他在家,虽然他不相信仆人所说的话,但仍然回去了。这里没有什么极端化的成分,也没有什么可笑的地方。要让笑意不由自主地产生,就得往极端上推。故事接下去这样说。第二天,这个拒绝接客的人反过来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出来对他说:“我不在家,我不在家!”这已经够荒谬了,明明自己出来了,却说不在家,但是还不够绝,因为这种荒谬还带着赌气的意思,纯赌气则不属于幽默之列,它与轻松的幽默无缘(除非是故意假赌气)。客人表示大惑不解。他的朋友接着说:“你可太过分了,昨天,我都相信了你仆人的话,而今天,你居然连我说的话也怀疑。”这话方叫绝了。绝就绝在一句话中包含着多个层次的荒谬。第一个层次,明明在,却说不在;第二层次,你昨日明明在,却让仆人说不在,这成了我今日说不在的前提;第三个层次,我明明知道你仆人说谎却相信了,我比你的仆人地位更高,因此你该相信我的话。
  3.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法的特色是不作正面抗衡,而是在迂回的交谈中,顺着对方的话说下去,借力胜敌,从而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和产生幽默感。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自己处在尴尬的情况下,也可用顺水推舟法使自己摆脱困境。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遭受对方不是善意的顶撞、攻击、讽刺挖苦或者出言不逊时,不要立即以牙还牙,针锋相对,而是把它作为前提,作为铺垫,作为条件,顺势把自己的幽默态度抖搂出来。也不同于延伸推理,顺水推舟主要针对对方的攻击或者讽刺。
  隋朝时,有个人很聪明,但说话结巴。官高气盛的杨素,常常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把那人叫来说说笑话。年底的一天,两人面对面地坐着,杨素开玩笑地说道:“有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让你跳进去,你有什么办法出来吗?”
  那个人低着头,想了想,问道:“有有有有梯子吗?”
  杨素说道:“当然没有梯子,若有梯子,还用问你吗?”
  那个人又低头想了想,问道:“是白白白白天,还是黑黑黑黑夜?”
  杨素说道:“不要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能够出来吗?”
那人说道:“若不是黑夜,眼眼眼又不瞎,为什么掉掉掉掉到里面?”
  杨素大笑一阵,又问道:“腊月我家里有人被蛇咬了脚,你能医治医治吗?”
  那人应声答道:“用5月端午节南墙下的雪涂涂涂涂就好了。”
  杨素道:“5月哪里有雪?”
  那人说:“5月既然没没没没有雪,那么腊月哪里有有有有蛇咬?”
  杨素笑着打发了他。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则笑话,但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都会遇到。故事中的人尽管是个结巴,但回答问题运用了顺水推舟幽默术,杨素不但难不倒他,而且显出了他的幽默感。
  抗美援朝时,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子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朗声笑着回答道:“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那记者听完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周总理针对外国记者企图讽刺、讥笑中国落后的意图,成功地巧借话题,说了这番幽默风趣而又有分量的话。周总理用“战利品”、“作个纪念”和“觉得有意义”等词句暗示,这支笔正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结果。
  美国曾有个政界要人叫凯升,20世纪40年代他首次在众议院里发表演讲时,打扮得土里土气,因为他刚从西部乡间赶来。一个善于挖苦讽刺的议员,在他演讲时插嘴说:“这个伊利诺斯州来的人,口袋里一定装满了麦子吧?”这句话引起哄堂大笑。凯升并没有因此怯场,他很坦然地回答说:“是的,我不仅口袋里装满了麦子,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许多菜籽儿呢。我们住在西部的人,多数是土里土气的。不过我们虽然藏的是麦子和菜籽儿,却能够长出很好的苗来!”这句话立刻使凯升的大名传遍全国,大家给他一个外号:“伊利诺斯州的菜籽儿议员。”这位菜籽儿议员采用的正是顺水推舟法。他深知顺势的道理,把对方的冷嘲热讽当做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顺路搭车,一路顺风地抵达了自己的目的地。
  法官审问一被告道:“你为什么要去偷东西?”“我也是没有办法,因为贫穷找上门来了。”被告装作十分可怜的样子回答说。“这是理由吗?你完全可以不开门啊!”法官训斥他道。犯人在被审问时,都要找些借口,为了让他们说出真话,警察还要费一番力气。小偷的辩词似乎有点道理,但是法官对付任何狡辩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既然贫穷找上门来了,那不开门不就完了。法官的机智对句让犯人无语接下去,这正是体现了他的机智与幽默。
  4.转移角度
转移角度是针对某一主题,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乃是有备而来。记得曾经有人这样为新闻作了精彩的概括:“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我们不知道严肃的新闻工作者对这种概括是怎么看的,但类似的关系似乎倒存在于现实生活和幽默之中。从侧面入手,寻找适当突破口,点到为止,这就是在转移角度法的运用中需要把握好的三个方面,愿您也能在生活中巧妙地“转移角度”,幽他一默!
