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笑星总决赛:英国报纸的受众和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27:16
英国报业状况调查

一.英国的报纸之阶级"斗争"

尽管十年前,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教授科林.斯巴克斯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预言,严肃大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面前将要绝迹,但从目前的报业现状看来,这样的预言为时过早。以伦敦为例,《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镜报》、(Daily Express)《每日快报》、《太阳报》、《每日邮报》、《金融时报》等,都在英国各有市场。

英国人15岁以上的居民,59%的男性和50%以上的女性每天都要看报纸,这是英国报业兴盛的重要原因。
英国人向来从读报习惯中识别人。中上阶层人士一般看严肃大报,劳工阶层则看大众化报纸。英国报纸由此分成两大派,质报(Qualitypaper)和小报(Tabloidpaper)。质报以时政、财经报道为主,满足知识分子好议论之心;小报则充斥性、丑闻,迎合外表拘谨当内心却不平静的英国人好是非之情。 不同政见的人选择不同的质报。左派激进人士看《卫报》,温和自由派看《独立报》,右派中产略保守人士看《泰晤士报》,《金融时报》也是以向""走的,超级保守保皇派看《每日电讯报》,读者层次几乎一样是中上阶级人士。 很有意思的是,英国的小报也以政见划分,右派看《太阳报》,左派看《每日邮报》。读者为劳工阶层。

虽然英国报纸言论相当自由,但很多人却没有爱看什么报就看什么报的自由了。据说,有些中上阶层的知识分子,会在厕所或者火车上拣别人不要的小报看,足见面子问题在英国着实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标准晚报》就很受各阶层人士推崇。它的属性很特别,政治立场既不太左又不太右、阶级立场和品味也不高不低。伦敦地铁里,大多数人手上是一份《标准晚报》。

在中国,大多数报纸分类很细,要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各有自己的报眉和固定版面。英国报纸很少这样,前面十几个版清一色都叫要闻,什么都有。另外所有的英国报纸均讲求服务性,分类广告发达,广播电视节目及娱乐活动介绍也占有很多页面。

质报从没有放弃在主流新闻上的权威性,它们对过于低俗的小道消息是排斥的,从版面呈现上可见一斑。《泰晤士报》被默多克收购该报后,用电脑技术和先进印刷技术改变其面貌,并移出了舰队街原总部,凭着因此降低的成本使销售成绩一鸣惊人。近年,它又在自己创刊218年之后缩水变成了瘦报,大小和小报一样,并将副刊小报化。 《泰晤士报》86日头版标题是“New Iraq bathed in blood新伊拉克在血浴之中”《卫报》86日的头版是关于美军在纳杰夫打死300伊拉克反对军"US Troops kill 300 in Najaf raid",还有一条是近年英国破产增多的报道。                                          以《太阳报》 《镜报》、《每日邮报》、《快报》为代表的小报则明显追求轰动效应和视觉冲击力。《太阳报》的page3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不少年轻英国MM竞相充当“三版女郎”以图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个一个的乔丹就这么出现了。《每日星报》干脆把这招学来,也弄了个“三版女郎”,而且在其他版面更多的裸体,性。在新闻选题上,小报清一色的追求性和丑闻,还有就是猎奇文章。《太阳报》86号头版是英格兰主帅和前足总秘书的丑闻,上面标题是“还在相爱中”。《每日快报》也是关于足总丑闻,另外还有一个英国医生减少工作时间导致医院危机的报道。《镜报》的主编在几个月前因为刊登了伪造的英军虐待俘虏的照片而辞职。
英国的街头报摊并不多,几乎所有报纸都是通过超市,书店及24小时的小杂货铺(比如印度人的阿差店,占英国杂货铺的80%)售卖。看不到各报纸专门的发行人员,惟有《标准晚报》例外,有人专门在地铁口及交通要道促销。

相对于当地人的收入来说,英国的报纸售价不贵。《太阳报》6830便士,《标准晚报》7240便士,《镜报》5635便士,《每日星报》售价相同。它们都是小版的报纸。《卫报》和《泰晤士报》是大版瘦报与小版的结合。《泰晤士报》36大版加24小版共50便士,《卫报》38大版加44小版共计55便士。而最贵的要算《金融时报》,一英镑。另外,在所有英国大学,因为学校与出版商之间的协议,几家大报,如泰晤士,卫报,独立报等,都是20便士-30便士,算是给学生和教授们的福利。

很多报纸会推出随报赠送的副品牌。周日版的大报一般是赠送精美印刷的杂志关于时尚,教育,史事或者艺术,比如卫报下属的观察家>和泰晤士报的周日泰晤士>。小报如《标准晚报》在每周四会有印刷精美的地铁杂志,《太阳报》则根据自己的优势推出免费的明星奇闻轶事特刊,这个星期六是关于BIG BROTHER节目的做爱和发脾气的DVD。(一个现场记录的室内生存节目,一群人住在一起,然后公众投票把谁踢出去,冠军得奖金。)

全球日报发行量百强之英国名录

  第7位   《太阳报》   346.1万份  

  第13位  《每日邮报》  241.1万份

  第16位   《镜报》   211.7万份

  第48位  《每日电讯报》  100.3万份

  第53位  《每日快报》   93万份

  第78位  《泰晤士报》   70.5万份

82位 《每日星报》 67.3万份

  英国报业自律现

目前英国报业自律主要通过上面提到的报刊投诉委员会和全国记者联盟的道德委员会来进行。这两个委员会在英国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机构。 不过相比较而言,PCC对于报业的影响更大,发挥着最主要的报业自律组织的作用;而NUJ的道德委员会主要对记者起到教育作用,而不像PCC那样还有一定的惩戒措施。基于后者发挥的影响并不大,在这里对它的情况也就不再赘述了。
  PCC是独立的机构,负责处理公众对报纸和杂志编辑内容的投诉。 其口号是快速、免费、公正Fast, Free, Fair)。正如委员会主席维克厄姆勋爵(Lord Weckham)在PCC 2000年的年度回顾报告中说的那样:我们所作的不仅仅是建立一流的投诉处理机制,我相信PCC也改变了不列颠整个报刊文化。其影响可见一斑。
  PCC主要通过行为规约来对报业进行监督。这一规约曾在1997年经过一次重大修改。新规约于19971126日出台,1999年又做了一次修改。维克厄姆勋爵将其称为欧洲最严厉的传媒准则。目前实行的规约一共由16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准确性、辩护机会、隐私权、骚扰、对悲痛和冲击的侵扰、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助听设备、医院、犯罪报道、误传、性骚扰、歧视、财经报道、机密信源、稿费支付等。从具体细则的具体条款来看,1997年版的行为规约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
1. 对隐私权的保护
2.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3. 限制了媒介借口公众利益滥用权力的可能
4. 强调了照片的拍摄和使用限制
5. 禁止在新闻信息获取中的有偿行为

