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名称查询南方电网:与爱同行 为善最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0:41:34

    郭明义近照(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摄    

    九月的阳光如同没有边际的瀑布,朝着齐大山铁矿倾泻而下。

    经年的采掘,在这座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里挖出了一个深23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盆地。

    在高楼般的车辆脚下,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有一位手持步话机匆匆穿梭其间的步行者,就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

    15年冬雪夏阳,他和他身边来来往往的汽车一起,在原本没有路的铁山上走出了数不清的道路。

    52岁的郭明义身高1米70,身板瘦削,灰色工作服带着泥痕,脸上也是跟铁矿石一样的红褐色。远远看去,他就像一块石头,一块采场里最常见的铁矿石。

    晨曦中,郭明义长长的影子投在铁山上。这一刻,他像个巨人。

    爱的传承

    从电视里看到那双“大眼睛”时,郭明义的心都碎了。

    那是1994年夏天,“希望工程”在鞍山市刚起步。

    女儿郭瑞雪就要上小学了。郭明义想,别的孩子也能像女儿一样有机会读书的话,该多好啊。月工资仅有400元的他,捐出了自己的第一笔助学款——200元。

    助学之路从此越走越长。16年来,郭明义捐款10多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孩子。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到“希望工程”办公室查看贫困生的档案,从中挑选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会久久凝视那些笑脸绽放的照片,最后对工作人员说:“我再使把劲挤出300元,多帮一个吧!”

    300元就可以资助一个贫困生,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但对于郭明义来说,300元以及上百个300元的累加,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他只是一个普通矿工的儿子,走出矿山又回到矿山。

    从部队复员回鞍钢后,郭明义成了一名像父亲一样优秀的矿工。当大型生产汽车司机,他创造了全矿单车年产的新纪录;当车间团支部书记,他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团支部;当机关理论教育干事,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山公司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多次调换岗位的他,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他把自己铸成了一颗坚实的螺丝钉,拧在哪里都闪闪发亮。

    他的心容得了人生之路的起伏跌宕,唯独盛不下他人的辛酸。

    15年前,杨斯雯出生才3个月,父母就离婚并各自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在一间租来的房子里,体弱多病的奶奶靠每月仅有的几百元退休金独自抚养孩子。

    2006年4月,得知祖孙俩生活艰难,郭明义找到就读小学四年级的杨斯雯,留下钱,也留下自己的承诺:“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一直到你上大学。”

    “希望工程”让郭明义的善举开始广为人们所知。而在此之前,他默默做好事已经多年。

    郭明义脚下这片遍野宝藏的黑土地上,曾经伫立过一个著名的鞍钢人和汽车兵。他的名字叫雷锋。1958年12月,当郭明义在鞍钢的矿山下出生时,雷锋正在相距仅十来公里的化工总厂当推土机手。

    1977年1月,郭明义穿上了崭新的军装。推荐他参军的,是17年前把雷锋送进部队的老红军余新元。那时,雷锋已牺牲多年,他的故事是每一茬新兵进入军营的第一课。

    从此,像雷锋那样,郭明义开着“大解放”驶过东北的白山黑水;像雷锋那样,郭明义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拓展自己有限的生命。

    他的老战友左玉春说,在部队当汽车兵时,郭明义总是运输线上最忙的人。谁的车出了故障,只要他碰上了,肯定停下来帮忙。1979年,兴安岭的冬天滴水成冰。战友的车坏了,郭明义脱了军大衣垫在车轮下,自己又钻到汽车底下修理。半个多小时后,车修好了,郭明义的耳朵却从此一到冬天就火辣辣地疼。

    生活半世纪,助人30多年。这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为郭明义计算出的“可以考证”的持续做好事的年头。

    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的这30年,是人们的价值观从单一到多样的斑斓岁月,也是郭明义从风华正茂到知天命的人生跨越。

    1990年起,郭明义参加了54次捐献全血和捐献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800毫升计算,这些血至少能够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作为全国无偿献血量最多的公民之一,意志和身体一样坚韧的郭明义堪称一间最可靠的“流动血库”。从2005年开始,郭明义每年捐献血小板不下10次,仅2008到2009年,他就献了3万多毫升。

    2002年,郭明义加入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队伍,4年后,又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即使别人需要的是自己的生命,这个热血男人也会毫不犹豫送上去,如同战士迎着炮火毫不迟疑地发起冲锋。

    21岁的辽宁科技大学学生于雨含不幸患上尿毒症。她的父亲因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每月800多元的退休金是全家唯一的收入。面对换肾的28万元费用,母亲准备捐肾救女。

