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我是歌手:海洋石油先锋 ——周心怀个人详细资料【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04:51

海洋石油先锋 ——周心怀个人详细资料【图】

    

  2010 年,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圆了几代人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的梦想,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功不可没。

  1996年,刚刚从石油院校研究生毕业的周心怀,毅然投身我国海洋石油地质勘探第一线。

 图片说明:图为周心怀正在精心研究渤海地质岩芯资料

  石油勘探充满风险,现成的理论、前人的经验和认知都不可能诠释海洋地底下的千变万化。周心怀来到渤海油田后,便一头扎进资料室,除了跟踪掌握前沿理论知识,扎实做好油气沉积储层基础研究外,他用“心”踏遍了渤海5万平方公里可勘探海域,将过去打的700多口钻井全部重新研究了一遍,海底下每一个断层、构造、河道;每口钻井重要的地质资料数据他能倒背如流,他的科研笔记资料,一年装满一个500G硬盘。

  周心怀认为:找油必须从“头脑中有油”开始,不仅需要深入细致的基础地质研究,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勘探思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坚定信念和执着,才能为国家真正找到油。

  十五年枯燥、艰苦的勘探研究和实践,炼就了周心怀破解海洋地层深处蕴藏油气的本领,他创造性地提出7项油气成藏地质新理论,并结合技术创新指导勘探,硬是把外国公司一次次投巨资无功而返、认为“此地无大油田”的渤海湾变成了“聚宝盆”。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周心怀带领他平均年龄32岁的勘探研究团队,先后发现大中型优质油气田34个,形成5大亿吨级优质油田群,获得石油可采储量近7亿吨,相当于为中国老百姓每人贡献半吨原油。

  2006年,周心怀走马上任渤海油田研究院地质勘探总师。建设“海上大庆油田”,为祖国奉献石油的雄心壮志,激励这位中国海洋石油最年轻的技术专家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近年,渤海油田探明储量始终位居全国33个油田公司前列,由他主持的石油地质勘探成果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摘得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领域最高奖——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

  周心怀在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年轻科技知识分子来说,只有把自身的价值与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进程联系在一起,才是最有意义的。‘铁人精神’将永远激励他寻找更多,更好的油田,报效祖国和人民。” 

中海油周心怀:坚守岗位 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石油

        新华网天津4月29日电(记者 孙洪磊)周心怀是一名海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工作在我国“海上大庆”的主力油田——渤海油田。从2000年至今的10多年间,周心怀带着他的勘探团队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地质认识和勘探技术,在渤海湾发现了34个油气田,获得石油可采储量近7亿吨,相当于为中国的老百姓每人贡献0.5吨的原油。

        1996年,周心怀来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2000年担任渤海油田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2006年担任渤海油田研究院勘探总师,扛起了为国“找油”的重任。

        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油气资源量三分之一位于海洋。全球近10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占60%以上。在我国,1982年之前的17年时间,海上探明地质储量4000万吨,累计产油近百万吨,海洋石油工业虽收获颇丰,但忧虑更深:资金技术的匮乏让油气储量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颁布。渤海的辽东湾,多家外国石油公司蜂拥而来。但在渤海,经过多期的构造运动,这里的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其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地质学家们公认,渤海的石油层就像是一只掉在地上摔碎、又被人踹了两脚的碎盘子。10多年间,不少外国公司在渤海砸下重金后又悄然退出。

        “作为搞石油勘探的人,当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心情十分焦虑。”周心怀说,“在国家急需能源的关键时刻,我们新一代石油工人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找到更多更好的石油,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输送新鲜的血液。”

        渤海之前已经几乎被各路专家勘探了一遍,再次勘探找油能否取得成效,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前人研究认识和对原有资料细节有更加细致的洞察。

        从1996年踏进渤海油田开始,周心怀用“心”踏勘了渤海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对地下的每一个断层、构造、河道和三角洲了如指掌。他把渤海40多年来打的700多口探井全部研究了一遍,每口井的曲线、地质构造图都装在了他的脑子里,仅这700多口探井的地震测线加起来就有175万米长。在渤海每打一口井都要从地质资料、油气要素等进行详细审核,各种资料摞起来厚度接近1尺。一年下来,他的研究资料就能装满一个500G的电脑硬盘。

        找油的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周心怀凭借着信心、执著和过人的热情,始终坚守在勘探一线。

        “他对找油充满了激情,在他的眼里,渤海到处都是油。”现任渤海油田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徐长贵说,2008年春节那天,秦皇岛35-2油田到了发现的关键时刻,海上现场传回的诸多数据显示那个区域埋藏的不是油,而是水,项目组成员们心情十分低落,压力非常大。周心怀此时没有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而是再次把多年前外国专家留下的老资料图全部展开,鼓励大家重新对一份份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大胆地做出决策建议:试油!

