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要塞max夫妇:泉港二中2011年美术班模拟考语文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8:48:50

泉港二中2011年美术班模拟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2011年4月29日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荀况《劝学》)

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3)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

(二)文言文阅读。(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侯浮西河而下      浮:泛舟   B.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崇尚

C.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  贱: 轻视   D.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夷:诛杀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吴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3分)

①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②击秦,拔五城  ③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④于是南平百越   ⑤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⑥北并陈蔡,却三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起用兵如神,所以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太守来抗拒秦韩,结果大败秦军,夺秦五座城池。

B.吴起认为君王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国家险峻的地势,而要依靠德行,不修德义,国家终究要灭亡。

C.公叔依计设下圈套,使吴起谢绝娶公主而令魏武侯不再信任他,为避祸患,吴起只好离开魏国。

D.吴起在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施展,树立了赫赫战功,但却没有善终。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3分)

译文:                                                                                                                                                  

(2)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宋]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 ,五十九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绝顶小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

(1)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①,行中虑②,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③,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注:①中伦:符合法度。②虑:理智。③放言:不谈世事。④废中权:弃官,合乎权变。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不可“降志辱身”,柳下惠、少连,有了投降的意向,就辱没身子了。

B.孔子对柳下惠、少连他们言论符合法度,行为合乎理智的做法还是予以肯定的。

C.孔子将伯夷、叔齐与柳下惠、少连作对举,意在强调做人不可以“降志辱身”。

D.孔子虽然对伯夷、叔齐不“降志辱身”予以肯定,但对他们的隐居也并不完全认可。

(2)儒家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说你

对“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的理解。(3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宝玉生日时,妙玉写帖子给宝玉贺寿,自称“槛内人”;宝玉为回帖而犯难,后来邢岫烟给宝玉出主意:妙玉赞赏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故自称“槛内人”,回帖自称“槛外人”,便合了她的心。(《红楼梦》)

B.“……一张少女的面庞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他看见了另一张少女的面庞。这也是一张美丽的面庞。可是她的表情就不同了: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

这里,觉慧看见的前一张脸是鸣凤的脸,另一张是琴的脸。(《家》)

C.《罗密欧与茱丽叶》是雷鸣和林佩瑶的初恋信物,雷鸣一直将它珍藏在身边。从前线回来后雷鸣把这本书送给了已经是吴府少奶奶的林佩瑶。林佩瑶倍加珍惜,吴荪甫对此一直都不知情。(《子夜》)

D.“那件事改变了克罗旭和格拉桑派各自的立场。支配这些勾心斗角专家的了不起的理智,使他们认识到有必要暂时结盟,共同对敌。”

这句话中“那件事”是指欧也妮的堂弟查理的到来。(《欧也妮·葛朗台》)

E.甘果瓦跟随爱斯梅拉达时误入奇迹王朝,按照王朝的规定,如果他没有碰响人体模型身上的铃铛,就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否则要被绞死,除非有人愿意嫁给他。爱斯梅拉达为了解救他,答应与他结为夫妻,最后两人摔罐为证,婚期四年。(《巴黎圣母院》)

9.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子弟尽低头。”这副对联道出关羽一生中最得意的两件事。

请简述单刀会鲁肃的情节。(《三国演义》)

(2)他径直跑到绞刑架下,用手指着绞刑架叫她看,“在它和我当中你可以选择一个。”他冷酷地说道。……

姑娘终于向他说道:“它还没有你那样使我害怕。”

这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段话。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简述相关的情节。

选作(   )                                                                            

                                                                                       

                                                                                     

                                                                                     

                                                                                     

三、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历史的层次

           叶帆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追忆。那么,为什么人们是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人们到底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过去”中构建历史的?探讨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历史的不同层次。