我们常说,幽默来源于生活,但往往并不就是生活本身,也就是说,生活是非常现实的,常规的,它不像幽默那样充满着虚虚实实、夸张离奇的喜剧色彩。比如在正式的工作场合中,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交际方式是尽量简要、明确地进行语言的表达和思想的沟通,这一点非常必要。幽默时则不同,明明要说甲事,却可以从与之看似无关的乙事说起;本来要表达一种意思,但却偏采用旁敲侧击的暗示手段,这就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歪打正着式的幽默技巧。需要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转移角度”是无意中发生的,而当它成为一门幽默技巧时则是有意设计的,并有相当强的针对性,这点应当注意。
妻子:“喂,你怎么还不快去车站接我妈!” 丈夫:“我不敢去。” 妻子:“为什么?”丈夫:“你规定我除你之外不准接触任何女人的禁令还有效吗?”丈夫对妻子的“禁令”终于找到了一个侧面批判的机会,这样也就用到了歪打正着的幽默方法。
因而说正打正着不是幽默,歪打正着才算幽默,两相比较,恐怕很多人要赞成的是后者。再拿上面所讲述的这对夫妻来说吧,丈夫假若不懂得“转移角度”的窍门,开门见山地对妻子的行为提出指责,或者妻子对丈夫的数落强作反驳,很可能会引起夫妻两人之间一场口角,那样无疑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损害,岂不是太不明智了吗?
  5.错号入坐
  错号入坐法就是通过使对方之间或对方与第三方之间发生联系,自己趁机摆脱困境的幽默技巧。这种方法表面上看是一种“诡道”,有时甚至有不道德之嫌,但只要玩笑开得不过分,完全可以产生很漂亮的幽默语言和很强烈的幽默效果。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很机智的幽默技巧。
  当你遇到困境时,摆脱的方法多种多样,就运用幽默的技巧来看,也多是针对对方的一些策略,也就是说如何让对方的攻势在自己面前化解。错号入坐法则从另一个角度为你提供了一种摆脱方法,它不是让对方的攻势化解,而是让这种攻势转移到第三方身上。或在对峙的两方之间,发生方向偏离,将另外本来不相干的一方推入其中,或者说卷入第三者,让幽默发生在三方之间,而不是通常的两方之间。待矛盾在自己之外的两方之间引起时,自己可趁机走为上策,一溜了之。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幽默术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化解攻势的方法,既摆脱了困境,又创造了幽默,当然也有点“损人利己”,因为自己毕竟把“祸水”引向了他人,让对方相互斗争,自己却坐收渔翁之利。幽默既然算是一种艺术,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错号入坐幽默法作为一种幽默技巧,自然也不例外。可以伪造身份进行“欺骗”,也可以运用模糊语言进行掩饰。
  一只皮球破窗而入,进了唐家太太的厨房。不久,一个小男孩来揿门铃说:“爸爸一会儿就来给你装玻璃。”果然不错,一个男子走上台阶,唐太太把皮球还给了那个孩子,孩子走了。那人把玻璃换好后,说:“10块钱。”“什么?你不是他的爸爸?”唐太太问。“什么?你不是他的妈妈?”那人反问。两个成人竟然被一个小孩子耍弄了。这个孩子运用的就是错号入坐的幽默方法。他先欺骗那位装玻璃的男子,说唐太太是他妈妈,又欺骗唐太太说那位男子是他的爸爸,这样经过欺上瞒下,伪造身份,既拿走了球,摆脱了自己的困境,又逃避了赔偿,还通过自己的机智使两位成年人在茫然无知的情况下表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闹剧,产生了极强的幽默情趣。
  古代有一则流传很久的幽默,说的是有一个媒婆接受男家酬礼替男方说媒。男方是个豁嘴,她就对女方说“男方有时嘴不严”,女家还以为男方说话多,不算什么大毛病,就酬谢媒婆,让她给男方回答。因为女方没有鼻子,媒婆就说女方“眼下没什么”。男方还以为女方家里穷,无资可陪嫁,也不介意。直到入洞房时方才真相大白,却也怪不得媒婆。媒婆的手段不值得效法,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某些经验,通过自己的能言善辩,巧妙地进行移花接木,既利用对方体现了幽默,又使对方怪不得自己。
  错号入坐幽默法的关键是要在第三方不知晓内情或没有意识到“阴谋”的情况下将其卷入矛盾之中,像前面例子中那位换装玻璃的男子,就是如此。他被小孩欺骗,卷入麻烦之中,成了小孩的挡箭牌,唐太太和那位男子就好比是鹬和蚌,待他们“相争”时,小孩俨然成了渔翁获利,乘机溜之大吉,幽默情趣便随之而出。
  运用错号入坐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掌握分寸,不要开玩笑太过分,给别人造成较大伤害。“祸水”可以悄悄地引向别人,但不可以随便乱向别人身上“泼”,要让第三方或对方在受捉弄后,不但不恼,反而为自己的愚蠢而感到可笑,幽默效果也就出来了。第二,引入第三方的方法要隐蔽而幽默,体现出机智性而不是欺骗性。像前面那位小孩虽然用了欺骗的手法,但我们仍不得不佩服他的机智,原谅他的欺骗和“不道德”、“不诚实”的行为。另外就是不要给人留下“挑拨离间”的印象,要见好就收。错号入坐因为要使幽默转移或扩大,所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多学多用,活学活用,幽默同样可以随口“钻”出。
  6.故作蠢言
