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暗香独奏:什么是佛法中常说的五蕴?众生和五蕴是何关系?(佛法基础,不可不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19:13

什么是佛法中常说的五蕴?众生和五蕴是何关系?(佛法基础,不可不知)

阳光师姐的清净之疆: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home

作者:佚名

五蕴简表:

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色受想行识。

       〔色〕--色法--物质的活动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基本信息:

我们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蕴”译自梵语 ?????? 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 “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众生的意义: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1)名: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2)色: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精神和身体活动。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9534.htm

阳光师姐的清净之疆: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blog/item/0f0a8bacec05ef184a36d69f.html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阳光师姐的清净之疆访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