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宁经络养生视频:[近代风云]红流——红一军团战事(十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6:52
九十六、南下北上不同的命运
  
  中央高层的分歧在一定时期内是不能让下边知道的。
  
  林彪同聂荣臻就曾致电刘亚楼等部下:“朱、张十日四时电,除你们亲阅外,不许有任何泄露,目前党内争论以后面告。”
  
  9月12日,刚刚赶到甘肃迭部县俄界(今高吉)的中共中央便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讨论张国焘分裂错误和今后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作了报告,并在结论中指出: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张国焘是发展着的军阀主义倾向,将来可能发展到叛变革命,这是党内空前未有的。
  
  会议决定将红军第一军团、红军第三军团、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张云逸,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政治部副主任。
  
  从名义上来说,红一军团的历史使命就此告一段落,再出现红一军团这个称呼时,已经是与陕北红军会师陕甘宁之后的的事了。
  
  这也是彭德怀首次出任一方面军最高统帅;也是毛泽东首次排位在周恩来之前――说明一下: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排位还没有后来那么严格并在意,一般都是党内文件由张闻天领衔,之下随便排序,逢具体事务性文件时,甚至总书记以及毛泽东等都有可能排在后面,而以方面主管领衔签发文件。
  
  “三人团”也宣告结束历史使命,而是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的军事五人团,负责领导军事;由李德、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组成编制委员会,主持部队整编。
  
  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与中央的争论实质是由于对目前形势与敌我力量的对比有原则的分歧;张国焘夸大敌人的力量,轻视自己的力量,以致丧失了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创造新苏区的信心,主张向川康藏边退却,这种机会主义的倾向在自动放弃通南巴苏区时已经开始形成。张国焘有新的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的发展和坚持,会使张国焘同志离开党。
  
  对于这点,老孙挠破脑袋也难以明白:怎么“中国西北部”成了“抗日前线”了?那么,后方在哪里?中国这时岂不是举国沦陷了!
  
  双方的嘴官司还是照打不误,当天22时,张国焘那边便有了回应,直接致电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李富春:“(甲)一、三军单独东出,将成无止境的逃跑,将来真会悔之无及。 (乙)望速归来受徐、陈指挥,南下首先赤化四川。该省终是我们的根据地。(丙)诸兄不看战士无冬衣,不拖死也会冻死。不图以战胜敌人为先决条件只想转移较好地区,自欺欺人论真会断送一、三军的。诸兄其细思吾言。并报徐、陈。
  
  而中共中央则于9月14日再次致电张国焘:“一、四方面军目前行动不一致,而且发生分离行动的危险的原因,是由于总政治委员拒绝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违抗中央的屡次训令与电令。总政治委员对于自己行为所产生的一切恶果,应该负绝对的责任。”
  
  与此同时,军事上由林彪指挥部队开始向哈麻(今甘肃迭部卡玛)、黑尕寺(今甘肃迭部黑多寺)地域进军,前面就是天险腊子口!
  
  而张国焘的回应则是通过中共川康省委和四方面军党员活动分子会议作出《关于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决议》,并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名义下达《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
  
  现在,与张国焘的争论其实无关紧要了,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现在的生死存亡在于前面的战事!打不开北进通道,嘴头上辩论赢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事实胜于雄辩,谁对谁错还是要看哪家打得如何。这也是一种另类的“成王败寇”吧。
  
  北边军事顺利:林彪指挥陕甘支队一踪全力扑向通往甘陕的咽喉腊子口!国军出动一个团予于拦截,在大昌与红军迎头遭遇。
  
  此时的北路红军从战力上已经不同以往,武器简陋,全军疲惫,与四方面军的分手也无疑会影响全军的士气,虽然中央的会议并没有向下面传达,但部队中层指挥员无疑也都看出了苗头,士兵也会风闻的,这种事,哪能当真长期保密成功?
  
  但是,林彪还是指挥这些残兵败旅击溃了国军新十四师第六团的拦阻,逼近了川甘边界要隘腊子口。
  
  腊子口那地势,笔者曾站在那里仔细琢磨过:只要有一个班的活人,弄上几筐鹅卵石,就不会能有任何活着的动物能爬上来!
  
  而林彪已经经过新十四师第六团的俘虏查明:腊子口有中央军全副武装的两个营据守;四周阵地,拉子里、三义门有驻军四个营,大草滩有一个整营。
  
  红军的命运就在于腊子口这一个焦点了!
  