1999年版的行为规约这些方面更加深入。这个规约具有双重功能:其一在于提供一系列强硬的原则指导报业;另外也为委员会提供了一个基准体系,使之能够处理来自公众成员的投诉。 在新规约的指导下,PCC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其根据行为规约作出的裁决到目前为止尚武一家报纸、杂志敢于抗拒。
  PCC还有一套完善的投诉处理程序。这一处理程序大致如下图所示: 历年来PCC处理的投诉案件也可以用下表反映出来(单位:件):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投诉
1520 1963 1782 2091 2508 3023 2944 2505 2427 2225 3033 2630
裁决
1363 3177 N/A 2470 2752 2631 2285 N/A N/A N/A N/A
表一:PCC历年接收的投诉与裁决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基本上超过90%的投诉都得到了裁决(其中还包括投诉理由不成立的案件)因此可以认为PCC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另外,PCC的服务及时而免费。根据PCC的承诺,收到投诉三天之内便会给予答复;投诉电话的接听保证在铃响四次之内。而根据统计,投诉案件的最终解决平均只需要32天。
  PCC成立之初,很多人怀疑它将给新闻自由带来危机。因为英国报业历来奉行新闻自由的哲学,本  能地反感对新闻媒体的任何管制。但是在今天,英国报业已经将PCC作为匡正自己失范行为的工具,PCC过去12年的工作也表明英国报业通过自律来提升行业道德水准的努力是相当成功的。 同时,PCC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有效、独立的自律机制较之于任何法律形式和法令控制手段的力度。

一,             报纸发行量调查

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道,2005年英国报纸发行量下降了3%,比2004年的下滑幅度高出一个百分点。

尽管各大报纸使尽浑身解数,各报的发行量还是难阻下跌之势。
新兴的互联网,正在试图成为传统报业命运的“终结者”。2002年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英国50%的家庭可以上网,网络已经超越报纸,成了人们主要的新闻信息来源,仅次于电视和电台。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正在让公众形成一种新观念———信息可以免费获得,年轻的英国人正逐渐失去他们的前辈买报读报的习惯,更没有那种在早餐桌上阅读日报的习惯。自1990年以来,24岁以下报纸读者的数量减少了1/3。
最近5年,英国报纸的发行量总体上下降了1/5,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当中。
英国报纸发行量在全球报纸发行量排行榜中排名前100的是

顺序报纸名称 国家发行量(万)

07太阳报 英国 346.1   

13每日邮报 英国 241.1

16镜报 英国 211.7

48每日电讯 英国 100.3

53每日快报 英国93.0

78泰晤士报 英国70.5

82每日星报 英国67.3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大报之间展开殊死搏杀。首先是纷纷扩版增刊,报纸越办越厚;然后是营销成本持续走高,不仅要做大量的促销广告,随报附送的各式各样的奖品小到热门CD、电影票,大到免费机票、免费旅游等,一家比一家诱人;日益升级的价格战,大大降低了报业的盈利能力,发行量却未见上升。


      关于英国报纸的笑话:英国报业发达,各种各样的全国性和地方性报纸数以万计,但是能够成功的报纸却不多。而那些成功的报纸无一例外都有他们的特点,足够吸引目标读者群。

    比如最严肃最权威的是《泰唔士报》,看他们报纸的人一般都是政丶府人士,地位相当手中国的《人民日报》。而《镜报》偏左,他们的立场是工人阶级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他们经常从中下阶层的角度来批评事实,就好像他们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一样。《金融时报》的读者都是银行家,《卫报》则比较愤青,他们一致认为管理这个国家的人应该是他们,而不是泰唔士报的读者。《晨星报》有美国背景,所以总是和美国在一条战壕里。

    英国曾经有一部电视剧,晏面调侃过英国的报纸们——“我知道报纸。我还知道他们的读者都是什么样的人。每日镜报的读者以为他们在管理这个国家;卫报的读者以为他们应该管理这个国家;泰晤士报的读者的确在管理这个国家;每日邮报的读者都是管理国家的人的老婆;金融时报的读者‘拥有’这个国家;晨星报的读者以为这个国家应该被另外一个国家管理;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根本不在乎是谁管理这个国家。”

    “那么太阳报的读者呢?”有人问。

    “太阳报的读者才不关心这些呢,只要三版女郎的**够大就行!”          

11班外国报业电子版---(英国)