        徐长贵说,海上试油成本高、风险大,试一次要花1000万元人民币,但如果不试油,也许会痛失一个“又肥又大的油田”,耽误一大片区域的整体勘探。经过几天的煎熬,试油结果让大家喜上眉梢——日产189方,是一个标准的高产油井。

        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田立新说,上班时只要听见周心怀唱歌,他就知道肯定又发现了新的油田,每次周心怀遇到了重大发现,会打电话跟他分享。

        从2000年到2010年,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周心怀创新性地提出“断裂与岩性的耦合控制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压扭断裂带张性调节断层主控油气运移的成藏模式”等7项地质新认识,丰富和完善了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差异富集的理论体系。

        据介绍,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高达80%以上。目前,我国海域石油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2010年底,渤海油田实现了3000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现在,渤海湾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稠油油田,担负起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任。这是海上勘探人员心血的结晶。

        周心怀说,按照地层能量自然衰减规律,原油产量会以平均每年10%-15%的递减率下降。要为国家持续稳定地提供原油,就需要稳定增加的储量作支撑,我们勘探人员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我会坚守岗位,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石油”。   新华社天津4月29日电题:“我会坚守岗位,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石油”——记中海油渤海油田研究院勘探总师周心怀
  新华社记者 孙洪磊
  周心怀是一名海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工作在我国“海上大庆”的主力油田——渤海油田。从2000年至今的10多年间,周心怀带着他的勘探团队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地质认识和勘探技术,在渤海湾发现了34个油气田,获得石油可采储量近7亿吨,相当于为中国的老百姓每人贡献0.5吨的原油。
  1996年,周心怀来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2000年担任渤海油田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2006年担任渤海油田研究院勘探总师,扛起了为国“找油”的重任。
  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油气资源量三分之一位于海洋。全球近10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占60%以上。在我国,1982年之前的17年时间,海上探明地质储量4000万吨,累计产油近百万吨,海洋石油工业虽收获颇丰,但忧虑更深:资金技术的匮乏让油气储量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颁布。渤海的辽东湾,多家外国石油公司蜂拥而来。但在渤海,经过多期的构造运动,这里的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其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地质学家们公认,渤海的石油层就像是一只掉在地上摔碎、又被人踹了两脚的碎盘子。10多年间,不少外国公司在渤海砸下重金后又悄然退出。
  “作为搞石油勘探的人,当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心情十分焦虑。”周心怀说,“在国家急需能源的关键时刻,我们新一代石油工人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找到更多更好的石油,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输送新鲜的血液。”
  渤海之前已经几乎被各路专家勘探了一遍,再次勘探找油能否取得成效,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前人研究认识和对原有资料细节有更加细致的洞察。
  从1996年踏进渤海油田开始,周心怀用“心”踏勘了渤海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对地下的每一个断层、构造、河道和三角洲了如指掌。他把渤海40多年来打的700多口探井全部研究了一遍,每口井的曲线、地质构造图都装在了他的脑子里,仅这700多口探井的地震测线加起来就有175万米长。在渤海每打一口井都要从地质资料、油气要素等进行详细审核,各种资料摞起来厚度接近1尺。一年下来,他的研究资料就能装满一个500G的电脑硬盘。
  找油的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周心怀凭借着信心、执著和过人的热情,始终坚守在勘探一线。
  “他对找油充满了激情,在他的眼里,渤海到处都是油。”现任渤海油田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徐长贵说,2008年春节那天,秦皇岛35-2油田到了发现的关键时刻,海上现场传回的诸多数据显示那个区域埋藏的不是油,而是水,项目组成员们心情十分低落,压力非常大。周心怀此时没有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而是再次把多年前外国专家留下的老资料图全部展开,鼓励大家重新对一份份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大胆地做出决策建议:试油!
  徐长贵说,海上试油成本高、风险大,试一次要花1000万元人民币,但如果不试油,也许会痛失一个“又肥又大的油田”,耽误一大片区域的整体勘探。经过几天的煎熬,试油结果让大家喜上眉梢——日产189方,是一个标准的高产油井。
  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田立新说,上班时只要听见周心怀唱歌,他就知道肯定又发现了新的油田,每次周心怀遇到了重大发现,会打电话跟他分享。
  从2000年到2010年,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周心怀创新性地提出“断裂与岩性的耦合控制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压扭断裂带张性调节断层主控油气运移的成藏模式”等7项地质新认识,丰富和完善了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差异富集的理论体系。
  据介绍,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高达80%以上。目前,我国海域石油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2010年底,渤海油田实现了3000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现在,渤海湾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稠油油田,担负起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任。这是海上勘探人员心血的结晶。
  周心怀说,按照地层能量自然衰减规律,原油产量会以平均每年10%-15%的递减率下降。要为国家持续稳定地提供原油,就需要稳定增加的储量作支撑,我们勘探人员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我会坚守岗位,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石油”。 校友周心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记者 冯舒)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会推荐,校友周心怀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28 日,周心怀将赴北京人民大会堂作报告,并将接受中央电视台“身边感动人物”的专访。

 

周心怀, 197012 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地质师,现任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研究院地质总师、总公司专家。 1993 年毕业于原江汉石油学院。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总公司科技进步 一等奖 ,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 天津市 2005年度五一劳动奖章”等。

 

周心怀是中国海油最年轻的总公司级技术专家。“十五”期间,他作为辽东湾勘探研究项目负责人,高效勘探发现了锦州 25-1南和旅大 10-1等 11个油气田,石油地质储量 5.3亿方,占同期渤海勘探发现的 87%,直接为中国海油建设“海上大庆”贡献产量 516万方。“十一五”期间,他主持研究院勘探工作,带领年轻的团队,创新 7项地质认识,发现大中型优质油气田 23个,形成 5大亿吨级优质油田群,获石油地质储量 13.6亿方。这批油田,不仅为中国海油上产 5000万吨提供了 284万方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将为渤海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 1200万吨高峰产能。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渤海油田勘探发现一直位居全国 33个油田公司的前列,其中探明储量在全国排名 2004年第一、 2005年第四、 2006年第六、 2007年第二、 2008年第八、 2009年第三。近几年,他出版专著 1部,参加 AAPG(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等顶级科技论坛宣讲论文 5次,发表文章 23篇。摘得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领域最高奖——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5次、二等奖 3次。