  对战事将会如何?谁也不敢断定。
  
  9月17日,林彪与聂荣臻等全都上了腊子口前线,在距离战地前沿仅200米栈道旁边的树林里实施指挥,最前面的部队,还是红一方面军的老前锋:王开湘与杨成武率领的二师第四团。
  
  此刻,红军的后方也出现警报:杨积庆的土司番兵千名骑兵已经出动,欲来奔袭林彪的纵队司令部所在地黑拉!
  
  胡宗南的而王均部也同时动出,驰援腊子口。红军前景堪忧!
  
  与此不同,张国焘率领的四方面军南下后却是顺风顺水。
  
  南下的四方面军在军事上一开始就是节节胜利:南下红军连续攻克绥静、丹巴、崇化、懋功,顺利完成《绥崇丹懋战役计划》。之后又相继占领了宝兴、天全、芦山等县城,共歼灭川军五千余人,一时声威大震,形成东下川西平原、进逼成都的态势。
  
  一时成都、重庆纷纷告急。
  
  军事上的暂时成功给了张国焘政治上的信心:在四川马尔康县东南的卓木碉(今马尔康县白莎寨),张国焘干脆另立了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并且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的党籍,同时免职查办杨尚昆、叶剑英。
  
  这也许是张国焘做得最大的错误判断:军事上,错误判断了蒋介石嫡系国军的战斗实力;政治上,错误判断了毛泽东的战斗实力,尤其忽视了共产国际的未知态度――这点,将决定张国焘一生沦落,死后也不得翻身!
  
  红军自长征以来,一直是被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四处跑路。蒋介石怎么也没想到红四方面军还有这招回马枪杀出来!蒋介石急眼了,亲自飞到成都坐镇,刘湘等四川当地军阀更是红了眼,拿出血本准备和南下红军拼命。
  
  其时,张国焘看着打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旗号的毛泽东等一小撮人的背影,不知会不会油然生起志得意满的感觉?
  
  毛泽东一时顾不上这些,他的双眼在死盯住前面的腊子口,腊子口打不开,説什么也没用,红军败亡在即,还能谈及什么对错?
  
  一切都看林彪的了!腊子口!
  
  (请看下篇:九十七、命运的转折点:奇袭腊子口)
 九十七、命运的转折点:奇袭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岷山山脉,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一个极窄的咽喉,之所以被称呼为“腊子口”,大约就是因为山口仅宽约30米形若“腊子”的缘故,具体山势如同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斧劈成两半!
  
  腊子口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无法绕过。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
  
  此时的国军在岷县、腊子口地区总计配置了两个师,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师长是鲁大昌,派出了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
  
  国军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就形势来说,可称飞鸟难过腊子口!
  
  林彪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毛泽东已经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除了拿下腊子口,红军别无出路。
  
  9月17日下午,林彪亲临前沿,指挥红二师四团向腊子口发动了试探性强攻。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
  
  半夜时分,只得下令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
  
  林彪根据新侦察到的情况和前沿战士的建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六连由15名战士组成3个突击小组,轮番向桥头突击。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
  
  真正的杀招是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亲自率领营长胡炳云,指挥第一、第二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守军后面去。
  
  严格说,这是红军的首次山地攻坚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突破关隘山口,林彪也是第一次,只能以将士的血肉之躯试着来。
  
  战斗再次打响,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
  
  一个善于攀山的苗族士兵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红军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偷爬了上去。
  
  红军突然出现在守军后方!
  
  守军腹背受击,大惊失色!一部被歼,其余溃逃。拂晓,红四团成功占领腊子口,红军陕甘支队北上的通路打开了!
  
  腊子口战斗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以夺取要隘为目标的进攻战斗,林彪在战法运用方面,采取了奇正结合的方法,选择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克服天然障碍,造成了战斗的突然性。
  
  腊子口的夺取,使毛泽东松了一口气!林彪趁胜指挥红二师部队占领了大草滩、占扎路、高楼庄地区。
  
  9月18日,红军陕甘支队终于全军翻越岷山,到达鹿原里地区。毛泽东日后感慨留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林彪现在是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已经居于全军副帅的位置,不过,这时的全军已经仅剩七千余众了,这里面还包括中央机关及军委纵队的非战斗人员。
  
  聂荣臻还是任林彪的政治委员,左权任参谋长,朱瑞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此时仅任政治部副主任。
  
  林彪的一纵辖六个团级编制的大队,第一大队队长杨得志、政委肖华、副大队长陈正湘、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冯文彬;第二大队队长李英华、政委邓华;第三大队队长黄永胜、政委张爱萍;第四大队队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参谋长季光顺;第五大队队长张振山、政委谢有勋;第六大队队长朱水秋、政委邓富连。
  
  打开腊子口,还为中央红军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喜讯:红军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之后。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张闻天、毛泽东等才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定下了到陕北落脚的决心。
  
