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法宝专家 txt下载:名词解释:什么是佛法中常提到的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9:32

名词解释:什么是佛法中常提到的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

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blog/item/91bb6c8963cae299a6c27266.html

作者:隋代智顗大师:

隋代智顗大师判五时八教,其中化法四教即包括三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其中圆教之‘圆’即不偏而圆满之意。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载,若就教理义门之大小而言,则通、别二教为‘小中大’,圆教为‘大中大’;若就教相之偏圆而言,则藏、通、别三教为‘偏中圆’,圆教为‘圆中圆’;若就教义之圆满究竟与否而言,则通、别二教为‘半中满’,圆教为‘满中满’;若就权实而言,则别教为‘权中实’,圆教为‘实中实’;若就顿渐而言,则别教为‘渐中顿’,圆教为‘顿中顿’;若就谛理之真俗而言,藏、通、别三教为‘俗中真’,圆教为‘真中真’;若就义法之了义与否而言,藏、通二教为‘不了义’,别教为‘不了中了’,圆教为‘了中了’;若就经典之判释而言,于华严、方等、般若之说法中,虽亦皆说圆教,但均属未开显之圆,而非纯粹之圆教,仅有法华经方属纯圆。

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真常心)为中心说明一切法之根源,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此则依天台宗亦仍为别教,依华严宗则为终教,吾重新名之曰‘终别教’,即别教之最后阶段也。如果以终别教为支点,相应《华严经》之圆融无碍,圆满无尽,就毗卢遮那佛法身而说《华严》圆教,视法界缘起为‘唯一真心回转’,此则是华严宗之‘别教一乘圆教’,依天台,仍属别教也。天台说别教甚宽。始别教、终别教、《华严》圆教,皆属别教。别者专就菩萨不共小乘而又非圆教之谓也。此别教菩萨证果成法身。就此佛法身而说圆融无碍、圆满无尽之圆教即是别教之圆教。此示非真正的圆教。盖一则‘取径纡回,所因处拙’;一则‘不开权,不发迹,不畅佛之本怀’,光就佛法身而分析地说圆融无碍圆满无尽,此则不能决定圆教之所以为圆教也。若依华严宗说,终教是大乘之最后阶段,尚非圆教。圆教唯在毗卢遮那佛法身处之圆融无碍与圆满无尽。如此之圆教而说为‘别教一乘圆教’者,此中之‘别教’是专就佛法身说,不共菩萨,与天台所说之‘别教’意指不同,然其义实相通也。如果华严宗说自家之圆教为‘别教一乘圆教’,则天台宗视之为别教(天台义的别教)底圆教,非真正的圆教,非圆教之圆教,亦无误也,华严家亦默认而无辞以对也。(中略)

化法四教:

   □三藏教:即小乘教。佛陀为三乘人说《阿含经》,主要宣说生灭四谛,破斥外道,以明“但空”之理(仅知空的一面,而不知同时有不空的一面),并由析空观而入无余涅槃之教。所教化的对象乃“正化声闻、缘觉乘,旁化菩萨乘”。

   □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通学的大乘初教: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成立,故为如幻的空假,观当体即空(“体空观”之教)。“通”有二义:一、通入义:此教中的钝根菩萨与二乘人仅能理解较浅的《般若经》空理,所以通入藏教;利根菩萨则能领悟较为深奥的中道妙理,最后能通入别教或圆教。二、共通义:通教为三乘共通,了知“色即是空”的真义,故名“共通”之教。通教的经典包括小乘的四阿含、《六足论》和大乘的方等。

   □别教:不共二乘而独为菩萨说,于此有别于其他三教;又由差别面观察诸法,故称“别教”。次第观空、假、中三谛而悟中道之理,其中道系观“空”、“假”之外另有独立之“中”,故称“但中”。别教的经典如《华严经》。

   □圆教:是大乘教中的“实大乘”,对最上利根菩萨丝毫不假方便权说,直接宣说内证究竟真实义的教法。如《法华经》、《涅槃经》就是圆教的教义,代表圆满的完成,且不属于顿、渐、秘密、不定的根器。此教说明法界万有,当下就是诸法实相,当下即能显现全体真如中道(生死即涅槃);观空、假、中三谛之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故此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圆教菩萨以一心观空、假、中三观,故此三观称为“一心三观”,此为天台宗独特的观法。

  □智者大师一生著书一百四十余卷,最重要的“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

  □即:《法华文句》,系对《法华经》经文作逐句的注释。《法华玄义》详释“妙法莲华经”的经题,并说明《法华经》幽玄的义趣。《摩诃止观》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系最圆熟的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智顗独特的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

  □收录天台智顗的遗文及碑文等,系了解天台智顗一生行业最完整的资料。以智顗住天台山国清寺,故有此名。

  □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发展天台教义。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天宝、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居于天台国清寺。

  □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战乱后,天台典籍章疏大多散逸。北宋太祖建隆年间,义寂劝江浙吴越王遣使者至高丽求请天台典籍,高丽王遂命谛观携天台论疏诸部来华。至天台山螺溪传教院礼谒当代天台宗大师义寂,一语倾心,遂礼之为师,于螺溪居止十年而入寂。所著《天台四教仪》,系天台学的入门书。

