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弦理论最新进展:与成功作伴,与卓越同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44:24
                                                       与成功作伴,与卓越同行

         优秀是一种习惯
 
          大森林里长着一棵古老的松树,一株蔓藤发现了它,便一个劲地缠绕在它的身上,向上攀缘。蔓藤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爬到了松树的顶端,蔓藤觉得自己在空中舞弄腰肢、袅袅婷婷的样子好看极了。再看看被缠住的老松树,整天板着脸,一个姿势,难看死了。蔓藤嘲笑松树说:“你不觉得自己很悲哀吗?身段呆板,模样平庸,叶无色,树无花,你瞧瞧我,生长迅速,有花有叶,妩媚多姿,赏心悦目。”松树听了蔓藤的话说:“我不后悔,也许我的姿势不够漂亮,但我能永保挺拔向上的姿势。”         冬季到了,大雪覆盖了森林,山上很多长得茂盛的树,都被雪压得变了形,至于那株盛气凌人的蔓藤,也早被大雪冻死了。         春天终于来了,松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挺拔。一只猴子路过这里,惊讶地发现,松树是这座山里唯一活下来的大树,它忙问松树:“如此恶劣的环境,你为什么还能成功地生存下来?”松树说:“我每天想的是,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难怪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松树永远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姿势。原来是挺拔向上的习惯铸就了它的优秀。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阐释优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林达,国内1T界的风云人物。三十出头的时候就成了公司的总裁,统领国内顶尖的软件公司,他所率领下的研发小组开发了适用于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多款知名软件。林达心里铭记着一句话——让优秀成为习惯。进入大学的时候,他是他们专业里年龄最小的,却是成绩最好、最努力刻苦的一个。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到学校的操场上,大声地朗读英语,上课时他永远是坐在第一排的最认真的学生,他的实验是做得最认真的,他的试卷永远是最漂亮的。当这个已经让优秀成为习惯的小伙子以全优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时,才刚刚二十出头。      进入现在这家公司后,他以“让优秀成为习惯”的信念时刻鞭策着自己。“要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最好,否则还不如什么都不做Il'他总是这样对同事说。在公司里,他对自己的要求最为严格,所以他的工作也是最出色的。当然,林达也成了公司里晋升最快的人,24岁就成为公司的部门经理,28岁的时候又升为公司的总经理。公司改组后,刚刚30岁的他已经成了公司的总裁。地位变了,但“让优秀成为习惯”的信念没有改变,他带领企业涉足信息安全、桌面办公、游戏娱乐等诸多领域,自主研发了适用于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多款知名软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企业在应用软件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在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营业规模持续扩大。现在,公司的营销已经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并且与国内外几十家知名的IT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林达的带领下,他所在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化软件公司。     母校百年校庆时,林达作为杰出校友被邀请回校,而在那些被邀请的杰出校友中,他又是最年轻的一个。林达为母校的学子们做了精彩的演讲,主题就是:让优秀成为习惯!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只有在某些时候才优秀?那是因为优秀还没有成为你的习惯。       机会总会青睐那些让优秀成为习惯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会辜负机会对自己的垂青;老板总会喜欢那些让优秀成为习惯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会辜负老板的信任。       优秀的员工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要创新、要找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才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才能奠定自己不败的职场地位。       抬头,总会仰慕别人的成功;低头,便能改善自己的不足。让优秀成为习惯吧,不论做什么事都斗志昂扬,都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都付出最大的努力。如此,方能笑傲职场                         卓越者与平庸者的差别比人与猿的差别更大
       有首关于卓越和平庸的小诗:        社会是部磨砺人的机器       平庸的人像石块       在里面被磨得渺小琐碎       而卓越的人像钻石       因磨砺而更加光彩照人。
        是的,卓越就像人类社会的金字塔顶的一粒沙,平庸则是金字塔底许许多多块砖中的一块。前者居高I临下,鸟瞰芸芸众生,所建功业和丰功伟绩常常为后人称颂。后者默默无闻,丧失了理想,不知不觉成为前者成功的垫脚石。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两匹马,一天他领着两匹马外出拉活。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那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主人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物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回到家后,主人想:“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干什么?不如好好喂养那匹勤快的马,把另一匹马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他便把那匹懒马杀掉了。