“过去”不仅是一个相对于“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还是一个席卷一切的客观进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过去”的进程中。所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历史应该包含世界上的一切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一切事件——无论是惊天动地的还是悄无声息的,一切地方——无论是富庶的还是贫困的。这无所不包的历史,可以称为“原生态历史”。不过,在极为纷繁复杂的“原生态历史”面前,人的认知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不断“过去”之中,“现在”作为一个不断奔向“未来”的点,其身后留下的是无数个“过去”。要完全认知“过去”,全景式复原“过去”,对身处“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大现实的。即使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于现代人类社会所发生一切的记录能力也相当有限。所以,“原生态历史”中的许多信息总是不可避免地永远消逝,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实物等形式留下的历史信息或者说“有记录的历史”,只能是“原生态历史”中的一部分。但是,“有记录的历史”又未必都是身处“现在”的人们所关心的历史。面对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层层累积的“有记录的历史”,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出发,有选择地构建历史。换句话说,只有“过去”中那些能引起“现在”人兴趣和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关心、所了解的历史,成为“被激活的历史”。

“原生态历史”是最客观真实的历史,也是最宏大丰富的历史,但它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认识。人们只能不断接近它,希望能越来越多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有记录的历史”事实上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它总是处在被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而且每一次重大发现总能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刷新了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也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有了新的认识。与此类似的由于新材料的重大发现而形成的敦煌学、简帛学等,也都在不断拓展着中国“有记录的历史”。“被激活的历史”只是“原生态历史”的冰山一角,是“有记录的历史”的一肢半节,它之所以能被激活,又总是与人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当下的价值选择紧密关联。意大利学术大师克罗齐曾提出过一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他看来,那些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的“编年史”是“死历史”。但“死历史”不会永远都是死的,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了当代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克罗齐的这一命题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但有其合理成分。可以说,当“有记录的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时,它就成为了“被激活的历史”。

所以,可以认为,人们之所以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主要是由“现在”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决定的,呈现在“现在”人面前的历史主要是“被激活的历史”。当然,对于不同群体来说,由于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的不同,“被激活的历史”又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对于同一群体而言,由于时代的不同,“被激活的历史”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被激活的历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人们是从“现在”出发去发现历史,决定了关注“现在”始终是史学的学术增长点,是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回顾一下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对“现在”的关注而带来的史学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就是在不断构建“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彰显自身价值、推动自身发展的。

(选自2010-03-19《人民日报》)  

10.以下对“有记录的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记录的历史”指的是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实物等形式留下的历史信息。

B.“有记录的历史”是“原生态历史”中的一部分,是身处“现在”的人们所关心的历史。

C.“有记录的历史”中哪些能引起“现在”人兴趣和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关心、所了解的历史。

D.可以说,当“有记录的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时,它就成为了“被激活的历史”。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原生态历史”包含世界上的一切人物、一切事件和一切地方。

B.“有记录的历史”事实上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它总是处在被不断发现的过程中。

C.面对“有记录的历史”,人们总是自觉地从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出发,有选择地构建历史。

D.“原生态历史”是最客观真实的历史,也是最宠大丰富的历史,但它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认识。

12.根据原文意思 ,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 采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记录能力足够强大,“原生态历史”中的所有信息就可以全部保存。

B.“原生态历史”、“有记录的历史”和“被激活的历史”属于历史的三个层次,它们同等重要,为并列关系。

C.回顾一下中外史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史学的兴盛能够带来人们对“现在”的不断关注。

D.作者认为,“现在”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哪些“过去”。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鸡叫是一个系统工程

                      何鑫业

鸡叫头遍,曙光初现,鸡叫头遍的时候,你的脚是冰凉的,手心出汗,身子在异地家在异乡心在被窝外的日子太久了。其实,还远不止如此,回想起来,那时候鸡叫头遍,你的头正靠近村口过桥河大槭树这边,谁推着车挑着担赶着驴牵着牛的,谁在边走边自语嘟囔咳嗽然后连打两个喷嚏,都会钻入你的被窝。

在乡下,“听”是一个很重要的词,譬如这鸡叫,由远及近,像夕阳走远,然后再啼,像东山再起。在乡下,用耳朵是一种听,抓住声音的可能性也是一种听,譬如,天麻麻亮的时候,草捆潮湿,柴禾上尽是露水,连犁片上都结了洇洇的一层锈,这时候,枣子要往下掉,那声音就是沉的,扑扑扑,这时候,喜鹊要飞过,那翅膀也是沉的,扇扇扇。