  中央红军在人烟稀少的川西北地区转战了4个月,几乎完全与外部隔绝。因此,在部队向哈达铺开进前,毛泽东特意交代侦察连注意收集报纸、杂志。
  
  在中央机关到哈达铺的前一天,毛泽东收到聂荣臻派通讯员送来的一张7月份的旧《山西日报》,上面载有国民党军队“围剿”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
  
  后来,侦察连又在镇上邮政所找到了《大公报》等报纸,其中也报道有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的消息,毛泽东就直接把报纸分给其他领导人翻阅。
  
  看到有关红军的消息,大家都极为兴奋,一致认为要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到那里去与陕北红军会合。当时任中央红军总部作战参谋的孔石泉回忆说:这个消息给历经磨难,几近绝境的中央红军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就像在茫茫的夜空中找到了指路的北斗。
  
  后来有人甚至说,是一张报纸决定了红军的命运。这种说法虽有点道理,但也有失偏颇。
  
  实际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前,对陕甘地区的情况已有大致了解。1933年底,陕西省委曾派出一个叫贾拓夫的干部,前往江西瑞金向中央汇报过西北的情况。
  
  后来由于得知陕西省委遭破坏,贾拓夫没有回陕西,而是随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贾拓夫曾向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介绍了陕北红军的历史及当地的地理民情。他说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那一带多属黄土高原,人民生活凄惨,一向有反抗和斗争的传统,刘志丹在那一带很有影响。
  
  事实是1935年6月,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便确定了继续北上,在川陕甘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哈达铺又得知陕北根据地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从鄂豫皖苏区突围出来的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也提前到了陕北。
  
  中央遂决定到陕北去落脚,这只能说是坚定了去陕北的信心。
  
  (请看下篇:九十八、对张国焘最后的几次呼唤)
九十八、对张国焘最后的几次呼唤
  
  中央也一直在试图和红二十五军取得联系,红二十五军也一直打听中央红军的信息。35年7月15日,一个老交通员石健民,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红二十五军军部驻地。他带来了中共中央的几份文件,以及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确定继续北上的消息。
  
  红二十五军根据这种情况,立即决定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直接有力地配合红军主力。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中央指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那时党的基层组织当真了不起!
  
  在哈达铺发现的报纸,为红军找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但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几张旧报纸偶然地决定了红军的命运。即使当时没有找到这些报纸,中央红军按此前俄界会议制定的计划行军,到靠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在北上途中,红军也迟早会获得陕甘根据地的消息的。
  
  如果说此前北上川陕甘,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算是“定向”吧;那么在哈达铺确定落脚点,则起了“定点”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这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为使陕北成为共产党的大本营,保存革命的基本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流浪将近一年的红军即将有“家”了!这个意义非同寻常,红军脱离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无人区,衣、食、住、行几方面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克服这些难题付出的代价通常不亚于征途中的厮杀。
  
  军无辎重则亡!
  
  此时的中央红军最紧迫的莫过有个地盘休息整顿一番,就军容来说,此时的红军已经看不出是一支军队,几乎如同一帮要饭的花子在结伙走路!
  
  红军长征出发前,大都由苏区政府保障军服供应,样式都是仿苏俄红军的八角帽、列宁装,缀红色帽徽和领章。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到了遵义地区时,经过近3个月转战已经多已磨损。
  
  红军占领遵义后休整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套新军衣,此后行军9个月未能更换,到达陕北时多数人已衣衫褴褛,不像叫花子像什么?
  
  长征中的红军最大的任务就是走路,受大批敌军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摆脱险境。当时胶鞋是难得的宝贝,布鞋不耐磨,只得一路行军一路自己打草鞋,现在每个官兵脚上穿的都是草鞋。
  
  就是这样一支破衣烂衫、脚穿草鞋的特异部队!
  
  突破腊子口之后,林彪大概是奉令,同彭德怀、聂荣臻、李富春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我们执行中央正确路线,连日击溃鲁大昌师缴获甚多,于昨十七日占领距岷州、哈达铺各三十里之大草滩、占扎路、高楼庄一带,前锋迫近岷州城,敌人恐慌之至。此地物资丰富,民众汉回各半,十分热情拥护红军,三个半月来脱离群众的痛苦现在改变了。请你们立即继续北进,大举消灭敌人,争取千百万群众,创造陕甘宁区,实现中央战略方针。”
  
  这时红军的绝对主力还是张国焘率领的四方面军,中央还是想尽力把他们拉回来。
  
  不过,北进部队的这点战绩可能暂时还入不了张国焘的法眼,与他自己指挥的部队相比,张国焘更有骄傲的资本,不过,很快就要将这点资本糟蹋光了。
  
  9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哈达铺召开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的计划,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会议调整了部队的一些人事安排:叶剑英为第三纵队司令员,邓发为政治委员,蔡树藩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亚楼调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罗瑞卿调任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调到林彪的第一纵队任保卫局局长。
  