        平庸者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被人鞭打着向前走。卓越者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地,他们会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并总能以目标鞭策自己,心无旁骛。平庸的员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敷衍,心不在焉;而卓越的员工总能以敬业的心对待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们说,卓越者与平庸者的差别比人与猿的差别更大。        爱尔伯特·马德说:“一个人,如果他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能够借助于极大的热情、耐心和毅力,将自己的个性融人工作中,令自己的工作变得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令人难以忘怀,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这一点,可以用于人类为之努力的每一个领域:经营旅馆、银行或工厂,写作、演讲、做模特或者绘画。将自己的个性融人工作之中,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一个人打开天才的名册,将要名垂青史的最后三秒钟。”        极其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是否真的能让一个人成为艺术家或者天才,谁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一个人必须尽己所能、精益求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平凡的起跑线上甩掉平庸,追赶卓越。
       古希腊雕刻家菲多亚斯被委任雕刻一座雕像,当菲多亚斯完成雕像要求支付酬薪时,雅典市的会计官却以任何人都没看到为由拒绝支付薪水。菲多亚斯反驳说:“你错了,上帝看见了!上帝在把这项工作委派给我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旁边注视着我!他知道我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完成这座雕像的。”       菲多亚斯相信自己的努力上帝看见了,同时他更坚信自己的雕像是一个完美的作品。
        菲多亚斯的成功在于他能够把自己的热情和工作合二为一,全心全意地认真工作。这种敬业的职业形象就是卓越的完美化身。       身在职场,应避免使自己流于平庸的泥沼,而要把握现在以成就明天的卓越。今天你可能做着看似卑微的工作,人们对你不屑一顾,而明天,你可以通过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修养的升华,让世人刮目相看。在时代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只有抱着不断超越平庸,绝不安于现状的心态,不断实现自我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职场中的常胜者。            为什么卓越的人越来越卓越,平庸的人越来越平庸         卓越人士与平庸人士之间的差别是:卓越人士无论身处何地、身谋何职,始终以最热情的态度,最积极的思考和最乐观的精神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平庸人士则相反,他们的人生受种种失败、疑虑所支配。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安于平庸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穆里尼奥是一位成功的运动员和体育教练。年轻时,他多次参加奥运会,累计得过10枚金牌。在他执教的20多年里,又培养了1l位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你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一天,一位记者问他。      “不安于现状,永远追求新高度。”他说。        穆里尼奥认为,作为一名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安于现状,都可能导致运动生涯的终止。比如,一个运动员如果取得地区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全国冠军;当他取得全国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当他取得一项世界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下一项世界冠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经常这样教导我的队员。”穆里尼奥说,“他们没有让我失望。”
         事实上,世界就是竞技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赛中了。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就是那些积极进取、不满于现状的人。         有一本书写过这样一则故事: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们两个从小就在一起玩。约翰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无论学什么都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那么聪明,即使他很用功,也无法进入前10名。与约翰相比,他时常流露出自卑。然而,他的母亲总是鼓励他:“假如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那么你只能是一个‘追逐者’。虽然奔驰的骏马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是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往往是充满耐心以及毅力的骆驼。”       约翰自认为是个聪明入,但是他的一生业绩很普通,从来没有成就过什么大事情。而自认为很笨的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慢慢地超越自我,最终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业绩。约翰愤愤不平,以至于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但是为什么你让他成为人间的卓越者呢?”上帝笑了笑,说:“可怜可悲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有明白:我把每一个人送到地球上,在他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是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感到非常高兴,以致误了你的一生!而汤姆的聪明却放在了‘褡裢’的后面,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总是在仰头看着前方,因此,他一生都在不自觉地向前方迈进!”