不仅如此,声音的可能性还可以是这样:天大亮,乌鸦绕着村子都转了百多圈了,必定有狗啊猫啊鸭啊的噗噗噗地上串下跳;天大亮,昨儿个说好的去伐那弯脖子树的蛮人没准正干着呢,刀锯猛的,一个时辰就能把它老人家戚里嚓啦“轰轰”地撂倒;再加上,村口蓝花回家,今儿个一大早,就有蓝花她娘的叨叨:“……坐三天三夜火车,坐云里去、海里去来着,……那地儿有鸡吃,没鸡叫!马路笔直,迷路的人却多,……信不信由你,……城里兴瘦,瘦成个月牙似的,胳膊肘都杵得死人了……”

要知道,在乡下,鸡叫是个系统工程,它和狗吠、猫叫、牛扫尾、马打响鼻是互为关联的。你瞧,狗吠的时候,说明有陌生人进村了;狗吠完了,有猫怵着身子盯着你呢,退一步退一步地盯着;再往前走,牛将后腿与屁股凹槽里的两只麻苍蝇赶走时,顺便也会将那腥腥的尾巴扫你一下;还是信不信由你,这时候,马在樟子松的半坡上获知了什么,它远远打一个响鼻的意思是,它只要奔过来,它是用不了两分钟的,速度很快,问题很严重。

在乡下,“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天麻麻亮,鸡叫头遍,你先是“摸”着床沿起来,然后“摸”着柜子和水缸走到堂屋,然后再“摸”着了那根插门的栓,把门打开,走到院子里——哇!满天繁星,狗蹭地从廊檐下起来了,它的尾巴没准惊动的不仅仅是你主人的裤管,它的尾巴惊动的还有西厢屋的牛和东厢屋的锄头犁片打麦夹子,它的尾巴天亮后要去的地方还可能包括水塘宽坝大土坡与后山涧,总之,它的尾巴的蝴蝶效应会波及挨家挨户整个村子——要知道,它也是鸡叫这一系统工程里的分支。

要命的是,如今,在城里,只有三个地方能听到鸡叫,一个是在手机彩铃里,“喂喂喂”的之前,听上一段鸡叫,一段陶渊明式的村落声;一个是在闹钟里,拜托,你总是把闹铃设置成鸡叫模式的,“喔喔喔!”——那东西其实是假的,没睡醒要起床却是真的(你不得不承认,人有时候就得常常把心灵托付给了伪东西)。剩下还有个地儿能听到鸡叫的,那就是在电视剧里——真见鬼,隔壁502室的山西老爸就大声抱怨,想养只鸡听啼声都难,社区嫌脏不准他养,老人家只好在电视剧《乡村爱情》里听鸡叫,可惜,那东西和你的闹铃一样也是个伪东西。

当然,也有年轻人把电子腕表设置成能发出公鸡啼晨的,在地铁的行进中,一边听着玩,一边四顾车厢里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一般,年轻人的公鸡啼晨声后紧接着就是林夕的歌,那歌词常常是这样的:“……太阳下山太阳下山冰淇淋流泪,大风吹大风吹爆米花好美,从头到尾忘记了谁想起了谁,从头到尾再数一回再数一回,有没有荒废……”

在地铁的嘈杂中忘记鸡叫,在地铁的嘈杂中复制鸡叫,在地铁的嘈杂中祭悼鸡叫,在地铁的嘈杂中想起或者忘记第一声鸡叫时周遭的场景或人物,可能就是另一种歌词。

13.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的构思很独特,文章开篇就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显得非常别致。

B.从文章第3段蓝花她娘断断续续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蓝花娘满腔的喜悦和幸福,多多少少带有炫耀的色彩。

C.天麻麻亮,鸡叫头遍,人们摸着起床,主要反映出农村物质生活的匮乏。

D.手机彩铃里能听到一声鸡叫,一段陶渊明式的村落声,反映出人们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E.本文语言朴实自然,素面朝天,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14.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到,在城里不容易听到鸡叫,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5.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农村文明,也写到了城市文明。你对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看

法如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杨禹

范敬宜走了。这位《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曾经说,来生还要做记者。

作为新闻人,老范一直站在新闻的开头。

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记者调查《莫把开头当过头》,采写者是该报农村部记者范敬宜。那时,老范刚刚结束了十几年“右派”生涯,从务农的田间地头,回到省报的案头。那个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半年,国内掀起一股从“左”边刮来的风,质疑一些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基层实践“做过头了”。