  值得深思的是:这次会议上,陕甘支队政治部提出“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并给每一位指战员发一块大洋(当地物产便宜,二元可买一只羊)。――可见这时红军士兵的体力衰弱到了何种地步!
  有了充足的食物,红军需要的是时间,用来恢复体力,在哈达堡,红军全军休整了五天之久。
  
  这期间,国民党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在西安成立。蒋介石自兼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统一指挥陕、甘、宁、青、晋五省军队围剿红军幸存残部。
  
  9月27日,林彪率领第一纵队与中共中央进驻通渭县榜罗镇,次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决定把中共中央和陕北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现在,到达陕北还有最后一关:由胡宗南部组成的固原、平凉封锁线。
  
  10月1日,毛泽东对张国焘做了最后的努力:由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李富春等再次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一)我们自击破鲁大昌部,占领哈达铺休息三天,于二十七日占领通渭县城,拟在此休息数天,继续北进。(二)我们现用全力整理部队,因此部队日有进步,物质生活改良,体力亦逐渐恢复,扩大红军正动员中。(三)胡敌集中西固附近,王均第七师在狄道(今临洮)、十二师在岷州,周浑元向武都,于学忠在天水、陇西线,毛、许在静宁、平凉线,均各恐慌万状,踞守不敢出。(四)你们现在何处,是否乘虚进取松潘,若出此到,则你我两军配合更好,盼每逢五日联络一次。”
  
  岂知,现在的张国焘正准备军事、政治双管齐下,决心自己打出一片天地来!
  
  政治上,自立中央;军事上,正计划一场大战:以八万南下红军和二十万川军在百丈关周围纵横数十公里的开阔地带展开一场生死对决!史称“百丈关大战”。
  
  (请看下篇:九十九、张国焘的“滑铁卢”:梦断百丈关)
九十九、张国焘的“滑铁卢”:梦断百丈关
  
  10月3日,林彪率部向固原、平凉封锁线开进,在到达西宁与兰州公路时,遭遇了国军24师运送给养的车队,送上门的礼物当然不必客气,一纵轻松的缴获汽车十余辆。
  
  越过西兰公路之后,前面就是六盘山了,这里已经到了甘肃省境内,国军24师黄子咸部还不知道劫走军用物资的那路神仙,不甘吃这个哑巴亏,派出部队追击劫匪,结果被林彪回头反咬一口,追兵一个营被击溃。
  
  这时蒋委员长的嫡系国军并未止步,还是沿着红军的行军路线紧紧的追踪上来,不过规模小多,川军已经止步不追,老家打回来了四方面军,需要回头顾家;尾追中央红军的仅有毛炳文部两个师,欲要歼灭前面流窜的赤匪,那就需要张学良驻在大西北的东北军了。
  
  还有,其时固原还驻有有马步芳的一个团骑兵,红军决定,兵向平凉,诱使马家军骑兵追击,争取一战打垮马家军。
  
  平凉没有国军驻守,红军得以顺利翻越六盘山,毛泽东在六盘山顶诗兴大发,填词一曲: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诸多词评家都解释:这最后的“苍龙”意指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老孙怎么也分析不出毛泽东口中的“苍龙”与这时的日本人有什么关系,此时莫斯科共产国际的七大决议还没有传到长征途中的红军手里,党的政治路线还是以前的赤化一方、工农割据的政策,毛泽东心中欲缚的“苍龙”应该还是蒋委员长的国军。
  
  不过,毛泽东在“望断南飞雁”之时,肯定会观雁思人,极为担心南下的红军,那毕竟是红军的八万精兵!
  
  张国焘的信息到了:已经在在四川马尔康县东南的卓木碉另立了中央,连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的党籍都被开除了!
  
  此时还无法抽出精力来口诛笔伐回击张国焘,红军急需的是汇合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何况,前面还有以逸待劳的国军在等着疲惫到了极点的红军!
  