    “她妈妈可是家庭的支柱啊,身体万一垮了怎么办?”2010年3月,从报纸上读到这则消息,郭明义当即决定捐肾。开车送他去医院的朋友钟明杰一听缘由,也要捐。

    “需要检查的时候再通知你们吧。”医生说。医院的电话迟迟未到,郭明义的肾没能捐出去,这个故事却被记者写了出来。

    助人是他的本能,他的条件反射,他的生活习惯。如每日呼吸的空气,习以为常而又不可或缺,如大地馈赠给人类的矿石,在亿万年前成为矿石的那天起,即凝就了它的品质。

    爱的幸福

    “郭明义欠孙秀英同志1200元,于2008年7月12日偿还,不还离婚。”从箱底翻出来的这张玩笑式的“欠条”,让郭明义的妻子孙秀英哭笑不得。

    钱至今未“还”,夫妻俩当然也还甜甜蜜蜜地在一起,甜蜜得让孙秀英几乎忘记了自己对丈夫唯一的一次发火。2008年初,给自己资助的孩子们汇去新学期的助学款后,郭明义又在“希望工程”的名单上发现了几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他舍不得放弃,却又一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只好向同事借了1200元。

    “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你这是逞哪门子的能啊!”性格向来温婉的孙秀英,第一次劈头盖脸地批评了郭明义一顿。

    像这样“先斩后奏”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1997年夏天,矿山开展“创星级公路会战”,郭明义敦促工友们加班加点干活,错过了晚饭,就上饭馆请大家吃东西。两个月下来,竟欠了饭馆2000多元。等到孙秀英从外地进修归来面对这笔债务,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取出家里的几乎全部积蓄,把钱还上。

    这一次,孙秀英一连两天没理睬丈夫。到了第三天,“绷”不住了。孙秀英赶紧拨通电话:“我不生气了。”,郭明义笑了:“谢谢夫人,我写个欠条,日后还你……”

    奉献爱心的背后有太多不易。几十年了,郭明义究竟图的是什么?疑问,萦绕在所有走近他的人心头。

    日光灯管、水泥地、白灰墙,唯一的装饰是墙上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最贵的家什是2005年买的电冰箱,还是单门的。同事们说了,要拍老电影的话不用布景,上郭明义家就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郭明义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间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十几年来,郭明义够条件参加矿上好几次福利分房,但他连换房申请都没有递交过。他说,有的同志还没房住呢,把机会让给他们吧。有人提出用市价购买郭明义的分房指标,也被他拒绝。

    家徒四壁的小屋里,一台彩色电视机显得很醒目。这是团市委在2008年奖励给郭明义的。领导特意叮嘱说,这是“固定资产”,不能捐!

    工作服加大头鞋,是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的形象。上班是这一身,家里是这一身,出门还是这一身。好几双袜子都补到第四五层了,郭明义还说,厚实,舒服。随着这几年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妻子到劳保市场花60多元又买了一套工作服,让老郭出门的时候穿新的,上采场还穿旧的。

    “人家当老板的,就是捐一个亿也不影响生活,你这个捐法超出能力了,连自家的日子都无法保障了。”工友单锡纯给他提意见。

    郭明义却不这么认为。他的内心是个富翁。在翻看他的宝贝——53本献血证、140张汇款单和孩子们写来的200封信时,在走进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时,郭明义觉得自己无比富足。

    他说:“我为自己能为别人尽点力而感到欣慰,也时常因为力不从心而感到内疚。”

    1995年,工友马德全家的三胞胎顺利出生,大人却又喜又愁:三个孩子三天得吃两袋奶粉,一个月光奶粉钱就是300多元,而两口子工资加起来才500元。

    孩子三个多月时,郭明义找上门来,又是那句话:“我尽力帮到大学毕业。”从小学到初中,他如约每学期给每个孩子200元。

    等到家里的条件大大改善,马德全郑重提出,我的生活可能过得比你还好,不能再接受你的资助了。郭明义把退回来的钱又塞了过去:“人要讲诚信,我说过资助到孩子上大学,一定信守承诺……”

    一诺当千金。这样一个在尘世喧嚣中貌不惊人、渺若芥草的男人身上,有种铁山一般的侠骨大义。

    30多年前,郭明义刚开始有意识地帮助他人时,目的很明确:要进步,要入党。

    从入伍起,他就提出入党申请,在训练之余挑水、打扫卫生。新兵下连,本来要学驾驶的他被分到炊事班做饭,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给大家熬大碴子粥,还主动喂猪、接生猪仔、帮战友做被子……能做的好事都被他做了,郭明义被评为师里的学雷锋标兵,也入了党。