分类:考研资料2006.8.21 18:28 作者:sonialau | 评论:1 | 阅读:292
《卫报》《卫报》 (THE GUARDIAN)是英国一份有影响的大报。1821年创刊于英国曼彻斯特。该报原名为《曼切斯特卫报》(THE MANCHESTER GUARDIAN),1959年4月24日才改为现在的刊名。 《卫报》属斯科特托拉斯报业集团(SCOT TRUST),在伦敦和曼切斯特两地出版发行。它与1 785年创刊的英国最有影响的《泰晤士报》(THE TIMES)、1855年创刊的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以及1888年创刊的保守党报纸《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等等著名报纸一道成为英国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卫报》创办以来,一直充当自由党的代言人,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反对政府的殖民主义态度。读者多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经典案例:爱德华八世弃王位有隐情 案例:辛普森夫人支持纳粹在英国历史上,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一直都是一段让后人传颂的佳话。爱德华八世为了同心爱的女人辛普森夫人结婚,不惜在1936年放弃了英国王位。但英国《卫报》日前获得的一份新解密的美国情报部门文件显示,与爱德华八世相爱的辛普森夫人是个纳粹政权的狂热支持者,并且在爱德华八世退位前后,辛普森夫人还与希特勒的重臣有染,而这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完全不能接受的。美国人于是猜测,导致爱德华八世退位的真正原因是辛普森夫人支持纳粹政权。辛普森夫人与德外长有染《卫报》29日的报道说,该报获得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文件显示,一名德国王室普通成员曾向美国联邦调查局透露,后来被册封为温莎公爵夫人的辛普森夫人在与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幽会”期间,还与当时的德国驻英国大使、后被希特勒提拔为外交部长的里宾特洛甫有染。这位德国王室成员对联邦调查局说,他可以肯定,里宾特洛甫在担任德国驻英国大使期间每天都要给当时的辛普森夫人送17朵康乃馨,这17朵康乃馨可能代表了他们“共度良宵”的次数。罗斯福曾下令监视公爵夫妇美国联邦调查局后来向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报告说,他们发现温莎公爵夫妇在被“流放”法国期间,公爵夫人仍经常与被提升为外交部长的里宾特洛甫接触并向他提供情报。温莎公爵夫妇后来被“流放”到了巴哈马群岛。1941年,公爵夫妇从巴哈马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度周末时,罗斯福总统亲自下令联邦调查局特工秘密对公爵夫妇进行跟踪、监视,而公爵夫妇和美国安全部门则对此一概不知。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文件还显示,爱德华公爵当时成天喝得烂醉,以至于在二战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萎靡不振。文件还记录了公爵夫妇在巴黎参加一次聚会时的情形,公爵夫人在聚会上对客人们说,爱德华公爵阳痿,她是惟一能满足他性欲的人。 英国认为不该公布相关档案据《卫报》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起初并不想向该报公布这份秘密文件,因为英国档案部门考虑到英国王太后仙逝不久,认为在这一敏感时期公布那段历史的相关档案文件不太适宜,但美国联邦调查局最终被迫根据美国文件解密法规向该报公布了这份长达227页的秘密文件。《卫报》认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解密文件将再一次引起人们对爱德华八世亲纳粹历史的争论。《金融时报》《金融时报》创办于1888年,出版社社址在伦敦,该报在英国及西方国家影响力巨大,主要报道金融、财政、工商业消息和与经济有关的国内外政治动向,是一张全国性经济金融报纸。 《金融时报》政治上倾向保守,是伦敦金融界的喉舌。该报还报道世界上一些银行和公司企业的业务状况,常常“通过企业家的活动情况来研究世界形势”。注重国际新闻报道,评论风格严肃。经常附加特刊,专门介绍世界各国政治情况和经济发展的统计材料,在国内外金融经济界具有一定权威性。 案例:英国《金融时报》今天发表社论说,对于一个清醒的世界来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好消息。社论说,在今后一段时间美国力争结成反恐怖主义联盟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赢得中国的帮助,确立贸易关系条款也将有助于达成政治协议。 同时,打开中国贸易之门对全球经济将大有益处。越来越明显的萧条危机进一步表明了与经济快速增长、有着巨大潜能的中国达成公开贸易的重要性。 社论认为,中国入世后,将走上一条向高效率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条道路将是痛苦、艰难的。                                      1.《每日电讯报》原名《每日电讯邮报》。创刊人,莱斯上校。在被《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业主约瑟夫。摩西莱维,收购后,做了大量的改革。首先是降低了报价,但并没有降低报格。新的《每日电讯报》质高价廉,注重社论,反应民声。《但每日电讯报》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劳森掌管报纸大权的时候。在内容上,扩大报道面,注重趣味性。在编辑上,采用美国做法,对重大消息,采用多项标题以示强调。如普法战争中,报道法军溃败的消息用了十行标题。这是英国报纸标题革新的开端。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报纸的发行量达到了20万分。 该报成功的地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森到处网络一流的作家参与报社工作。比如,戏曲评论家克莱门特,作家桑顿,名记者约翰。莱塞奇等。在这些优秀的人物当中,艾米尔。约瑟夫,狄龙的表现最为出色。他当过该报的驻俄特派员,作为当时的著名记者,他被朋友戏称为“无冕之王”。 《每日电讯报》是英国廉价报纸的先驱。劳森也被英国一些新闻人称为“报业之父”  北岩勋爵(Lord Northcliffe,1865-1922),原名艾尔费雷德.查理士.威廉.哈姆斯沃斯(Alfred Charles William Harmsworth),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1905年受封为勋爵,有“舰队街*拿破仑”之称。他生于爱尔兰一个穷困律师之家,幼年随父母移居伦敦,中学时期主编过校刊,15岁起在一家报社做杂活,17岁成为《青年杂志》的助理编辑,并为《晨邮报》和《圣詹姆公报》撰稿。1884年在《旅行》杂志工作了18个月,很受器重。1888年6月2日,他创办了一份以通俗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周刊《回答读者投书》(以后简称《回答》),并通过盛况空前的“猜奖”竞赛,使其销售量达到100万份。同时他还和弟弟哈罗德.哈姆斯沃斯办了《滑稽选辑》、《勿忘我》、《甜蜜的家》、《国旗》等。1894年8月,他购买了濒于倒闭的伦敦《新闻晚报》,致力于新闻改革。1896年,他创办了英国最重要的廉价报纸《每日邮报》,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于1903年创办了妇女小报《每日镜报》,1905年买下《观察家报》及许多地方报刊,并在1908年取得对《泰晤士报》的控制权,形成英国最大最早的报团——北岩报团,在舆论界影响甚大。1921年,他在晚年世界旅行中来到中国,与《申报》经理史量才进行了会晤。1922年回国途中瘫痪,同年8月14日在伦敦逝世。北岩曾说过:反常的事物就是新闻。他认为,掀起社会和政治上的运动是报纸的神圣天职。在一战期间,他担任“对敌宣传总监”,主持对德宣传,用飞机把大批传单空投到德军阵地上,通过新闻战瓦解了德军士气,使战场形势剧变,直到德国投降。此外,他提供巨额奖金,通过《每日邮报》鼓励勇敢者作远距离飞行,是20世纪初预见航空事业将有重要发展的少数人之一。 (*舰队街是伦敦报社密集的一条街。)   《每日邮报》2《每日邮报》