  10月7日,毛泽东也越过了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与此同时,前方传来捷报:林彪指挥部队在宁夏境内的固原青石嘴地区,歼灭国军何柱国部骑兵第七师的两个连,缴获战马一百余匹。
  
  第二天,林彪指挥一纵第四大队(红四团)于固原白杨城遭遇并歼灭邓宝珊部一个团。行至河连湾小镇时,又击溃了当地民团――疲惫的红军进军途中却势如破竹!看来来陕甘究竟还是来对了。
  
  终于,中共中央以及林彪所率的第一纵队到达了甘肃镇原县三岔,与刘志丹部红军的接应人员会合了,这天是10月10日。
  
  10月19日,中共中央及所率中央红军到达了陕西省保安县吴起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历时一年,纵横十一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艰苦长征宣告结束。
  
  而此时南下的红军也要玩把大的了!在拿下天全、芦山后,张国焘命徐向前率部乘胜直扑名山、邛崃地区的百丈关。
  
  百丈关在名山县境内,位于由雅安、名山通往邛崃、成都的公路隘口,是红军进入川西平原的必争之地。
  
  为阻止红军进入川西平原,保住成都,各路川军在名山、邛崃一带已经集结了多达80多个团,共计20多万人的兵力。
  
  此时,张国焘所率部队因为留下了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再加上南下途中竭力扩军,已经接近十万之众,但比起张国焘看不起的川军来,还是属装备极陋,与二十余万川军及老蒋的中央军在四川的平原地带争胜负,怎么会有胜算?
  
  这与张国焘和四方面军的许多高级将领轻视川军的战力有关: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时,和川军打起仗来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由一万多人打到八万多人,现在以将近十万人和敌二十万人展开决战,应该是问题不大。
  
  可是,此川军非彼川军,即将开始的百丈关大战,国军的主力虽然仍是川军部队,但已经老蒋整编过,战斗力已非往日可比。
  
  这还不算薛岳、周浑元的嫡系国军就离此不远,事实上的战斗进程,中央军部队还没来得及全力投入战斗,红军就支持不住了。
  
  1935年11月19日,徐向前指挥南下红军向百丈关发起攻击!二十万川军寸步不让,在周围纵横数十公里的开阔地带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结果,红军与川军激战七昼夜,不支而退,夺取川西平原的计划就此功败垂成。
  
  百丈关大战是南下红军军事行动的转折点,也是张国焘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对他指挥的南下军事行动记述极为简略,可以说是草草带过,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起“百丈关”三字,可想而知,这确是他一生的憾恨所在。
  
  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大战中投入了八万人马,血拼国民党军的二十万人,在此次战役中也歼敌一万五千人,自身伤亡一万多人,从计算兵损也不能说是打败。但红军赔不起,而且没有达到占领百丈关,打开进入川西平原的通道,实际上是场极不划算的败仗。
  
  百丈关大战战况惨烈程度在红军战史上恐怕仅次于中央红军的湘江血战,但百丈关大战远不如湘江血战出名。
  
  两者不同点:中央红军当时是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舍命求生;红四方面军却是主动进攻敌人的阵地,而且是全力出击与敌决战。
  
  这种打法,恐怕毛泽东指挥下的红一方面军是决计不干的,可见,红一、四方面军在战术风格上有明显不同。
  
  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强调要在战役中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最反对打消耗战,更不要说以劣势兵力和敌优势兵力对攻,而四方面军就敢这么干。
  
  以八万人去进攻二十万国民党军组成的防线,张国焘胆量可嘉,但终究胜仗不是这么打得,红四方面军虽是一支劲旅,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百丈关大战,国共两军拉据得极为艰苦,不过,红军也存在着取胜的可能。
  
  徐向前战后总结百丈关大战失利教训,其中之一是集中兵力不足。那意味:如果全体红军南下,一方面军精锐的一、三军团也能参加战斗,百丈关大战的结果大概就会不一样了。
  
  这种假设估计不能成立,设想:假如毛泽东也一起南下,以他这老游击家的一贯思路,理所当然地会反对红军进行这样的决战。而没有毛泽东的支持,张国焘这个总政委也未必指挥得动一、三军团。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之初,四方面军将领听到一方面军说起国民党中央军的飞机大炮如何利害,还颇不以为然,甚至埋怨一方面军散布此类言论会影响四方面军的士气。待到南下与中央军一交手,一次战斗三百多人的伤亡竟几乎全部是由敌机轰炸造成的,这才感到以往一方面军将领所言非虚。
  
  连张国焘也不得不承认敌人的飞机和碉堡凭四方面军目前的能力无法摧毁,要没法避免“重蹈江西苏区的覆辙”。
  
  百丈关大战失利后,南下红军退保天全、芦山、宝兴等地,由进攻转入防御,张国焘的南下计划至此正式宣告落空。
  
  其实,即使红军能在百丈关大战中获胜,进入川西平原,处境也好不了多少:平原地带,无险可据,红军必然不能坚守,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筹粮扩红后退却,还是要退到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西康地区。
  