        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不要以为自己付出的比获得的多,其实,我们多一点努力并不会失去什么,反而让我们有了摆脱平庸、成就卓越的可能。归根到底,努力的最大赢家还是我们自己。          卓越者甘于平凡,却能超越平庸          卓越的人,都能够在平凡中超越平庸。在平凡中积蓄伟大的力量,总有一天能够跟随卓越齐步走。
        亨利·约翰·海因茨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他带着弟弟、妹妹们在父亲砖厂的空地上开垦了一块小菜园,种植西红柿、洋葱、土豆等蔬菜。到了收获季节,他们就挎着菜篮向邻居和砖厂的工人兜售蔬菜。弟妹们都把这件事当成一种好玩的游戏,过了一阵子就厌倦了,海因茨却乐此不疲。10岁时他就自己推着满载鲜菜的独轮车走街串巷地叫卖,16岁时他已成为一个小老板,手下有了好几个伙计替他种菜和卖菜。这种最初级的经营活动使海因茨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也希望儿子的商业天赋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把他送进达夫商业学校深造。        当海因茨毕业后,父亲把砖厂会计的职务交给了他,他却仍对蔬菜感兴趣。他认为现在人们的饮食特别单调,需要改善,并且蔬菜由于不能及时卖出去而腐烂,可是等到不长蔬菜的季节,人们往往因为缺少蔬菜而变得营养不良。1869年,25岁的海因茨离开砖厂,与L·C.诺贝尔创办了海因茨‘诺贝尔公司。他们把海因茨菜地里产的辣椒加工成瓶装产品出售,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蔬菜的质量而且可以在任何季节食用。后来又增添了泡菜和酱菜等品种。        然而好景不长,1873年美国发生金融大恐慌,他们的公司由于得不到贷款,生产难以为继而倒闭。但这短短四年的经营使海因茨认识到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需求。他相信虽然这不是很大的生意,但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实惠,于是他决定从头再来。        1875年,海因茨又与人合资开办了F&J海因茨公司,继续从事调味品、酱菜及其他加工食品的业务。到1888年,他被誉为“酱菜大王”,公司也更名为H.J.亨氏公司。        海因茨发现美国人的一日三餐太平淡、太单调了,人们渴望改变,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他抓住人们的这个心理,决定制作味道更丰富、品种更齐全的食品。他策划了一个“57变”的广告营销。“57变”的意义在于,一年52周可以为顾客提供不同的食品,加上圣诞节、感恩节、新年、独立日和复活节5个节日的节日食品,顾客在一年中可以享用57种全新的佐餐食品。他的这个创意完全是为了改变人们的饮食,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一些营养而设计的,是一个很简单的创意,却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57变”的口号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使人们一旦想换换口味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亨氏公司。        后来,亨氏公司的产品不断地增加。在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亨氏公司的展台上展品种类超过百余种。到1900年,亨氏公司的产品种类超过200种,跃居美国大公司之列。但海因茨仍以朗朗上口的“57变”为广告词,并在纽约繁华的第5大道和第23大街树起了两块巨型广告牌。一入夜,1200盏聚光灯把写有“57变”的广告牌映照得格外夺目、灿烂,它成了纽约夜景的一大点缀。在商界人们都把海因茨称为“广告怪才”。        亨利·约翰·海因茨成功了。随着产品的增多.他的业绩也在不断地增长,到1919年公司员工达到6500人,有25家分厂以及10万英亩的蔬菜基地。当人们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将平凡的事情做得出色,乃亨氏成功之道。”亨氏公司生产的是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食品,可以说这是一件很多人都能做得非常平凡的事情。可是想把平凡的事情做得出色并不容易。在这一点上亨氏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将平凡的事情做得出色”,这是亨氏的成功之道,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甘于平凡却不甘平庸,拥有一颗进取的心,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把事业做得更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不喜欢眼下的工作,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从中得不到丝毫乐趣,也毫无创造性可言。这时候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甘于平凡,在平凡中超越平庸。          