记者老范,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没考虑什么大背景,也没在字里行间埋什么伏笔,就是平铺直叙,“只是反映情况”,他后来说。

忆老范,不能不提老黄,老黄名叫黄彩忠,当时是《人民日报》一名编辑。老黄把老范请到了北京,一起逐字逐句再推敲《辽宁日报》的那篇头条。

几天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转发了《莫把开头当过头》,还配上了编者按。1700多字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从此作为新闻名篇,载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范敬宜,从这《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起,人生如同加了助推器,由《辽宁日报》、《经济日报》至《人民日报》,总编辑一路做过来。如果没有这位黄编辑,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位范总编辑。

1998年,在长江洪水刚刚退去的那个秋天,国内很多媒体都在做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报道,那段日子,屡屡提及老范这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的人,不在少数。2008年,新闻界再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时,老范已经转而去清华执掌新闻传播学院了。

因《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而迈入人生新境界,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因最后做了个教书匠,而真的回到了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报人老范去世的前一晚,电视人白岩松正在创新。在前一晚的亚运开幕式直播中,他创造性地“用新闻方式解说亚运”,一时间成为新闻界热议的话题。电视人小白用一种站在新闻开头、奋力创新的姿态,于无意中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冥冥中,也算是令同仁赞许的一番临别之谊。

老范一辈子是报人的楷模,虽然没有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但也曾评说过央视新闻,言语间,以新闻基本规律为尺。

白岩松于转播之初就开宗明义跟观众一起建立“五个时间纬度”——2000年的广州,200年的海心沙岛,20年的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2年的从北京奥运到广州亚运,2小时的开幕式,其意义在于,这一刻,终于甩掉了羁绊电视新闻人已久的画面束缚,而大大方方地去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辑。

最终,屏幕上还是那些画面,而解说者也是评论者白岩松,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是电视新闻人过去不太看重、也不太善于驾驭的。他们习惯于用画面、用现场“直给”;他们认为观众只会对精彩的视觉享受感兴趣,只能容忍屏幕外的只言片语,而不会有耐心去进入一段新闻逻辑。

这一次,白岩松和他的同事们首先让自己有了这个耐心。这是最新鲜的“电视化表达”。事实上,他不过只是借用了报人们熟悉的新闻方法,使电视新闻的屏幕在不断变大、变薄、变清晰之后,重新变得厚实起来

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办报有很多好办法,如果被哪个聪明的电视人拿了去,电视新闻就更强大了。

报人老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

报人老范,最动情的一句话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莫把开头当过头。无论报人还是电视人,离自己的前方,都还有一段要奔跑的距离。大家都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多数人没有去清华听过老师的课。但在他溘然离去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想下辈子还做记者的人,很快就会回来。

(选自2010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3. 为什么说范敬宜一直“站在新闻的开头”?请分点概述。(4分)

                                                                                         

                                                                                         

14.文中画线语句的意思是什么?对表现范敬宜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15.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范敬宜,却用了较大的篇幅写白岩松,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

请简述理由。(6分)

                                                                                         

                                                                                         

                                                                                         

五.语言表达部分。(13分)

16.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奥运会期间,为了方便人们按图索骥,不遗漏每一场比赛的观看,报纸特别登出了转播时间表。

B.这种治疗哮喘的新药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也较大,人吃了后,手就会情不自禁地发抖。

C.在国企改革中,针对不同的企业,我们要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稳妥地转变企业体制。

D.在做业务员的时候,他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他的营销区域市场,可现在做经理了,就不那么简单了。

17.阅读以下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发布今年高考招生工作规定,与往年办法相比,特别添加了在报名提供材料时要签订诚信承诺书的内容。

材料二:在今年的招生工作规定中,特别添加一条,教育部要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加强在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录取等主要阶段的诚信教育。考生在申请报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时,须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客观、真实、准确,承诺参加招生考试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2)你是否赞同以上材料的主张?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六、写作(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上述材料会引起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泉港二中2011年美术班模拟考语文答题卡

 

2

3

4

7(1)

10

11

12

16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1.(6分)

(1)                                                      

(2)                                                      

(3)                                                      

5.(6分)

(1)译文:                                                         (3分)

(2)译文:                                                         (3分)

6.(6分)

(1)                                                              (3分)

(2)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7. (6分) 