  南下红军的这一前景毛泽东早就警告过,张国焘最后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面:张国焘率领的南下红军,客观上有力地支持了北上红军,其军事行动牵制了国军的大部兵力。假如红军全体北上的话,薛岳、周浑元部必然会尾随,到时再加上胡宗南部及原在陕西的张学良、杨虎城部,红军会不会有时间在陕北站住脚都难说得很。
  
  南下红军在35年11月下旬撤出百丈关地区,几乎与此同时,北上红军却取得了歼敌五千余人的直罗镇大捷。
  
  百丈关大战标志张国焘建立川西根据地计划的落空;直罗镇大捷则奠定了陕北苏区的基础。
  
  两相对照之下,张国焘心中的滋味如何可想而知!这军事上的失利还不算,政治战场上,毛泽东的强援到了陕北!这才打消了张国焘的一切希望!
  
  这就是:11月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张浩,也就是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带着电报密码,经外蒙古潜抵陕北。
  
  (请看下篇:第一百、精彩的收尾战:直罗镇大捷)
 第一百、精彩的收尾战:直罗镇大捷
  
  直罗镇战役开始于张国焘南下受阻的几乎同时。
  
  战役是由红一军团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共同实施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陕北地方红军会师后,由当时的川鄂陕省委主持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但此时的刘志丹却正陷牢狱,正被省委作为肃反对象审查着。
  
  而来到陕北的红军陕甘支队也于11月3日恢复了一方面军的建制,各军团番号也同时恢复,彭德怀与林彪一起成了新组建的“军事五人团”成员。
  
  十五军团被编入了一方面军,这样,仅剩了七千余人的红一方面军一下扩充了一倍:原陕北的红军再加上游击队各部也有七千余人。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消息传到蒋委员长耳中后,委员长大为遗憾不安,便严令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总的意图是东西对进,围歼红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
  
  此次战役彭德怀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在与毛泽东商议后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
  
  直罗镇位于葫芦河南岸,是由甘肃合水县通往陕西省富县必经的一个集镇,南北群山起伏,中间是一狭长谷川,不便于大部队展开,红军就借地势布置了个口袋:主力部队林彪的一军团及十五军团就埋伏在四面的山上
  
  战术上并没有采取什么新鲜的高招,与许多古籍小说中描写的情景类似:派出一支许败不许胜诱敌小部队,把追兵引入自己部队的埋伏圈,就算完成了任务。
  
  这就需要东北军配合了,现代战争还有这么牛脾气的将帅?
  
  巧了,东北军前锋109师就是牛!师长也姓牛:牛元峰
  
  11月20日,牛师长率领先头部队第109师官兵凶狠狠的扑了上来,大军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击,红十五军团派出的诱敌兵力一个连,竟然没用费什么事,一照面便节节抵抗,逐渐将牛师长如同小孩牵牛一般牵入了直罗镇,牛师乖乖的进入了红军预设口袋。
  
  估计牛师长也并非不通任何兵法战术,其上当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东北军一枪未放撤出东北,而牛元峰却是一贯自吹:老牛与日本人干仗从没占过下风!现在逃命般窜入关内,委屈在大西北这么个兔子不拉屎的荒凉地方,心里肯定憋气窝火!
  
  据说牛师长曾做如下战前动员:“此次作战,兄弟号召全体将士奋勇冲杀,以消我心头之恨,谁他妈的当熊包,俺日他的祖宗……”
  
  其次是还没与正宗红军打过交道,在牛哥们儿眼里或许还认定面对的不过是一帮流窜赤匪,牛师不得不牛上一把。
  
  牛师的确牛的一塌糊涂!进军直罗镇之时,天空竟然还有6架飞机掩护!就这样,109师在牛师长的亲自率领下,顺利“攻占”直罗镇,部队赶了一天山路,便点起火堆休息,该烧烤大西北的特产羊肉串或者美味全羊了。
  
  谁知,21日子夜,林彪指挥1军团主力分别由待机位置向敌展开,拂晓时分,突然向直罗镇发起进攻,从正北和西北方向,攻占了直罗镇北山,切断了牛师的退路!
  