    连郭明义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入党、得奖的兴奋转瞬即逝,似乎全然没能在他的生活中留下痕迹。而当他躺在行军床上回忆昨天时,做过的一件件事会在脑海中电影般回放,让他满心欢喜、久久回味。

    “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觉得自己被党组织所信任、被群众所信赖、被社会所需要,我就会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郭明义说。

    也许,1000个人会有1000种对幸福的定义。当今社会一些人被太多欲望吞噬了幸福,郭明义却以最少的欲望获得了最大的幸福。

    爱的绽放

    2009年夏天,在接受造血干细胞血液样本采集的人群中,鞍山市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部长苏震发现了一个穿着厨师服、满身油迹的中年妇女。

    她排在矿工的队伍里,但又不像是矿上的人。苏震一问,是矿山对面“艳丽馅饼店”的老板。她和她周围的人们一样,都是被郭明义带进这支志愿者队伍的。

    当郭明义的公益事业步入第4个十年,越来越多像李艳丽这样的普通市民加入了他的行列。曾经一个人的跋涉,成为一群人的爱心之旅——

    2006年以来,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得到1700多名矿山职工和社会人士的响应,占鞍山市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三分之一;

    2007年以来,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600多人坦然伸出臂膀,累计献血15万毫升;

    2008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从12人发展到2800多人,捐款近40万元,资助了1000多名“希望工程”特困生;

    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汇集了200多名成员,是目前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

    上个世纪末期,郭明义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有些“落伍”了。工友们关于钱的话题越来越多,他不仅插不上嘴,自己一心干活、一心做好事的举动,还招来了非议。

    关于他的种种“傻”悄然在全矿流传,成为人们说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却“傻”劲不改、依然故我。日子久了,有人从故事里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他严格而温和。一个开了一辈子推土机的老司机被郭明义要求返工,大发脾气。郭明义却一点也不恼怒,坚持说:“您骂我也行打我也行,消完气了,路还得按我说的修。”

    ——他开朗而贴心。司机们容易疲倦,郭明义就通过对讲机给大伙儿唱歌。领导说“这是影响生产指挥”,又改成午饭时间唱。从未离岗的他唯一一次请假,是为工友张毓春的母亲送葬。

    ——他公正而无私。职工反映午餐有质量问题,他一看情况属实,拿起职工的饭盒就去找矿领导。交通问题、劳保问题、工资分配,他什么都反映过,唯独没有提过自己的事……

    一年年四季流转,郭明义从毛头小伙到了半百年纪。谁的心里都有杆秤,几十年了,他不为当官,不为谋钱,除了助人为乐还会图啥呢?

    2006年12月,听说工友张国斌的女儿患上白血病,郭明义立即到医院送去自己身上仅有的100元,又赶回矿里组织捐款,上广播电台呼吁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

    没几天,另一位工友刘孝强的儿子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的消息再次传来。

    挽救两个孩子的生命,都离不开造血干细胞。郭明义写了一封捐献干细胞的倡议书,走遍齐大山铁矿的机关科室和70多个班组挨个宣读。怕有人错过,他又把宣传阵地转移到了职工浴池,工友们几乎每天都要来的地方。

    在他的感召下,2006年12月27日,大型生产汽车司机许平鑫和400多名职工一起,参加了郭明义发起的第一次捐献活动。

    张国斌的女儿成功配型,目前病情稳定,随时可以实施移植。刘孝强的儿子却不幸去世了。

    “我们虽然没能配上型,但我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鞍山市300多万人口,干细胞血液样本库存只有5000人。”郭明义指着市里最繁华的地区说,“你看,四隆广场上那么多人来来往往,可能其中就有人将创造奇迹!”

    奇迹真的诞生了。2008年12月18日,许平鑫与武汉一名中年男子配型成功并顺利捐出400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1066例、鞍山市第5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生命不言放弃。郭明义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买菜时宣传,乘车时宣传,用诗一般的激情、更用自己的身体作宣传——他常常一只手捧着厚厚的一摞献血证,一只手拍拍自己的胸脯说:“看看我,身体多棒!”

    为高尚而感动的人们,将与高尚同行。

    几乎所有接受过郭明义帮助的人,都先后投身他倡导的各类公益活动。他常去给特困生汇款的齐大山邮局职工和常去复印特困孩子资料的复印社员工,集体加入这支队伍。闻讯而来的记者结束采访后,也成了他的队员。而更多与郭明义素不相识的人们,则是在听说他和他的爱心团队的故事之后,报上了自己的名。他们当中有耄耋老者,也有众多的“80后”、“90后”……

    爱,永远是这个世界的基石,正如郭明义日日守望的矿山,撑起了现代文明的脊梁。

    据新华社鞍山9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