(2)                                                                                    

                                                                  (3分)

8.(   )(   )(5分)

9.(5分)

选作(   )                                                                           

                                                                                      

                                                                                     

                                                                                    

                                                                                    

                                                                                     

四、(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是(   )(   )

14.                                                                                    

                                                                                         

                                                                                         

1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3.                                                                               

                                                                  (4分)

14.                                                                                     

                                                                                         

                                                                  (5分)

15.                                                                                     

                                                                                         

                                                                  (6分)

五.语言表达部分。(13分)

17.(10分) 

(1)                                                               (3分)              

(2)                                                                             

                                                                                           

                                                                                           

                                                                                           

                                                                                           

                                                                  (7分)

六、写作(70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金就砺则利    俯察品类之盛   别有幽愁暗恨生    悠然见南山

如今有谁堪摘    烽火扬州路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 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事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2.B  (娶公主为妻)

3. C

4. A

5.(1)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

  (2)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了魏国,马上到了楚国。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原因有二: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3分)

      (2)要点:平易质朴(平实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平淡自然、明快浅显、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要点2分,分析1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1)A(“有了投降志向”错,应为“降低自己的志向”。)

(2)【参考答案】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他的理想。(1分)“异于是”表明孔子不愿做这些隐逸之士,但对这些隐士的洁身清白是赞赏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他们不过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8.  AC (A项妙玉自称槛外人,宝玉自称槛内人;C 项信物是《少年维特之烦恼》) ( 5 分)

 9.(1)【参考答案】鲁肃邀关羽赴宴,企图讨还荆州。(1分)关羽明知是计,单刀从容赴会。鲁肃提起归还荆州事,关羽假醉推托,借故离席,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向江边走去。(2分)东吴众将迫于鲁肃受制,不敢出击。关羽登上自己的船,才放鲁肃,鲁肃吓得魂不附体。(2分)

(2)【参考答案】分别是克洛德和艾丝美拉达。(1分)克洛德利用甘果瓦吧艾丝美拉达骗出圣母院,并将她带到格雷沃广场。然后指着绞刑架要艾丝美拉达在死亡和爱他之间选择一个。(2分)艾丝美拉达宁死不屈,表明自己只爱弗比斯,克洛德就将艾丝美拉达交给隐修女看管,他自己则跑去叫军警来抓捕,最后艾丝美拉达被抓并被绞死。(2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10.B(根据第二段可知,“有记录的历史”未必都是身处“现在”的人们所关心的历史)。

11.C( 根据第二段可知,应该在“自觉”后面加上“不自觉”三字)。

12.D(A项,根据第二段“即使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可知该项“所有信息就可以全部保存”错误。B项,“同等重要”原文无此信息,“为并列关系”错误,根据第三段“‘被激活的历史’只是‘原生态历史’的冰山一角,是‘有记录的历史’的一枝半节”可知,三者为包含关系。C项因果倒置,根据最后一段可知,应该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对‘现在’的关注而带来的史学兴盛”)。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选择题,一般从整体的角度命题,因此要强化整体阅读意识。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意。当然,也要有所侧重,针对命题的要点段落和句子或者表现方法,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准确选择,决不能就选蒇论选项,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参考答案::C、D(C项,主要是说“摸”也是“鸡叫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一部分;D项,主要是批评了城市里的人远离农村文明)。

14.“作用”类试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考查中常见的试题。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可用“三个想想,面面俱观”来概括。“三个想想”即想想结构作用,想想表现手法,相想表情达意,从而“面面俱观”,“多维”作答,以求答案准确而完整。

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从中心思想的触度处理,忽视了“三个想想”,造成答案的不完整。这类试题的答案组成往往有两个方面,缺一个可。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乡村经常能听到的鸡叫和城里不容易听到的真正的鸡 叫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留恋和热爱之情,婉转地批评了现在的人离农耕文明越来越远了。

15.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相对其他试题具有开放性。但这个开放是有限度的,即一定要紧密结合全文,兼顾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探究,任何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都不利于解答此类试题。另外,答案的组成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证据,不能照抄原文,也不能一味地议论,要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1)坚守农村文明。在农村,物质生活可能还不富裕,比不上城市发达。但和较为贫乏的物质生活形成对比的是丰富的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充满和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朴素而高尚的品质。