为自己来一场革命:与自甘平庸者划清界限        杨澜曾经说过:“宁在尝试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为什么她这样讲?因为她明白,所谓保守,就是满足于现状,甘于平庸,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要赶紧打消,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种失败,而这种失败比“尝试中的失败”更没有价值。      我们一旦甘于平庸,即使不马上宣告失败,也已经决定了不可能再取得更大的成功。事实上,做一个不甘平庸的人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很多风险,还要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有些人因为惧怕遭受挫折,遭受失败,所以甘于平庸,不求进步,却不知道甘于平庸本身就已经等于失败,等于关闭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章子怡现在能够成为国际巨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四个字——不甘平庸。        8岁学习跳舞,17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岁出演张艺谋的电影,21岁凭《卧虎藏龙》一举成名,25岁已成为东西方最炙手可热的中国娃娃,章子怡就像是搭上了成功的特快列车。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她幸运,但事实上仅仅有运气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简单地归为“运气”二宇。对于章子怡来说,主观上的不甘平庸、渴望成功才是成功的关键。        当年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的时候,班里有很多或漂亮、或有实力的“明日之星”,而章子怡一直默默无闻,在专业上也不是特别突出,但她在学习上那股一定要冒尖儿的劲头却是无入能比的。在大学二年级期末汇报演出上,章子怡在班长编导的舞台剧《大荒漠》中出演一位油田队长的妻子。最后一幕,章子怡跑着冲出去,由于太过投入,手撞上玻璃,可她一点都没有失态。至今,她的掌心留有的那道疤痕,仍记载着她在努力向上、不甘平庸路上付出的艰辛。        当然,真正让章子怡一举成名、蜚声国际的还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当时顶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吊钢丝吊得伤痕累累,甚至到了晚上睡不着觉的地步,而决心要把角色拿下来的劲头使她获得了成功。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呢?因为她非常清楚,在当时,李安找了很多人试演“玉娇龙”这一角色,她只是候选人之一,所以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按说,当时的章子怡已拍摄了《我的父亲母亲》,是国内新近女演员中的佼佼者,根本不需要这么为难自己,但性格决定行为,也决定人生道路,章子怡是一个不甘平庸、不甘局限于已有成绩的人,所以她选择了挑战,选择了更高的目标。        章子怡至今还说:“最苦的要数拍《卧虎藏龙》,李安的风格不是手把手教你.而是看你演几遍、几十遍下来后,他说‘我要第三次的头,第十二次的中间,第八次的尾’。他从不说我演得好不好,我只能观察他的表情。最难受的是,如果杨紫琼(片中另一演员)演得好,李安会抱抱她,可对我,从来没有。5个月呀,我就自己挨着,没人能倾诉。那时我特别瘦,只有45公斤,关机那天,李安终于抱了我一下,我号啕大哭。”        人的付出总有回报,不甘平庸的章子怡,今天终于成了一个出类拨萃的演员,在中国,乃至在亚洲首屈一指,她可以自豪地说:“我现在可以胜任任何功夫片,不管什么样的马,我骑上就能跑j”如日中天的她也会感慨:“人的张力实在是很强的,没有受不了的苦,承受一些压力,接受一些挑战,是一件好事。”
         不甘于平庸,随之要面对的是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挑战。自然,超越自我,超越目前生活状态的过程总会遭遇挫折,但是战胜挫折之后,迎接你的就是更大的成功,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抱着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观念是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先明白一个观念,那就是:一个人首先要有不甘平庸的念头,才会有行动,而只有真的付诸行动,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拥有卓越成就、拥有更美好人生的人,抛弃甘于平庸的想法是第一步。无论你现在是在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都需要有更上一层楼的欲望,也需要有迈向更高点的决心。不甘平庸是优秀品质,也是潜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