> 由英国的北岩爵士创办。这张报纸标志着英国现代阶级报业的开端。其成功原因有以下三点:1,北岩分析了英国社会的需求与报纸的弊端,一改当时一般英国报纸的只报道片断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做法,开拓读者的眼界,使读者看到社报纸的主要对象是中产阶级,广大劳动还有妇女。北岩高薪聘请了一流的记者,常驻世界一些重要的城市,迅速报道重大事件,如:1896年美国总统竞选,1897年土西,并且以清新简洁的版面赢得声誉。2,北岩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他制定了新闻原则:简洁,解释,清晰。标题鲜明,版面新颖,扩大报道面,经常改进内容,以吸引读者。3,健全的报业管理。北岩的弟弟,是优秀的报业管理人才,曾担任过《每日邮报》的经理,给了北岩很大的帮助。   《每日邮报》,英国现代报纸的早期代表,由北岩勋爵于1896年在伦敦创办。此前的便士报大多售价低,质量低。而高级报纸在内容方面,缺少轻松娱乐性的新闻,几乎全是枯燥的政治报道;在形式方面,标题呆板,段落冗长,没有小标题;在写作方面,仍是速记式的逐字报道,名人演说则全文刊登。这些旧式报纸忽视了日益成长的巨大的企业界人士——变化着的世界的需要加快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也忽视了新生的一代工人——他们能够读报,并且愿意阅读简明的新闻。于是,《每日邮报》针对这些需要诞生了。《每日邮报》创办前,北岩曾出试刊并大力宣传,声称“这是忙人的报纸,这是穷人的报纸”,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精编、易读是该报处理新闻的中心政策。《每日邮报》不仅新闻简短,报道面广,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刊登社会新闻,而且北岩将体育新闻作为重头戏推出,报纸上不仅开设体育新闻专栏,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体育赛事有奖竞猜活动,此举大获成功,《每日邮报》的发行量一度攀升至一百万份。1900年,曼彻斯特市出版了该报的北部版,1904年《每日邮报》出版海外版,1905年出版欧洲版。《每日邮报》标题生动,文字简洁,每天出版八版,分别是:第一版:广告与重要特稿;第二版:股票消息、法庭消息;第三版:国内消息;第四版:评论版,包括政治漫谈、社交、世界舆论摘要等;第五版:重要新闻;第六版:体育新闻;第七版:每日杂志,包括妇女园地、长篇小说连载与趣事杂谈等;第八版:广告。其第七版的“每日杂谈”被认为是英国报纸副刊的先河。《每日邮报》在廉价报纸基础上产生,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成功,标志着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北岩分析了英国社会的需要与报纸的积弊,一改当时一般英国报纸只报道片段的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做法,开阔读者的视野。北岩高薪聘请一流的记者,长驻世界一些重要城市,迅速报道重大事件,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上能与高级报纸一争高低,并以清新、简洁的版面在读者中赢得了信誉。②北岩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制定了满足新时代读者的新闻原则:解释、简洁、清晰,并力求标题鲜明、版面新颖、扩大报道面、经常改进内容,以便长期吸引读者。此外,他还善于培养和训练新型记者和编辑,任用优秀人才。③健全的报业管理,广揽广告。北岩在《每日邮报》以至一生的新闻事业上的成就,都离不开弟弟哈罗德的帮助。哈罗德精明强干,是一名优秀的报业管理人才。3. 《新政治家》杂志是英国的较有影响的一份杂志。 是由1934年《新政治家》和《民族》合并而成。在伦敦出版。是工人左翼刊物,经常刊登评论国内外事件的文章,读者多为知识界人士。                《每日新闻》
英国国会于1693年废除了压制出版业的出版法案,报业的发展一度活跃起来。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该报最初只有半张,单面印刷,每页两栏。新闻无标题。内容以翻译荷文,法文消息为主,类似于以前的新闻书。马利特在创刊号上声明:“该报创刊之目的,在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登载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有正确判断。”马利特还是英国报人中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的人。他说:“报纸的义务在于将事实叙述出来,结论应由读者来作。”
《每日新闻》出版后曾停刊一段时间,后由巴克利将起复刊。他继续报道事实、不加评论的传统,又对版面内容作了重大改进。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新闻占一页半,内容仍译自荷、法文报纸,另半页登分类广告和车船消息。后扩版4至6页。1735年政府为缩减津贴费将其与《自由英国人》、《伦敦新闻》合并,易名《每日公报》。后成为保守党的报纸,所以它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党日报。


《评论》杂志
丹尼尔.笛福与《评论》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1703年,他因发表反对托利党迫害非国教徒的文章被逮捕。笛福狱中筹划创办一份评论杂志的愿望在1704年2月19日变成现实,名为《法国每周评论》。每期8版,最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二刊,第二年改为周三刊,同时将名字简缩为《评论》。每期都登有政治、商业和社会问题的文章,还常有副刊,一直出版到1713年停刊。杂志上的文章几乎出自他一人之手,他的论题大都是公众关心的政治问题。笛福一生编辑或为之撰过稿的报刊大约有25家,如《爱丁堡新闻》、《苏格兰邮递者报》、《政治新闻》、《米氏新闻周刊》、《每日邮报》、《白厅晚邮报》等25家报刊。他力主选择大众关心的话题,写作趣味化、通俗化。他曾说过: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对500个不同职业的人说话,而使每个人都能听懂。1713年以后的14年里,笛福因诬蔑宫廷罪和诽谤罪先后四次被捕,常常是坐牢、罚款、戴枷示众。他甚至遭到当局的警告:如继续再犯,将予以吊死、分尸惩处。因从事政治活动的经验,他不得不经常改变立场,周旋于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1719年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每日邮报》上发表,从此开了报纸连载小说的先河。