(2)褒扬城市文明。虽然在城市文明进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难以回避的问题,但它毕竟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给人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人们不能把暂时出现的问题全都归咎于城市文明,提高个人道德、完善自我品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无所谓好与坏的区分,它们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都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3.【信息整合】(4分)

(1)因为他有敏锐的新闻直觉,能深入基层,探求真理。   

(2)他能锐意创新,使新闻充满新意。   

(3)他曾执掌清华新闻传播学院,培养新闻人。      

[4 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 分。意思对即可。]

 14.【特色思考】(5分)  

意思:电视新闻甩掉画面束缚,通过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辑,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内容。

作用:印证了范敬宜对电视新闻的评价,表现了范敬宜对新闻规律的准确把握。 [5分。答出句子意思3分,作用2 分。意思对即可。]

 15.【问题探究】(6分)

示例一:

好。理由:(1)这样写突出了范敬宜的新闻观对白岩松的影响,表现了他们作为记者的共同点(锐意创新,尊重新闻规律)。(2)突出了新闻人的群体形象。(3)打破了人物通讯写作的常规,使行文富于变化。[6 分。“对白岩松的影响”1分,“表现共同点”1分,“突出群体形象”2分,“行文富于变化”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不好。理由:(1)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主要人物是范敬宜。应该选择能集中表现范敬宜形象特征的典型材料,不应该用较大的篇幅写白岩松。(2)用大篇幅写白岩松,容易喧宾夺主,无法突出范敬宜的形象。

[6 分。答出文体和主要人物2分,文体特征2分,不好的影响2分。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 B(“情不自禁”指感情上不能控制自己,这里应用“不由自主”;“按图索骥”指按照一定的线索寻找事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表示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处理问题;“一亩三分地”指自己的工作范围。)

17. (1)教育部要求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

(2)示例一:赞同。要求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体现了有关部门严肃高考纪律、维护高考公平的良好初衷,对于维护高考公信与广大考生利益的积极意义不容否定。签订诚信承诺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塑造”,可以对考生赶到一定的约束和教育作用,可以进一步强化考生心中的诚信之弦,有比没有好。

示例二:不赞同。签订了诚信承诺书,未必就一定会遵守高考诚信,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要提高学生的诚信度,首先要完善和加强社会的诚信体系,从操作层面而言,此规定的执行力度和效果终究有限,充其量不过是善意的提醒和规劝,缺乏警示和震慑作用。如果不消除滋生高考造假和舞弊的土壤和利益诱因,一纸承诺就无以为用,难免流于形式。

六、作文(70分)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继续思考。防止“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确实十分重要。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就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补救,如果从此就“不再顾及新鞋”,结果只能是污染越来越重,情况越来越糟糕。为官任职,如果不小心而失足,受到污染,就要想法补救,改过自新,而不能破罐子破摔。由此可以立意:“不要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要不得”,“过而能改诚可贵”,“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偶一失足不掩大德”……

在材料中,“泥水”是与“干净地面”相对而言的,“泥水”应该指的是污泥浊水。以上从“为官要洁身自好,谨防受到污泥浊水的污染”这个角度来解读轿夫的故事,是符合文意的。此外,是否还有其他角度的解读呢?轿夫的职责是抬轿,就不要怕脚下的污泥浊水;御史的职责是监察弹劾,就要勇敢面对污秽,不要缩手缩脚畏葸不前,由此可以立意:“尽职尽责,勇往直前”,“大胆行路,不怕湿鞋”,“大行不顾细谨”……

有的同学没有弄清材料中两件事的关系,脱离整体而仅仅而只着眼于局部,脱离整个语言环境而单从轿夫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立意偏差,如:“踏踏实实干好平凡的事情”,“舍己为人”……

有的同学虽然考虑到语境,但没有弄明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讲了轿夫的故事,于是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的主旨,显然跑题了。其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不同的对象讲这个“轿夫的故事”,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一点必须注意。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而导致偏题、跑题,诸如:“严以律己”,“做人要自信”,“成功贵在坚持”,“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做出正确选择”,“生活需要经历苦难”,“做人要正派”……

最后提醒一句:解读“连环套”材料,一定要有整体制约局部的观念, 才能避免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导致的审题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