故作蠢言幽默法是表里不一,表面上既痴又傻,但实际上是假痴假傻,内里高度机智,把过人的智慧隐藏于痴呆木讷的外表之中,让对方透过表象,曲折地品味到浓浓的幽默之趣。这种假痴假傻既要你不动声色,还要你煞有其事,假戏真做,令人大吃一惊,产生问号,继而加以思考,随之完全领悟,发出会心的微笑。应当注意的是假痴假傻的背后藏着的真实意思,应当使对方略加思考后即能明白。如果对方百思不得其解,那就不能透过傻相领会到幽默之本意,幽默也就无法构成。在人际交往中,故作“假痴假傻”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尽管对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痴”和“傻”,但客观上会因其“痴言傻语”中所含的俏皮味而引发幽默谐趣。
假痴假傻法以“奇痴”、“特傻”的言语使人产生新奇鲜明的印象,构成强烈的幽默感,并迅速抓住人心,在笑声中了解某些意思,由于言谈风趣,增强了幽默的效果。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有神奇的功效,还能丰富语言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表面上看是将错就错,实际上是幽默方法的一种。 不同于装笨法。
  一位姓马的女生骑自行车不小心骑到了道路的左边,正巧和迎面驶来的一位青年相撞。那青年大概被撞痛了,火冒三丈,张嘴就嚷:“你学过交通规则没有?骑车为什么不靠右边走?”面对青年的盛怒,女生即笑着答复对方:“如果所有人都靠右行,那么左边的路不就空着了!”这句地地道道的“痴言傻语”引得对方一笑,满肚子的火气似乎都在笑声中消散了。接着女生又笑着向对方表示道歉,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分手了。一场冲突被女生的“假痴假傻法”所造成的幽默感排解了。
  幽默时故意把话说错是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过去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让我好发一笔大财!”这话被一个下人听到了。不久老板的母亲得了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下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又比如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500拐杖。”“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里(礼)?论礼你得喊我老大爷,能喊‘喂’吗?”
  有些人喜欢利用常人的错误,以示错的方式寻开心。甲问:“那件事有消息了吗?”乙故意错答:“查(杳)无音讯!”这个说:“此人真是刮(恬)不知耻!”那个讲:“看来他心不在马(焉)。”言谈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说毕莞尔一笑。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首先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示错:“看来梨枣都有毒,吃了会生灾招祸。”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都会感到此说不合情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确切含义。到了学生意欲求知的时候,教师再揭开谜底:“这则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文书,使用来做雕版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有时还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钱学森有一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屏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钱老故意将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说错了。在座中一个胆子大点儿的人说:“您讲错了吧?”这时钱老才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明初,有一知府姓曹,自称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正逢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赵生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惟妙惟肖,曹知府见自己祖先被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赵生要给他治罪。差役欲带赵生,赵生不明其故,差役告之。赵生即随差役进府。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何等小民,见本府怎不下跪?”赵生瞪眼答道:“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前来,怎不降阶而迎!”曹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你,谁认你是曹丞相?你不过是唱戏假扮的!”赵生冷笑一声说:“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又为何当真,欲将我治罪呢?”曹知府只好放了赵生。
  7.真痴真癫