独立报业的典范—《泰晤士报》
初创时期(1785年—1803年)
《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该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同年三月,该报改称《每日环示纪录报》,1788年又简称为《泰晤士报》。
创办人是印刷商约翰.沃尔特(沃尔特第一,1739-1812),原为伦敦煤炭大王和劳埃德轮船保险公司的股东之一。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因经营业务不善,惨遭破产。他偶遇当时新式排版机的发明人亨利.约翰逊,承购了他的发明专利,开设了一家新式印刷公司,为打开销路沃尔特第一在1785年创办了这份旨在为新式排字机做广告的《泰晤士报》。因为他认为报纸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因此尽量公正、详实地报道国会辩论、各国动态、商业行情等消息。由于采用了新式印刷机,该报售价二便士半,比其他报纸便宜半便士。沃尔特第一希望用广告收入补贴发行损失,并实现经济独立。但他还是经常接受政府每年300镑的津贴,不过仍直言不讳地抨击国王和大臣们。详尽报道国会辩论实况,法国革命进程,发行欧洲大陆大事记等举动使该报几年后便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
黄金时代(1803年—1874年)
1803年,约翰.沃尔特(沃尔特第二,1776-1847)主持该报工作。从此至19世纪中叶,《泰晤士报》进入了它的所谓“黄金时代”。沃尔特第二一方面奉行自由、公正的独立政策,一方面重用优秀报业人才。他1807年,沃尔特第二派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驻外记者—亨利.克雷布.鲁滨逊,把他派驻到汉堡附近的阿尔托纳城。鲁滨逊在阿尔托纳城阅读各种欧洲报刊,联系各地通讯员,不断采集新闻,及时邮寄回国。就这样《泰晤士报》开始向国人提供大量的国外最新消息,逐步走向了独立供应海外新闻信息的道路。先后任命了两位得力的主编马斯.巴恩斯和约翰.得莱恩。巴恩斯任职期间,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通讯员和记者网,以便搜集各阶层的意见。他撰写的社论,既能指导舆论,又能反映人民心声。德莱恩主持笔政期间,虽很少撰写社论,但他以建议、讨论、修改的方式指导社论方向。此外他还经常活动于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之间,以探听政治机密,获悉政治动向。就对政治的影响力来讲,德莱恩时期的《泰晤士报》更加独立无畏。该报1815年时销量为5000份,一份售价七便士,1850年销量猛增至五万份,超过伦敦所有早报之和,售价降为五便士。克里米亚战争中,战地记者W.H.拉塞尔的通讯引人入胜,发行量升至六万份,该报抨击政府的疏漏,并募集基金救助伤员。最后导致内阁垮台,远征军总司令被撤职。作为英国最大、最有权威的大报,它的社论不仅在国内,有时还能引起欧洲小国的阁潮。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前夕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说:“伦敦《泰晤士报》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张报纸。事实上,据我所知,除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了。英国前首相迪斯雷利曾这样评价该报的影响:“英国在各国首都有两名大使,一名是英国女皇派遣的,另一名是《泰晤士报》派遣的驻外首席记者。”
日趋衰落的《泰晤士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沃尔特第三去世后,随着英国报纸“印花税”法的废除,英国报纸的报价普遍降低,以《每日电讯报》的崛起为标志,迅速产生一大批廉价报纸,1855年以后,廉价报纸的兴起使该报大受影响,虽然它竭力维持权威地位,但销量已不能和大众报纸相比了。在默多克时期,《泰晤士报》又有了新的转机和变化,默多克是位以“黄色新闻”而起家的报业大亨,他在英国伦敦的《太阳报》以“三S”作为办报方针和宗旨(丑闻、性、体育),报纸低级庸俗,发行量却很大。他在对印刷工会的斗争中,强行推广新技术,他用精密的电子计算机代替了新式的印刷机,用激光照排技术代替了手工设计排版方式。在这场劳资斗争中,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泰晤士报》的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使得它能继续以一家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级报纸生存下来。                         《太阳报》《太阳报》的前身为《每日先驱报》,1996年由默多克买下,并改名为《太阳报》。 《太阳报》为英国当代通俗报的典型。它面向下层社会读者,以刺激揭丑性新闻为卖点,利用特大醒目标题制造视觉冲击效果,并最先每天在第三版推出单幅裸体女模特彩色照片。 案例1:英格兰国家队历史上最年轻的队长,神奇小子欧文近日被英国太阳报爆出自出道以来的首次丑闻,太阳报的记者在一次赛马会上偷拍到了矮小的欧文的身边出现了一名巨型的神秘朋友。而记者洗出照片之后惊奇的发现,这名欧文的巨型朋友竟然是一名已经被宣判有罪的毒贩子。案例2:据英国《太阳报》报道,温网女单新贵莎拉波娃生命中有一位举足轻重的神秘男人,不过,那人不是莎拉波娃的男朋友,而是一位有着幸福家庭的百万富翁。另外,在WTA公布的最新一期选手排名中,莎娃排在第八位。赢得大满贯后喜气洋洋的莎拉波娃笑着表示:“这个世界上我还有一个人需要感激,是他鼓励我最终赢得了温网的大满贯,不过,我不能告诉你们那个人的姓名。”如今,英国《太阳报》的记者终于还是挖掘出了这个神秘人物,原来,这个人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名叫马克费希尔,是一位拥有家产3亿英镑的投资商人,在莎拉波娃创业的初期,他给了莎拉波娃很多经济上的援助。据知情人说:“在莎拉波娃眼中,马克费希尔就像是一位慈爱而有趣的父亲,他和莎拉波娃之间没有任何不正当的关系。”《太阳报》英国当代通俗报的典型。目前发行量约400万份,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日报。该报1996年由默多克买下的《每日先驱报》改造而成。它面向下层社会读者,以刺激性揭丑新闻为卖点,利用特大醒目标题制造视觉冲击效果,并最先在第三版推出单幅裸体女模特彩色照片,推动销数直线上升。 《经济学家》《经济学家》1843年创办于伦敦。最初以商人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一周国际商情和金融、科学和工艺情况。后来该刊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约请各国部长、金融界、公商界知名人士和著名经济学家为该刊撰搞。现以成为一家内容广泛的国际性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政治、经济的评论和报道,反映垄断资本集团的医院,和英国金融界保持密切联系。 《经济学家》多报道世界上引人注目的事件。稿件编辑严谨,图文并茂,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图表让人一目了然。文章均不署名。注重事实,引用数字可靠,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较有参考价值。该刊使用的语言较为深奥。 案例:美元跌势看来刹不住了美元持续走软前一阵美国大选结果尚未出来前的不确定性,以及美联储官员对此的众说纷纭,似乎触发了美元最近的下滑。今年10月,美元兑欧元下跌2.6%,美元兑日元下跌3.8%。以美联储的贸易加权美元指数衡量,自布什上任以来,美元下跌了21%。布什在任四年间,美元兑欧元的汇率累计下跌了49%,美元的颓势有增无减。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罗伯特认为,当涌入美国的资金干涸时,将会出现一场极具破坏性的危机,导致利率快速上升和美元快速贬值。政策制定者通常认为,汇率是市场决定的。然而若事实果真如此,美元应该更为疲软。自2001年以来,美元兑欧元汇率已下跌30%,但是它的贸易加权指数却下跌较少,原因是亚洲央行进行了强有力的干涉。  因亚洲货币采取对美元紧缩的政策,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仍持续膨胀。根据最新数据,美国预算赤字约4270亿美元,占GDP的3.7%;今年第二季度经常账户赤字再创新高,达1662亿美元,占GDP的6%,相当于全球享有经常账户盈余国家总盈余的70%。目前美元兑欧元汇率已经低于对其真实价值的一般估计,但是如果赤字减少,它势必要继续下降。瑞银集团的经济学家预测,为了平稳美国外债对其GDP的比例,贸易加权美元价格须再降低20%至30%。尽管这显得不可思议,却意味着美元兑欧元汇率可能会成为1.70美元。  布雷登体系复苏?  现今的美国双赤字让人想起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困境,之后在克林顿政府巩固财政的努力下,缩小了此一缺口,但缺口犹在,因为美国民间储蓄减弱了。近四年来,美国实行减税、军事支出扩张并举下,政府赤字快速扩大,民间储蓄未见起色,结果对外大举借贷,经常账户赤字节节攀升。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双赤字短期内看不到舒解的迹象,紧张的地缘政治风险、恐怖攻击阴影带来的安全支出、高龄化下的社会福利负担、油价居高不下的能源成本,及维持成长的扩张政策等,正让美国双赤字与“总体平衡”这个理想背道而驰。  然而却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至少还能在未来十年继续维持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同时美元不再大幅下跌,因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会支撑其价格。德国银行有关专家在一系列报告中指出,目前的情形很像是二战后的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复苏了。  他们认为,亚洲各国纷纷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选择大量外汇储备支持下的较低汇率。此举是想要通过保持出口货物的低廉价格,来维持较快增长速度,并以此获得大量美元。相应地,他们通过购买美国长期国库券、降低利率来维持开销,同时能够保证美国消费者持续购买亚洲商品。  从2001年以来,亚洲官方的美元储备已经增长了1.2万亿美元,等于同时期美国财政赤字总和的三分之二。亚洲央行对货币流通进行的干预,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美国至今仍能负担赤字而没有出现更高的美国公债发行量或是规模更大的美元下跌。  今非昔比  然而,关于“赤字在未来十年仍然可以支撑”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瑞银集团经济学家乔治.马格纳斯所作的一份报告认为,将目前情况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的想法是肤浅的。两者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经常账户盈余状态下,并且是第一大债权人;而今天,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人,这种情况有可能破坏美元作为本位货币的地位。  第二,将亚洲国家习惯性定义为“盯住者”是错误的。1998年之前的25年里,除了日元以外的亚洲货币兑美元的汇率都是下跌的,同一时期这些国家经常账户都是赤字,没有盈余。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重建美元储备,这些国家在1998年重又采取更为紧密的盯住汇率,并出现了经常项目下的盈余。他们认为,将货币和美元挂钩也许可以暂缓危机循环出现。  第三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像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之时,现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已放开资本控制或是有所松动。这就要求央行控制储蓄的增长,以防出现更快的信贷增长。而过多信贷增长会增加通货膨胀,引发过度投资,这种情形在中国特别突出。当这些亚洲国家维持与美元挂钩的通胀成本加剧时,他们当然将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  最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把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而今天亚洲国家完全可以选择欧元,以使其储备货币多样化。  危机正在袭来  马格纳斯先生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复活只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会在1到2年里破灭。即使它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对整个世界也是危险的,因为它将促使中国和美国继续施行不计后果的政策。信贷规模过大正引起中国经济过热。同时,通过购买美国长期国库券,亚洲央行其实补贴了美国的借贷成本,鼓励更多消费者加大消费,从而让经常账户赤字数额更大。  直到最近,有人认为美国仍然可以继续维持其经常账户赤字,因为外国投资者正热衷于收购美国有价值的资产,利用更快的生产力增长速度来带来更高的利润。但是私人在国内投资已经逐渐消沉,使美国渐渐依赖外国央行。但外国央行的储蓄存款已不再像上个世纪90年代那样被用来投资以获得收益,而是用于消费和政府举债。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主要反映了国内储蓄的虚弱,所以那些美元自大狂们认为,美元贬值对于遏制赤字既不必要也不充分。但是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估计,美元稍一走软就会引发公债利息上涨,因为外国债权人会针对货币流通风险要求额外的索赔。那样将减缓消费者消费,推进储蓄并降低赤字。  1985年之后的三年里,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跌了50%,通货膨胀和公债利息上升,股市也在1987年大跌。现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几乎是当时的两倍,因此金融界人士得出结论:美元的彻底下跌和其他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回可能更猛烈。看来狼不仅来了,而且已经开始舔舐嘴唇“准备”下口了。                      《闲谈者》&斯梯尔l      《闲谈者》创办背景:18世纪是英国期刊大发展时期,其中除了为政治和商业服务者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发挥了启蒙和教育作用。18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3种影响较大的随笔期刊。1709年,爱尔兰作家理查德.斯梯尔和英国诗人约瑟夫.艾迪生仿效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评论》(1704—1713)杂志风格,先后创办《闲谈者》(1709—1711),《旁观者》(1711—1712,1714),前者主要刊登有关家庭和修养方面的高雅小品文,“寓妙语于说教,寓说教于妙语”,销路很好。《旁观者》的期刊发行量达2万份。随后,随笔期刊涌起热潮。英国有《女闲谈者》(1709—1710)和《女旁观者》(1744—1746),法国有《法国旁观者》(1722—1733),瑞士有《瑞士旁观者》等。俄国第一个私人出版的杂志是《工蜂》(1759),登载小品文及从英国《旁观者》杂志翻译的文章。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模仿英国《旁观者》创办她的期刊《杂录》(1769—1770)。 l      《闲谈者》发展过程 和 特色:《闲谈者》于1709年4月创刊,每周三期,共出了271期。开始设想分5类题材:娱乐性的、有关诗歌的、学术性的、国内外新闻、杂感,后杂感逐渐占了优势。内容谈修养、礼貌、家庭生活、尊重妇女,着意刻画一个理想绅士的形象,不谈政治。在塑造人物方面已接近小说作者的教育启蒙目的十分明显,提倡适度、合理、节制和高尚趣味的社会道德标准,这是当时整个社会改造道德风尚潮流的一部分。《闲谈者》(The Tatler):伦敦的一种期刊,每周出三期,目的是向社会报道上层社会人物的风流潇洒之举、义侠行为、欢快的娱乐活动;后来开始探讨社会风尚,提出了理想的社会准则和关于完美无缺的绅士、淑女的概念及高尚趣味的标准。该刊还登载大量有道德教训的轶闻故事。该刊由随笔作家R.斯梯尔爵士于1709年至1711年在伦敦主持。 l      斯梯尔 生平斯梯尔,R.Richard Steele (1672~1729英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青年时与艾迪生同年入一个中学,同在牛津大学求学,又同办单张小品期刊《闲谈者》与《旁观者》,文学史上往往二人并提。斯梯尔浮沉官场,晚年因避债而离开伦敦。艾迪生则善于处世,历任大官。但是作为期刊小品的创始者,斯梯尔是艾迪生的先导。他在《闲谈者》上发表的作品四倍于艾迪生。他于《旁观者》第 2期(1711年3月2日)发表的一篇不到 3,000字的短文,介绍“旁观俱乐部”各个成员,写
出了 6个又有个性又有社会共性的人物(乡绅,见习律体弱多病的教士)。他的小品文活泼多姿,不同于艾迪生的纯朴隽永。他写小品短论,人物特写,掌故轶事,通讯报道,均能引人入胜,但没有象艾迪生那样刻画出完整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如罗杰.德.柯夫雷那样的人物和写出那样有见地的文学评论。斯梯尔具有现代办报人的眼光,看出写这样一些人物的生活情趣,能投合中产阶级读者的口味,再加上故事逸闻,都市商情,“万千世界,乃我主题”,避开政治,成功地办出了两张小报。斯梯尔于1715年封为勋爵。曾写剧本多种,有的是模仿古罗马喜剧家泰伦提乌斯和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高乃依的作品。
  斯梯尔写的剧本有伤感喜剧《葬礼》(1701)、《说谎的情人》(1703)、《温柔的丈夫》(1705)和《自觉的情人》(1722)等。最后一个剧本非常成功,对18世纪欧洲喜剧有很大的影响。
                  