  与此同时,15军团从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进攻直罗镇南山及东南地区,阻敌东逃。
  
  随即,两路红军犹如两只铁拳,从直罗镇南北两侧的高山上砸了下去,炮火猛烈,动作迅猛,声势浩大,杀声震天,整条山谷恰似天塌地陷。
  
  来自东北的国军官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枪炮声给震懵了:原以为红军虽然善战,但那是在南方,如今远道而来,肯定人疲马乏,不堪一击。更何况昨日刚一交手,红军掉头便跑,这更增了将士们的傲气。
  
  万没有想到,这万余人却被挤在了一条狭小的山谷川地,既无险可守,又无阵地可踞,处于被动挨打的绝境,顿时军心大乱,兵无斗志,北边的枪响,就向南跑,南边枪响,又调回头来向北逃,犹如一群惊恐的野牛,被狮群围捕追猎,就此乱跑乱窜。
  
  还是林彪的四团首先突入直罗镇,牛师猝不及防仓促应战之时,实在难以组织起有效防御,激战至14时,第109师大部被歼,牛师长也没有了牛脾气,率其残部500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负隅顽抗。
  
  此时,东北军东西两路援军已迫近直罗镇,为继续扩大战果,彭德怀则以以十五军团少数兵力围困敌第109师残部和阻击西援之敌第117师,命令其余主力向西迎击东援之敌第106、111师。
  
  该两师遭阻击后,因害怕被歼,于23日纷纷沿葫芦河西撤。一军团则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追上了第106师1个团,结果此团遭围困被全歼。
  
  被包围在直罗镇东南土寨的牛元峰待援无望,于23日午夜分路突围,区区五百余人,还能有什么战力?被红15军团发现后于24日上午包围全歼,师长牛元峰被击毙,109师就此全军覆没。
  
  长征组歌中说是牛元峰被活捉;大多史载说牛元峰被战场击毙;但据好多当事人回忆,牛元峰是眼看逃脱无望,用手枪给了自己脑袋一枪。不管怎么说,红军策划的直罗镇战役是就此胜利结束了。
  
  此役堪称大捷,共歼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俘虏东北军5千余人,粉碎了国军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无怪毛泽东说: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奠基礼收到的礼物的确不菲!
  
  辎重补充:据一个当时只有八九岁的陕北农民李相元说,他当时接触的红军“都穿的草鞋,有些人还穿着袍子,有的人腿和脚都冻烂了。军官也穿着土布做的制服。……队伍中妇女不少,有的还抱着孩子。”
  
  据《聂荣臻回忆录》载:红一军团当时还缺两千多套棉衣补给不上,部队在陕北钻心透骨的寒风中致病送医院的先后达千余人次,但靠士气旺盛御寒,并寄希望于打一个胜仗解决棉衣等军需、给养问题。直罗镇大捷为红军在关键时刻补给了军需。
  
  兵员补充:直罗镇大捷,迅速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据富县党史记载,战后开展的“扩红运动”中,富县不到一个月就参军1000多人,编成了一个独立团。
  
  前敌总指挥彭德怀因此战大大受到毛泽东青睐,不久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之后,竟然主动接受了林彪在渡过金沙江时的建议,以军委的名义明令:由彭德怀接任红军前敌总指挥,此后中央不再参与前线具体指挥,红军各方面军一律以彭德怀的前敌总指挥部电令为准。
  
  由此看,林彪当初写信建议撤换毛泽东的前敌总指挥,实在算不了什么。
  
  (请看下篇:卷尾后记)
 卷尾后记
  
  交待一下从苏联来到陕北的张浩――也就是林育英。
  
  林育英是林育南、林彪的堂兄,林彪在未出乡里时原名林育蓉,这林家三兄弟相当有名气,其原因大概是日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下辖三个师,即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林彪为一一五师师长,林育英为一二九师政训处主任,这是受国军编制的约束设置的,其实就是政委。
  
  毛泽东曾调侃他们说:“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林育南在31年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之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同年2月7日,被害于上海龙华。
  
  林彪报考黄埔军校时便是林育南推荐的,林育英也是由堂弟林育南引荐投参加革命,后来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被日军逮捕后历经酷刑始终不屈,被解救出狱后次年赴莫斯科,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林育英被共产国际派回中国,为张国焘能率部重新北上起了重要作用。
  
  自红军长征之后,共产国际便与中共中央失去了电讯联系,为了尽快与中共中央建立联系,共产国际指派林育英回国与中共中央接上关系。于是,林育英化名张浩,携带密码,由外蒙入境,越山涉水,忍饥受饿,风餐露宿一个多月,终于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
  
  林育英的归国,不但使中共中央又与共产国际恢复了联系,中共得以了解了国际大势,从此采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得知了本党的《八一宣言》,还如同雪里送炭般使南下红军的命运得到了转机,当然,对于张国焘来说就未必是利好消息了。
  
  张国焘自己本来就心里有暗鬼:自己成立的临时中央没经过共产国际点头,这就在他自己心里也不敢坚称合法。
  
  以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无上权威,如果指示要北进,张国焘也决不敢南下,即使有抗命之心,四方面军的其他领导人如陈昌浩、傅钟、李特(皆为留苏生)等人也决不会跟着他对抗共产国际。
  
  也就是因为所成立的临时中央事先并没有得到共产国际的许可,张国焘也就始终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他那个临时中央。
  
  现在共产国际的最高指示到了陕北,中央有了尚方宝剑!开始数次来电声称:共产国际的特派员已经到了陕北,北上路线已被共产国际肯定!这对张国焘来说,无异于一记闷棍!
  