  □是一种具有归纳、组织的科判方式,其内容为:□释名:解释一经的题目。□辨体:辨别一经所诠的体性,如《法华经》以“中道实相”为全经所诠的妙体。 □明宗:阐明一宗的旨趣、目的。□论用:论说一经的功用。□判教:判立一经的教相,以定其次第。

  □谓天台宗立的“圆教”菩萨六行位,即指理体不二,但于修证上,从凡夫到佛有六种层次。此六即佛位,是显修证法门的深浅,明修行的次第。内容如下:

   □理即:就理论上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皆即是佛。然而理虽“即是”,日用却不知此心具三谛妙理。

   □名字即: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卷,听闻三谛圆融妙理,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而开始修行,故称名字即佛。

   □观行即:既知名字,进而依教修行,达于心观明了,理慧相应,观行相即,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故称观行即佛。此位分为: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深浅次第。

   □相似即:于前述“观行即”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之惑,制伏无明,登初住位。此等人虽未能真证其理,但于理仿佛,有如真证,如将至火,先觉暖气,故称相似即佛。此位分为十信位。

   □分证即:观慧倍增,初破一分无明惑,证入中道实相,见佛性理。从此以后,断一分无明,即证一分法身。其后分破四十一品无明,入于萨婆若一切智海。

   □究竟即:断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觉智”而成就佛果。

  □天台宗所立三种止观之一。为由浅入深的观法,乃先持守五戒,修十善,次修禅定、无漏、慈悲等,乃至进而观实相的真理。

  □天台宗所立三种止观之一。既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而系任修一法,由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悟而证实相,得无生忍。智顗依之说《六妙门》一卷。

  □为《摩诃止观》所教示的法门,天台宗“观心”必修。将众多的“止观行”依其实行方式而分为四类,藉此四法,即可正观实相,住于三昧。

   □常坐三昧:又作一行三昧。依据《文殊说般若经》而修持,以九十天为一期,专心一意坐禅,系缘法界,观一切法皆是佛法,并专心称念一佛名号,令心意集中一处,观照真如法性。于一期中精勤不懈,念念无间,破除业障,显发实相之理。因仅修常坐一行,故又称一行三昧。

   □常行三昧:依据《般舟三昧经》所修的三昧,又称“般舟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于道场内,身常旋行绕佛,无有间休(倦则立息,不可坐、卧),口常唱念阿弥陀佛,心忆观想阿弥陀佛,步步声声念念唯有阿弥陀佛,精勤不懈。若三昧成就,能于定中见十方诸佛显现于前,故又称“佛立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依据《方等陀罗尼经》、《法华经》所修的三昧,前者称“方等三昧”,后者称“法华三昧”。“方等三昧”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于道场内诵持陀罗尼咒,旋行一百二十匝,一旋一咒,疾徐适中,旋咒已,端坐思惟,观实相之理,观毕复起旋咒,如此反覆行之。“法华三昧”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修行的方法包括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请佛、礼佛、六根忏悔、绕旋、诵经、坐禅、证相等。

   □非行非坐三昧:指上述三种以外的一切三昧,亦即不局限于身体行仪上的行、立、坐、卧,而含摄一切事物。《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名之为“随自意三昧”。即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不拘期限,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前三种均为实相的理观,仅有非行、非坐三昧,共通于“事”、 “理”二观,故为四种三昧中最重要者。

  □是天台宗修持止观法门的“前方便”,藉以开发善根,易得正定。概分为五类:

   □具备五缘:衣食具足、持戒清戒、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这是修习止观的基本条件。

   □外诃五欲:消除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摒除外尘的干扰。

   □内弃五盖:弃除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虑等五盖,使内心不起障碍。

   □调和五事:调和身心,使之不饥不饱、不节不恣、不宽不急、不涩不滑、不沈不浮等。

   □勤行五法:精进不懈,进行五法:乐欲(乐观)、积极、正念、巧慧、一心。

  □乃天台宗修圆顿止观于预备条件二十五方便修毕后,为正观对象之轨范的十种观法。用此十法,由因至果,故谓十法成乘观,略称十乘观法。十法之中,观不思议境为观法之本体之正观,上根者依此即足;若尚未成功或中根者,进而修第二至第七的观法;至于下根者,则更修第八以下的观法,亦即须修备十种观法。十种观法即:

   □观不思议境,即观凡夫于日常所起一念心中,具备人生所有一切,三谛相互一体化,为不思议的妙境。

   □发真正菩提心,又称起慈悲心。修行者依初观未成功时,改发圆教无作的菩提心,为求菩提救度众生,立四弘誓愿。

   □善巧安心止观,又称巧安止观。善巧用止观,使心安住于真实的本性。

   □破法遍,即破除遍于一切诸法有所执着的心。

   □识通塞,于能破之观知通塞,识别情智的得失。

   □道品调适,又称修道品。即一一检讨三十七道品,而修其中适合行者的能力者。

   □对治助开,又称助道对治。修卑近、具体的善法,以为去除障碍的帮助。即开辟三解脱门,以对治障碍。

   □知次位,虽居凡位,然不起已登圣位的慢心,了知自己修行的阶段。即自善分别识知修证的分齐。

   □能安忍,对于内外的障碍,心不动摇能安忍,成就道事。

   □无法爱,又称离法爱。即去除对非真菩提的执着,而进入真正的菩提位。

引自:佛学字典
转自: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80333

(阳光师姐的清净之疆 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