    18世纪初期最著名的两个办期刊的散文家是艾迪生和斯梯尔。两人在中学和大学都是同学。斯梯尔于1707年主编《伦敦公报》,改每周一期为两期;1709至1711年又主编《闲谈者》,艾迪生和其他作家也为之撰稿;1711至1712年他们两人合编《旁观者》;1713年斯梯尔又主编《保卫者》,也收艾迪生的文章。接着斯梯尔又办了《英国人》和《情人》。1714年艾迪生恢复了《旁观者》,1715年他创办了每周两期的辉格党政治刊物《地产保有者》。1718年以后,两人因政见不合而分手,斯梯尔又办了几份期刊,最后办了《剧场》(1718~1720)。他们两人所办的期刊中以《旁观者》和《闲谈者》最为脍炙
人口。 l      斯梯尔 对新闻方面的贡献德国最早的文学期刊出现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在英国人艾迪生和斯梯尔创办的《闲谈者》、《旁观者》等刊物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各种“道德周刊”,据统计18世纪有500多种。其中早期著名的有《理性的人》(1713~1714)、《画家论坛》(1721~1723)、《爱国者》(1724~1726)、《爱说闲话的理性的女人》(1725~1726)、《老实人》(1727~1729)等。这些刊物的宗旨都是劝善戒恶,宣传理性主义思想,进行道德教育。内容大多谈日常生活,偶尔也谈文学问题。它们的创办人,如布罗克斯、博德默、布赖丁格和戈特舍德等,都是早期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因而“道德周刊”可看作启蒙运动的刊物。                                                                  吴小琴  十八世纪是外国期刊出版业成长发展的时期,主要期刊出版活动仍然集中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一些面向广大公众的期刊开始出现。十八世纪中後期欧洲的中产阶级启蒙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唯物论、理性与人道主义观点,以及「人人生而平等」、「一切权力属於人民」的民主思想。由於接受新思想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构成了众多的希望了解和阅读各种新闻与知识的读者群。政治变革、生产革新、科学发现、文艺创作、思想解放产生著大量富有吸引力的消息与资讯。越来越多的人对及时了解这种消息与资讯,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欲望。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作品的定期出版物在欧洲纷纷问世。尽管专制统治的政府当局试图通过审查制度和其他法令予以阻止,代表历史潮流与人民意志的期刊仍然不断出现。