  林育英是张国焘搞工运时的老熟人,两人的关系也还算不错,林育英回来后发现党内如此局面,决定负起调解之责,此后林育英频频给四方面军拍去电报,希望一、四方面军消除分歧,共同统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
  
  他在给张国焘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对中央的原则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
  
  张国焘此刻军事上失利,率部兵退西康后粮草无着落,部队几乎陷于绝境,现在读了这几份电报后,再也不敢一意孤行率部南下了,谁敢背负“违背共产国际”的罪名?只得同意中央的催促,开始准备率军北上。
  
  这边毛泽东等人则得理不饶人,索性于36年1月22日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责令张国焘马上取消其临时中央。
  
  原来那个在俄界会议上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一直没有公开,现在也向下传达了。
  
  不过,张国焘毕竟抹不开低头认输的脸面,在部队启程前还是提出了北进陕甘的条件:两边都不要再称中央,陕北的中央改称中央西北局,四方面军方面的“中央”改称中央西南局,直属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领导,和陕北方面发生横的关系,这一次的党内纠纷留待以后的中共七大作结论。
  
  毛泽东等既占上风,同时为了团结四方面军北上,也就不再斤斤计较于这些名义,回电同意。
  
  其实,这时的四方面军已经唯有北上一条路了:南下既已碰壁,东进也没可能,西去?现在部队已经够靠西了,驻军西康的道、炉、甘为藏族地区,藏人素来敌视汉人,且人口稀少,粮食的问题更无法解决,困守于此,无异待毙!不北上又能去哪里?
  
  乖乖的向毛泽东低头,大概还有以下原因:红二、六军团也长征到达西康地区,和四方面军实现了会师。而会合后的红二、六军团随即奉陕北的中央命令编为红二方面军。
  
  其实,此时的二、六军团只有五千多人,连一个军的编制都不能编满员,那时就连一方面军的番号也已经取消,称作陕甘支队,中央却把二、六军团提升了一格,并且把留在南下红军中的五、九军团编入了二方面军,这让贺龙、任弼时等有了和张国焘接近平等对话的资本。
  
  再加上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一直就坚持北上,战场的失利又直接导致张国焘的内部威信下降,反对者日益增多,就连陈昌浩也公开与张国焘意见相左,张国焘已经无法收拾这焦头烂额的局面了。
  
  张国焘率二、四方面军被迫重新北上会师一方面军于甘陕之后,两军分兵东进西征,其命运却大相径庭:一方面军从此步步出彩,逐渐辉煌;四方面军却步步坎坷,逐渐沦落,西征宁夏于河西走廊地区竟然遭到全军覆没的结局。
  
  而林彪的红一军团更是出彩中红一方面军中的最耀眼者,战事顺利,缴获最多,扩军最快,以至于毛泽东竟要将他的部队及物资挑拨给十五军团一部分。
  
  不过,被林彪断言拒绝!“我还有几个鸟兵?”林彪气呼呼地把电报摔到桌上,大声说道,“不给,不给。就说没有,不给。”
  
  好多史料说林彪因此被赶出了红一军团,就任了红军大学校长一职(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好像毛泽东就此开始对爱将林彪不那么爱到十分了。
  
  这说法大有疑问:红军大学等于共产党的黄埔军校,那校长职务无异于当初的蒋介石校长,难道当初蒋校长也是被国民党冷遇了不成?
  
  说是毛泽东是因为那时的林彪仅热衷于军事,不大关注政治争斗,所以才将如此重任委以林彪倒还合理些。
  
  本卷就要结束了,最后交代一句:林彪调离之后,是红一军团的参谋长左权代理的红一军团军团长,莫非左权此刻在毛泽东及中央的心目中能重于林彪?——更不用说西安事变后陈光也曾代理此职。
  
  下卷准备开始于林彪率部东征山西,山西的土皇帝阎老西――阎锡山就要无比痛苦的面对红军之鹰林彪了!不过,时间不久,中国的政局大变,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这直接导致了国共之间第二次合作,兄弟俩终于开始并肩对付外寇。
  
  这是中华民族之大幸!也是历史给予了林彪一个更加出彩的机遇,使林彪得以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涂下了最浓的一笔!
  
  那就是,作为国民革命军一一五师师长,在平型关打了一个振奋国人之心的伏击战,这是自从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的首次获胜:平型关大捷!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