真痴真癫的运用方法,一般是在讲话或文章中以引用幽默故事的形式出现。如在即兴发言或交谈中穿插一二则,以增强讲话的幽默感,引发讽喻、启迪的作用。真痴真癫法以谬为真,实质愚蠢,其蠢言是愚行,虽一方甚至双方均不知其谬,但是听众或读者却一眼就能看出其荒谬绝伦,有悖于常理,甚至不合常识。常理和常识是人际交往中不言自明的前提,而在故事或幽默中却成了矛盾的焦点。
  真痴真癫法在民间故事中常被运用,那些智力上、体力上有缺陷或并不强的,并不叫人讨厌;相反,往往在阴差阳错之间傻得过于可爱,有时连他们的缺点和毛病都会让人觉得可爱。正因如此,真痴真癫的自我暴露,属轻喜剧范畴,即使有所讽喻,而其间敌意却很少,善意很多。
  有个人在镶牙后用伪钞支付医疗费,因此被医生告到了法院。在法院审讯时,此人申诉说:“牙科医生给我安装的是假牙,我当然要付假钞。”此话即为典型荒谬,假牙,可以代替真牙咀嚼,而假钞却不能代替真钞起流通作用。说出这番痴言傻语,不过是自欺欺人,想蒙混过关,由于并非表里不一,因此,属真痴真癫一类。
  某电站外挂着一块告示牌,上面用红色大字醒目地写着:“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告示的最后一句纯属画蛇添足。既然“一触即死”,何须“违者法办”,人都死了,如何去“法办”他呢?寥寥数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思考问题不周密的人,揶揄之中包含诙谐,令人喷饭。
  小李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很像他老朋友的人,便跑上前去,在那人背后重重地捶了一下。那人转过头来,小李一看傻了,原来是一个陌生人。那人责问道:“你为什么捶我?”小李解释说:“我以为你是我的老朋友老张呢!”  那人余怒未消,说:“即使我是你的那位老张,你也不应该捶得这样重啊!”小李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嚷道:“我捶老张一下,跟你有什么相干呢?”小李讲话蛮不讲理,荒谬之处显而易见,但他是蠢人发火,说的是蠢话,并非故意装傻,所以,他也属真痴真癫。听到这则故事,我们在笑声中对能玩弄这类诡辩术把戏的人引起警惕。
  8.出人意料
  什么是出人意料?即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多种可能,可以让我们产生多种想像与预测,而实际的结果,与这些想像推测的结果又是完全有分歧的、不一样的,想像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出幽默的效果。出人意料法是我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技法。在幽默、笑话、影视、相声中,可以说没有出人意料法,效果就会减去一成。因为它的幽默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最能激起人的心理反差。出人意料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想像部分,即要尽可能地激起人们对事物结果的种种想像,想像得越多,就越成功。出人意料法的第二部分是结果部分。结果部分一定要和想像部分不同,这样才能造成反差产生幽默。因此,实际的结果一定要不符合常规。因为人们的想像是常规想像,是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想像。结果如果不合常规,性质一下子就变了,纵然你常规想像再多,也难以与结果相同了。出人意料法在我们的言语交际中使用得也相当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实际的语言交往中,实际的结果可以不合常规,但一定要符合情理,即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是我们语言交往要达到的目的,舍此目的,再幽默也是白搭。
  物理课上,教师正在讲振动和共鸣,为让学生理解,老师提问道:“如果朝鱼塘里扔一块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罚款5元!”
  约翰和他的两个朋友去纽约旅行,他们住在一座大厦的45层。一天晚上,他们回到大厦,发现整座大厦漆黑一片,原来停电了。前厅里的服务员建议他们睡在大厅里。约翰与另外两个商议后,决定爬楼梯到45层。他们点燃蜡烛,开始了艰苦的行程。为使时间过得快些,减轻他们的劳累,约翰提议三人轮换讲笑话。当爬到38层时,只有杰克没有讲了,约翰就让杰克讲一个笑话,并要求结局是凄凉的。杰克说道:“我现在忽然想起来,我们的房间钥匙忘在一层大厅里。”三人好不容易就要到达家门口,然后就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谁知老天故意捉弄他们将房间钥匙忘在一层大厅,而最幽默的是,这一凄凉的结局竟让最后一位朋友说了出来,真是出乎意外,又让人哭笑不得。想像着他们三个进退两难的样子,你是否也有类似这样的经历?
  在开往日内瓦的快车上,列车员正在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车票,他翻遍所有的衣兜,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算找到了。”“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去过日内瓦20次都没买车票。”他的话正被站在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了,于是火车到达日内瓦车站后,这位绅士被带到了车站办公室受到了严厉的审问。“你说过,你曾20次无票乘车来到日内瓦。”“是的,我说过。”“你知道,这是违法的。”“不,我不这么认为。”“那么,你如何向法官解释无票乘车是正当的呢?”“很简单,我是开汽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