例如1731年英国印刷商爱德华.凯夫创办《绅士杂志》月刊(1731-1914)。他是第一个用magazine一词作为刊名的人。最初这份月刊主要刊登从各种报刊上选录的小品文和各类文章。由於选材多样,文字通俗,受到广大公众欢迎,发行量较大。1762年约翰.威克斯创办期刊《北不列颠人》。他在创刊号中提出「批评政府是每个记者神圣天职」的观点。他因撰文批评乔治三世而被捕入狱。获释後他联合其他被捕者控告政府逮捕为非法。首席法官判决政府赔偿十万镑,并宣布总逮捕法为非法


在距美国2000年总统选举投票日只剩下最后一周。此前,美国总统克林顿鲜少露面,一直刻意保持低调,昨天他却走上了前台,因为他被一家杂志给骗了。

  不久前,美国的《绅士》杂志找到克林顿,希望对他进行采访。克林顿经反复考虑后接受了采访,但他提出采访内容一定要在11月7日美总统大选投票日之后公开。克林顿十分清楚,采访的内容肯定会涉及他和莱温斯基的事,他不希望这件事在投票前再次被炒而影响了戈尔的前程。这家杂志的负责人当时满口答应,甚至还发了毒誓。

  由于行将下台,克林顿讲话时也不再有更多的顾虑,在谈到弹劾一事时,克林顿很气愤地表示,弹劾包含了很多的政治斗争因素,因此彻头彻尾都是错误的。克林顿显然对当时那些想把他搞下台的共和党政客们耿耿于怀,他认为他们应该对这一不负责任的做法向美国民众道歉。在采访结束前,克林顿再次叮嘱采访内容一定要在大选之后发表。

  然而,就在昨天,这家杂志在网页上突然提前公布了这次采访的内容,更让克林顿生气的是,偏偏把克林顿有关弹劾的观点作为报道的重点。对此,克林顿不得不出面为他的说法进行辩护,他还特别指出,《绅士》杂志欺骗了他。

文豪约翰逊于1738至1744年曾为《绅士杂
志》(1731年创办,1914年停刊)撰稿并编写议会报道;
他自己办过《漫步者》(1750~1752),每周两期,共出
208期,也有他人投稿,如小说家理查逊,所发表的文章
也是以道德启蒙为目的。

绅士杂志1.创办背景:1731年,由爱德华.凯夫创办《绅士杂志》,2.发展过程:该刊起初以摘录国内,国外新闻和文艺小品为主。五年后大胆突破政府限禁,报道国会新闻。1738年国会重申不准报道国会新闻的禁令。但凯夫买通议院看门人溜进去旁听,将国会议题,议员姓名,所持立场,讨论要点一一记下,回到报社写成独家的国会新闻报道。1740年11月到1743年2月所有国会消息都是由大文豪约翰逊博士写的。3.特色:是英国第一份以杂志做刊名的刊物,也是第一份综合性月刊,是以刊登国会消息出名的。该刊以“合众为一”为信条,每月选登各类图书和小册子上的优秀文章和鲍伊尔一样,开夫报道国会新闻也很讲究策略。首先,在报道国会新闻时,略称人名,只写问题的重点;其次是延缓报道时间,当时议会都在1月召开,而议会新闻通常在7月份发表,以减轻事件的尖锐程度;其三是用寓言式表现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由於选材多样,文字通俗,受到广大公众欢迎,发行量较大。是英国杂志史上发行最久,最负盛名的权威月刊。4.典型案例:开夫模仿当时博得好评的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仿照该书所写的小人国的议会来处理国会新闻。议会怕被报界讥笑闻一直到1752年。凯夫1.生平:生于1709年,死于1784年2.对新闻的贡献:创办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月刊<绅士杂志>首次在刊名中使用Magazine(杂志)一词,题材广泛,小品、诗歌、论文等体裁多样.他认为帮助人民知道当局所作所为是报人的天职.3.一生典型事迹: 买通议院看门人溜进去旁听,第一时间发布独家国会新闻.,不敢提出抗议。开夫就用这种方式写作国会新日本成常任理事国日本本成常任理事国新闻

