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货款要什么资料:谈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抓取细节画面?(2)--传媒--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4:31:18

心里有底 眼中有数 手上有活

谈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抓取细节画面 (2)

 徐 攸

2011年01月27日16:35    来源:《新闻记者》     留言 0 条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分享
  • 推荐
  • 微博
  • 字号
  3.快速捕捉反映事件变化过程的标志性细节。摄像记者往往不可能永远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东西可拍。有些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是仍然有迹可循,摄像记者有时能抓拍一些因为新闻事件而造成变化的现场残余细节,揭示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影响,并以此来反映新闻信息和报道主题。

  从摄像记者的实践来看,现场观察和拍摄是同步进行的,这对摄像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和编辑有充分沟通,其次要求摄像记者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作为保障,并且要求摄像记者在现场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心多用,更要求摄像记者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即使是这样,摄像记者在实际拍摄中还是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细节的多样性导致难以选择。摄像记者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往往不是没细节可抓,而是细节多得不知道拍哪个好。这个时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情况:首先,要看在众多的细节中有哪些是能表达主题的,要找那些能够说明主题、深化主题的细节;其次,选择拍摄的新闻人物要具有代表性,要紧紧抓住这些人物身上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一些细节;最后,就是要选择具有视觉冲击力,或是独具审美情趣的画面,这些画面都能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让人印象深刻。

  2.角度的多样性导致难以取舍。在现场,每个摄像记者都希望通过尽量快的拍摄和勤快的跑位来获取更多的拍摄角度。可是,往往在过多的跑动中丧失了大量的抓拍机会。所以,在正式拍摄前,要尽可能做好准备工作,对报道意图有充分认识,对拍摄对象和拍摄环境有足够了解,明确哪些画面取材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这样,在拍摄时才能当机立断进行取舍。在新闻现场,机位的选择也相当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细节捕捉的准确性,既要相对接近被报道主体,又要能够纵观大局,在拍摄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机位,但是要尽量避免无谓的跑动。

  3.固定的思维模式导致千篇一律。摄像记者要有创新意识,要不断地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细节画面。这就要求摄像记者不仅在拍摄技术上要有过硬本领,还要对新闻事件本身有一定的理解力、洞察力,这样才能抓拍到有思想内涵的画面。

  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会新闻,正是通过摄像记者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顺着一些不起眼的线索,成功地抓住了重要细节,从而生动有力地揭示新闻事实,传达媒体观点。笔者曾经采制一条社会新闻,说某个居民住宅小区管理混乱,导致两个小孩游戏时误入通风管道施工现场,从高处坠落。当时,等我们赶到现场时,紧张的抢救现场已经结束,小区的保安则出于各种原因,不断阻挠拍摄。在这种情况下,这条社会新闻即使勉强报道出去,也是一个信息缺失、画面呆板的充数之作。我们当时注意到通风管道施工场地门口就在小区儿童乐园的边上,由此想到会不会是场地门没关好,导致孩子误入施工现场。因此,我们先拍了一组可以反映儿童乐园与施工现场位置关系的镜头,然后拍摄通风管道施工场地大门的特写。凑巧的是,正当我们镜头推上去的时候,施工场地保安正迫不及待地要将门关上,忽然听到边上有人提醒他把门锁住,保安随口回了一句:“这门锁坏了,锁不牢了。”声音和画面都被摄像机记录下来,暴露了保安工作松懈,门锁损坏未及时修理,施工场地大门敞开,以至于在儿童乐园玩耍的孩子误入其中,最终酿成事故的新闻事实。保安锁门这个细节,不仅生动、准确,而且具有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和思辨深度。试想,如果摄像记者只是按常规完成拍摄,而没有主动地去观察现场,分析原因,发现线索,并积极地采取行动,是根本不可能记录下保安即兴动作和随口问答这一关键细节的。一篇事实胜于雄辩的揭露性报道,肯定会沦落为浮光掠影、空洞肤浅的就事论事之作。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