                        塞缪尔 亚当斯 (Samual Adams, 1722-1803)
美国独立运动中杰出的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1722年出生于波士顿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家庭,毕业于哈佛学院。1748年任波士顿感个激进派政治俱乐部所办的《独立广告报》编辑,经常抨击英国政府横征暴敛的政策。第二年,该报停刊,他就给《波士顿公报与乡村新闻》撰稿,宣传抗英主张。
亚当斯不仅是报刊宣传家,还革命的组织者。在反印花税的高潮中,他将聚集在《波士顿公报》营业所附近的激进分子组织起来,成立了“自由之子社”,并在各地设立分社,建立了“自由之子社”宣传网,集中了一批活跃的报人和印刷商,如《马萨诸塞侦察报》的区赛亚托马斯,《纽约新闻报》的约翰 霍尔特,《南卡洛来纳公报》的彼得 蒂莫西等等,为革命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英国政府被迫取消印花税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其他征税法令,1768年英国政府又向北美殖民地增派军队加强统治,使殖民地人民与英军矛盾更加激化。亚当斯开展了揭露英军暴行的宣传活动,鼓舞人民抵制英货,勇敢地与英国政府斗争。1773年殖民地人民抵制英国廉价茶叶,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亚当斯预感到武装革命即将来临,1722年成立了一个“通讯委员会”,以便在马萨诸塞州各地互通情况,传布消息。其他各州也仿效他们纷纷成立通讯委员会,并联结成网。殖民地的各种动态消息都在这里汇集,经加工整理后提供给革命报刊。通讯委员会既是一个类似通讯社的信息传布机构,又是一个革命组织。1775年4月,列克星敦民兵就是得到通讯委员会会成员的报告后,打响当当独立战争第一枪的。
1744年以后,亚当斯一直担任马萨诸塞州大陆会议代表,独立战争后,长期担任该州的副州长,州长。
于海涛


托马斯 潘恩 (Thomas Paine,1737-1809)
潘恩1737年1月29日出生于英国一个贫困的手工业工人家庭,13岁便辍学,青少年时的坎坷生活使他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1772年他以“Pain"(“痛苦”之意)为笔名,写了反映英国税吏的小册子《税咧事件》。1774年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编辑,1775年发表《在美洲的非洲人妈隶问题》疑问,以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罪恶的妈隶制度,为他在新大陆初步赢得了声誉。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后,不少人对北美殖民地究竟能否独立,应不应脱离英国,缺乏信心。亲英的托利党人更是继续鼓吹效忠英王。在这关键时刻,潘恩于1776年1月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发表了《常识》的政论小册子,以通俗,充满激情的语言,呼吁北美殖民地人民立即拿起武器,进行争取自由的战争,指出争取独立是个常识问题,并大声疾呼:"所有正确的,合理的事情都在为分离做辩护",继续从属于英国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篇战斗的檄文一问世,不到三个月就印行了12万册,殖民地爱国报纸差不多都转载了.北美300万人民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读了,产生了极大影响.它鼓舞了人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华盛顿说,《常识》使包括他在内的人的心理起了"巨大的变化".《常识》还为当年7月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铺平道路.
1776年8月潘恩应征入伍,在紧张的军旅生涯中,他又写下了一系列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当华盛顿败走长岛时,潘恩完成了《危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该文发表于1776年12月27日约翰 邓拉普的《宾夕法尼亚使报》,随后各个殖民地爱国报纸迅速转载.他以充满激情的语言,鼓舞军队的士气.大陆军中冻得浑身麻木,萎靡不振的士兵,读了后大为振奋.《危机》的"这此话被世代传诵.在那凄风苦雨的二次大战的日子里,被蹂躏的各国人发听不到任何胜利的消息,以为自己的希望渺茫,但是当他们从收音机里秘密收听到从太空中传来的这些写于1776年12月19日的文章时,他们心中便于工作燃起希望的火花".整个战争期间每当关键时刻,潘恩就拿起笔写《危机》续篇,一共发表了13篇,有的抨击英国派来的议和使者,有的揭露保皇派的反革命阴谋活动,有的在危险急关头激励士气.华盛顿亲身体验到了潘恩政论的巨大威力,在当时纸张缺乏的情况下,曾下令收集破旧军毯供造纸之用,以保证潘恩文章的发表.士兵们受到鼓舞,连续找了几个胜仗,扭转了战局.
战争结束后,1787年潘恩回到欧洲,往来于英法之间.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了《人权论》,引起轰动.次年又发表《人权论》续篇.1794年写了《理性的时代》第一部,1796年出版第二部,他正式宣布自己是自然神论者,尖锐批判神学,特别大胆地批评了基督教,美化了资本主义制度.1802年潘恩返回美国,因反对私有制,宣传墙角神论,遭到当局冷遇,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余生.1809年6月8日病逝于纽约.


艾塞亚 托马斯 (Isaiah Thomas,1749-1831)
自幼丧父的托马斯为了帮助母亲,六岁起就当了印刷学徒。作为小学徒他长年累月工作于铅字盘边,在排版过程中草药学会了拼写单词,在校对清样式过程中扩大了知识破面。1766年17岁的托马斯因在反印花税斗争中公开传播革命观点,被老黄牛板解雇。1770年他与人合办《马萨诸塞侦探报》,不久独自欺经营。起初该报倾向辉格党,很快托马斯就改变立场站到了激进分子一边。他参加了“自由之子社”和“通迅委员会”,在报上公开宣传独立,并领导开展了地下活动。正是他领导下的人们点亮了老北方教导堂尖上的信号灯,向民兵发出警告,预告了英军对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袭击。次日托马斯亲耳听到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写下了详细水长流,传神的报道,大声疾呼美国人民“永远不要忘记列克星敦之战”,永远不要忘记英国军队的“血腥屠杀和抢劫”,永远铭记“先烈们高尚的大无畏行为”,用来“鼓舞我们打败可憎的专制暴君”。
战争胜利后,托马斯主要从事出版事业,拥有规模较大的印刷所,出版了四百多种关于法律,医药,农业和科学的书籍。1802年退休后,撰写了两卷本的《美国印刷业史》(1810年出版),并创建了“美国文物家用协会”。                                        引用地址  http://www.xici.net/b369204/d27379355.htm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sonialau.bokee.com/viewdiary.1254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